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医学专科学校如何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009-12-28 05:15方家选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11期
关键词:医学类医学教育专科

方家选

专科学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社会对教育需求呈多样性,高等学校之间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竞争以及社会声誉的竞争、优质生源的竞争已不可避免,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地方医学专科学校如何发掘自身的潜力,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已成为摆在地方医学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地方医学专科学校的一般特点与面临的困境

专科学校要形成核心竞争力,必须首先认清自身的特点。从办学层次上看,不同层次的高校在学术贡献、人才培养、对社会服务的方式及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大体分为研究型、教学科研型(或以本科教学为主)、职业技术型三个层次;从管理体制上看,高等学校被分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地方高校又被分为省属高校和地市级高校。教育部直属高校由国家重点扶持,省属高校由省重点扶持,地市级高校由地方支持。我国现有的医学类专科学校80%属于地市级高校,与教育部直属高校和省属高校相比,具有下列特点。

1.职业教育的实用性,服务面向的应用性

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结合愈来愈紧密,由于社会是分层的,相对应的教育也要分层。专科教育既属于高等教育层面,又归属于职业技术的实用性、应用型教育。高职高专教育在高等教育层面上,目前被国家限定在专科层次上,与本科院校相比在竞争上处于劣势。在我国,医学类教育一直是热门,为广大考生和家长所热衷。然而,近年来的持续扩招使各层次的医学类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使医学教育面临着三重压力,即毕业生就业压力、教学质量压力和办学层次上的压力,形成了生源爆满与就业困难的矛盾。专科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基层农村与城镇社区培养应用型人才,但随着城市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和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医院和相关医疗卫生机构引进人才时往往把高学历作为用人的先决条件,医学类专科毕业生常常被拒之门外,除护理专业外,医学类专科毕业生已经很难在城市就业。虽然中小城镇的医疗卫生单位还有可供专科毕业生选择的岗位,但毕竟有限,而且很多时候是不对口岗位,学无所用。由此可见,医学类专科毕业生渐渐不为城镇医疗卫生机构所接受已成客观事实。加之执业医师考试制度的进一步严格,成人医学本科教育也严格了报考条件,几乎堵死了大部分普通医学类专科毕业生接受成人本科教育的路子,这些都将使医学专科教育失色。今年2月20日,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统筹规划、科学调控医学教育的发展规模与层次结构,提出“医学类专业以修业年限五年制为主体,现阶段适量保留三年制”,这为专科医学教育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

2.地理位置的偏僻性,经费支撑的地方性

医学类专科学校中只有极少数位于经济、文化、政治中心的省会城市,绝大多数分散在地市级中小城市,甚至许多学校地理位置偏僻。与本科学校的中央、省级财政投资不同,它们大多依靠地方政府支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各地学校在吸引人才、建设投资、政府重视的程度与政策上的不平衡性,因此专科学校在经济上自身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其无法与本科学校相抗衡。

目前,我国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学校经费紧张,大多数学校在举债建设,但医疗卫生行业对社会普遍具有吸引力,加之考大学的压力依然很大,就形成了高校经费不足、生源爆满与就业困难的多重矛盾。

3.管理体制的限制性,发展空间的局限性

国家、省、市(地)赋予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是不同的,越处在下层的学校受到的限制越多,办学自主权也相对越小;加之地方学校生源大部分来自本地区,生源范围小,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校的发展空间。

由于国家医学教育布局与结构的调整,加之历史原因与特殊国情,医学类中专教育被取消,卫生类中专生源锐减,医疗卫生单位对专业技术人员学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卫生类中专面临着更大压力,几乎所有卫生类中专都在考虑能否升格、以什么方式升格的问题,都将以最大的努力争取把学校升格为高职高专。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医学专科教育的院校将继续增多,生源就业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

二、地方医学专科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策略

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能力或核心特长,是从企业引入高等教育的一个概念,在理论上尚未形成一致看法。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最基本特点是一种独特的、具有特色的竞争优势,是一所高校长期形成的、蕴涵于高校内质的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它有一种持久的耐力与韧劲,因而不易被竞争者模仿。优势的学科专业、高效的大学管理、独特的校园文化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由此可见,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医学专科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为此,地方医学专科学校要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1.科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

高校的定位问题实际上是高校在教育系统中的分层问题,分层能使高校各具特色。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主要体现在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三个方面,即此类学校大多为地方高校、单科性学校。办学特色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貌,特色蕴藏着优势,优势体现着竞争力,因此大力培育特色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策略。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校院一体,医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取得了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正是针对医学教育实践性强的特点,紧紧依托附属医院的医疗技术、设备和师资优势,通过教学医疗资源共建共享、校院人才编制统一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教师及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互评互认、理论与实践教育高度融合、任课教师同等待遇等,才形成了教学管理体制一体化、培养方案制定一体化、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一体化、资源配置一体化、监控考核一体化,构建了“校院一体,医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医药卫生人才,彰显了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今后一个时期,学校更要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在深度融合上下工夫,大力培育已经形成的特色,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不断在我们所处的办学类型和层次上追求卓越。

2.注重创新,加强制度建设

培育与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创新是基础,要在思想观念、组织管理、制度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形成独特、高效、科学的管理体系,将分散的人才和技术资源等要素有效地组织、协调、管理和控制起来并进行整合,从而发挥各要素的整体优势。

现代高校之间的竞争已不只是人才的竞争,更是制度的竞争。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目的是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创造竞争优势,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竞争力。现代大学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平衡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完善学校与社会的关系,规范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创新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学科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等。如清华大学形成了“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竞争机制,建立起了“按需设岗、公开竞聘、竞争上岗、优胜劣汰、聘约管理、从严考核”的用人机制和岗位聘任制度。

目前,从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实际来看,要尽快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建立起学校各项工作的基本规范和规章制度体系并严格执行;建立健全各种工作委员会,为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提供组织保证;增强学校工作的透明度,增强全校教职工的责任感,加强学校的凝聚力;深化行政机构改革,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加大后勤社会化改革力度,使后勤工作与学校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形成良性运行机制。这样,最终建立起“结构精干、职能匹配、任务明确、责任到位”的管理体系,培育和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3.植根地域,孕育大学文化

高校属于文化领域,而不属于政治和经济领域。文化具有外在的社会性和内在的学术性,从根本上讲,大学文化的本质特征在于学术性。它首先表现为一种精神气质——强烈的学术价值追求,浓厚的学术氛围,自由的学术风气,追求科学和真理的精神。综观国内外著名大学,其核心竞争力无不是在长期积淀中形成并根植于个性鲜明的大学文化中的。文化不像制度和技术那样容易模仿或扩散,其演变和形成要经过漫长的时间,但优秀的文化一旦形成,就往往能构成最基本和最持久的竞争优势。如何形成和发挥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把学术发展融入这种文化传统,从文化土壤中获取持久的活力和发展潜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培育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渊源甚深,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孕育出厚重的大学文化。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作为一所医学专科学校,位于医圣故里,“仲景精神”渗透在我们的大学文化中,“崇仁、厚德、恒志、精术”的仲景精神,不仅具有学术导向性,而且蕴涵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即富有学科特色的文化氛围。在医学发展史上,张仲景在学术研究上理性的批判精神和止于至善的探索精神以及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学无畛域的包容精神,对学校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它营造了厚重的校园文化氛围、自由的学术空气、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为学校的发展与繁荣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总之,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一所地方医学专科学校在竞争的格局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可以肯定的是,只有努力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的一席之地。

(作者系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责编:路 童

猜你喜欢
医学类医学教育专科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医学类新闻的撰写原则与技巧
医学类论文中数字的用法
在联合中释放专科能量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
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开设高等数学必要性的认识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我国ICU专科护士培养现状与展望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