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篇: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2009-12-21 10:00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漯河漯河市

改革开放以来,漯河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指导思想,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外向带动、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着力增强创新能力、转变增长方式、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把漯河市建成了全国最具竞争力的中国食品名城、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具有较高品位的生态宜居城市,使漯河市更加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希望。崛起的工业带动漯河腾飞新中国成立60年来,漯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开创未来,克服了重重困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设盘省辖市以来,漯河更是进入了振兴发展的新时期。漯河工业经济发展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由粗放型产业向精深加工产业的转变。特别是近年来,漯河大力实施大企业大集团的工业强强联合战略,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工业生产力布局日趋合理,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显著提升,初步形成了以食品、造纸、化工、纺织等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确保了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949年,漯河市生产总值不足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仅有75元,财政收入仅有59万元。设省辖市之初的1986年,全市生产总值不到12亿元,1994年突破60亿元,1996年突破100亿元,2002年突破200亿元,2005年突破300亿元,2008年突破500亿元。其中,“七五”、“八五”、“九五”、“十五”时期年均分别增长8.6%、19.1%、12.1%和12.3%,“八五”时期进入全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30个城市行列。特别是2009年1~9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24.9亿元,同比增长22.8%。食品、造纸两大主导行业仍是支撑全市工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两个行业分别完成增加值68.4亿元和1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5%、28.8%,分别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1%和3%,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8.6%,拉动工业增长15.7%o截至2009年8月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1.3亿元,同比增长30.1%:实现利润34.3亿元,同比增长45.8%,增速比上半年提高1.6%。“重点工业500亿上台阶工程”稳步推进,60家重点培育企业实现产品主营业务收入315.4亿元,同比增长21.9%。完成目标任务的63.1%:实现利润23,6亿元,同比增长38.2%:实现利税36.7亿元,同比增长37.1%。“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又提出实施“重点工业超千亿计划”,推动重点骨干企业群体向规模更大、实力更强方向发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区域发展竞争中,要站稳脚跟,提高竞争力,就必须尽快培育一批像双汇这样的“航空母舰”,形成漯河工业企业的“航母舰队”。“十一五”期间,双汇集团销售收入超500亿元、3家企业销售收入超100亿元、5家企业销售收入超50亿元、一批企业年销售收入超20亿元和10亿元。鼓励企业引进名牌和培育名牌。“十一五”末,力争“中国驰名商标”达到10个以上、“中国名牌产品”达到10个以上、“河南省著名商标”达到30个以上、“河南省名牌产品”达到40个以上,超10亿元的企业11家,超亿元的企业135家。食品工业强中做优、造纸工业快速成长、烟草工业稳中提升、盐化工业异军突起、纺织工业加快振兴的新格局已经形成。到2010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稳定在60%左右。双汇——开创中国食品工业新品牌在中国市场上,每10根火腿肠有5根出自双汇,总部位于“中国食品名城”河南省漯河市。企业总资产70多亿元,员工4.5万人,年屠宰生猪1500万头,年产肉制品110万吨,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双汇集团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在2007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序中列166位。双汇集团发展成为世界第四、亚洲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双汇集团始终坚持围绕“农”字做文章,围绕肉类加工上项目,依靠“优质、高效、拼搏、创新、敬业、诚信”的企业精神,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企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由80年代中期企业年销售收入不足1000万元,到2008年已实现销售收入350亿元,居全国食品工业企业榜首,品牌价值106.4亿元。“十一五”,双汇集团发展目标是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久双汇,使双汇成为中国最大、世界领先的肉类供应商,到“十一五”末屠宰生猪达到2000万头,肉制品150万吨,肉类产量进入世界行业前三强,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为“十二五”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打下基础。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漯河已成为外地农副产品大量调入、食品大量输出的地区,现在,漯河市已有70%的农民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均年增收近4000元。漯河食品工业年加工生猪1400万头、占全省的23%,年加工转化粮食300万吨、占全省的11.1%,鲜冻猪肉出口占全省同类产品出口的90%以上、占全国的1/4。漯河因此成为全国农业产业化先进集体。奥克啤酒——何以形成中原首选品牌漯河奥克啤酒实业有限公司隶属河南奥克集团,是豫南地区大型的专业啤酒生产销售企业。生产能力可达15万吨,产品包括高、中、低档系列60多个品种。率先在河南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后,2003年奥克啤酒集团采用无甲醛啤酒酿造工艺研制出的绿色奥克系列啤酒,填补了我省无绿色啤酒的空白,成为河南首家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的企业。2004年获得市级绿色企业称号:2005年又顺利通过HACCP食品卫生安全管理认证。2006年又获得省级绿色企业称号,这在河南啤酒行业目前还是唯一的一家。2008年6月12日,漯河奥克公司第一瓶PET瓶装纯生啤酒顺利下线,这标志着奥克啤酒真正全面地跨入了纯生时代。奥克集团2009年主打新品“奥巴PET纯生啤酒”正式下线。此次上市的两种产品奥巴原生和奥巴红生均为PET环保保鲜装,是奥克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世界最先进的纯生啤酒酿造工艺的结晶,在包装和工艺上双双填补了国内同类产品的空白。未来,奥克公司将秉承“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科技求发展”,“更快、更新、更强”的企业宗旨和治厂方针,脚踏

实地,向同行业的制高点攀登,为不断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国啤酒行业的兴盛繁荣努力拼搏。舞阳——建设河南盐化基地打造中国新兴盐都充分利用本市丰富的盐矿资源优势和煤化、钛化生产及冶金制造基础,改善轻重工业结构,提高重化工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组织相关专家科学制定《盐矿资源综合开发规划》,在舞阳县和郾城区西部规划建设两大盐化工专业生产园区,对盐矿资源高起点有序开发和深度加工,拉伸产业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努力把盐化工业培育成重要支柱产业,引导盐化工向精细化工方向发展。到2010年,盐化工产品产量达到600万吨。河南金大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位于漯河(舞阳)盐化工业园区内,成立于2005年3月,注册资金2亿元,占地700余亩,拥有员工960人,是以生产工业盐、纯碱、氯化铵、三聚氰胺为主的盐化工企业。2005年11月,该项目被列为河南省重点项目。2007年,公司新上了总投资2.8亿元的20万吨合成氨扩能改造及1.2万千瓦发电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8亿元,实际完成投资2.85亿元,其中20万吨合成氨项目已正式投产运营,发电项目的锅炉、汽轮机全部投运。2007年,金大地公司实现销售收入5.2亿元,上缴税金5048.47万元,成为舞阳县重要的纳税大户之一。2008年,公司计划投资26亿元,新上100万吨工业盐项目,配套建设60万吨纯碱、60万吨氯化铵、10万吨三聚氰胺等项目。其中,100万吨工业盐和2×1.2万千瓦发电项目已投入运营。60万吨纯碱、60万吨氯化铵和10万吨三聚氰胺项目正在报批,与美国联合商业协会就合作事宜进行了多次洽谈,项目融资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预计年底前可开工建设。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纯碱、氯化铵年产量可达到“双百万”吨,工业盐和三聚氰胺年产量可分别达到160万吨、7.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利税3亿元。省委书记徐光春、副省长史济春分别于2008年3月27日、5月10日再次赴金大地视察、了解盐化工项目二期工程建设情况,并提出了“金大地要依托中原地区唯一的盐矿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盐化工,延长产业链条,积极打造全国最大的盐化工基地”的更新更高要求。银鸽集团——领跑国内草浆造纸业改革开放以来,漯河市的造纸工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成为漯河市的支柱行业之一,在工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07年,漯河市规模以上造纸工业企业34家,比1985年增加16家:机制纸及纸板产量74.5万吨,比1985年增长31.4倍;从业人员9416人,比1985年增加5722人:完成工业增加值19.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7%:实现销售收入69.8亿元,比1985年增加69.4亿元;实现利润8.5亿元,比1985年增加8.4亿元。银鸽集团是2004年初在河南银鸽实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沪市A股:600069)基础上组建的大型企业集团,是河南省百户重点企业集团,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造纸集团之一,总资产36亿元,员工7000余人,是河南省资产信用3A级单位。2002年以来,银鸽集团净利润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均居国内同行业第一;总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增长率分列第2和第3位。相继获河南省工业五十强企业、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省十大最受尊敬企业、省和谐劳动关系模范企业、省学习型先进组织、省绿色企业、省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及全国再就业先进单位、全国轻工业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全国十佳造纸企业、全国造纸行业十大领袖企业等一系列荣誉称号,是中国上市公司成长性百强和中国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企业,并荣获第二届河南工业行业突出贡献企业和2008河南产品质量管理特别贡献奖。银鸽集团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省级技术中心和省级特种纸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产品已形成以文化纸、生活纸、包装纸和特种纸等四大纸种为主,以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产品以及房产、物流、投资、咨询为辅的较为合理的格局,先后通过了ISO9001JSO14001、OHS18000三标一体化认证。银鸽纸品是河南省名牌产品,银鸽牌文化纸是国内文化用纸第一品牌,银鸽商标是中国驰名商标,银鸽品牌是河南省十大最具影响力品牌。骨干企业的带动,使漯河形成了以肉类加工、粮食加工、饮料制造、蔬菜加工等行业为主导,以分割肉、肉制品、面粉、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饮料、奶制品、酿酒、调味品等5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的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其中猪肉制品加工能力占全国25%;年产饮料酒3.1亿升,各类软饮料56.1万吨。漯河先后获得“河南省食品工业基地市”、“河南省无公害食品基地示范市”、“全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市”等荣誉称号,并成为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60年的发展历程,是漯河全市人民思想不断解放、认识不断提高、理论不断创新、改革不断深化、发展不断跨越的历程。今天的漯河,已经踏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伟大征程。尽管前进的道路并非坦途,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在新一轮发展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统筹协调发展的思路,漯河市委、市政府已经确定了更加宏伟的发展目标:“十一五”时期,漯河经济社会发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瞄准既定的“三大目标”,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外向带动、科教兴漯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差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增长方式,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致力把漯河建设成为全国最具竞争力的中国食品名城、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具有较高品位的生态宜居城市,使漯河更加充满生机、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充满希望。快速发展的农业为漯河巨变夯实根基快速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代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近年来,漯河市围绕“中国食品名城”建设和“全国无公害食品基地市”建设,充分利用食品加工企业的加工优势,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实现了现代农业与农副产品加工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和相互联动,把漯河建设成了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市。并坚持“扶优、扶大、扶强”的方针,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走市场化经营的路子,建立起了龙头企业与农民、中介组织等之间的利益联接机制,拉长了粮食加工、畜产品加工、果

蔬加工三大产业链条。漯河市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级农业产业化先进单位,截至目前,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420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15家、市级85家。这些重点龙头企业,坚持为农服务方向,把企业快速健康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在推进全市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很大作用。通过实施“双汇产业化工程”,全市已建成养殖小区197个、较大规模养殖场1215个,年出栏万头以上猪场22个,3000头以上猪场309个,年出栏生猪400万头,生猪规模饲养比重达到76%、居全省首位。全市发展优质专用小麦157.3万亩、优质专用玉米113.3万亩、优质大豆22万亩,优质粮食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80%,高于全省15%:建成20万亩小辣椒、10万亩优质大蒜等一大批集约化水平较高的生产基地,初步建成全省最大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建成各类标准化示范区127个,有276个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产地认定、98个农畜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产品认证、13个农产品通过绿色认证、8个农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漯河已成为全国首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市。蓬勃发展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来,漯河市广大农民、企业和农村基层组织积极探索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一种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在沙澧大地蓬勃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目前,登记注册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150多家,涉及养殖业、种植业,农产品的购销、加工、贮存、运输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和信息技术服务等十多个行业,入社农民4800多人,吸纳社员资金3.36亿元,带动3.3万农户,占总农户数的6.4%。这种以农民为主体、以股份合作制形式出现的合作经济组织,实现了生产与经营一体、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成为促进农业发展的一大亮点。源汇区大刘镇南王村300多户农民于2007年1月成立了金香园果品专业合作社,设立了业务部、市场营销部、基地开发部、农资供应部,采取统一管理、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很快显示出良好效益:在2008年黄梨收获季节,省内外客商纷至沓来,考察、订货,一下子销售黄梨200万公斤。总收入达600多万元,果农尝到了合作经济的甜头。全市规模最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召陵区常村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后,经过社员大会讨论,办成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经济效益好、发展前景广阔的三件大事:一是投资5000万元建起了占地50亩,年存栏5000头、出栏1万头的黄牛养殖场:二是投资200万元,兴建了占地120亩的无公害蔬菜大棚种植项目,并与韩国公司签订了供销合同:三是投资150万元,兴建了年出栏40万只肉鸡的养殖场。合作社成立以来,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实现了土地的集中连片和劳动力的优化组合,促进了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从而使区域种养、规模经营、优化结构成为可能。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其自身优势,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合作社这个平台实现农户与市场的对接,形成不同形式的农业产业链条,从而有效地提高农民和农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发展订单农业,依靠订单生产,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效地解决了农民货难卖、卖货难、低价出售就赔钱的问题。一些村干部和“能人”牵头建立合作社后,不但为本村入社农民提供了创业致富平台,解决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致富无门、干部服务无路”的问题,并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群众办实事,赢得了村民的尊重。常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为村里修了路、安装了路灯,对街道进行了绿化、亮化、美化,深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入社的村民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各种纠纷和矛盾明显减少,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近年来,漯河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道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位于开源区干河陈乡的干河陈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树立了典范。该村依托城中村改造,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在几年时间里,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城中小村建设成了文明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开源新区。村民们从低矮的平房搬进了现代化的高楼里,村里有了自己的集团企业,村民们成了坐享分红的股东,同时,村里还建立了村民生活保障制度。凡年龄在50岁、60岁以上的村民,每月分别享受360元、500元生活补助费。对包括所有学生在内的、未就业的49岁以下村民,每人每月发放100元生活补助费,对于高招考试被录取的学生,按院校层次分别给予1000~10000元奖励。由村集体出资,为村民统一办理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村民因病住院,由医院和村委会两次报销医疗费。每年组织村民外出旅游,让村民享受本村发展的成果。如今,干河陈村村民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壮有所为、少有所教、病有所医、闲有所乐。全村社会保障覆盖面达到100%,呈现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自2000年5月以来,干河陈村两委班子带领全村居民,克服重重困难,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截至目前,全村已修筑5条城市主干道路,共计10公里,并配套建设了总长1.4万米的地下联网大排水工程。建成住宅小区8个,住宅楼、商住楼92栋。配套建设了占地1000亩的森林公园、豫中南最大的花卉工艺品市场及与漯河中原食品名城配套的中华名吃休闲街,为此,开源新区专门成功申报了国家AAA级旅游区。辖区内建设了一批超市连锁店、安装了上百套体育器械各类文化娱乐设施,各个小区开通了燃气管道,开通了贯通市区主干街道的3条公交线路。以干河陈村为主要观光旅游点的开源新区,成为了集居住、购物、美食、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文化胜地,漯河城市框架也由此向南拉大了2平方公里。如今,村里还成立了由村集体控股、自然人参股的开源集团。2007年开源集团完成销售收入3亿元,实现收益3600万元,缴纳税金1591万元,净资产总量达到3.2亿元,一举成为漯河三产领军企业之一。同时,开源集团还成为了当地的就业大市场,几年来,先后安置青壮年村民和下岗职工1100名。村领导高度重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村干部每周轮流向村民讲授新知识、新理念,建设文化体育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讲科学、讲文明、讲卫生在全村和企业蔚然成风。现在,开源新区的村民群众尽享物质充足、文化丰富带来的欢乐,感受村庄城市化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幸福。干河陈村只是一个代表,正在建设的不同类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漯河市为数不少。厚重文化提升漯河发展品位年轻的漯河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漯河的文化建设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漯河舞阳的贾湖遗址出土的迄今所知人类最早的甲骨、陶石契刻符号,这些8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刻画符号的发现,已引起海内外学人对中华文字起源的丰富联想和关注。而许慎所撰写的《说文解字》,既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解释古代汉字的重要字典,又是一部总结自春秋战国以来有关经学、小学的研究成果,进而探究汉字字源,并根据汉字的构形特征从理论上加以阐发的经典性文字学著作。随着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的召开,文化热已成了漯河市的又一个亮点。这是该市继创建“中国食品名城”之后,打造的又一品牌——“许慎文化”品牌。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漯河市,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全面开启“文化引”。发挥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有效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实现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最佳融合。1987年5月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出土了9千年前的甲骨契刻符号和用鹤类尺骨制作的七音骨笛,可以吹奏旋律,这在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发展史上属最早的实物发现。1986年郾城郝家台遗址发现的龙山文化古城,对研究我国奴隶制的产生和国家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史料。2003年,漯河市就叫响了“与圣贤为伍,与经典同行”的口号。“经典文化进家庭”“经典文化进社区”“党政干部诵读经典文化大赛”等活动相继开展、提高了漯河人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丰富的现代文化作品,为繁荣大众文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近年来,一批具有强烈现代感和厚重历史感的中、长篇力作,标志着漯河市文学创作跨越式进展,乔聚坤创作的《河南人》获中国《曲艺》杂志社94年度“写河南人”曲艺创作二等奖,南豫见的两部长篇小说《生命原则》和《生命激情》一出版,就被视为“文学豫军”的重要收获而引起关注,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市文化局组织创作排演的大型豫剧现代戏《白发亲娘》、《生日》,小戏《调查》、《谁怕谁》,改编的古装戏《巾帼雄风》,编创的杂技节目《溜冰滚灯》、《晃板踢碗》等一批文艺精品,多次荣获全省“五个一工程”奖。众多的文艺精品提升了漯河市的知名度,由漯河市文艺工作者编剧的8集电视连续剧《日出日落》、20集连续剧《生死较量》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据不完全统计,15年来,漯河市文艺工作者共创作发表各类文学作品500余部(件),电视剧、电视片46部,戏剧25部,民间文艺作品集10余部,书法、美术、摄影入选省以上展出400余件,音乐、舞蹈、杂技、曲艺获得省以上奖项近200个。15年来,漯河市文艺工作者共获得40多项国家奖项,460多项省级奖项。同时,漯河市为大力繁荣群众文化,针对戏曲、杂技、歌舞等文化活动进行科学规划和安排,加大文化投入,全市建成乡镇文化大院33个、村文化大院685个,乡镇文化站覆盖率达100%。开展月末文化广场活动,举办民间艺术大赛和文化庙会,让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引导着人们向善、向美。——文化交流活动,使漯河文化走向世界。近年来,漯河市文艺团队先后20余次走出国门赴美国、德国、法国、日本、西班牙、韩国、新加坡、泰国、波多黎哥和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演出,从而促进了地方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漯河市杂技团是享誉国内外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在第11届法国世界“明日与未来”杂技节上表演的《三人钻筒》节目获得“金奖”。在对台文化交流交往方面也取得新成效。创作的历史剧《台北知府》,先后多次赴郑州、北京向省台办和国台办领导作专题汇报,争取国台办立项,并与省豫剧二团和台湾豫剧团联合排演。根据徐光春书记批示精神,建成了投资1000多万元、占地17000平方米的陈星聚纪念馆,逐步将其打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促进祖国统一的平台、弘扬中原文化的载体和推动旅游发展的景观。市演出公司、市文化市场办公室还先后邀请俄罗斯国家歌舞团、美国旧金山珍珠爵士乐团、加拿大爱乐博特芭蕾舞团、哈萨克斯坦国家芭蕾舞团、武警总队文工团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来漯演出,全国著名演员彭丽媛、毛阿敏、董文华、万山红、韦唯、李双江、刘欢等12名表演艺术家来漯河献艺,提高了广大群众的艺术欣赏水平。

猜你喜欢
漯河漯河市
喝醉酒的爸爸
漯河市许慎文化园保护与开发刍议
漯河市首评“十大青年创业之星”
漯河为环卫工人设立“爱心取水点”
漯河为环卫工人设立“爱心取水点”
漯河市关爱留守儿童百对城乡家庭“结亲”
京汉铁路与近代漯河城市的初兴
“二元一次方程组”检测题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