实现大国崛起下的金融崛起

2009-12-16 03:47唐双宁
中国报道 2009年11期
关键词:金融业金融机构金融

唐双宁

中国金融业应认清自己的定位。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金融业目前还处在“启航”阶段,应该先作“适者”,积蓄力量,努力转变金融增长方式,再逐步由“适者”向“强者”迈进。

十大成就与十大不平衡

2007年下半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重排座次,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把握这次机遇,中国将历史性地迈出和平崛起的步伐,大国崛起中的金融崛起将是这一历史过程的重心。金融崛起包括金融机构国际地位稳步上升,金融市场国际辐射力日益增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规则制定权逐步提高,等等。机遇正在眷顾我们,机遇也将转瞬即逝。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使中国金融业在大国崛起的历史背景下稳步前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实现了从传统的计划金融体制向现代市场金融体制以及从金融封闭运行向逐步融入国际金融体系的两大转变,其间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1984年到1994年,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形成了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并存的二元金融机构体制,金融市场的萌芽开始培育,利率等市场手段开始发挥一定作用,一些新的金融产品开始出现。

1994年到2003年,进入向市场经济大步迈进阶段,专业银行从法律上定位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逐步取消贷款规模、放松利率管制;以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为主体的金融市场框架初步建立,金融资源配置开始由计划手段向市场机制转变;组建了政策性金融机构,政府同金融企业的关系不断厘清。

从2003年到现在,属于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各类金融市場载体基本完善,市场手段已经发挥主导作用;形成了“一行三会”模式的金融业管理体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为股份制商业眼行,其他各类金融机构的现代企业制度也已开始建立。

总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金融业发展取得了十大成就。包括:1,建立中央银行体制;2,建立新的金融监管架构;3,建立资本市场体系;4,实行资金市场和利率市场化改革;5,实行汇率改革;6,实施国有银行、中小银行和邮政储蓄改革;7,实施保险企业的改革;8,推进农村金融改革;9,启动金融控股公司改革;10,持续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等等。

同时,中国金融业的崛起也需要解决十大不平衡: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金融发展不平衡;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平衡;直接金融、间接金融发展不平衡;金融创新水平与经济发展要求不平衡(这同美国过度创新的情况相反);金融监管水平(尽管有相当大的改善)与防范风险要求不平衡;金融业发展速度与人才供应、人才储备不平衡;金融业发展趋势与企业管理水平、体制机制、金融文化建设不平衡;金融业的发展水平与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规则制定权及其他参与权上的不平衡;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中国的经济地位的不平衡。

从“适者”向“强者”迈进

未来世界的金融发展格局将具有三大特点:

稳中蕴变的态势。经过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冲击,国际金融关系正在进行调整,虽然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近期仍将是国际金融体系的“主角”,当前世界金融格局尚未发生本质性变化,但这种相对稳定的态势已在“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中孕育着变革,“量变”已经开始。

渐进式的演变道路。现有国际金融体系是历史长期演变形成的,也在—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实力的格局。虽然这次金融危机充分暴露出世界金融体系的弊端,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损失,但未来世界金融格局仍将是渐进式的演变,不可能在短期内逆转。

“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旧的均势已被打破,一超(美国)多强(欧、俄、日、中等)的新均势已然形成(尽管多强之间会不断地分化组合),这种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也将映射到世界金融格局中。以国际货币体系为例,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开始形成“双挂钩”机制和以美元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上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相对衰弱,美元危机频频爆发,“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于1971年解体。但由于美国依然是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美元仍然“独大”。国际金融危机后,可以预测国际货币体系将加快向“一主多元”的方向转变,亦即形成美元为主,其他国际货币地位亦逐步上升的状态。在形成“一主多元”的货币格局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不会就此结束,将继续朝着“多元化”格局的方向发展。

在这种大的国际背景下,中国金融业应认清自己的定位。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金融业目前还处在“启航”阶段,应该先作“适者”,积蓄力量,努力转变金融增长方式,再逐步由“适者”向“强者”迈进。

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

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不是走回头路,但也不是简单地邯郸学步走别人的路。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就是借鉴别人的路,走出自己的路。为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重点解决十个问题:

一是增强货币政策制定的前瞻性、科学性,执行的灵活性、差别性,与其他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的配套性、互动性,既防通胀又防滞胀,既防通缩又防滞缩,既保持币值稳定又要促进经济增长、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就业。

二是完善监管体系,填补监管真空,既防监管不足,又防监管过度,增强金融市场运行的有序性、金融机构经营的稳健性、金融风险的可控性和金融监管的透明性。

三是改善“二元金融”中的“薄弱单元”,特别是通过财政政策的拉动,建立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金融资源配置体系,改善农村、中西部、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四是继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与开放,转变金融增长方式,提高金融机构管理水平与创新能力。推进金融改革与开放要坚持“实事求是、稳步推进、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转变金融增长的方式要坚持“统筹兼顾(企业与社会)、集约经营、持续发展、质量第一(服务质量、资产质量、管理质量、盈利水平)”原则;提高金融创新能力要坚持“顺我所需、积极推进、规范运作、风险可控”原则。

五是进一步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完善中坚持“结合国情、有效适用、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机构)、逐步递进(处理好金融政策、规范性文件、规章、法规与法律之间的权威性与适用性关系)”原则。

六是保持外汇储备和汇率的合理性(根据经验判断,现时中国外汇储备人均600美元左右为宜;在坚持既定汇率改革方向与原则的同时,使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真正成为反映市场变动的浮动汇率制;注意外汇储备中美国国债偏多问题,可考虑设置以汇率、物价等指标挂钩的“保值安排”)。

七是大体用20~30年的时间,按照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的轨迹,完善人民币的计价、支付、结算、储备和国际货币功能,并提高人民币的管理水平,逐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八是积极推进金融外交,加大我国在世行、IMF等国际金融机构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使其与我国世界经济地位相适应。

九是开发培养不同层次金融人才,既需要培养经营型人才,又需要培养管理型人才;既需要培养专业型人才,又需要培养综合型人才;既需要吸引境外优秀高端专业人才,更需要培养本土人才。要以培养本土人才为主,本土人才主要起技术专家顾问作用,境内人才起领导管理决策作用;尤其要培养主要领导人才。主要领导人才不仅要懂金融,也要懂政治、懂经济、懂其他,成为掌控方向、驾驭全局、协调关系、处理矛盾、善于用人的行家里手。

最后,需要加强金融文化建设,金融工作中“业务是叶,管理是枝,体制是干,文化是根”,一切金融活动都要靠人去执行。

猜你喜欢
金融业金融机构金融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金融业的发展与经济进步的关系
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我国金融业的促进作用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PYRAMID PAINS
P2P金融解读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