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专业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探讨

2009-12-17 06:22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学科馆员信息服务

金 榕

关键词:研究型专业图书馆;学科馆员;信息服务

摘 要:对研究型专业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探讨,认为学科馆员服务的出现和发展,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图书馆服务理念的新要求,也是图书馆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学科馆员服务方式是增强研究型图书馆功能的一个重要途径。提出完善研究型专业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5-0062-02

1 学科馆员服务是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

学科馆员服务是指图书馆设专人与某一学科专业建立联系,在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建立桥梁,相互沟通,为用户主动地、有针对性地提供文献信息的服务。学科馆员是图书馆根据工作能力和知识背景选择的素质较高、专门从事研究性工作的馆员;是以特定学科专业为服务领域,以科研人员为服务对象,提供高水平服务的新型图书馆员。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学科馆员是由图书馆派出上门服务的使者,他把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送到用户手中;他所具有的知识背景和良好信誉有助于对学科用户群提供有效的文献信息服务。从图书馆的角度来看,学科馆员则是一个与用户密切联系的情报员;他为图书馆收集各种用户情报,使图书馆能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需求,提供最佳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服务。学科馆员依托公共信息平台资源所提供的通用服务,以学科为主线,能够全面为科研一线用户提供简便、高效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如今,围绕创新、研究开展服务是研究型图书馆的服务方向和发展目标。因此,学科馆员服务是图书馆服务职能的延伸与发展。

2 学科馆员服务是增强图书馆功能的重要途径

学科馆员服务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水平。虽然图书馆一直在改进自己的服务方式,不断推出新的服务种类,但还是不能很好地满足读者的各种需用,尤其是不能满足读者在信息方面的深层次需求。这使得图书馆始终难以摆脱服务水平低下的局面。实际上图书馆工作是一种学术性很强的工作,是科研工作的前期阶段。然而通过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方式,这种性质难以得到充分体现。为此,学科馆员要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针对研究型读者的重点需求,进行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工作,对研究课题进行跟踪服务或直接参与科研工作,以此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水平和层次,带动和促进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发展与提高。学科馆员服务更能体现研究性、学术性和知识性。

2.1 研究性

科学研究是各类研究单位的重点工作,始终处于研究单位的核心地位,研究、创新是研究院所的生命所在。科研人员是研究型图书馆的“研究型”用户群体。针对这种特殊的“研究型”用户,研究型图书馆的服务无论是在服务内容、服务层次、服务方式上都会明显地有别于其他类型图书馆,呈现出显著的研究性特征。其建设宗旨是“以研究为基础,以服务为主导”。

2.1.1 研究用户。研究型图书馆的用户是较高层次的用户群体,具有较好的素质和较高的知识结构。但在对图书馆的实际应用中,用户对自己的知识需求不一定全面准确地感知和认识,并且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和意识的作用,用户可能只认识到一部分的知识需求,甚至有可能完全认识不到。因此,学科馆员就有必要了解和研究用户,帮助用户准确定位和准确描述用户的知识需求。尤其在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的今天,利用网络知识挖掘等技术,了解用户访问图书馆的目的和获取信息的趋势,了解用户的兴趣和需求,并研究通过什么资源来满足这些需求。然后分析从哪些地方获得这些资源,并组织到集成资源服务中。

2.1.2 研究资源。研究馆藏是为了更好地挖掘馆藏,更有效地为用户提供服务。研究自身的馆藏资源和研究馆外的信息资源是研究型图书馆提供知识服务的一个必要环节。研究型图书馆的国际化、数字化、特色化及开放性的显著特点,要求研究型图书馆必须提供有别于一般图书馆的服务。因此,只有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有效、更及时、更准确地为用户提供更有深度、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2.2 学术性

研究型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完备性和学术性,对学科的发展,特别是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具有促进引导的作用。创造学术性的研发氛围,增加学术性的服务内容,是提升研究型图书馆服务层次所必需的。开展学术性服务是研究型图书馆的服务明显有别于传统图书馆借还服务的重要标志,它依托数字化网络化平台,逐渐将学术讨论、学术研究、学术讲座、读者培训、学科导航融入图书馆的服务之中。

2.3 知识性

数字化、网络化的现代信息环境,已经或正在迅速地改变着图书馆信息服务赖以生存的需求环境和运作条件。学科馆员紧密跟踪重点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迅速适应科研人员的研发需求,甚至超前激发科研人员的新知识需求,促进这种特殊的“研究型”用户群体的知识发现,知识创新已经成为研究型专业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服务是图书馆的宗旨,知识化的服务是研究型专业图书馆的宗旨,而建立在研究性、学术性基础之上的知识化服务则是研究型图书馆服务的升华。与此相适应,学科馆员的知识性服务,是研究型专业图书馆用户服务之必需。

2.3.1 学科馆员通过重点熟悉某个学科的文献资源,并在建立专题文献库的基础上,对大多数本专业读者开展专题信息服务。对专业课题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对重点课题进行定题跟踪服务,并在此基础上编写二、三次文献。

2.3.2 建立网络学科专业导航库。学科馆员要负责学科的馆藏文献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收集整理并建立链接这些资源的网络主页,将专业信息资源导航、专业化网络检索工具、馆藏资源检索、专业论坛、专业研究、会议动态、专题文献报道、专业咨询等集合起来,使其成为新型“专业信息服务中心”。

2.3.3 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用户个人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专门信息服务。一是为个人用户或课题组建立专门的“系统”界面,如提供动态的、量身定做的新书通报、定题跟踪服务、新闻跟踪服务、新闻服务、开发信息服务系统的个性化处理功能。二是由学科馆员协助用户开发个人化的信息资源系统,并利用图书馆的系统支持此类信息资源系统。

2.3.4 提供相应对口学科用户培训。通过采用个别辅导、小讲座、上机实习、编写读者使用指南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向对口学科科研人员提供获取信息的技能培训,使用户了解有关本专业的各类文献分布情况,注重对读者进行信息搜索方法的训练,便于他们主动获取信息。

2.3.5 做好与相应对口学科的双向沟通,通过自己的主页设立虚拟咨询点。一方面进行常规性的咨询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该学科的电话、电子邮箱、传真等方式,面向读者开展针对特定问题的自由信息咨询服务,把主页作为网上服务的窗口。

2.3.6 协助相应学科采订对口文献资源,做好商业性文献的传递服务。学科馆员要借助于网络,从外部获得用户所需要的多种资源,积极引进商业性文献传递服务,利用商业性文献传递公司或商业数据库生产商直接为自己的用户提供文献传递服务。

3 完善研究型专业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措施

3.1 建立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

学科馆员的素质是决定学科馆员制度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在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必须有学士双学位(同时拥有图书情报相关专业和其他某学科学士学位)或硕士以上学历,拥有资格证书的资深专业人员担任。他们不但有扎实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还有具体学科的研究经历。此外,国外图书馆特别强调学科馆员的沟通协作和网络技术应用能力。由于国内图书馆长期遗留下来的人员配制问题,我们还不能要求国内的学科馆员能够迅速达到国外同行的标准和水平。因此,要通过对外引进(招聘人才)对内进行培训(原有馆员)的方式,建立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

3.2 建立定期考评和竞争上岗的管理机制

学科馆员要接受严格的定期考核,每年考核一次,既有来自图书馆的考核,也有来自对口学科的考核,可以采用建立定期会议制度,作为检查、考核学科馆员工作的方式。同时,要求学科馆员对自己所负责的专业,每年写出一份具体的文献分析报告,对所有资源的利用做出评论,便于分析服务中的经验和问题,在总结交流的基础上提高全馆学科馆员的服务水平。也可采取读者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或收集读者意见等方式进行检查和考核。主要指标有对口学科联络的频率、参与定题、跟踪服务的课题数量、读者对学科馆员综合能力评价等,将考核结果作为学科馆员资格认证、聘任上岗的依据。另外,不断充实新的优秀人才加入学科馆员队伍,通过建立科学的考评和动态竞争的管理机制,使学科馆员队伍不断得到充实,学术水平和服务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学科馆员制度不断得以完善。

学科馆员是图书馆员中的精英,是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主力军,是图书馆工作学术性的体现,也是实现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助推器。不断探讨学科馆员服务模式,才能使学科馆员更好地发挥作用,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 席彩丽.论大学图书馆“以人为本”的创新服务模式——学科馆员制度[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6).

[2]朱芸.学科馆员融入教学科研中的个性化服务[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5).

猜你喜欢
学科馆员信息服务
民办本科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体系构建
基于学习路径图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培训体系探究
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专业化发展
微信平台在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
智慧社区信息服务绩效评价研究
公共图书馆科技创新服务探析
农业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研究
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探析
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信息服务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