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书法艺术的审美思维与想象力

2009-12-21 05:11邓清远
贵州文史丛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书法作品书法艺术想象力

邓清远

内容提要:想象力是意象思维的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书法)的审美感悟。审美想象力是审美直观、审美意象、审美理念“道发自然”的关键。

关键词:书法意象思维审美理念抽象艺术

中图分类号:1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09)04—104—108

意象思维的想象力是书法艺术创作活动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属于美学范畴的想象力是思想活跃并具有选择性的意象思维活动。因而历代书法理论家论述极多,书家对想象力的发挥运用也十分关注。

优秀的书法家必须具备丰富的活跃的审美思维活动,方能写出气韵生动的书法艺术作品。黑格尔曾肯定地说:“艺术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黑格尔这段论述论证了在思维想象力极为灵活极为自由条件下创作的艺术作品的境界之美高过自然美。

东汉时期崔瑗的《草势》一书,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第一篇杰出的书学理论文章。崔瑗运用奇妙生一动的审美想象力,论述书家创作书法作品过程中,带有模糊性神秘感的审美意识。书法产生的虚实相生、象外之象的美学观在其《草势》中可见端倪。其中:“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付规、抑左扬右、兀若疏崎、兽跛鸟峙、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或黝黔、状似连珠、绝而不离、蓄怒佛郁、放逸生奇;或凌邃惴跤、若距高临危、旁点邪附、似蜩螗橱枝、绝笔收势、途延纠结;若杜伯捷毒、看隙缘蛾、腾蛇赴穴、头没尾垂。是故远而望之,摧焉若阻岑崩崖;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几微要妙,临时从宜,,的论述充分表达了崔瑗对书法艺术创作的审美观点,他应用了形象思维的心悟、妙悟、神思(即想象力),捕捉自然之象来启迪人们对书法艺术抽象性的认识,用奇异景象来形容书法艺术创作过程,启发书家的审美想象力。

崔瑗是东汉时期(公元77年——142年)书法家,涿郡人。擅长章草,拜杜操为师。书史上称为“崔杜”。唐代张怀瑾《书断》评其书法为:“点画之间、莫不调畅。”史游、杜操、崔瑗、张芝都是汉代善章草的书法名家。因历代久远,史游、杜操、崔瑗的书作均未流传下来。崔瑗跟杜操学习章草并有创新的感悟,结字渐显疏朗,顾盼生姿,形成自家风格。张芝又在“崔杜”的基础上,对草书推行改革,独树一帜,被称为草圣。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要有模糊性神秘感的美学理念,其作品才会气韵生动,给欣赏者无穷的想象力。模糊美学对书法创作的意象思维活动和书法欣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书者,心画也。,,准确地表达书法的本质。“道法自然”是指书法作品应具有大自然物象的“若隐若现”、“欲露不露”、“虚实相容”、“象外之象”的自然美的效果,具有抒情表意的艺术魅力,具有潜移默化的美学教化作用。

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论述了文学艺术创作的想象力及构思的思维活动。他指出“思想之妙、神与物逰。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键”谓之钥,引申意义为重要关键。刘勰表达的意思是想象力是文学艺术创造的重要关键,是打开意象思维大门的钥匙,是艺术家社会知识体验积累的结果,是艺术家生活阅历、学识学养、对自然物象的感悟以及道德良知、个性才能、艺术经验的综合显现。高明的书法家,有扎实的积学贮宝知识,笔墨技巧高超,社会阅历丰富,想象力呈现鲜活多样性,“神与象通、贵在虚实”,必然能创作出表达自己抒情写意的书法作品。中国古典美学理念讲究的是神韵、神采、神似及神悟,要靠奇妙的想象力转化凸现。书家内心世界贮藏的学养知识丰厚,审美情绪多样化,技巧功夫扎实,才能做到意在笔先,挥运自如;才能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活动驾驭整幅书作的创作;完成创作主体介入创作客体的创作目的。同样,在书法作品的欣赏上,欣赏者也应具备极高的审美意趣及审美境界,有充沛的想象力及移情渗透的情趣,去对书法作品进行玩味、体验、欣赏,达到忘我的境界。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论后书法》日:“夫欲书者,多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思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书”,“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结果成矣”。论证了书法创作的时序,想象力的意象思维活动应在书法创作之前。而明代项穆的“想象化栽”、“笔随意发”则论述了想象力的二步范畴:先是用意象思维进行通篇的谋篇布白安排及剪裁,后才是运用技巧工夫跟随心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从王羲之的“意”、刘勰的“神思”、明代项穆的“心相”到今天书法美学的“想象力”,充分说明从古到今的书学理论上,理论家非常重视书法创作的意象思维作用。中国人受孔孟之道的哲学思想影响,讲究一个“中庸”,贯用模糊的审美语言阐述本意。给想象力纵横驰骋的宏观空间,书法艺术的创作则是书法家精神活动在书法作品上的体现。书法抒情达意的作用比功力强、比法度更精彩;虚写比实写更具有美学价值的吸引力及影响。

唐代著名的书法理论家孙过庭是个“老有所述、死而不朽”心高气傲的人,仕途上只做过小吏。其集毕生经历,完成一部彪炳千古的书法理论经典著作《书谱》。这部著作论述了中国书法艺术风格演变过程、书法本体论、书法的创作条件、学习书法的过程以及书法形态学等诸多方面的理论。《书谱》计有3500余字,理论精辟,见解纵横捭阖,引经据典,是历代学书者正读的书学理论文章。通篇运用略带楷意草书写作:深得王羲之草书的精髓,堪称临习草书的墨皇。《书谱》精心的论述了书法本体、形态、创作条件,学习书法的规律,书法批评、书法的“道法自然”审美思想、抒情与意境,书法欣赏以及风格型变等等诸多方面书学理论,终成中国古典书学理论的一座高峰。《书谱》传世只有一卷,其他数卷均轶失,这是中国书学理论及书法美学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书谱》论述日:“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笔有由。”

孙过庭运用自然美的奇异景象来形容书法艺术作品的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形态美,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孙过庭纵横万象的想象力,这种形象性的思维比逻辑演绎思维更维妙更生动。上段精妙的论述,不但说明“翰不虚动、下笔有由”是想象力挥运创作的结果,还是孙过庭审美情感审美兴趣的意象思维的释放及渲泄。孙过庭还讲:“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行于纸墨。粗可仿狒其状,纲纪其辞,冀酌希夷,取会佳境,阙而未逮,请俟将来。”审美理念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思维活动,它能对人起到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有的学者认为美是人类精神生活必须的添加剂催化剂。这话中肯,不过头。审美活动及书法作品的创作,需要运用模糊性思维,也就是说要运用具有朦胧感的意象思维,产生的书法作品才会有味道有魅力。

孙过庭在《书谱》中强调:“达其性情、形其哀乐”,“随其性欲、便以为恣”,明确地表达他的书法艺术的美学观念。他经过艰辛的努力,运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想象力、审美感悟、人生阅历及深厚的书学体验,创作出《书谱》这部划时代的理论巨著。

抽象性是书法美学的显著特征。无论是书法创作或是欣赏,都需要有空灵的抽象的立体空间的想象力,需要创作主体修养极高的美学情感。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指出:“它的每一个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创造、有变革甚至有个性。”同时还指出:“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之美。”(《美的历程》43页)书法创作过程则是创作主体审美思维活动过程,要把书家深厚的娴熟的技巧、生活经历的感悟,进行综合取舍,才能创作出气韵生动的意境。这种意境含有韵味悠远、似象非象、朴朔迷离、隐而不显、暗风明雨的朦胧意境之美,是一种说不明白道不清楚的柔美,它把审美主体(书家)导入憧憬与奇想之中。另外创作主体的审美思维活动还可以通过丰富的生动的想象力,创作出气势磅礴、云龙相从、浩瀚雄强的境界。这种境界具有阳刚之气,它是柔美的对立面,具有雄浑大气、古拙古朴、狞厉苍劲、张扬爽利的美学特征。它显示创作主体(书家)的个性,书作强烈性的节奏感,斩金截铁的骨力,圭角横生的线条,乱石铺街或点画狼籍的章法。它有泰山之高、大海之阔,古桂盘云、苍藤翳日,异石翻浪、高松椿涛的自然境界之美。这种阳刚之美能震撼人的灵魂,起到强有力的美的教化作用。然而在虚与实、柔与刚、显与隐的区域中还有许多互为渗透互为影响的现象,其结果必然出现了具有多样性的有美学价值的书法艺术作品。书法史上,不同朝代的改换,书法上拙与妍,法与意,意与情的互相渗透及转化,正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价值取向的结果。

为能更好地论述想象力是书法创作的关键及其积极作用。我想对唐代颜真卿的《祭侄稿》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并从章法、神采、气势、力度以及文字内容等方面深入研讨书法的审美趣味及其即兴创作与悲情的关系。

颜真卿的行书作品《祭侄稿》,是在悲不自胜的哀情中一气哈成的。整个书作通篇几乎是秃笔挥洒、纵横起落、满纸云烟、点画狼藉。颜真卿郁怒悲愤激昂起伏的情绪处于失控的状态,因而通篇多处出现笔误和涂改,完全是信笔走马。《祭侄稿》为想象力发挥的即兴之作,“无意于书”而神乎飞扬,气势雄伟、跌宕多姿,情感起伏而又超神如画的书法作品。《祭侄稿》有张旭主张的“变化适怀、纵舍掣夺”的机抒,有董其昌强调的“神气淋漓翰墨问,妙处恰在随意自如,自成体势”的纵横气势,为中国书法史上千古杰作。

《祭侄稿》章法上虚实模糊相间;墨法上枯墨飞白,宿墨行走,尤其是多处涂改洇湮漫漶形成特殊的艺术效果;结字上以险取胜,气势上挥洒淋漓、横风疾雨、笔随己意。悲切心情溶入字里行间,顺乎心境,达到心性、手性、笔性“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纵观《祭侄稿》通篇,既没有规矩方圆的法度,也不秀丽清远,笔法紊乱,结字时有脱形,宿墨洇湮成块。均在虚实两相之间挥运风云,强弱两极之间骋驰,浓淡两色之间朴朔迷离。尤其是从“天泽移牧”句始到结尾的最后几行,只见笔墨挥动、血泪交加、哀气凝重、荡气穿回、朦胧模糊。在这种背景下创作书法作品,确实需要书家有精劲的功力,高屋建瓴驾驭章法和谋划的本领,个人的高超艺术造诣,深厚的学识基础及审美思想。观照颜真卿的《祭侄稿》,其学问文章之气,堪称鸿篇巨制。

《文心雕龙。神思》形容绝妙的境界创作为:“意翻空而易奇,言微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贵在虚静、疏能五藏”,其“意”则指想象力及意象思维。

宋代黄庭坚《跋东坡书远景楼赋后》中指出:“予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莫能及耳。”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载体表现中国人思想情结的艺术形式。它脱离不开汉字的制约。对汉字的书写的型变,应有一个度的问题,即是说:书法创作中汉字发生型变有个临界点。临界点之内是书法艺术,临界点之外则是不敢恭维的伪书法。陈振濂在《书法美学教程》中指出:“书法家除了其在艺术上必须造诣独到之外,还必须在文学上(严格地说是学问上)有所积累,有所建树。一个第一流的书法家,可以不是画家、不是政治家、不是经济家,但却必须是诗人文学家。倘缺乏后一个条件,他就很难在历史上占有地位。”他还指出:“从颜真卿、张旭、杨凝式、黄庭坚、米芾直到明清的文徵明、祝允明、黄道周、倪元璐、傅山、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等等,无一不是诗文素养雄厚。”

颜真卿的《祭侄稿》,其书法艺术之美在悲情进发及想象力充分释放达到登峰造极的意象美的境界,在文字内容上创造了哀思郁勃、悲惨失痛的悲剧性深邃性的意境。这种悲尽情生的审美理念,悲愤交加的文字内容,既鞭挞了当时的安史之乱,又烘托了书法作品的悲壮气氛。使《祭侄稿》笼罩上一层朦胧而又神秘的斑驳陆离的悲情色彩。从“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到“抚念摧切、震掉心颜”一段,为全文中心及高潮,堪称一字一泪、一声一血、悲从心出、痛定思痛,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侄子季明哀悼之情,对安史之乱的愤恨。其铿锵雄强的节奏铸造此文成千古绝唱,达到让人惊心动魄肃然敬畏的肃情。《祭侄稿》文成为他抒发悲情的标尺,客观地再现了颜真卿的正直刚强的人品。书史上卓有建树的书法艺术家往往都会经历体验人生艰难困惑及社会造就的沉痛的悲剧感。

离开文字内容的审美作用,《祭侄稿》悲情境界必然会黯然失色。优秀的书法作品应包括形式美、内涵美及有文学内容的意境美。多元的书法艺术、多种的书法形式、多样的书法风格,都能使含有文学意义的诗词歌赋文章生辉添彩。

想象力的的思维是自由显现的,想象力的构成是复杂的,构成的因素是多元化的,审美想象力包括审美直觉、审美表现和审美意象。意象思维的想象力的审美价值表现在具有艺术魅力的模糊美学上。项穆在《书法雅言·心相》篇中指出“书之心,主张布算,想象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是对想象力的意象思维的二步阶段转化过程极为精彩的论述。他认为书法的构思,先是在内心中安排谋划,运用丰富的想象力中进行取舍剪裁,让意象思维的大概轮廓初步形成,贮藏于心。后一步则是书法创作过程中想象力的具体运用阶段,其纵横使转、收放顿挫、神采气韵,随着贮藏心中的意象思维的发挥而运作笔下。这才是审美想象力完成的全过程。

优秀的书法家,必须具备把自己的心内情感运用书法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并形成有韵味的自己的面目。这个面目还不能一成不变,还必须因时而变、因情而异、因法而动。风格上应有初期、成熟期、人书俱老期等不同的阶段性演变,永葆审美情趣及与时俱进的创造性的想象力的思维,他才能在传统书法的基础上标新立异,有所创新。

统观中国书法发展史,书法艺术的创造离不开想象力,它是审美意象、审美理念“道法自然”的关键,它深藏着学养学识、道德良知、笔墨神韵的意蕴。想象力是审美思维的结构要素,想象力的最大活性在于它的模糊美。充分挥运活跃的意象思维的想象力,是驾驭书法艺术创作(包括书法欣赏)“意在笔先”的重要因素。任何艺术的创造,自然科学的发明、研究、发展都离不开思维活动的想象力。归根到底,从唯物论的认识论来观看,意象思维的想象力乃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猜你喜欢
书法作品书法艺术想象力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书法作品选登
看见你的想象力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战“疫”书法作品选登
打开新的想象力
所谓书法艺术
雄强飘逸的书法艺术
我行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