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献保护刻不容缓

2009-12-17 06:22王玉晶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9年5期

王玉晶

关键词:民国文献;功能性保全;文献意识;文献修复;文献数字化建设;奖惩机制落实

摘 要:民国文献是不可再生资源,保护好民国文献是图书馆工作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根据我馆民国文献内容丰富但破损严重等情况,重点从改善民国阅览室藏书环境、增强读者爱护文献意识、及时修复破损图书、加快数字化建设等方面谈谈自已的意见。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5-0161-02

1 民国文献馆藏概况

河南大学图书馆民国文献十分丰富。民国时期的图书近6万册,包括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法律、军事、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宗教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图书,其中文化教育和文学艺术文献居多,包括梁启超、鲁迅、郭沫若、林语堂、梁实秋、郑振铎等诸多名家大作,有的还是初版本。还有《万有文库》、《国学基本丛书》和《丛书集成初编》等大型丛书;期刊类多达748种,近2万册,如《新中州报》、《东方杂志》、《新青年》等,民国时期的河南省旧期刊也多有收藏,如《河南省政府公报》、《河南官报》、《河南教育官报》等,颇具地方特色,对研究民国时期的中原历史文化有着重要作用。这些民国文献是我校师生在抗战时期,南下、西迁过程中用汗水和生命换来的,至今在有的文献封面上还保留着当年转辗、迁徙留下的道道麻绳伤痕。这些民国文献不仅在内容上十分珍贵,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了可靠的保征,而且也因记载着永远不能忘记的多灾多难的中国历史。

2 民国文献保存情况

河南大学图书馆民国文献现今已有1/3破损,有的已无法直接利用,如馆收藏的期刊《新中州报》和大型丛书《四部备要》等文献资料。民国文献功能性得不到保全,社会效应大大弱化。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是历史原因,由于年代久远、历经战乱和辗转迁徙等;二是文献质料原因,由于纸张脆劣,酸性较强,当时工艺落后等;三是现代管理技术原因,没有专门对文献质料构成、纸张特质、酸性强度和当时工艺的物理和化学等技术的研究,缺少内行专业人员对民国文献的细化管理,致使民国文献的功能性保全环境缺失。由于这些原因,加之长期的使用和风化,致使许多民国文献破损严重,正如国家图书馆詹福瑞馆长说的那样,如果再不抢救,民国文献将在50年到100年内损毁殆尽[2],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确实是民国文献面临毁灭[3]。笔者作为民国文献的直接管理者,每当看到这些破损图书,时时痛心不已,急切呼吁学校及社会各界,多方加强民国文献保护,保有及提升民国文献的功能。

3 民国文献保护

图书馆任务是保护好文献,提供文献服务。只有保护好文献,才能为读者提供可靠的文献服务。为了保护这些民国文献,不使我馆文献收藏出现“断层”。河南大学领导和馆领导非常重视,不仅加强防火、防盗、防虫、防尘等日常基础工作,2007年8月,还专设民国文献阅览室,配备专门人员和软、硬件设施,把有关的民国文献从各个阅览室、流通等部门抽出,组织人员进行整理、上架、核书、对卡,重建目录体系,进行民国文献数据库建设等一系列工作,但也没能扭转民国文献继续破损的趋势。如果再不“高度”重视、进行科学管理,“断层”预言就会越来越近。根据我在民国文献阅览室工作的情况,觉得要想从根本上保有并提升民国文献的功能性,应进一步加强民国文献保护工作。

3.1 改善民国阅览室藏书环境

控制好民国文献阅览室温度。文献适存的最佳温度是18—22℃,如果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使纸张变得脆弱,影响文献使用寿命。河南大学地处中原腹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温度适宜的温带季风气候对保持文献适存的最佳温度有一定的难度。现在只是用立式空调调节,效果并不好,要改成中央空调,效果会更好。

控制好民国文献阅览室的湿度。文献适存的最佳湿度在50-60%,如果湿度太大,书库室内空气含水量就会多,容易造成文献资料纸张粘合、发酶。如果湿度太小,书库室内空气就干燥,会加速纸张脆性断裂。因此,要控制好民国阅览室干湿度。应由目前的只注重安全管理向文献保护和环境控制等多目标转化。

做好民国阅览室的采光处理。文献资料最怕太阳光线照射,特别是直射,会给文献资料造成巨大损害,直接导致文献资料纸张老化、破损。根据室内结构,要合理地安排好书架摆放位置。做好防光隔离层,达到最好的防光处理。如果室内结构安排不当,就会出现白天挡上窗帘,室内大开电灯的现象,提升了保护成本却没有达到保护好民国文献资料的目的。

提供设备,加强PH检测。建立起物理、化学技术与文献管理的关联,提高民国文献管理的技术含量。定期测试民国文献质料的酸性程度,为文献保护提供详细而准确资料。

为了控制好民国文献储藏室、阅览室的温、湿度、采光度等民国文献适宜的保存环境及文献质张的进一步酸化,应建立文献储藏、阅览分离机制,指定专人进出民国文献储藏室,进而减少对保护民国文献所需条件(温、湿、光)的影响。

3.2 增强读者爱护民国文献意识

加强图书阅览室的管理工作是保护文献资料不可缺少的日常工作。每天民国文献阅览室要接待几十名读者,借阅大量民国文献。有的读者具有较强的资料保护意识,有的确实很差。根据我在民国文献阅览室工作经验,认为保护好民国文献的前提是提升读者对民国文献保护意识。

加强学生入馆教育。通过每年的新生“如何利用图书馆”[4]的教育,使他们对图书馆藏书和功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能够科学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和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提高文化信息素养。就民国文献阅览室,还要增加两项工作,一是围绕“爱书”主题,增加对民国文献入馆特殊教育。即是对民国文献的重要性、稀缺性、借阅程序的独特性、使用的审慎性、管理的特殊性等进行特殊教育,培养出一种理性——珍惜、规范;二是对日常进入民国阅览室学习的读者及时、常态提醒并指导正确的翻阅方法。民国文献很珍贵,是“不可再生资源”,阅览时要十分小心,如果翻阅不当,很可能造成文献资料的撕裂破损。

开辟宣传栏,举办讲座。图书馆素有人类“知识宝库”和“知识喷泉”之称,是现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第二课堂。通过加强宣传栏目,如漫画、小品、文章等形式,使学生在欣赏作品中体会到我们的宗旨;定期举办学习讲座,如馆藏布局、各阅览室功能、阅览须知、图书和期刊的分类以及学术动态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有个清醒的头脑进入图书馆阅览室,对于学生学习和保护图书都是不可缺少的。

明确和严格执行阅览室的规章制度。为了更好地保护民国文献,要严禁复印、拍照。同时讲明复印、拍照等会对民国文献造成严重的损害。读者在阅览范围、数量上要有一定条件限制,开放服务的对象是教师和研究生及大四年级学生。而每次借阅只能一、两本,读完归还后要读再借。这样有了明确的规定,可以减轻民国文献的一定压力。

吸收相关学生参与辅助管理。河南大学有图书馆及文献保护专业,结合图书馆人力资源不足的实际,应纳入这些专业的学生参与管理。不仅为这些学生提供了实习基地,而且提升了民国文献的服务水平,会进一步促进民国文献保护意识的形成。

3.3 重视图书文献修复工作

图书管理员不能擅自修复图书。因为图书修复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而图书管理员由于技术原因,擅自修复图书,很可能会使我们“爱心”修复的图书造成再次损坏,这都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如果有破损的图书,需要修复应及时下架、登记造册,提交专业修复人员修复。

培养专业修复人员。文献修复在我国已经形成一整套成熟的修复手段[5],并且随着对图书文献保护意识的提升,修复技术和手段也越来越先进。所以,应选派专人学习先进的修复技术和手段,培养专业修复人员,以提升对民国文献的修复质量;文献修复人员的稀缺性应得到体现。文献修复工作是任何工作都无法代替的,应单独设立岗位,指定专职人员,在人事制度上、工作待遇上给予一定的照顾,提高修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外聘专职修复人员。图书馆自己培养的图书文献修复人员对一般文献的修复可能胜任,但对十分重要的文献资料,仍采用常规修复方法,不仅不利于这些文献资料的保护,而且可能对这些文献资料的考证、鉴定等预期性工作可能造成障碍。所以出于对文献保护负责,应不惜重金,外聘专职修复专家,专职修复。从民国文献保护出发,实现修复人才的内部培养与外部培养相结合、内部修复与外部修复相结合。

3.4 加快民国文献数字化建设

如何使民国文献这些宝贵资料社会效用最大化,进行现代化管理,加快民国文献数字化建设势在必行。对民国文献资料在重新整理的基础上,建立民国文献数据库,使民国文献管理实现信息化、系统化、现代化。改变传统管理,把对读者进行网上资源利用、文献检索和数据库查询技能以及信息化环境介绍作为服务创新的重要内容予以强化[6]。这对民国文献社会效应的提升及促进图书馆工作现代化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保存真迹,以民国文献资料复制版流通。民国文献到现在还能继续为我们服务,真可谓要“鞠躬尽粹”了。如果能根据情况对有些民国文献资料做成复制版,这样可以起到保护文献的作用,又不会影响读者阅览;借用现代媒介,微缩民国文献资料,制成光盘,使民国文献现代化。这样既是保护文献资料,又可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 王俊杰.文献学概论[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6.

[2] 詹福瑞.国图馆长建议抢救民国文献[N].北京娱乐信报,2005-08-24.

[3] 甘丹.民国文献面临毁灭[N].新京报,2005-03-23.

[4] 卞青.论学校图书馆导读工作[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5] 民国文献资料急要修复[EB/OL].http://www.xici.net/b762838/d50344415.htm.

[6] 戴利华.依托“双进”力创“四新”唱响优质服务主旋律[J].图书情报工作,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