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之逝

2009-12-16 03:47
中国报道 2009年11期
关键词:号院四合院周作人

何 晶

人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却的,那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

——[土耳其]N·希格梅

如今的孩子是否已经不再喜欢听外婆讲老掉牙的故事?就如同现在的城市是否已经厌烦城里老房子的存在?

老北京城有很多这样的老房子。历史上无数的人物到这里,或又走了,但他们曾经在这里居住的地方,如今我们称之为故居的所在。那一扇扇沧桑的大门背后,那一座座厚重的院墙里面,曾经演绎了多少动人的故事。它们曾经是人们窥探那些过往岁月的一个缝隙,而如今,可能连这些缝隙也都将不复存在了。

这些属于老北京城的记忆,在城市日新月异发展的脚步里随风消逝。

早在2005年,北京市政协就曾调研4个旧城区的308处名人故居,发现由于腾退搬迁、整修建筑等成本很高,维护资金缺乏,有189户暂未列入文物保护项目。而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京城名人故居中已被拆除的比例高达1/3。像恭王府、梅兰芳故居、宋庆龄故居等这样一些得到很好维护的名人故居实属凤毛麟角,而大多数的命运都已沦落成残破的大杂院,最后或都将消失在城市向前的足迹里。

何人可知八道湾?

鲁迅在北京的居所,经考证共有4处,但是位于八道湾胡同的这处甚至比后来作为鲁迅博物馆的西三条胡同21号院还有名。八道湾11号院旧时曾是大宅门格局,宅内分正院、后院和西跨院三进。鲁迅与母亲住前院,从1919年11月搬人,到1923年8月因兄弟失和迁居砖塔胡同61号,鲁迅在八道湾胡同11号院总共居住了不到4年的时间。但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在这里却写出了《阿Q正传》、《风波》、《故乡》、《社戏》等不朽名作。

周作人及其“苦雨斋”在后院——他著文时时常以“苦雨斋主”自命,他在这里住了40多年。周氏兄弟公认的几部传世之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这里还是民国时期最著名的文化沙龙,当年,毛泽东、李大钊、蔡元培、郁达夫等都曾是这里的座上客。周作人死后,八道湾11号便被收归国家所有。

有人说,“仅凭这里是《阿Q正传》的诞生地,就有足够的保留价值。”

要在长长的南北走向的赵登禹路上找到八道湾胡同不是一件易事。一路找去,赵登禹路上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胡同,有些临街的胡同都有蓝色的指示牌标示,但就没有看见“八道湾胡同”的影子。且四处打听,周围的居民都没听说过八道湾。好不容易才在一个附近居民那里得到指点,说是在一个少年宫附近,但是也是要在胡同里七拐八绕才能找到,“你要是不问,我都忘了还有这么个胡同了”。

钻进路人指点的胡同里,果然绕了几个圈都还没找到,盯着门牌生怕错过,但是门牌上也没见“八道湾”几个字。还好到这附近了,居民都比较熟悉八道湾了,才在他们的指引下终于来到了八道湾11号院的门口。

院门已经残败,基本上只剩下一个木质的门框,门框上钉着的“八道湾11号”的门牌都已经比较残旧了。大门的半边任由绿色植物一直从顶上垂至地下。大门里进进出出的居民对于拿着相机来到的记者完全视而不见,估计最近这里由于拆迁的新闻已经陆续来过很多记者探访了。

一进院子是一个狭长的通道,两边窄窄的小人口里住的都是人家。走完这个通道便觉得宽敞很多,回身就看见一个朱漆的房子,比之前的那些都要阔气,这里就是前院的罩房。但是房子早已无人居住,墙也坍倒了大半,只有剩在墙头的几盆假山水才显出一点生气来。据这里的居民介绍,这里就是以前鲁迅居住的房间,“阿Q”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再沿着歪曲的走道向里,才发现院子很深,一眼看不到底,里面零散地分布着一些居民的小自建房,把原本还比较宽的院子隔成了很多小空间,再也看不出这个三进的院子原本的样貌。很多的小房间都已经废弃了,屋主已搬迁到外面居住。如今仍住在这里的大多是因为不满搬迁条件,而自己又没有足够的钱,目前只能还挤在这里的住户。

一直走到底,听居民介绍,右手边那个朱漆的小房子,以及书房斜对面的一问,据说就是周作人的住处;更有居民说,周作人就是在这里过世的。但是斜对过的那间房子如今拆得只剩断瓦残垣。

听说还有人来找过原来院子里的丁香树,那曾经是鲁迅亲手栽下的。但如今,恐怕也找不见了。

此处再无“曹雪芹”

原广渠门内大街207号,普仁医院的南面有一座四合院,这里是曹雪芹在北京的第一个住所,也是唯一获学术界认定的曹雪芹故居。最早的时候,这里也不叫广渠门内大街207号。1965年,蒜市口大街、揽杆市大街和大石桥大街合并为广渠门内大街。这里原是蒜市口大街16号,曹雪芹曾经居住的这个四合院被红学家们称为“蒜市口的十七间半”。

曹家当年“获罪”进京到“十七间半”落脚那年,曹雪芹14岁。他在这里生活了20多年,度过了他的少年和青年时代。

以这个四合院的地基和《乾隆京城全图》进行印证发现,不多不少正好十七间半,院内还遗存了“端方正直”四扇屏门。据故居发现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员张书才考证,曹雪芹就是在这座宅院里创作了文学巨著《红楼梦》。当年,就在红学界和史学界准备在207号院建立曹雪芹纪念馆时,却被有关部门以该院正处“两广路马路拓宽规划路中心”、且不能确定此院为曹雪芹故居为由,在国内外的一片反对声中,将207号院夷为平地。而有关专家认为,此院外墙处在拓宽后的两广路人行道上,并不会对两广路工程造成重大影响,它的牺牲纯属无谓。虽说后来提出了“异地重建”,但充其量也只是个十足的赝品。

据说以前这座四合院是清代或更早些时候的民居形式。院内有北房、南房、西房各三间,东方两间,院落较为宽阔。院内的老房均为青砖灰瓦、木格门窗、砖雕石雕都十分精细。

而今去探访时,出了地铁5号线“磁器口站”的西北口,往东过了马路,就能看见普仁医院的大楼了。而它的前面早已没有了传说中的什么四合院,只剩下一个用水泥墙围砌的工地。记者不能确定这里是否就是曹雪芹故居的旧址。倒是医院对面的街上反而还存留了一些老北京胡同和四合院的味道,于是试图去街对面找寻。但是穿到街对面时,发现那边也只剩下一些残旧的老胡同,在居民的指点下才知道,曹雪芹故居早已被拆掉,“只剩下前面的那几棵树了”。

记者只好又过街来到工地的门口,绕了很久才找到工地的入口,正是中午,没见什么人。走进去只见一块平整的光秃秃的裸地,什么房子都看不见了。空地里支了几个临时帐篷,几个工人正在里面准备午饭。询问做饭的工人,他们也不清楚这里曾经是什么地方。正好遇见一个工头,他爽快地回答说:“这个院子就是曹雪芹的故居。曹雪芹人都早已不在了,老房子那就……”

林语堂曾经说,“……所有古老的城市都是经历若干世纪成长演变的产物。……多少代人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创造成就给这个城市留下宝贵遗产,并把自己的性格融于整個城市。……城市永在,而他们的人生岁月转瞬即逝。可见任何城市都要比一时主宰它的人伟大。”他把这段文字命名为“老北京的精神”。若干年之后,这种“精神”也会逝去吗?

猜你喜欢
号院四合院周作人
《现代仪器与医疗》审稿专家表
乾荣子对周作人创作之影响考察
北京乐成四合院幼儿园
周作人之死
一套四合院 引母女对簿公堂
周作人住在后面
周作人、鲁迅与李慈铭
离奇的凶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