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现状与发展对策

2009-12-23 04:45柴永峰朱树华
现代园艺·综合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榆阳区林业工程

柴永峰 朱树华

摘要:实施退耕还林十周年以来,榆阳区认真贯彻“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综合措施,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大好机遇,大规模地开展了退耕还林(草)建设工作,使全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效益。

榆阳区属典型的中温带半干旱性大陆性季风气候,降雨少且不匀,气候干燥。明万里长城由东北向西南横贯区境,以长城为界,北部是风沙草滩区,地势开阔平坦,沙丘连绵不断,占总面积的75.1%;南部为丘陵沟壑区,山大沟深、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占总面积的22.9%;区境中西部为河谷川道区,占总面积的2%。

1999年以来,榆阳区认真贯彻“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综合措施,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大好机遇,大规模地开展了遐耕还林(革)建没工作。截止2008年底,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草111万亩,其中耕地还林27.23万亩,宜林荒地造林82.77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全区造林保存面积达到451.7万亩,其中乔木林37.4万亩,经济林12.1万亩,灌木林402.2万亩。林木覆盖率42.7%,位居全市第一,属典型的生态大县。

一、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现状

实施退耕还林10年来,全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效益。一是生态环境逐步好转。全区林革覆盖率由工程实施前的38.2%提高到42.7%,工程实施以来,羊进圈了,山变黑了,沙变绿了,沟底坝系多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得到有效遏制,整体生态状况恢复到建国以来的最好水平。局部地区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目前已经完成的造林面积,再经过3-5年的抚育管理即可郁闭成林,可使我区林草覆盖率至少新增6个百分点;实行全面封禁使天然、人工林革植被迅速恢复,林地内活地被物和死地铍物不断增加,土壤持水量明显加大,水土流失明显减轻;林区小气候得到改善,大风、沙尘天气逐年减少,空气含沙含尘量明显下降;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如鸟类等逐年加大,新的动、植物生物链正在重新组合形成。工程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区开始好转,现在夏绿冬黛成为榆林大地的另一番景色。二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由过去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向农、林、牧并重转变,畜牧养殖业在农民人均收入中的比重由30%提高到了60%;由过去单一的种植粮食作物向粮、经、饲并重转变,饲料饲草面积由15%提高到了60%。三是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人均纯收入由1998年的1669元提高到了4185元,净增2516元,退耕还林已成为榆阳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亮点”工程。三是发展林业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通过实施退耕还林,使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和核心,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和切入点;林业建设指导思想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没为主转变,从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转变,从无偿使用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生态效益转变,从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转变。四是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目前,IIl区建成10.2万亩仁用杏基地,2008杏核产量达120,产值近400万元。同时红枣和小杂果基地也稳步发展。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农民不仅从补助中直接受益,而且有了可靠的粮食供给,使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广种薄收的粮食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多种经营,拓宽了增收渠道。目前,榆阳区退耕农民收入来源主要为四部分:外出务工、农业收入、种养业(经济林和养殖)和退耕还林补助款。五是坚定了再造秀美山川的信心。通过兑现退耕还林政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退耕还林是一项顺民心,合民意的德政工程,是致富奔小康的希望所在,参与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十分高涨。

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发展林业产业

退耕还林工程它不同于其它的一般林业工程,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首先它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彻底改变了耕地的生产目的,使生产方式向少、高、精转变。二是把农村大批劳动力从低效能的耕地上解放出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三是加快了城镇、城市化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改善生态环境解决贫困山区农民的生活生计问题。为了确保退耕还林成果,搞好林业产业,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继续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沙区实行高标准综合配套,山区采取打坝淤地,全面开展小流域治理。保证农民的基本口粮田,全区粮食生产有保障。

二是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带动后续产业的发展。农业上抓好绿豆、小米等小杂粮生产加工;畜牧上抓好肉羊、绒羊、奶牛、肉牛的深加工;林业上抓好沙柳造纸,杏产品加工,灌木饲料加工等,打造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业企业或品牌。

三是抓住榆阳区能源重化基地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建立节能环保型能源利用体系。在财政好转的情况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扶持贫嗣人口,改善生产条件,让他们生产有发展,生活有保障。

四是抓好封山禁牧和林业资源管理,强化宣传,落实责任,依法护林,保护成果,保证退耕还林的一草一木不被破坏。

在具体实施中,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林种树种布局,实行“南抓果杏,北抓飞播,东抓红枣,长城沿线建设樟子松示范基地”的布局,南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大力发展“两杏一枣”产业;打破乡村区域界限,做到林种、树种合理分布,使工程区内迅速恢复植被并取得显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按照封山禁牧、人工种革、灌木饲料加工、舍饲养羊“四位一体”,紧紧围绕退耕还林工程,大力建漫乔灌草结合的牧草基地,推动舍饲养畜建设;合理利用沙柳等灌木资源,发展灌木造林产业;二是坚持生态目标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坚持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相结合,积极探索和建立生态建设保障机制,努力把退耕还林和建设基本农田结合起来,北部加快4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南部加快淤地坝建设的同时,积极推广地膜栽培、集雨窑灌等农业新技术,提高粮食单产,实现退耕不减产;三是把仁用杏产业发展作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2008年榆阳区政府为杏产业水利设施配套200万元,为杏产业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四是在注重林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强了林产业的保护,下一步榆阳区将充分利用沙区的400多万亩灌草资源,建立灌草饲料加工企业,利用山区8万亩的桑树资源,建立桑蚕和桑饲养殖加工企业,逐步提高林术资源利用率,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四是稳定全区粮食生产,解决困难农民的生活问题。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退耕户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个别退耕户和退耕前一样,存在生活困难的问题,约占退耕户的5%左右。这些困难户主要:一是年老体弱户,家中无正常劳力维持生活、生计;二是家庭中有大病、残疾户;薯是自身文化低、没有劳动技能,从事单一农业生产方式没有其它经济收人。解决这种问题方法是:一是依靠政策有力扶持年老体弱的农户。二是利用民政慈善等社会活动帮助大病、多病和残疚农户,为他们排忧解难。三是开展焙训,使文化低、技能差的农户,有一技之长。拓宽收入渠道。

猜你喜欢
榆阳区林业工程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陕西榆林榆阳区:盘活伙场资源 拓宽增收渠道
榆阳区文化馆:“魅力榆阳 多彩非遗”榆阳区首届泥娃娃节系列活动
land produces
追赶超越看榆阳
榆阳区紫花苜蓿需水规律与灌溉定额
子午工程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
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