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2009-12-30 03:41
科技经济市场 2009年11期
关键词:劳动力培训农业

徐 丽

2008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98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5624元的88.5%,低644元。其中,农业纯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30元,非农纯收入比全省低1474元。可见,推动我市农村劳动力转型就业,提高非农收入是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重要方面。据测算,2008年年末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14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48.3%。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是我市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建设城乡协调、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试点市”目标的一个战略性问题。下面,本人从我市的实际情况,就此谈些体会和看法。

1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1.1转移劳动力男性比例大,呈年轻化态势。2008年,农村转移劳动力中,男性占65.6%的比例;转移人数最多的是25岁以下年龄段的,占转移人数的49.1%,比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26-35岁年龄段的占转移人数的24.0%,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36-45岁年龄段的占转移人数的13.0%,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46岁以上年龄段的占转移人数的13.8%,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1.2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转移领域狭窄。从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分组情况看,2008年,小学及以下文化的占转移人数的8.1%,比上年下降3.9个百分点;初中文化占64.2%,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高中及中专文化占23.6%,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大专文化以上占4.1%;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转移劳动力受文化素质、劳动技能低等影响,劳动力转移的领域也因此狭窄,多为体能型劳动,从事行业局限于批零餐饮业、建筑业、运输业及制造业等。

1.3转移地区类型不同其收入不同。转移到省会的年人均收入11628元;转移到地区级城市的年人均收入11825元;转移到县级市的年人均收入12718元;转移到建制镇的年人均收入7400元,转移到其他地区的年人均收入12644元。

1.4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不高。从外出方式的分组情况看,政府(单位)组织外出人数占转移人数的2.2%,中介组织介绍占4.3%,亲属介绍占35.7%。

1.5劳动保障情况逐步改善。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保障情况看,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的占35.8%,比上年提高10.9个百分点。参加劳动保险的占29.5%,比上年提高7.6个百分点。

2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劳动行为效益的最大化,决定了劳动者必然会从低收入行业向高收入行业流动,这是客观经济规律所决定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既是剩余劳动力谋求出路和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1农业弱质性的负向效应是推动力。我市是个农业大市,乡村人口占全市人口六成多。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差,人均耕地等自然生产要素越来越少。农民作为生产的个体,自身力量薄弱,农业生产既要经受市场竞争的洗礼,还要承受更多来自生产过程中的难以抗逆的自然风险,单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很难摆脱贫穷。为了有效缓解人地关系,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大降低因农产品歉收所直接造成的致贫风险,增加创收渠道,必然推动剩余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

2.2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在过去的城乡“二元经济”的大环境下,农业为工业服务,没有把农业和工业放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位置上通盘考虑,使得农民在国家工业化的时候,仍然很大程度地依附在土地上,很少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劳动力的供给远远大于农业生产的需求,从而为第二、三次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富余劳动力。

2.3收入分配的差距是源动力。收入分配的差距主要包括城乡收入差距和工农收入差距两个方面。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动机就是寻求更高的收入。长期以来,工农产品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剪刀差”,再加上农产品的附加值低等因素便形成了工农之间的利益级差。这种利益级差的存在驱使大量的劳动力由农业转向其他产业。除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收入差距,而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2002年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15倍,到了2007年则扩大到2.29倍。这种收入的差距自然成为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的基本动力。

3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3.1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基础薄弱。尽管市县财政设立了农村劳务输出培训专项补助资金,但资金投入不足,培训设施薄弱、机构规模小、师资短缺,制约了培训数量的增加和培训质量的提高,难以满足市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需求,且低水平广覆盖的补助办法,农民参培积极性、培训机构积极性还未充分调动。特别是如何为量大、分散在偏远乡镇的农民开展周期短、收效快、便捷的上门培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2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还有待改善。尽管各地各部门加大了工作力度,但正常的民工维权机制和法律援助制度还未完全建立,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现象依然存在。拖欠克扣工资现象虽有所减少,但没有完全消除;任意延长劳动时间和工作环境差的状况还比较突出;进城务工劳动者的个人发展、岗位提升得不到平等对待,他们的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没有得到基本解决。

3.3农民工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农民工一般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存在福利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强制加班加点和超时工作、不按规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和参加劳动保险等情况。

4解决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具体对策

4.1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克服畏难和松懈思想,真正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致富的最大工程来抓。各有关部门不仅要切实做好本部门承担的工作,落实措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还应积极主动沟通,相互配合,真正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作、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4.2加强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建设,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一要积极培育市场载体。进一步加强公共职业中介机构建设,扩大服务领域。大力发展多种类型、多种所有制性质的职业中介机构,充分发挥他们在提供务工信息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放手发展民办职业中介机构,简化手续,减少环 (下接第117页)(上接第118页)

节,减免收费,撤除不合理的门槛。积极发展和规范境外劳务中介组织,鼓励各类有条件的经济组织到境外投资兴办企业,带动农村劳动力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劳务市场。二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尽快建立健全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和劳务需求信息库,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三要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实行免费登记、免费提供就业信息、政策咨询、职业培训和指导。

4.3给农民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大中城市的吸纳能力。在当前县域经济吸纳能力减弱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的方式发生变化,“离土离乡”成为了近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在当前形势下,要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必须提高大中城市的吸纳能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目前还存在许多政策性、制度性的障碍因素,根本的是没有给农村劳动力平等的就业机会。因此,要尽快消除这些不平等因素,培育和发展城乡统一的劳动力要素市场。

4.4加快农业发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在一定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条件下,农业劳动力剩余是有限的,农业劳动力转移要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基础上的农业剩余产品不断增加为前提。因此,只有加快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可持续,才能使已转移的农业劳动力不重返农业。

4.5重视转移人员知识培训,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升级,这一制约将更为明显。但是,要改变这种状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近期要着力加强对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的培训工作,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传授一些专业技能,培训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具备专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从长远来看,发展农村教育,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才是治本之策。

猜你喜欢
劳动力培训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