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杨梅生产病虫综合控制技术

2009-12-23 04:45刘许生杨素珍孔繁武张茂文范军莲
现代园艺·综合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卷蛾病果圆点

刘许生 杨素珍 孔繁武 谢 彦 张茂文 范军莲 聂 垚

1998年峡江县从浙江引进改良后的杨梅栽培品种试种建园,通过10年的探索、总结和提高,形成了享誉省内外的玉林”牌杨梅,并于2006年取得了A级绿标证书。随着建园年限的延续和面积的扩大,病虫害种类随之增多,危害程度逐年加重,严重影响了产量和品质。为此,笔者自2004年开始对杨梅病虫种类、发生发展规律以及综防措施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制定了无公害杨梅生产的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现介绍如下:

1主要病虫害种类

1.1圆点小卷蛾

多以幼虫在被害虫苞中越冬,但个别早发年和11月份气温高、晚秋梢延续时间长的年份,少部分可以蛹越冬。越冬代幼虫4月上旬开始活动取食,4月中部分化蛹,4月下旬为化蛹高峰,5月上旬化蛹基本结束,同时出现第1代幼虫,该虫在峡江一年发生5代,各代幼虫发生期为:1代5月,2代6月中旬~7月上旬,3代7月下旬~8月上旬,4代8月下旬~9月中旬,5代10月上旬~次年4月。初孵幼虫纵卷叶尖为害,随虫龄增加吐丝结苞为害,卷苞叶数最多可达8片以上,以2代幼虫数量大、为害重。

1.2茶糠蚧

有逐年加重趋势,以受精雌蚧越冬为主。虫口数量在峡江每年可出现3个小高峰,第1个高峰为5月上旬~6月上旬;第2个高峰为7月下旬罐月中旬;第3个高峰为lO月上旬-11月上旬。以若虫和成虫在小枝或叶片上为害,种群数量以第2个高峰即7月下旬~8月中旬最大。管理粗放的杨梅园发生为害重,百叶有蚧量平均可达31头,最多的有100余头,严重的导致嫩枝枯死。

1.3根腐病

主要发生在结果树群,病菌先入侵细根,后入侵侧根,再向根颈、主干扩展蔓延,使维管束变褐坏死,表现为地上部青枯。发病初期,如遇高温天气,顶部枝梢出现萎缩,次日晨仍可恢复,经多次反复后,至5月底6月初采果前遇气温骤升,往往急速青枯坏死,叶片褪绿变褐脱落。

1.4肉柱坏死痛

果实膨大期为发病高峰期,表现为幼果表面部分果肉呈长椭圆形凸出失水绽开,凸出部呈褐色,随后病部脱落,露出核面,多数病果在成熟前脱落;部分发病较迟的病果随果实成熟病部脱落,露出核面,蝇虫吮吸,不能食用。重病年部分果树果实受害率达30%以上。

2主要病虫发生与杨梅生育期及环境的关系

2.1主要病虫发生与杨梅生育期的关系

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杨梅的抽梢和果实的发育有密切的关系。春梢抽发生长期为l代圆点小卷蛾和1代茶糠蚧发生期;夏梢抽发生长期为2、3代圆点小卷蛾和2代茶糠蚧发生期;秋梢抽发生长期为4、5代圆点小卷蛾和3代茶糠蚧发生期。杨梅果实硬核期为内肉柱坏死病初发期,果实膨大期为发病高峰期,同时也是根腐病地上部表现症状期,果实成熟期则是部分根腐病重病树出现青枯或死亡期。

2.2主要病虫发生与树体和环境的关系

2.2.1树龄:与圆点小卷蛾、茶糠蚧和根腐病发生关系密切。调查发现圆点小卷蛾对移栽后2-3年的幼树发生为害轻,4~5年试挂果树发生为害重,盛产树次之。以2代幼虫为例,在3个果园对管理水平一致的幼树和试挂果树采取逐行逐株调查法,各调查300株,幼树有虫树70株,占23.33%,虫量130头,平均0.46头;试挂果树有虫树253株,占84.33%,虫量1244头,平均41.47头。茶糠蚧主要发生在10年以上树龄的盛产树,百叶虫量最多可达29头以上,试挂果树发生量很少,幼树很难查到该虫;同样,根腐病也主要发生在10年以上的盛产树。

2.2.2树势:与圆点小卷蛾和肉柱坏死病关系密切。抽梢多、长势旺的树圆点小卷蛾虫量大,以2代为例在两相邻、同年移载的果园各调查100株,由于管理水平的差异,长势旺、抽梢多的有虫株率100%,虫量318头;长势弱抽梢少的有虫株率62%,虫量112头,差异十分明显。同样,树势旺、叶面积大的树肉柱坏死病发病率低,相反,发病率则高。

2.2.3地势:就根腐病而言,坡度小在10°左右,排水条件差的地段发病重,坡度大在30。以上,排水条件好的地段发病轻,在同一果园调查,前者病株率8%,后者未查到发病果树。肉柱坏死病下坡树比上坡树发病轻,下坡调查果数9535个,病果率11.09%,比平均病果14.68%低3.59%,原因是下坡土壤深厚肥沃,树势比上、中坡树势旺。

2.2.4品种:与肉柱坏死病关系密切,在同一果园调查东魁、荸荠、水梅3个品种各52株,调查东魁总果24335个,病果3572个,病果率14.68%;荸荠总果28252个,病果7个,病果率0.02%;水梅总果2276个,病果数为0。说明品种间发病差异极明显,东魁品种易发病。

3综合控制措施

3.1建园与品种搭配

杨梅园尽量选择坡度30。左右的荒山坡地,形成梯度栽植,每行为一层梯度,即有利排水,也有利采光,可减轻根腐病和肉柱坏死病的发生程度。品种间对肉柱坏死病的感病差异明显,荸荠品种较抗病,东魁易感病,考虑到东魁产量高、果实大,产品性能好,在品种布局上应安排在坡度大的果园和下坡种植。

3.2农业措施

主要从土肥水管理人手,提高树体抗耐病虫害能力。

3.2.1根际施肥与叶面喷肥结合。杨梅结果树氮、磷、钾的比例一般以100:25:125左右为宜,而峡江杨梅园的土壤多以第四纪黄、红壤为主,缺钾和其他微量元素严重,保肥性能差。因此,根际施肥应注重钾肥的用量,钾肥应以硫酸钾为主,同时增施有机肥,对减轻肉柱坏死病和褐斑病等叶面病害有明显效果。叶面喷肥主要以硼、锌和磷酸二氢钾为主,在抽梢初期喷施硼、锌、尿素混合液可防治枯梢病、丛枝病和缺素症;在果实硬核至膨大期连续喷施2-3次磷酸二氢钾或高美施营养液,可有较减轻肉柱坏死病发生率。

3.2.2注重开沟排水。改良土壤的通气性,控制或—减轻根腐病的发生。同时,可适当降低园内湿度,减少和抑制疯长枝,以减轻褐斑病的滋生。

3.2.3及时合理整枝。杨梅树体长势旺、抽梢多,而圆点小卷蛾、茶糠蚧等害虫都是产卵、取食于新叶新梢之上褐斑病等叶面病害的初、再次侵染也是新叶新梢。因此,及时合理整枝不仅可以减少虫口基数,减轻发病程度,同时可以改善果园内通风透光度,减少树体营养浪费和调节树体生长平衡,提高产量和品质。

3.2.4彻底清园。冬季翻耕,清理枯枝落叶,可以充分利用寒冬的霜冻和雨雪,降低越冬病虫的存活率,尤其是对土壤越冬的油桐尺蠖和金龟子等效果十分明显。对清理的枯枝落果应带出园外集中处理,可有效减少病原菌和压低圆点小卷蛾和草莓长卷蛾等在虫苞中越冬的害虫的虫口基数。

3.2.5防冻御寒,保护树体。峡江严冬与早春气温在0℃或以下的冰冻、雪天时有发生,往往造成冻害,损伤树体,如2008年1月,持续10多天的冰冻天气,造成树体严重损伤,而冻伤口极易诱发赤衣病、干枯病和枝腐病。因此,入春气温回升后,应及时保护树体,同时用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喷涂伤口。有条件的地方,可在冰冻来临之际焚烧备好的杂草和植物秸秆,既可提高园内温度又可烧制火土灰。

3.3物理措施

一是人工捕杀或刮除幼虫和剪除卵块及病斑,如枯叶蛾类有集中产卵的习性,毒蛾类低龄幼虫有集中为害的习性;二是在园内安置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

3.4生物措施

一是大力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如青虫菌、白僵菌、鱼藤酮、烟碱、抗霉菌素、农用链霉素等;二是保护利用天敌,在峡江杨梅园,已查明的杨梅害虫天敌有中华草蛉、大草蛉、异色瓢虫、黑绿红瓢虫、日本肿腿蜂、卷叶蛾绒茧蜂等。

3.5化学措施

使用化学农药仍是目前最普遍的病虫害控制手段,但应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3.5.1用药次数:化学农药的年使用次数应控制在3次以内,并且应该轮换用药。

3.5.2农药品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果品、蔬菜严禁使用剧毒、残效期长的农药,只能使用低毒、残效期短的农药。

3.5.3农药器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快推广普及机动喷雾器(泰山牌、佳禾牌),保证树体上下、内外部叶片都能均匀受药,在实际用药量降低1/3—1/2的同时,工效提高10倍以上,既省工又省钱,又提高了药效。

3.5.4施药时期:关键是做到准确、及时,做到一次用药,同时兼治多种病虫。为了方便果农掌握,将常发性病虫害以时间为序制成防控时期表。同时,应针对只内主要病虫害进行测报,及时发布信息,避免盲目施药,以提高防效。

3.5.5常用药剂。圆点小卷蛾、尺蠖可用菊酯类农药800~1000倍液防治,介壳虫可用速扑杀1500倍液防治;赤衣病、干枯病、枝腐病等用刀片刮去病斑,再用402抗菌剂200倍液或叶青双50倍液涂刷病部;褐斑病、炭疽病可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波尔多液等防治,根腐病用70%敌克松700倍液加少量氮肥灌蔸。

猜你喜欢
卷蛾病果圆点
杉树杉梢小卷蛾防治技术要点
凯特杧果肉溃败与钙营养关系分析
丰台区槐小卷蛾的监测调查与防治
游离钙离子在‘砀山酥’梨“铁头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本是同根生
巧猜点数
核桃炭疽病空间分布格局及抽样技术
青海省两个新记录种——松皮小卷蛾与灰翅小卷蛾初报
连一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