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两国有良好的“化学反应”

2009-12-25 14:24
环球时报 2009-12-25
关键词:化学反应尼克松中美关系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温 燕

在美国,有一位自称“下海”、不再是美国政府官员的长者,却是中美关系改变40年的见证人。1972年2月,当时只有28岁的查尔斯·弗里曼(中文名傅立民)作为美方首席翻译,参与了尼克松总统与中国领导人的历史性会谈。此后,他担任过驻华高级外交官,参与过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起草。对华友好的“中国通”背景、对美国中东等政策持批评的态度,使傅立民在年初的时候经历了一场“提名风波”——他推掉了奥巴马政府对其担当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的提名。近日,傅立民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就中美关系的改善和未来畅所欲言。

中美两国“趣味相投”

环球时报:作为一名资深外交官,您见证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全过程。在您看来,中美建交以来最困难的时期是哪一个阶段,最顺畅的呢?

傅立民:1971年我随基辛格访华,1972年2月又随同尼克松访华,如果算上我经历的上世纪60年代的“美中华沙谈判”,转眼间我见证中美关系改变已40年了。我的子女也“子承父业”,如我的大儿子中文名叫傅瑞伟,他现在是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中国项目部主任。

这40年间,我觉得最为困难的阶段不止一个。第一个困难阶段是尼克松访华后的最初几年,当时中国粉碎了“四人帮”,美国出了“水门事件”。尽管各自都经历了重大变故,但两国还是在对方的首都成立了联络处,使双方关系趋于正常化。从尼克松访华到中美建交近10年间,中方对美国曾有抱怨,认为美方进展缓慢,而美方也对中国表现出了些许失望,认为中国又退回到了极“左”思潮的时代。

第二个真正困难的时期是里根总统上台后,因为美国签署了对台军售协议,致使中美关系中断了10个月左右的时间。从时任中国副总理兼外长黄华1981年10月访问华盛顿后到次年8月17日两国政府发表“八·一七公报”,这段时间中美双方关系实际上中止了。当时除了中美仍联合对抗前苏联在阿富汗的“扩张主义”外,别无合作。

除了上述两大困难阶段外,我个人认为,1995年李登辉访美、1999年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以及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也给两国关系制造了一些困难。中美撞机事件使中美关系陷入困境,但最终当年发生的“9·11”事件从客观上改变和拯救了中美关系,淡化了双方的冲突。

说到顺畅的阶段,我认为“八·一七公报”后,即上世纪80年代中美关系“无与伦比”的顺畅。中美双方很快签署了多项协议,到了1984年,即双方关系正常化的第5个年头,中美双方取得的成就弥补了从1949年至1979年30年间的隔阂。那是中美关系的“黄金时代”。

环球时报:都说中美建交是“小球推动大球”,其中必有艰辛的过程。作为见证人,能谈谈有多难吗?

傅立民:尼克松访华对美国来说有轰动效应。因为他过去是有名的反华分子,所以当他改变了立场,在有些人看来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当中美双方第一次面对面坐下来交谈时才发现隔阂是那么深,好在我们很快学会了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

中美双方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走到今天实在不易。由于两国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不同,即使在今天双方仍存有很多分歧。但总体来说,美中两国有良好的“化学反应”,即我们所说的“趣味相投”,有缘分,很谈得来。我认为,美国与日本、法国及中东国家就没有什么缘分。美国与这些国家相处挺难的。

中国不要过低估计自己的力量

环球时报:现在,国际上一些人热衷谈论所谓的“G2”(两国集团)话题,但很多中国人并不认同这一概念。您怎么看目前中美的关系及两国在世界的地位?

傅立民:首先,我认为“G2”的概念非但不切实际,而且有损两国利益。日本、印度等国对此概念也表现了极大的怀疑。中美关系建立之初,中国就提出过“不称霸”的理论。为什么不称霸,因为中国还不具有承此重担的实力。对“G2”的提法,中国总理温家宝已经很明确地表示不赞成。从美国方面说,美国正面临从布什政权过渡到与多元的盟国及中国这样的伙伴携手共同解决问题的阶段,美国也没有充分准备好扮演“G2”的角色。在许多问题上,美国尚未与中国达成协议,也许未来会达成,但当前尚未走到那一步。因此,G2从许多方面来看,都不是个好点子,难以实施。

多元化的中国并非尽善尽美,但它会在国际事务中承担更大的责任,且从国际社会中受益。美国也将在全球事务中与其他国家分享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日本正日益独立,欧洲想承担更大的责任,印度也在迎头赶上。俄罗斯有些实际困难,但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国家。阿拉伯国家尚未统一,但影响着全球十几亿穆斯林民众。因而世界正日趋复杂化,“中心统治论”已不再奏效。

我认为,中美彼此间仍会持怀疑态度,这和变化的速度不无相关。中国崛起的速度惊人,使人的心理来不及适应并做出相应调整。部分中国人尚不适应“我不再弱小”的事实,他们仍未感到自己已成为历史的参与者。中国低估了自己,美国则惯于高估自己。中国对国际事务介入不够,美国则对国际事务插手太多。中国有多年受辱的历史,如今快速发展,包括中国的邻国在内,世界的反应会有怀疑,有嫉妒,也会害怕。总之,这是个过渡的时代,美国不再是世界的核心力量,而中国的作用日益增强。我想强调,中国的能力不是无限的,但也不要过低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环球时报:谈到美国的外交,也有人怀疑奥巴马总统寻求“变革”的承诺无法兑现。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傅立民:现在对奥巴马下定论还为时尚早。他刚上任不到一年,要给他多一些时间。如果把奥巴马比喻成一只大船上的船长,那么他下了命令,船员就得执行。但改变一只大船的航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船员中不乏有人还不适应按他的指示去做。

美国有家媒体曾说,奥巴马访华一无所获,“只是带回了一叠T恤衫”,我根本不在乎这些评论,因为这些评论不符合事实。如今,中美关系全方位发展,中美交往非常密切,要想使良好的中美关系再上一层楼会有一定难度,但我认为,奥巴马总统做到了。这次两国发表的联合声明表明,中美在许多方面均有共识,均可继续合作。当然,在有些方面我们是竞争者,这也是正常的。美国和英国、日本、德国也有竞争关系,它们是美国的盟国,中国是美国的伙伴。

在美国政界,最难的是持正确观点

环球时报:二战结束后,美国长期在世界很多地方陷入战争状态,这是一种健康的国家状态吗?

傅立民:冷战对美国来说,并非是正面的经历。但像现在美国在阿富汗的战争,我个人认为这不是件好事。“9·11”事件使美国遭受恐怖分子袭击,美国认为恐怖分子躲藏在阿富汗,因此就攻打阿富汗。但我认为,美国在那里待的时间太长了,劳民伤财。我从来不隐藏我的观点,那就是,美国在阿富汗一无所获,我们在阿富汗迷失了方向。

环球时报:今年3月,美国新政府曾提名您为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但您却拒绝了。为什么?

傅立民:因为我一直对以色列的中东政策持批评态度,因而犹太人游说集团就找借口对我进行攻击,他们断章取义。

在美国政界,最难的就是持正确的观点。即使你的观点是正确的,你可能仍不受欢迎。这就是政治的残酷。我一直反对美国攻打伊拉克,对美国许多政策我也持否定态度,这就惹得某些人不高兴。还好,我现在已不是美国政府的官员了,我“下海”了。▲

猜你喜欢
化学反应尼克松中美关系
25美分欠款
蒋介石气得骂了娘
与阿里签署战略协议混改在即,联通与BAT“化学反应”?
浅谈语义与语境之间的微妙关系和化学反应
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课堂练习设计
“冷战与中美关系”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
尼克松的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