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核心问题

2009-12-17 06:22刘晓云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核心图书馆

刘晓云

关键词: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核心

摘 要:本文就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核心问题和如何做好这个核心工作以及所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了阐述。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5-0030-02

1 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核心问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是什么?是政府投入?是兴建一批新的文化设施?还是加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好像是,也好像都不是。我认为,所有的这些只是手段,而绝非目的,自然也不是核心。核心是什么?核心是服务,是我们通过这些手段加强文化体系的服务功能,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而图书馆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

2 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确立的核心

2.1 积极开展公益性服务

公益即公共利益。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就是指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出发点、依据和最终目的,是满足广大公众的公共文化权益需求。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是公益性极强的公共物品,公共文化服务追求的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体现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公益性是公共文化服务区别于一般市场经营性文化服务的本质特征,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原则。图书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作用,就是有责任为公民提供免费优惠的公共文化服务。公共图书馆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它的任务是为我国公民提供文化公益服务。每个公民,无论职位高低,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无论年龄大小,都有权利享受这种公益服务。如今许多公共图书馆就实行了惠民政策,向市民推行全面免费开放,免费借阅图书、查找资料、听取讲座、观看展览、参与读者活动、免费办理阅览证、免费办理借书证,实现了图书馆与市民的“零门槛”,吸引了更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使图书馆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目前我国的整体经济还不太发达,综合国力还比较低,人们用于文化知识的消费费用还非常有限。同时,我国图书馆的主要经费来源于国家拨款,从某种意义上说,图书馆的一切文献和设施均是国家所有。因此,无偿地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也是理所当然的。

2.2 积极开展延伸服务

满足农村和社区文化建设的需要,面向基层建分馆。分馆制的建设采取市图书馆、街道社区、乡镇和村几方合作的方式,由图书馆提供文献资源,并进行业务培训,社区、乡镇、村提供场地、人员、设备和日常维护经费,形成多方共赢、社区居民和农民受益的建设模式,促进了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合理布局,优化了文献资源的合理配置。营口市图书馆积极探索延伸服务模式,相继在盖州市万福镇万福村及营口市西市区腾达社区、华安社区和站前区的振华社区建立了分馆,图书馆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负责分馆管理员培训工作,定期指导图书业务工作,包括自动化管理业务,指导社区分馆开展各类读书活动、信息服务等。这些分馆的建立为实现公共图书馆资源的全社会共享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为培育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发挥了图书馆市民终身教育基地的作用。

2.3 利用特色馆藏,为地方经济服务

面对新的形势,公共图书馆要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就必须破除因循守旧的理念,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建设有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源体系,开辟有特色的服务项目,主动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大众对文献信息需求多元化、专业化趋势的大胆创新与尝试,是图书馆服务领域的延伸。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有利于开展服务。部分图书馆对普通图书没有长期收藏的任务。从发展的角度看,信息网络及电子文献的建设与发展,为馆际间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与方便。图书馆要大胆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重新制定和调整馆藏文献的重点收藏范围,把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藏书体系,作为迎接挑战顺应潮流的目标。

2.4 积极为地方党政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服务

当代社会发展表明,党政领导部门的各种重大决策,都必然涉及若干个学科、专业和部门,必须综合考虑科学、社会、经济、环境甚至伦理等诸多因素,稍有不慎即有可能给决策带来失误。图书馆可以依托自身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信息处理方法和技术上的优势,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广泛收集和精心筛选,适时提供各种能够帮助领导决策的信息资料,并主动为领导决策提供理论、方法等多方面的参考资料。

2.5 为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服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对因故不能享用常规服务和资料的用户,例如少数民族用户、残疾用户、医院病人或监狱囚犯,必须向其提供特殊服务和资料。

为地区特殊群众——残疾读者服务。立意创新,突破单一服务项目,开展多层次,多文化的服务项目,根据残疾读者的不同年龄、职业、文化程度进行分别服务,以满足他们的不同要求。营口市图书馆在这方面就做到有专人负责,定期上门更换书刊,对那些来馆借阅的读者,做到热心服务、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些读者所需要的书刊资料,一时供不到,及时登记下来,及时采编,送书上门,全方位地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受到特殊读者群的交口称赞。为特殊群体建立图书流动站,开展服务。除此之外,还不定期送书到特殊群体的聚集地,如监狱、医院、兵营、养老院、打工子弟学校、建筑工地等等。

2.6 利用现代技术,挖掘网络文献资源开展信息服务

网络服务,是今后图书馆服务的一个重要渠道。网络信息服务方便、快捷,具有很大的潜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展的对全国资源的征集工作,无疑为网络资源的共享开了一个好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和互联网,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是图书馆重要的工作内容。现在很多图书馆实现了自动化,开通了互联网,卫星接收,有线电视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有的图书馆结合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开展了共享工程服务工作,为农村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良好的平台。除此之外,图书馆还要培养计算机业务骨干,开展信息资料电子化服务。通过开设网络信息咨询服务、网上图书查询、预约借阅、电子邮件、科研立项信息跟踪服务、网络培训和辅导。

3 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

3.1 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性原则

在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性原则对政府部门提出了宏观与微观两个不同层面的要求。所谓宏观层面的要求,指政府在进行图书馆发展战略的制订、资源配置、图书馆设施规划建设、整体布局调整等重大宏观决策中,应当充分考虑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地区的需求,合理配置图书馆资源,努力做到公正公平。所谓微观层面的要求则是,图书馆在提供各项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应当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对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一视同仁,使大家获得机会公平、质量稳定的服务。

3.2 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原则

作为一种面向全体公民的公共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应当保证人人便于享有,应当是近距离的、经常性的、容易获取的服务。因此,图书馆的设施布局合理、就近服务群众生活圈、公共图书馆的图书“通借通还”等便利服务都十分必要。总之,时时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保证服务具有最大程度的便利,这便是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原则。

3.3 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样性原则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样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含义:第一是延续、保护和宏扬民族文化传统,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作贡献;第二是图书馆的服务提供的品种、层次、特色必须多样化,以实现不同阶层民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图书馆的服务既要重视普及型的服务,满足一般人群的基本公共文化需求,又要适度提供提高型的文化服务,以便在服务中引导需求,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图书馆的服务要充分考虑惠及普通居民、白领、外来工、未成年人、老年人、残障人士等不同群体,提供不同的多样的文化服务。

总之,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的核心是踏踏实实为读者服务,这就要求图书馆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始终要把群众的文化权益放在第一位,要把如何为群众服务放在第一位。如何让图书馆更好地发挥作用,如何让图书馆的服务更多地走进群众之中,如何解决“服务”这个核心问题,应该是我们每个图书馆工作者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海华.论图书馆在现代城市中的地位与作用[J].图书馆学刊,2007,(6).

[2] 张晓丽.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探讨[J].图书馆学刊,2008,(2).

[3] 人民日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N].人民日报,2007-10-18.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核心图书馆
图书馆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浅谈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贡献
如何补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短板”
衡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探析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参考答案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