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事件报道和谐观的构建

2009-12-21 02:58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8期
关键词:雪灾议程舆论

唐 俊

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的主要信息传播媒介,是介于政府和公众之间的纽带,在危机事件处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果说日常公共信息发布机制体现的是传媒对于公众媒介素养的培养,那危机时期信息的公开则更多的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以及处理危机的积极心态。在2008年初的冰雪灾害中,传媒的报道很好地体现出了媒体对社会责任的主动承担和社会舆论的维护。然而在危机时期,如何做到信息多而不乱、多而有序,以信息来承载观点的同时又容易让受众自然接受,即融合社会和谐观念,达到宣传与报道的统一?

罗杰斯的“传播流”理论认为:大众传播过程由两部分构成,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和作为效果或影响的产生和波及过程的“影响流”。申农和韦弗认为信息传播过程中将会受到噪音干扰,于是为“传播流”增掭了新的因素——“噪音流”。以此理论为基础,我们将危机事件分为4个时期: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以及痊愈期。不同时期信息的构成状态是不同的。大众传媒要进行舆论引导,在信息公开的基础上,更要讲求一种策略。

这里,麦库姆斯和肖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所谓议程,就是指把问题或事件依当对看来的重要性等级加以排列的顺序。大众传媒通过对某些议题的着重强调来引导公众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从受众的认知层面人手,强调媒介传播效果的潜移默化。这样,既保证了大众传播的规模化需要,又突出了人际传播的个性化特征。

下面我们以《南方都市报》从2008年1月21日至2008年2月13日的报道为例,分别从危机的几个时期来进行分析:

潜伏期(2008-01-21~2008-01-24)

1月21日的报纸上出现了有关大雪的第一幅图片报道,此后3天有关雪灾的报道基本上为l篇/天,报道均被安排在了非要闻版,头版无导读,一般为短消息,无相关评论。这一阶段的报道基本上属于配合式报道,是春运专题的一个报道点。

该时段议程设置模式为“0/1”效果或称为“知觉模式”,即告知或非告知。通过对信息的公开或不公开的处理,来影响公众对该议题的感知。在危机潜伏前期,保持信息公开是必须的,防止媒体因迫于来自政治领域的意识干扰而造成进一步的失语。但在此阶段不必大肆渲染,尤其作为非灾区媒体,《南方都市报》的主要任务是告知受众,通过让受众对事件形成初步印象,为可能的信息洪流打好“预防针”,防止受众到时可能出现的“过激”反应。

爆发期(2008-01-25~2008-01-27)

25日可以视为爆发期的开端,这一天的头条被置换为《贵州冻灾大面积停电》,并且在重点新闻版进行了整版报道。另外,本地重点新闻版同时发布相关报道与春运报道形成互动。(见图1)

这一时段议程设置模式为“0/1/2"效果或者称为“显著性模式”,媒体通过对少数议题的强调,合理突出政府的舆论宣传,引起公众对此类问题的重视,在25日的报道中,重点强调的是异地受灾及本地支援,一方面强调受灾之深,已波及本省用电;另一方面报道支援行动表明情况尚还乐观,并体现出“团结一家亲”的和谐理念,有意识地触发市民的爱心诉求。这一阶段,报道的主力仍然是在为春运服务,所有报道的信息指向多偏向交通领域,即便是受灾地区的报道,最终仍是引回电力缺乏导致交通出现问题这条主线上。

舆论引导的侧重点和舆论强势的形成是从爆发期开始的。爆发期的信息以事实判断为主,因此要以控制信息流为主,保证信息顺畅和真实,引导公民准确判断。广州处在交通枢纽上,因此报道围绕春运展开也就在情理之中。报道以交通为原点,然后呈辐射状涉及“天气”、“供应”、“电力”等多个领域,让周边新闻呈现出雪灾时期社会的整体面貌。通过主题的强调,不但没有埋没其他新闻,反而形成新闻合力。

持续期(2008-01-28~2008-02-04)

从1月28日开始,报道专题《抗击雪灾》出炉,加速信息更新,深化信息整合。这一阶段雪灾报道不仅在数量上大幅上升(见图2),报道面也全面铺开,涉及交通恢复、物品供应、滞留人员安全等三大领域,与国家发出的“通路、保电、安民”口号保持一致。

本阶段议程设置模式为“0/1/2/……N”模式或者称为“优先顺序”模式@。当危机进人长时持续状态,媒体就要有指向的集中信息,通过顺序上的差别影响公众对各类议题重要性的判断,将权威意见自上而下传递,从而稳定社会情绪、聚集信心。

舆论强势在这一阶段达到高潮,在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两类信息间,更要重视引导影响流和消除噪音流。《南方都市报》在此阶段很好地利用了以下手段进行舆论的引导:

培养意见领袖。报纸上的意见领袖有两类:一类是以撰写评论为主的编辑。作为把关者的编辑,在整合稿件之外,还能以时评的形式显著地指导受众的意见导向。另一类则是国家领导人。他们对于信息的理解是最符合国家利益指向的。报纸以多个头条来报道领导人在抗灾一线的行动,有力地突出了其亲民性,摆脱了行政话语的枯燥。

搭建话语平台。在持续期,报纸言论版开设了社论、个论、来信推荐等栏目,以“受本位”的传播思路,建立公众与报纸的对话,在意见摩擦中突出了舆论导向。例如1月30日的板块上,“社论”以《灾难中的小人物身上,跳动着英雄的心》抒写主旋律所提倡的互助关怀;而“推荐”则以《学学国外怎样应对雪灾》对抗灾提出建议;并且在“街谈”中以“留还是不留,这是个问题”提出了对于滞留人员问题的思考。

幸头爱心行动。媒体的力量还在于促成公共事件的解决,达到舆论的二次升华和凝聚。当进入雪灾特殊时期后,《南方都市报》利用早前在本地新闻版上推出的“南都社区,爱心同行”活动,将报道视角转向那些在灾害中的弱势群体。例如1月28日报道的《想买一张票,葬女在故乡》以及出现在2月1日头版的关于救助被滞留在高速路上的“留守儿童”的报道等,进一步号召人们对身边有需要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内客各有侧重。这一阶段报纸更加注重对新闻资源的整合和侧重,为公众注入于两针“强心剂”。第一,在国内要阐版以《抗击雪灾》专题为主打。突出典型人物、典型地区,弘扬主旋律。例如对温总理的行程报道,以及有关湖南郴州的系列报道。第二,在本地新闻版的春运专题中,以广州三路交通信息提供为基础,辅以民生资讯,加之爱心行动的助推,突出广州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民心所向。

议程线性发散。报纸还发挥出了在长期议题设置上的优势。从喊出“共渡难关”的口号,到向滞留人员发出“留下过年”的邀请,直至“京珠北段贯通”的喜讯传来,媒体通过时间的延续,逐步淡化危机,突出了国家的重视,促成了民心的聚合。

痊愈期(2008-02-05~2008-02-13)

从2月5日开始,报纸恢复了常规报道,关于雪灾的报道基本退出了头版,开始逐步收缩,报道内容以“阶段性胜利”等正面报道为主,并在岁末进行了盘点。

这一阶段的议程设置到达了整个设置流程的尾巴,以“1/1/”的平行模式为主,主要是对前面几阶段的梳理,辅以内容上的即时更新。虽在报道面和报道量上有所缩减,但这一阶段是信息二次加工形成新一轮舆论热潮的关键点。如果没利用好,很容易遭到前期积累的“噪音”(即负面和假消息)残片入侵,扑灭前期所形成的主流舆论。

媒体的议程设置是一个周期性的过程。并且伴随事件的发展富含动态性的调整。议程设置之所以能够引导受众和舆论,就在于它很好地将政府议题和公众议题进行嫁接,完成了社会系统的信息整合。尤其在我国,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必须要有吃透“上头”,走进“下头”的精神。新闻报道在经过政治意识和民生需求的纵向解读后,再以适合大众接受的方式完成横向上的信息传播。而危机事件的报道,无论在所面临的上层宣传意识和下层认知意识交错的复杂性,还是时间持续上的长期性,都为议程设置发挥作用提供了很多条件。以国家意识为纲,以公众意识为目,通过分阶段的侧重报道,媒体才能很好地完成对信息的分类和整合,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传播效果。

猜你喜欢
雪灾议程舆论
青海海西地区近41年雪灾时空分布特征
德国《2010议程》议会辩论的话语分析
第六届全球深商大会议程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G20为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注入新动力
历史时期以来山西省雪灾特征与气候变化
会面议程
近51 a青藏高原雪灾时空分布特征
2000-2010年新疆雪灾时空自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