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图书馆民国地方文献收藏述评

2009-12-21 05:11邓雪梅
贵州文史丛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贵阳民国贵州

邓雪梅

内容提要:本文在介绍贵州省图书馆民国地方文献收藏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民国文献保护的几点办法。

关键词:地方文献民国地方文献保护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09)04-96—99

地方文献是指某一地域内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的群体活动方式的历史记录。民国地方文献就是民国时期,即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至1949年9月新中国诞生前夕由中国出版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它们是民国这一特殊社会转型期思想、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这一时期历史史实的最原始记录。

民国时期,政治制度和经济情况虽然衰败,但思想文化却大放异彩,新与旧、中与西的各种社会思潮在这一时期汇集、碰撞,形成了一道特殊的文化景观。这一时期,中国进行了旧的民主革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时期,爆发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动;这一时期,西方学说大量涌进,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形成了著述兴盛、流派众多、百家争鸣的新局面。贵州虽处西南边陲,但民风开化较早,历史文化名人荟萃;这一时期,有浙江大学、大夏大学、唐山工学院、湘雅医学院、桂林师范学院、之江大学以及一批军事院校内迁贵州,贵州高等教育空前繁荣。一大批文化名人,如科学家竺可桢、茅以升、苏步青、李四光;文学家茅盾、巴金;画家徐悲鸿、刘海粟;音乐家马思聪等先后到贵州讲学、创作或举办书画展,推进了贵州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民国文献正是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载体和社会巨变的原始记录,可见民国文献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尤其思想文化价值堪比善本古籍。

建立于1937年的贵州省图书馆(以下简称贵图)是贵州省规模最大的公共图书馆,自1942年成立特藏部以来,经过66年的不懈努力,民国时期地方文献的收藏令人瞩目。据最新统计,贵图现收藏民国时期的地方文献2000多册,其中不乏保存较完整的珍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现简单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贵图收藏的民国时期的地方文献包括有杂志近100种,约400余册,如《世光杂志》,系双月刊,由世光杂志社编辑,贵阳蓝主教准刊,旨在介绍教会的哲学神学,以及教会对宇宙人类社会所抱的观点,希望在建设民族的思想及精神上,尽国民的义务与天职。现该刊贵图有民国30年(1941年)第1卷第3期;民国31年(1942年)第1卷第4期,第2卷第2期;民国32年(1943年)第2卷第3—6期,第3卷第1期;民国33年(1944年)第3卷第2、3、6期,第4卷第1—2期;民国34年(1945年)第4卷第3—12期;民国35年(1946年)第5卷第3、4、9—12期;民国36年(1947年)第6卷第1-4、7、12期。

《贵州省立医院医刊》,邹子度主编,刊物旨在宣扬科学医学,现该刊贵图有民国38年(1949年)第1卷第1、3-5期,第1卷创刊号刊登有《创刊语》,《黔省卫生事业沿革》,《省立医院与黔卫》,《贵州省立医院成立以来之概述》,《毒素之一般特性及眼之素毒病》,《现代医师应有的态度及责任》,《盘尼西林与破伤风》,《克罗罗霉塞丁一种新的抗生素》,《儿童口腔卫生》,《贵州省立医院妇产科之过去现在及将来》,《医药拾零》等文章;每期均登载有贵州省立医院门诊时间表。

《达德》,达德学校编,贵图有民国22年(1933年)第15、16期存。该刊15期论著栏有《一封讨论教育的信》,《“八四”纪念日支出预算表》;公布栏有《本校民国二十一年九月份收支一览表》,《本校民国二十一年十月份收支一览表》等文章。16期论著栏有《本校两月来之幼稚班》,《三权分离与五权分离的比较观》;文艺栏有《你的敌人是…》;校闻栏有本校新闻五则;会议栏有《第八次校董会议记录》,《第八次校务会议记录》;公布栏有《本校民国二十一年十一月份收支一览表》等。

《清华文学》,系年刊,贵阳私立清华中学文学会编,民国33年(1944年)创刊,该刊成立出版的目的在于对文学有兴趣的同学聚于一堂,研讨文学,希望以文学的力量,激起中国的新生。贵图藏有民国36年(1947年)第3期,其中登载有《小黑的悲哀》,《湖畔之歌》,《词与苏辛词》,《我对于集训的观感》,《缺陷美一唐明皇艺术生活浅识之一》,《忏悔》,《花溪的秋》,《海的呼唤》,《病中惊悟》,《别沪航行》,《乡村的悲剧》,《文学的工作》,《乡居外一章》,《少年游》等文章。

《贵阳市政》,系半月刊,贵阳市政府贵阳市政编辑室编,贵阳市政府发行,民国30年(1941年)8月20日创刊,为贵阳市政府机关综合性刊物。刊物以发扬本府政纲及实施状况,灌输市民应具的知识及其市民对于市政的批评和建设为宗旨,研究本市及全国政治、经济、文化诸部门之建设问题。除刊登政府文告、规程、报告、记事外,还刊登关于市政之专著、译述、建议、讨论、特载及各省市政调查等。贵图藏有第1卷第1—10期,第2卷第1—12期。第1卷创刊号登载有《发刊词》,《勖市政工作》,《对贵阳市之期望》,《对于贵阳市政之希望》,《贵阳设市后之展望》,《战时市行政的中心观》,《都市建设与土地整理》,《保甲与市政》,《贵阳设市的今昔》,《贵阳市政府于七月一日成立》,《行政新猷及其他》,《何市长在市府首次扩大纪念周训词》,《贵阳市政府组织条例》等文章。

《贵阳药讯》,杨森题写刊名,贵阳市新药商业同业公会主编,贵图藏有民国37年(1948年)3月25日一民国38年(1949年)3月15日出版的第2期-24期。该杂志主要向群众介绍新药,推广新药,多为广告,并有贵阳市药房地址、出售药品价格与使用注意事项等介绍。

贵图收藏的民国时期的报纸比较珍贵的有创刊于1907年的《黔报》,它是贵州省第一张日报,由周素园创办,报纸旨在宣扬爱国主义,反对西方列强瓜分中国,进而唤起民众推行政治改革的理念。贵图藏有宣统三年(1911年)9月30日一10月20日的《黔报》。该报纸主要分6个版,第1版有论说栏、辕报栏,第2版有本省新闻,第3版有直省近闻、小说栏,第4版有外国近闻、来件栏,第5版有广告栏,第6版有谐谈栏等。

还有《铎报》,民国5年(1916年)在贵阳创办,报纸日出两大张,共8版,设有《言论》、《代论》、《中外纪闻》、《要电》、《要件》、《快信》、《专件》、《时评》、《黔闻》、《小说》、《谐铎》、《笔记》、《文艺》、《诗话》、《丛谈》、《报萃》、《广告》等栏目,民国8年(1919年)停刊。贵图藏有民国5年(1916年)2月一民国8年(1919年)6月的报纸。

其次,我馆收藏民国时期的《兴黔日报》、《贵州日报》等,都是贵州思想文化的原始记录,从中可以查阅到一些比较罕见的历史资料。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时期由贵阳文通书局出版、印刷的报纸、图书、杂志,贵图也有较多的收藏。

贵阳文通书局成立于1909年,是贵州近代最大的编辑、印刷、发行综合出版机构,由贵州爱国人士、盐商

华之鸿独资创建。当时的私人出版机构大多产生于上海,贵阳文通书局诞生于当时边远贫穷的贵卅I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书局在军阀混战、政权更迭、战火频仍中艰难发展壮大,历时41年,出版各类图书500多种,丛书、丛刊30余种,编辑出版面向全国的《文讯》杂志,出版承印《贵州政报》等28种报纸杂志,还承担部分全国中小学教科书供应任务。抗战期间,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集编辑、出版、营销于一体的全国性文化出版集团,在近代贵州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据统计,贵图现收藏的由贵阳文通书局编辑、出版、印制的报纸约11种,杂志约有23种,图书157种,占文通书局出版图书的三分之一左右,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一)贵阳文通书局出版、印刷的报纸约11种,如《贵州公报》,系日刊,宪政预备会机关报。清宣统二年(1910年)2月5日在贵阳创刊,民国9年(1920年)11月停刊。该报设《社说》、《选论》、《论说》、《译论》、《要电》、《京信》、《辕抄》、《本省新闻》、《直省要闻》《国外新闻》、《传奇》、《小说》、《来件》、《医寓》、《电报一束》、《广告》等栏目,主要刊载清末民初贵州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方面的大事,是研究这一时期贵州历史的重要资料来源。贵图藏有宣统二年(1910年)7月至民国5年(1916年)7月6年的《贵州公报》。

(二)贵阳文通书局出版、印刷的杂志大约有23种,如《贵州教育公报》,系半月刊,民国2年(1913年)1月15日在贵阳创刊,民国13年(1924年)8月31日停刊。该刊为贵州省教育司行政刊物,设司令栏,公牍栏,法规栏,论著栏,调查研究栏等5个栏目。贵图藏有民国2年(1913年)第1-4期,民国13年(1924年)第5、10~15、18期。

《贵州文献季刊》,后改名为《贵州文献汇刊》,系不定期刊物,任可澄、杨恩元编辑,贵州省文献征辑馆发行,民国27年(1938年)5月在贵阳创刊,民国38年(1949年)停刊。刊物以阐述本省文献暨刊布贵州前贤未印行遗稿为宗旨,包括乡先辈未刊遗稿、有关黔省文献之论著、札记、文艺等。贵图藏存有创刊号一第5期。创刊号刊有《插图》,《撰著》,《遗作》,《文录》,《诗录》,《词录》,《馆务撮要》等栏目。

《贵州政报》,系旬刊,贵州省长官署编印,民国5年(1916年)6月在贵阳创刊。该刊设有政府命令栏,部咨栏,军署公文栏,本署公文栏,各机关文牍栏,法规栏,图表栏,批告栏,判牍栏,代布栏,附录栏等。贵图藏有民国8年(1919年)至民国12年(1923年)的《贵州政报》。

《南明杂志》,贵阳南明中学南明杂志社编,张廷龄任主编,南明杂志社发行,民国3年(1914年)12月15日在贵阳创刊,民国11年(1922年)11月停刊。该刊主要刊登贵阳南明中学办学情况。贵图藏有该刊第1期,设有编首栏,法令栏,论说栏,记事栏,成绩栏,科学栏,艺林栏等。

《晓鸡声》(月刊),安顺晓鸡声文艺编辑社编,谢速航主编,安顺晓鸡声文艺编辑社发行。民国22年(1933年)5月在贵阳创刊。刊物宗旨在于博聚斗争民魂,启示爱美人生,唤取民众自决自救,发展生产,充实国力,向日本帝国主义展露我们锐利的锋芒。刊物设有《论著》,《专载》,《附录》等栏目。贵图藏有第1卷第4期,刊登有长篇论文《文艺之意义及其趋势》;短文《战士》,《伤兵》,《老王》,《血笺》等;附录发表了《热望》,《扫日氛》,《奋赴国难》,《荡倭曲》,《塞北吟》,《当我们在室里开会的时候》,《创伤的心灵》,《悼友》等24篇诗歌。

《中国诗艺》,系月刊,中国诗艺社徐仲年、陈才、吕亮耕、常任侠、孙望、汪铭竹、林泳泉编,民国28年(1939年)在贵阳创刊,民国30年(1941年)9月停刊。贵图藏有民国30年(1941年)第2、3期。该刊设有《创作》、《译诗》、《诗论》三个栏目。在第2期创作栏,发表有《卢沟桥》,《给日本被俘兵士》,《走向胜利》,《一个皇军的墓铭》,《号召》等抗战诗作;译诗栏,发表译诗有《妇人》,《白杨》,《光阴》,《早行》,《少年先锋之死》,《海滨坟墓》等;诗论栏,发表有《诗闲论》,《诗坛漫步》,《新诗之话》等。第3期创作栏,发表有《号召》,《黎明》,《白龙潭小景》,《我期待》,《送别》,《怀念》,《鸭儿河》等作品;译诗栏,发表有《海滨坟墓》,《赫斯曼诗三章》,《清早》等译诗;诗论栏,发表有《诗的意识和形象》,《新诗诗话》等,两期封面题字均为孙逸园先生。

《文讯》,系月刊,贵阳文通书局编,谢六逸、顾颉刚、白寿彝、臧克家先后任主编,民国30年(1941年)10月在贵阳创刊,民国37年(1948年)12月在上海停刊。该刊载文艺、哲学、史地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稿件,如民国31年(1942年)第2卷第3期刊登了《论语言之演变与训诂》,《中国画的形似》,《中国教育行政的路向》,《治疗的评价》,《贵州人之营养问题》,《工资理论之批判》(一)、《欧洲沦陷区的反德暗潮》,《编纂司法法令判解汇辑要旨》等文章。贵图藏有民国30年(1941年)第1卷第2期,民国31年(1942年)第2卷第3期,民国35年(1946年)第6卷第l一6、8、10期,民国36年(1947年)第7卷第3、5、6期,民国37年(1948年)第8卷第1—6期、第9卷第1、3、5期。

(三)贵阳文通书局出版、印刷的图书贵图收藏大约有157种,如《贵州省单行法规汇编》第一辑,第二辑,由贵州省政府秘书处法制室编,分别于民国24年(1935年)12月和民国25年(1936年)11月出版。还有《十年来之贵卅l》,次青编,民国26年(1937年)5月出版。《贵州风光》又名《漫画贵阳》,黄尧著,民国31年(1942年)11月出版。《乡谈集》,蹇先艾著,民国31年(1942年)出版。《黔游心影》,卢前著,民国31年(1942年)出版。《霜崖诗录》、《霜崖词录》、《霜崖曲录》,吴梅著,卢前编,民国31年(1942年)出版。《贵州名贤传》,贵州省政府教育厅编,民国33年(1944年)出版……

上述几部分民国时期的贵州地方文献都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然而,与全国各大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的情况相仿,这些珍贵的文献大多存放在无恒温恒湿设备、不避光、不防尘的书库内,大部分都已经极为脆弱,完全变黄的纸张勾连在一起,稍一触动便“粉身碎骨”,更遑论供读者阅览、研究了。

面对民国文献惊人的老化速度,如何应对,值得全社会和我们每一个图书馆人的深思,笔者接触民国文献工作的时间不长,对此几点拙见,以供参考:

首先,应改善书库环境。相对于以手工生产的宣纸、绵纸等材料刊印的古籍善本,用机器纸印制的民国文献在存放环境上本应更考究,然而事与愿违,当前民国文献的保存现状远不如古籍善本,虽然贵图目前已为民国文献书库购置了空调设备,用以保持书库恒定的温度,然而进一步的改善迫在眉睫,如为民国文献书库添置抽湿机、空气过滤器以及吸潮器等,为文献加装保护性书皮,更换封闭式樟木书橱,为民国报纸配制专

用函盒等,竭尽所能让民国文献和古籍善本一样,享受优越的藏书环境。

其次,尽量完善阅览制度。大量的翻阅以及复制无疑会导致民国文献原本就发脆的纸张进一步碎化,因此完善民国文献阅览制度迫在眉睫,应制定以下规定:民国书刊,允许现场阅读,不允许外借,不允许复印,建议读者尽量利用微缩胶片,或者用数码相机拍照,必须阅读原件的,也最好采用手工摘录的办法;另外,要求读者翻阅民国文献时动作要轻柔,谨防撕坏;工作人员入库时一律使用代书板以作标记;提供阅览的书刊必须限制在损毁程度不十分严重的范围之内等等,以缓解对民国文献的损伤,尽量延长其寿命。

第三,民国文献保护应从缩微化和数字化方向着手。对民国文献中具有重要价值的部分进行缩微化和数字化,以新型载体保护文献内容,以复制件代替原件阅览和利用,是保护民国文献行之有效的办法。目前,贵图已对民国时期的部分报纸和地方志进行了缩微拍摄,如1911年的《黔报》、1910—1916年的《贵州公报》、1916—1919年的《铎报》、1928—1947年的《全民报》、1929—1937年的《新中华报》、1933—1937年的《朝报》、1934—1938年的《汉报》、1936—1949年的《大公报》、1938—1949年的《贵州日报》以及民国时期修文、开阳、黄平、德江等20多个地方的县志,这对于已无法提供阅读的文献所起到的保护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缩微已不再是最理想的保护手段,随之而来的数字化技术为民国文献提供了更理想的保护。

民国文献实现数字化,可根据文献的重要程度对文献全文或索引进行数字化,制成民国文献书目数据库和民国文献全文数据库,用以揭示民国文献信息资源,届时,读者通过电脑就可以浏览民国时期尘封的历史,而不必担心损毁那些脆弱的书刊。

第四,培养民国文献专业修复人才。和传统的古籍修复相比,民国文献的修复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新课题,目前,南京博物院与南京图书馆等单位采用派拉伦技术来修复民国文献,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因此,我们当务之急应将具有一定文献修复基础的人员派往现已开展民国文献修复工作的单位进行学习和交流,尽快培养一批既能修复古籍文献又能攻克民国文献修复难题的复合型人才。希望尽一切力量延长这些民国文献的寿命,否则“民国断层”,会让我们愧对子孙后代。

猜你喜欢
贵阳民国贵州
贵州,有多美
找朋友
贵阳分店
寻味贵州——贵阳
沉醉贵州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荣宝斋贵阳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