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年以来的湖南农村经济发展

2009-12-25 08:53彭万力
金融经济 2009年11期
关键词:湖南全省农产品

彭万力

湖南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省份,具有发展农业的明显优势和巨大潜力。建国以来,经过土地改革、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一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普遍推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经济结构随着改革的深化逐步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得以开展,湖南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湖南农村经济发展改革历程回顾

湖南农村经济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历程,主要表现为改革农村经营体制,释放农村生产力;改革农村经济体制,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农村发展理念,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改革农村经营体制,释放农村生产力。1978年,安徽小岗村18个农民首创“包产到户”,农村改革开始在全国展开,湖南也不例外。1978年12月,华容县在湖南率先实行“包产到户”,而且是一“包”就灵。1981年11月,湖南省委在华容、沅江召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开始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年底,全省95%的生产队实行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了农村改革的高潮。“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是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写照,更是农民在改革中焕发的豪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农业生产的“大锅饭”,极大地释放了农村生产力。

从此,湖南粮食获得了连年大丰收。1977年,全省水稻总产只有1634.8万吨,1978年全省粮食总产超过2050万吨,随后迅速突破2500万吨生产大关,改变了农民吃不饱的状态,农村“万元户”雨后春笋般冒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数据显示,1978年至1989年,湖南农业总产值增加了两倍,其中约有一半来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改革农村经济体制,增加农民收入。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为重点,逐步推行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国家取消了粮食购销政策“双轨制”,逐步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1993年,湖南告别了粮票和油票,粮油商品敞开供应,湖南粮食销售价格基本全部放开,实行了40年的城镇居民粮食供应统销制度得以取消。

1995年,中央决定将农民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并且在承包期内“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使农村的土地承包关系保持长期稳定。告别“双轨制”后,主要农产品价格在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峰值,市场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顺应市场机制的要求,湖南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推广一大批优良品种和高产高效技术,实现稳产高产目标。到1997年,省内有26个县和株洲、湘潭两市双季稻成建制亩产过吨粮,全省粮食产量达到295亿公斤,创下历史最高峰。由袁隆平领衔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获得突破,开始大面积推广,湖南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稻谷生产第一省地位。

二十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农产品开始进入买方市场,并且出现了经常性的“卖难”现象。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企业迅速崛起,涌现出了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目前,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5个、中国名牌产品18个、湖南省著名商标165个、湖南省名牌产品170个,增强了湖南龙头企业的整体市场竞争力。这些企业连接基地6550万亩,带动农户749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50%,实现了米袋子满,菜篮子丰,钱袋子鼓。

3、改革农村发展理念,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一世纪农村改革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特别是2004年以后,中央连续六年下发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策:全面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逐步实行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制度。从2004年起,湖南粮食连续5年增产。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央在全面分析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围绕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湖南省委、省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确立了新的发展理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公共财政更多投向农村。近几年,湖南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水泥公路村村通,沼气建设、造林绿化、乡村清洁工程等多种途径全方位建设湖南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此同时,湖南省委、省政府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从2005年起全省实行农业税全额免征。湖南向农民的收费由最高年份的人均141.12元降到2007年的36.65元,农民2007年直接从政府财政得到的各种补贴资金人均达到111.48元。

湖南农村生产方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向前推进:湖南用占全国3%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6%的粮食,每年贡献商品粮50亿公斤以上;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逾350万亩,推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80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近300万农户,形成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的转变,正加快向全面小康迈进。

二、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优势加快湖南农村经济发展

湖南农业在资源、生产和经营管理方面所具有的传统优势要加以巩固,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湖南农业的科技优势和区位优势,继续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稳定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实现湖南农业由传统向现代、由封闭向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由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

1、资源丰富,主要农产品总量大。湖南资源丰富,既是“鱼米之乡”,还是“有色金属矿之乡”、“非金属矿之乡”,也是旅游胜地。湖南粮食、牲猪、苎麻、烤烟、茶叶、淡水产品、油料、甘蔗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多年来一直位居全国前列,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丰富的农产品是湖南农村经济发展的明显资源优势,为湖南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具有传统优势。湖南农民聪慧勤劳,善于精耕细作,这是湖南农业人力资本优势的体现。湖南人不仅会打仗、会读书,还会种田。湖南农业在农产品总量、单位面积产量以及农产品品种改良、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等方面在全国占有一定位置,与湖南农民会种田这一传统是分不开的。湖南历届省委、省政府都坚持把农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全省有一批懂农业、善管理的好干部,充当了政府与农民之间的联系纽带,把几千万农民紧紧团结起来,保证了党和政府政策法令的贯彻实施,保证了湖南农业的健康发展。

3、农业科技水平比较高,具有一定的科技优势。湖南农业科技、教育、推广网络初具规模。目前全省拥有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教育机构一百多个,平均每年向社会输送科技人员数千人,培训各类实用技术人员一百多万人次。农技推广体系基本健全。湖南农业科研硕果累累,改革开放30年来,全省取得国家级、部、省级的各项农业科技成果数千项。利用这些成果进行产业开发,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湖南的农技推广工作克服各种困难,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4、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湖南地处江南中部,北靠长江,南邻两广,毗邻港澳,具有呼应广东和浦东,承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经济带辐射的有利地理条件。湖南交通比较发达,公路、铁路、水运等都比较方便。当然,面对市场经济的新形势,特别是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湖南农业发展也受到一些制约,但只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继续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稳定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使农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实现湖南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湖南农村经济的新发展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湖南的农业农村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全面小康为主线,以提高农民收入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狠抓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小城镇建设,农业增长质量明显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此基础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湖南农村经济必将有更多的新发展。

1、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产品总量增加。湖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渐增强,粮、棉、油、肉类、水果、水产品、蔬菜的人均占有量都超过全国水平。其中人均粮食占有量达880多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以上。农民生产的产品,自给比例越来越小,商品率越来越高。农产品市场丰富,品种多,总量足,绝大部分农产品已由长期短缺转变为供求基本平衡,有的农产品已供大于求,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全面转变成了买方市场。

2、以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为抓手促开发增收入。湖南农业生产逐步突破了“小而全”的传统模式,形成了一批适合市场需要,具有区域特色的支柱产业。近几年,全省重点抓了粮油、棉麻、畜禽、水产、竹木、水果、茶叶、蔬菜、烤烟、药材等十大产业的系列开发。全省优质稻种植面积已占水稻播种面积的1/3。全省各地都确定了各自的主导产业,并把它作为主攻方向。江永县的10万亩香柚开发、溆浦县的10万亩优质枣开发,郴州至资兴的10万亩松竹工业用材林开发,湘西猛峒河流域的10万亩优质椪柑开发,道县的10万亩蔬菜开发,炎陵县以新世纪梨为主的优质水果开发,汉寿县的特种水产开发,浏阳市的黑山羊开发,宁乡、湘乡的生猪开发等,都收到了较好的效益。江永香柚连续四年在全国柚类评比中荣获金奖,成为柚类家族中的精品。溆浦的优质枣开发,通过精选良种,科学栽培,深度加工,蜜饯产品已走出国门,外销到韩国、东南亚,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湘西自治州通过10万亩椪柑核心示范园的建设,带动了区域以椪柑为主的水果业迅速发展。全州椪柑面积达到42万亩,占全国椪柑总面积的11%,成为南方最大的椪柑基地之一,产量达到13万吨。由于该州椪柑质量好,批量大,2007年招来了全国各地的1000多名客商,产地平均销价达到1750元/吨,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现在椪柑已成为湘西自治州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3、以龙头企业为抓手促农业产业升级和农业效益提高。湖南农产品加工业突破了行业、地域和所有制界限,组建了一批经营规模比较大、带动能力比较强、辐射范围比较广的龙头企业。各县市区因地制宜,抓了一批集团化龙头企业的发展。通过抓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抓龙头企业的带动,促进了农业产业升级和农业效益的提高。如湖南正清集团,就是在原怀化制药二厂的基础上,通过联合广州白云山企业集团建立的,坚持以科技为先导,走集团化经营的路子,联合11家企业,先后开发出正清风痛宁、灵芝口服液、灵芝胶囊、天麻酒、天麻片等多种名牌产品,现在,该集团已成为湘西医药保健行业的“大哥大”。

4、农产品营销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市场体系。湖南农产品营销突破了原有单一流通方式,建立起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湖南省政府在巩固完善配套省粮食中心批发市场、长沙红星农产品批发市场、岳阳花板桥蔬菜批发市场、常德甘露寺蔬菜批发市场等十大批发市场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把湘粤农贸大市场建设作为探索新的流通形式的重大举措来抓,并在湘粤农贸大市场举办了广州首届湖南名特优新农产品展销会,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在巩固完善乡镇集贸市场的基础上,各地市也大多扶持1到2个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在全国各地增设了一些营销窗口。目前,全省已建立了各类农副产品市场,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市场体系。

5、小城镇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湖南农村经济突破了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束缚,小城镇建设逐步成为湖南经济的新增长点。1994年,湖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小城镇的决定》,把小城镇建设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农业强省,加快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步伐的跨世纪战略工程来抓。一是开展创建经济百强镇活动;二是在有条件的地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撤区并乡建镇工作;三是抓法制建设。全省制定了《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建制镇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建制镇规划实施管理办法》等,依法进行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四是改革小城镇投资融资体制,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进镇建房、开厂、办店,开发二、三产业,努力拓宽完善筹资渠道。随着小城镇的迅速发展和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促进了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拓宽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门路和农民增收的渠道,带动了全省农村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小城镇经济成为了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柱,近几年全省小城镇的国内生产总值、社会商品零售额、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总量的30%左右。

“十一五”时期湖南农村经济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方面,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给湖南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湖南农村经济自身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一是主要农产品总量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有利于建设大项目,形成大基地,开发大产业;二是生态条件较好,有利于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三是农业科技力量较强,有利于加快优良品种和技术的更新换代;四是地理区位比较优势,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村经济;五是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只要我们因势利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湖南农村经济发展一定会翻开一页又一页的崭新篇章。

(作者单位:湖南省委党校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湖南全省农产品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直播带货 全省第一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