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养活了常德汉剧

2009-12-24 10:49周星林
艺海 2009年11期
关键词:名角汉剧忠臣

丁 松 彭 筠 周星林

常德汉剧,渊远流长,它孕育于旧常德府属武陵、桃源、汉寿等县,流布于洞庭湖区、武陵山系、辰水、沅水、澧水流域,远涉鄂西南、川东、黔东一带。俗称“常德班”、“沅河戏”。在常德汉剧600多年的发展史中,自清末以来形成的瑞凝、天元、文华、同乐四大名班,是常德汉剧最辉煌、最耀眼的时期。研究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找到常德汉剧的生命之源。

一、“忠臣”捧红了“四大名班”

常德自古就有“戏窝子”的美称,源远流长的沅水滋润了两岸的劳动人民,培育了人们热爱生活、崇尚生活、歌颂生活的豪迈性格。在文化生活比较单一的时代,戏剧是人民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对于戏剧观众,别的地方称之“戏迷”、“票友”,而历史上的常德,对这个特定的群体却有自己称呼:忠臣。“忠臣”养育了常德汉剧,“忠臣”捧红了独领风骚的“四大名班”。

瑞凝班 四大名班中建班最早的戏班之一。相传起源于明代,早期班史难考。该班是乾隆末年常德府“老郎庙”筹建戏班之一,在常德府四眼井巷有长期“官店”(艺人宿舍)。该班兼营旅店,多湘西、黔阳等沅水上河客商,因此瑞凝班的戏颇受上河观众喜爱。如同治年间,贵州提督凤凰人田心恕曾特邀该班演出于凤凰;湖南提督马如龙在常德时,特别赏识瑞凝班名丑曾彩宝,每逢朔望必招瑞凝班演出于军门。

天元班,亦为常德汉剧四大名班中最古老的戏班之一。相传起源于明代,1595年(明万历23年),常德籍戏剧家龙膺之得力门生朱之番中状元,后不仅为恩师龙膺诗集作序,而且还为家乡戏班天元班题写班牌。天元班也是乾隆末年筹建常德府“老郎庙”的九个戏班之一。该班在常德府五宫街有长期官店。

文华班1845年(清道光25年),桃源县寺坪人李标在自家花园设“文华”戏剧科班,共招收儿童80名,四年以后学艺期满,转为正式戏班,即为“文华班”。旧例文华班过桃源县境必落李家为“老本家”演出,头本不收钱,以示不忘本。该班亦在常德府五宫街设有长期官店。

同乐班 该班缘于1885年(光绪11年)创办于湘西花垣的“双美班”,1888年,班主李玉廷将此班迁于常德,改名为“天福班”。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唐才常等人于次年运动长江各省防军,联络两湖会党开富有山堂(又称富有票),组建自立会和自立军,陈犹龙统左军,驻常德。李玉廷为常德自立会及左军骨干,部分天福、松秀班的艺人也加入了富有山堂。1900年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继续镇压维新派,唐才常等两湖维新派人士被杀600多人,常德自立会和左军瓦解,李玉廷遭到朝廷通缉,他被迫丢下戏班离开常德,下落不明。天福、松秀班被迫解散。出道天福班、时为天元班名旦的胡金云与讼师刘小霞合谋,并取得木材商文竹婆

的资助,拉天福、松秀班成员组建同乐班。该班亦在常德府雷祖殿设有长期官店。

二、 “忠臣”是常德汉剧的铁杆“粉丝”

四大名班时期,常德府属桃源、武陵、汉寿等县所设科班达30余个,永顺、洪江等地科班20余个。这一时期是常德汉剧史上开设科班最多、出名角最众的时期。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竞争中,既产生了各班通演的大批“江湖戏”,又诞生了一批仅在名班中能演出,他人难以涉足的“门坎戏”——又称“一家戏”,这是常德汉剧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观。

《七星会》、《乌龙院》、《闹江州》、《清风寨》、《浔阳楼》等水浒前十回剧目,称“背时的宋江戏”;《御果园》、《黑白斗》、《高堂草》、《斩雄信》、《龙门阵》、《五花洞》等隋唐戏,是瑞凝班的“一家戏”。该班的四大行当中,以丑、净两行尤为突出,与它班不同。其唱词常用较窄的韵辙,别出心裁,亦多用江湖暗语;丑角台词时出警句,诙谐而不庸俗,较它班篇幅增多。

天元班的表演素重文风,讲究字眼,侧重人物内心刻画,三国戏不同于一般江湖路子,是该班的“一家戏”。另外,由于许多高腔艺人的加盟,天元班保留着《祭头巾》等一批常德高腔剧目。

第十回后的水浒戏(又称“行时的宋江”),以及全部封神戏、岳飞戏合称”三大连台“,是文华班的看家本领;并有《五风吟》、《双蝴蝶》、《朱紫国》、《三难新郎》等剧目,或他班所无,或剧目、表演、音乐自有家数,是文华班的“一家戏”。文华班的戏以打斗杀划、火爆炽烈、排场雄伟见长。水浒戏《二招安》,曾实扮梁山好汉108人登场,调度井然,颇为壮观。

同乐班的主要创建人胡金云网罗名角,新置行箱,在短短的几年里使同乐班一跃为常德府城的四大名班。《施公案》、《紫金山》、《天马山》、《北邙山》、《齐星楼》等“山头戏”,以及《西厢记》、《贵妃醉酒》等旦角戏成为该班的“一家戏”。

四大名班不仅剧目各有侧重,人物造型、表演技巧、唱腔、曲牌、锣鼓伴奏诸方面,亦有不少独特处理,艺术上称之“一家路”,互视为门坎,艺人跑江湖易,换名班难,乃有“过班如投胎”之谚。因此,演员、乐师、台杂、管箱等,各班成员较为固定,有终其生甚至两三代人以一班为家者,大有人在。

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四大名班各自拥有一大批比较稳定的“忠臣”群体。比如,常德城内大河街忠天元班,东门一带忠瑞凝班,小河街、麻阳街忠文华班,北门观众及津澧客商忠同乐班。即使在桃源县城及境内东西南北四乡,四大名班的观众和地盘,也是泾渭分明:东街忠文华班,观音巷及西寺坪忠同乐班,南街、边街到尧河一带忠天元班,而到尧河以外,则忠文华班了,城北忠瑞凝班。各班“忠臣”,绝对力捧所忠戏班的“一家戏”,时常出现“忠臣”之间的纷争事件。

钟华飞是文华班的当红小生,年轻时英俊潇洒,舞台上唱做念打样样俱佳,深受观众们的热捧。解放前的封建思想严重,许多阔太、小姐不敢当面对自己心仪的人表达爱慕之意,悄悄买通餐馆老板,将金戒子放入钟华飞吃面的碗中。这种事情时有发生,并成为其他女性“忠臣”如法炮制的典范,在戏剧界传为佳话。

有个渔夫也是个铁杆的汉剧“粉丝”,他忠的不是具体哪个戏班,而是几个名角,名角演到哪里,他就追随到哪里。他对名角的喜爱方式与众不同:白天,他还要在沅水河里捕鱼,为了表达对自己所钟爱名角的喜爱,他居然将捕鱼的鸬鹚分别命名为“毛太满”、“朱明禄”、“罗炳太”、“李福祥”、“萧兰芳”等。晚上,他和“忠臣”们聊天时,炫耀着各位名角白天为自己捕鱼的表现。

1937年12月初,天元班“官店”毁于大火,这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戏班不得不流离失所。1938年5月,日本飞机滥炸常德,许多戏院被毁,文华、瑞凝等戏班先后到各地进行募捐活动。1945年秋,日本投降后,各大戏班恢复演出,四大名班再次活跃于常德城乡。回城后的天元班正为自己落脚之地苦恼时候,“忠臣”们蜂拥而至,纷纷解囊相助,于1946年捐资修建了“天声戏院”,成为天元班的固定演出场所。

三、“忠臣”是常德汉剧发展的推动者

“忠臣”对自己所喜爱的戏班和演员表达了无限的热爱,但并不等于允许他们在艺术上的放松和亵渎。由于对戏剧多年的喜爱,许多“忠臣”几乎成了戏剧专家。对于他们所忠的戏班,一旦出现砍戏、漏戏等现象,就毫不客气地对班主提出意见,希望不要愚弄“忠臣”。正是有了这些痴迷的“忠臣”,常德汉剧不仅有了自己的衣食父母,而且在艺术水平上得以不断提升。

萧兰芳是同乐班的当家旦角,扮相、唱做俱佳,深受观众喜爱,所到之处几乎场场爆满。然而在一次演出《三打仁贵》时,观众席上意外出现了“喝倒彩”现象,“忠臣”们连续三次将自己喜爱的名角赶下台。后来通过班主打探原因,是萧兰芳所扮演的剧中人物王宝钏因丈夫征战在外,苦守寒窑18个春秋,靠挖野菜为生,她哪里有钱佩戴金首饰呢?萧兰芳感动不已,将手上的金戒子摘下,专门走上台前向“忠臣”们道歉,演出才得以继续下去。

常德高腔戏班衰落后,许多高腔艺人纷纷搭班四大名班谋生,将高腔戏中的片段传授给少数有心艺人。同乐班的名旦李福祥、天元班的名丑邱吉彩不仅从前辈那里学到了《思凡》、《祭头巾》传统表演程式,还在“忠臣”们的帮助下,不断改进,贴近生活、贴近人物原型,终于继承和发扬了常德汉剧高腔的种子,并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将这两个剧目送到北京,获得京剧大师梅兰芳等人的好评,使常德汉剧的名声从地方走向全国。

常德汉剧的“四大名班”不是官府赐予的封号,而是在长期艺术实践中人民群众有口皆碑的爱称。在二十世纪的前半个世纪里,“四大名班”可谓家喻户晓、名震湘西北,一度把常德汉剧推向了历史的最高辉煌。“忠臣”是常德汉剧生存的土壤,他们养育了常德汉剧,也推动了常德汉剧的发展。现在,常德汉剧不仅诞生了自己的“梅花奖”,而且其高腔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是,戏剧市场江河日下的状况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何传承和发展常德汉剧成为我们面对的课题。前些年提倡文艺“三贴近”,鼓励文艺工作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今天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口号,这都是我们文艺工作的行动准则,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忠臣”留给我们的应该不仅仅是一段美好回忆。

(作者单位:常德市汉剧院、湖南文理学院)

责任编辑:杨建

猜你喜欢
名角汉剧忠臣
荆风楚韵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剧
Stability and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CsPbBr3/CdSe/Al core-shell quantum dots
武汉市汉剧剧场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
芥川龙之介笔下的“忠臣藏”
梁素珍广东汉剧旦角表演艺术特色简析
石奢自刎
关于“名角的不可替代性”及其局限——以第五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为例
真君子
《西游记》里的名角——太白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