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得的自满

2009-12-17 04:20娄刚
时间线 2009年4期
关键词:外需消费政策

娄刚

经济还没有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政策转向正确方向才刚刚开始,外需的快速下滑并没有留给中国太多时间

最近生产性经济指标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企业生产(PMI)、流动性(贷款)和投资(FAI)都呈现出向好的势头。中国资本市场也是涨势一片,貌似金融危机不仅被克服了,还成就了一个民族的崛起。

然而,金融危机远未结束,对抗危机的宝贵时间正在快速溜走,自满情绪会让人们丧失对抗危机的最佳时间。

增长模式必然转型

尽管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因为在医疗、养老、教育等领域的投入不足,中国人的消费一直难有起色。勤劳的中国人民在拼命工作,拼命生产,赚了钱却不消费,而是攒起来以准备养老、治病、供孩子上学。中国经济增长是以生产拉动的,而不是国内消费需求拉动的,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产能导向的经济增长。

现在发达国家深陷金融危机,即便是有心消费,也无力负担。外国需求有心无力,国内需求有力无胆,没有需求,生产的东西卖给谁呢?中国生产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也由此走到了尽头。

中国能做的只有刺激国内消费,以弥补外需的大幅下滑,平衡产能过剩的失衡经济。中国抑制消费的因素非常显著,那么,解决问题的靶标也就愈加明显,就是消灭吓阻国人消费的“拦路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居民医疗、教育、养老负担。此外,我们认为,设法向低收入人群转移财富,也是刺激消费、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方法之一。

另外,中国有足够的财力来进行逐项改革。现在中国财政赤字尚不到GDP的2%;另外,中国政府还拥有大约7.5万亿元的国有企业股票。这笔财富足以让任何一个政府羡慕不已。

政策转向不够快

前景是乐观的,条件是允许的,但留给中国的时间是有限的。国际需求正处于快速萎缩之中,如果国内需求无法快速释放,留给中国企业的将是难以忍受的阵痛。

我们看到,政策在转向,但不够快。我们将政府刺激政策分为两类——“续旧政策”与“平衡政策”,以方便更深入的分析。

所谓“续旧政策”,是指刺激投资、放松信贷、维系过剩产能,保留低收入、低效率的工作岗位,以期维持原有产能导向经济增长模式的政策。“平衡政策”,则是指建设社会安全体系、提高社会保险、提供公共医疗与教育服务,减轻居民负担,进而促进消费。

由于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无法持续,“续旧政策”就只能解一时之渴,并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如果外需没有及时恢复的话(从现在来看,恢复的机会非常渺茫),“续旧政策”将造成经济更为严重的失衡,给未来留下比现在更加严重的问题。

前段时间,国家发改委宣布从基础设施建设等预算中拨出4400亿元,转而投向经济适用房、民生工程和鼓励创新。这说明,中国的政策在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从“续旧政策”转向“平衡政策”,从一味追逐不可持续的老路(投资和生产)逐步转向实现经济的平衡(刺激消费)。

但是,这只是万里长征中的小小一步,相对于外需的萎缩速度,这种政策的转变还是太慢、力度太小。

警惕自满的风险

最近,诸多反映生产的指标都有较好的表现,比如采购经理指数、贷款、FAI等。股票市场也积极响应,出现了大幅度的反弹。

与此同时,2月的CPI为-1.6%,显示至少在消费领域已经出现通缩。摩根士丹利消费领先指标显示,到2009年7月消费也没有好转的迹象(该指标只能预测到7月)。2月出口也以更快的速度在下降。

面对消费的萎靡,我们宁愿相信生产的旺盛是一个坏消息。短期看来,这意味着存货的累计以及第二次“去库存化”的到来。长期看来,经济失衡的现象是在加剧而不是在缓解。

就股票市场而言,这也是坏消息,而绝不是上涨的理由。整体而言,生产旺盛同时消费低迷,则意味着企业利润的损失。

经济还未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政策转向正确方向才刚开始,外需的快速下滑并没有留给中国太多时间。作为国民,需要的是积极的心态,为国出力;作为股民,需要的仍旧是耐心。■

作者为摩根士丹利执行董事兼中国策略师

猜你喜欢
外需消费政策
政策
政策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助企政策
政策
40年消费流变
新消费ABC
沈丹阳:外贸增速争取与GDP增速同步
内需与外需的动态关系——来自中国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