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辅导对社区居民心理危机脆弱性和应付方式的影响

2010-01-03 01:11季卫东周国权方文莉高运庆王珺郑宏陶华陈浩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0年1期
关键词:心理卫生脆弱性消极

季卫东, 周国权, 方文莉, 高运庆, 王珺, 郑宏,陶华, 陈浩

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已经开展多年,其在预防、医疗、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却很少涉及到心理卫生服务项目,尤其是针对心理危机的及时干预。而在欧美发达国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早已成为人们治疗心理疾病的重要场所,社区层面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也得到广泛的支持和关注[1]。可以说在今后很长的时间里,心理社会因素将是影响人们健康的一个重要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提供高效的心理卫生服务 (包括危机干预)已成为现阶段医疗卫生及相关部门的重要任务。为探索社区居民心理危机应对特点,本研究对社区居民进行危机脆弱性和应对方式评估,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以期为社区层面心理危机干预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某街道居民 100名,研究组和对照组各 50名,其中男性 64名,女性 36名,平均年龄 35.6±12.9岁。入组条件:年龄为 22~65岁;没有严重的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严重躯体疾病;确诊的精神疾病;依从性不好。干预后评估时研究组脱失 9人,对照组脱失 5人。

1.2 研究工具

①危机脆弱性问卷 (scale for crisis frangibility):该问卷主要用来揭示个体是容易被危机事件伤害,还是具有较强的免疫力。整个问卷由 15个项目组成,每一个项目有“是 ”、“不确定 ”、“否 ”3个选项,其中第 2,5,8,11,12,14,15项答“是”记 0分,答“不确定”记 1分,答“否”记 2分;其余项记分相反。得分越高,表明个体在面临危机时更加脆弱。具体来说,低于 5分表示个体在面临危机时很少有明显的表现,几乎不受危机的影响;5~10分表明个体能成功地面对大多数危机;11~15分表明有时候个体在危机事件的冲击下无法保持平衡;15分以上则表明个体在面临危机时可能非常脆弱。②简易应对方式量表 (SCSQ):该量表包括积极应对 (PC)和消极应对 (NC)两个维度,共 20个条目,前 13项为积极应对方式,后 7项为消极应对方式,进行 4级评分 (0~3分)。分别计算出 PC和 NC维度平均分。以上两个量表均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评估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执行,干预前后各评估一次。

1.3 研究方法

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是面对应激的处理技巧和策略,由经过专业训练的精神卫生服务团队人员作为教员,形式为团体培训和团体辅导。地点在社区提供的地点进行,每 2周 1次,共 10次,每次 60 m in左右。团体心理辅导老师由专业心理治疗师组成,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学知识普及;心理危机和常见心理问题;如何面对心理危机;积极应对心理危机;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

1.4 统计学处理

对所有资料进行标准化,然后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 11.0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处理主要包括 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2 结果

2.1 危机脆弱性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对象的危机脆弱性问卷、应对方式问卷评分不论总分还是因子分,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1。

表1 两组危机脆弱性和应对方式问卷评分比较(¯x±s)

2.2 危机脆弱性和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从整个抽样样本来看,应对方式问卷中的积极应对因子分与危机脆弱性呈显著负相关 (P<0.01),消极应对因子分与危机脆弱性呈显著的正相关 (P<0.05)。见表 2。

表 2 危机脆弱性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2.3 干预后两组危机脆弱性和应对方式问卷评分比较

与干预前比较,经过团体辅导后,研究组危机脆弱性评分和消极应对评分有统计学意义 (P<0.05),积极应对评分虽然有提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各项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详见表 3。

2.4 危机脆弱性和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

由表 4可见,系统在逐步回归过程中产生了两个模型,模型 1先将与危机脆弱性线性关系最密切的自变量“积极应对”引入模型,建立危机脆弱性与应对方式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而后模型 2引入“消极应对”,建立危机脆弱性与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的二元线性回归模型。从表中可以看出,t统计量在 0.01和 0.001水平上具有显著性,由此可以认为两个模型中回归系数是显著的。

表3 干预后两组危机脆弱性和应对方式问卷评分比较(¯x±s)

表 4 危机脆弱性与应对方式的逐步回归分析

3 讨论

危机脆弱性是描述个体危机承受能力的一个概念。对于每个人来说,具体的危机源虽然会有各种差异,但都是不可避免地存在,而且很多时候即使面对同样的情况,有的人能够成功地渡过,有的人则陷入了精神疾病,这就涉及到不同个体的危机承受能力。变态心理学认为,心理问题的产生多源于生活中发生的各类危机源,例如文化、教育环境、家庭等,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如果个体不能很好地应对处理,则容易形成扭曲的性格、偏执的思维,以及异常的行为方式,从而发展成心理障碍[3,4]。

危机脆弱性和个体应对方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B lount等[4]认为,如果个体采用较多的积极应对,那么个体渡过“危机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本研究发现,社区居民的危机脆弱性与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与消极应对因子呈正相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通过某种形式的干预来改变消极应对方式,采用更多的积极应对可以提高个体应对危机能力、降低危机脆弱性。通过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组居民危机脆弱性和消极应对的评分较干预前有明显降低,说明针对社区居民的心理问题,要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出发,针对性的团体干预可以帮助个体及时识别自身情绪变化,学会如何获得身边的资源帮助,并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看待危机事件,同时尽可能避免过多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尝试从新的视角剖析危机事件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学会从挫折中成长,减少危机事件对个体心理的影响[5,6]。

社区心理卫生服务 (包括心理危机干预)是维护社区人群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存在诸多的问题,如何依托已有的社区卫生服务基础,为社区居民提供全面、有效、能够被大家接收的心理卫生服务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7]。通过研究发现,社区层面的心理危机干预可以使广大居民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会有效地积极应对心理危机;科学地与人交流,分享各自的人生经验的方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建立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从研究结果来看,团体性的心理干预可以利用更多的社区资源、取得更好的干预效果。

随着社会迅猛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在教育子女、经济、人际关系等出现了许多新的压力,人们的心理问题接踵而来。上海市曾经对 3个街道居民进行心理卫生状况调查,发现 15.9%居民可能有心理问题,无业、贫困者、精神疾病家属等是心理问题发生的高危群体,提示开展社区心理卫生工作势在必行[8]。社区层面的心理危机干预是帮助人们重新认识自我和社会、培养沟通技巧、提高心理适应水平、减少心理危机的有效方法,因此社区心理危机干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由于本研究中涉及样本量比较小,有关社区心理危机应对干预还有待扩大样本进一步深入研究。

[1] B loom BL.Comm unity Mental Health:A General Introduction[M].California:Cole publishing com pany,1984.56-59.

[2]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22-133.

[3] TanakaM,Fukuda S,M izuno K,et al.Stress and coping styles are associated with severe fatigue in m edical students[J].BehavMed,2009,35(3):87-92.

[4] B lountRL,SimonsLE,Devine KA,etal.Evidence-based assessm entof cop ing and stress in pediatric psycho logy[J].J Pediatr Psycho l,2008,33(9):1021-1045.

[5] 梁渊,田怀谷,卢祖洵.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论构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6,23(1):13-15.

[6] 宋剑锋,梁渊,卢祖洵.武汉市郊区居民自杀意念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8,25(3):6-9.

[7] 季卫东,昌红芬,方文莉,等.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思考[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4(6):543-545.

[8] 仇剑,王祖承,谢斌.上海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上海精神医学,2006,18(2):65-68.

猜你喜欢
心理卫生脆弱性消极
工控系统脆弱性分析研究
基于DWT域的脆弱性音频水印算法研究
煤矿电网脆弱性评估
常见精神心理卫生问题漫谈
高校女大学生的围经期卫生保健
角色认知与心理卫生对护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影响研究
基于攻击图的工控系统脆弱性量化方法
让自己发光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