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需要层次理论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畸形依恋

2009-12-18 08:47孔海燕
大家 2009年10期

摘要:本文用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了《儿子与情人》中畸形依恋的成因。除了社会原因和家庭原因之外,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莫雷尔太太与儿子之间的畸形爱恋是出于人的生理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关键词:畸形依恋 需要层次理论

小说《儿子与情人》中的母子之间的畸形依恋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 深刻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描写了母子间爱恨缠绵, 欲罢不能的情感体验。小说中母子间的情感是特殊、复杂的,同时也是畸形而变态的。本文试图用需要层次理论分析这种畸形依恋的根源。

一、 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 由低到高为:生理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畸形母爱的成因

(一)归属与爱的需要

每个人都渴望爱与被爱,“人对爱或尊重的需要和对真理的需要完全一样,是神圣的[1]”。夫妻感情破裂是莫雷尔太太与儿子畸形感情的直接原因,而对爱与归属的需要才是这种畸形爱情产生的根源。。莫雷尔太太与丈夫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受教育情况和家庭背景完全不同,两人缺乏共同语言,经过一段时间的争吵和冷战后感情破裂。但是世代相传的清教徒家风使她不可能冲出家庭去寻找幸福,所以只能把爱转移到儿子身上,在儿子身上寻找爱的归宿,得到爱的满足。这种畸恋是“她的情感孤独和性爱饥渴2]”的产物 [。

莫雷尔太太出身中产阶级,“秉性灵慧,喜欢跟有学识的人辩论有关宗教、哲学或政治的问题[3]。”她嫁给了与其身份、地位完全不相当的丈夫。莫雷尔是矿工, 没有受过多少教育。感情上无法与妻子产生共鸣。他借酗酒、打骂妻儿发泄心头的烦恼。夫妻之间的感情越来越冷漠。长子威廉出生后,莫雷尔太太把心全部放到了孩子身上。爱情的失落使她倍感孤独, 对性爱的渴慕使她把全部的情感倾注在儿子身上。所以爱的饥渴是她“畸形母爱”产生的基础。在她的眼中, 儿子变成了情人。她羞答答地打扮好, 与儿子一同笑盈盈地出游,“娘儿俩走在街上,体会到与情人一起出外历险时的兴奋心情[4]。”平时她会因儿子不在身边而感到莫名的烦躁, 会因儿子与其他姑娘在一起而产生怨恨。在儿子与米丽安恋爱期间, 她生怕米丽安会把儿子夺走。她病危时回首往事, 感到最幸福的不是与丈夫在一起热恋的日子, 而是与儿子一块出游的时刻。

莫雷尔太太的畸形母爱是由对丈夫爱的匮乏引起的,同时它也是深层的情感需求的反映。在女性的深层意识中, 她们需要有可以依靠的东西, 尤其是对异性的依恋。这正是“需要层次论”中提出的爱与归属的需要。

(二)自我实现的需要

莫雷尔太太婚后并没有放弃过中产阶级生活的想法,她自认为高人一等,瞧不起矿工。她设法改变丈夫,“她不能满足于他稍有长进,而是要求他一步登天。他受不了——他简直被逼得要发疯了[6] ”。他们之间的关系日益疏远。当莫雷尔太太对丈夫彻底失望后,她将理想寄托在了儿子们身上。 “为了改变孩子成为矿工的命运,她顽强地同丈夫的粗俗和野蛮抗衡,执意让儿子接受教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跻身上流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儿子是她实现个人理想的工具[7]。”她在威廉身上倾注了无尽的爱,威廉死后她把注意力放在保罗身上。

为了儿子能过上体面的生活,莫雷尔太太竭尽所能。她鼓励威廉与贝斯伍德的中产阶级交往,参加他们的娱乐活动。她为威廉去伦敦工作而感到骄傲。在威廉身上她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她认为威廉“是她的骑士,佩带着代表她的纹章上战场”[8]。莫雷尔太太在保罗身上也倾注了同样的热情与期望。保罗一出生她就请牧师、剑桥大学文学士希顿先生做孩子的教父。“真诚地要他跻身中产阶级,她知道这事不很难。她要他娶上个名门淑女[9]”。当保罗爱上密丽安时,她百般阻挠;当保罗与克拉拉在一起时,她也非常不情愿。这固然是由于她对儿子的深深依恋,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这两个女人都不能给保罗带来任何的社会地位,不能通过婚姻使他进入中产阶级。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对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是一种使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莫雷尔太太嫁给她丈夫时未想到她会失去中产阶级的一切。正是出于社会地位的下降而产生的失落,才使她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在儿子身上满足自己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 、畸形恋母的成因

(一) 安全与尊重的需要

勿庸置疑,成年保罗的恋母情结是母亲的恋子情结在儿子身上的投射。但是童年时的保罗对母亲的依恋是出于“安全与尊重的需要”。

一个生命从降临世间起, 就无法逃脱父母的影响。保罗的父亲粗鲁暴躁,动不动就发火, 孩子惹了一点麻烦,他那只又粗又硬的矿工手便打在孩子身上。莫雷尔先生“爱喝酒,闹得全家不得安生。[10]”莫雷尔太太恨透了丈夫, 孩子们也不喜欢他。威廉想和父亲干一场。保罗也非常憎恨父亲。他经常祈祷: “主啊, 让我爸爸快死吧[11]”。和父亲相比,母亲温文尔雅,是孩子们挨打时的保护伞。他们对她怀着深深的敬意。再加上童年时的保罗体质羸弱, 很少与其他男孩来往, 耳闻目睹的多为母亲的言行。他天性敏感, 能理解母亲的烦恼, 母亲的喜悦和痛苦时刻萦绕在他的心头。他十四岁时的最大愿望就是在离家近点的地方干活, 等父亲过世后, 跟母亲同住一所小屋快乐地生活。

对父亲的厌恶和对母亲的崇拜使童年时的保罗更愿意与母亲在一起。在母亲无时无刻的关心和爱护下保罗长大了,成了一名有学识、有教养的绅士,从母亲那里他感受到了安全和尊重。

(二) 生理与爱的需要

保罗把母亲当作情人,在和母亲讲话时常用“亲亲”、“小宝贝”、“心肝儿”等词。“只要你健在, 我永远不会遇到合适的女人。”尽管保罗非常依恋母亲,但是他却无法从母亲身上获得精神和肉体的完全满足。美丽、腼腆的米丽安吸引了他。但是保罗发现米丽安只追求精神上的爱恋,任何肉体上的接触都会使她感到厌恶。极度苦闷时克拉拉给了他肉体上的满足,但他们缺少共同语言和精神沟通,最后也只能分手。他在三个女人之间晃动,满足了他对人性的基本追求。

四、结束语

这对母子之间的畸形爱恋不仅仅是由于家庭原因,还有社会和心理因素。爱的匮乏与需要是这种畸形爱恋的主要原因。莫雷尔太太的情感孤独和性爱饥渴造成了她的"恋子情结"。这份畸形的母爱虽然帮助儿子出人头地,却也遏制了儿子个性的发展,导致了他心态的变异和人格的分裂。同时"恋子情结"也促进了"恋母情结"的形成。这种“恋母情结”使他失去了感情和理智的和谐,失去了“本我”和“超我”的平衡。因此,保罗的情感无法发展、升华,他的心理性格无法完善、成熟,从而导致了他一生的痛苦和悲剧。

参考文献:

[1](美)马斯洛 马斯洛的人本哲学 成明编译 九州出版社 2003年10月

[2](英)劳伦斯 《儿子与情人》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年4月

[3] 张涛试论《儿子与情人》中的“恋子情结”与“恋母情结”外国文学研究1998,4

[4]梅进丽 从《儿子与情人》中看母亲形象及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咸宁学院学报 2 0 0 6年4 月

(孔海燕,女,山东理工大学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