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V”型复苏粉碎悲观预言

2010-01-08 11:24
环球时报 2010-01-08
关键词:环球时报经济

本报记者 段聪聪

中国经济在一路寒风中艰难走过2009年,却又面临着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2010年。尽管2009年全年的中国经济运行数据尚未出炉,但是关于“中国超德国成出口冠军”、“中国经济规模超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的预测已不绝于耳。岁末年初,《环球时报》记者专访了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请他为老百姓解读国家经济最为关键的几大问题。

环球时报:您怎样评价2009年的中国经济?

姚景源:2009年中国经济的开局并不容易,遇到了新时期以来最严峻的困难。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当数量的出口企业处于减产、停产、半停产的状态,进而产生大量失业。出口下降导致工业增长下降,进而使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速急剧下降。GDP在2008年第一季度还高达10.6%,2009年第一季度已经下降到6.1%。到2009年11月,国务院出台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一揽子经济计划已经整一年。从目前已经公布的2009年1-3季度中国经济数据来看,中国经济取得了战胜困难的巨大成就。

环球时报:您觉得中国经济在2009年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姚景源:2009年中国经济的表现破除了年初外界对我们的担心和争论。

第一:2009年年初时,经济学家们曾有争论,中国经济到底会是什么样的走势?有人说是W型,上上下下不断波动;有人说是L型,落下去就一直保持低迷。现在我们可以明确地说,中国经济呈现“V”型走势。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遏止住经济下行趋势,在全世界我们率先走出经济危机。

第二:2009年年初,国内外都有人为上千万返乡的农民工担心,甚至有外电认为这将成为中国社会2009年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但是现在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这个问题没有出现,相反一些地区的招工又出现困难了。根据最近对全国1.5万家企业的调查,到2009年底49%的企业在用工、招工上又出现一定难度。这说明经济在企稳回升当中。

第三:经济学家在2009年初对于物价的预测同时存在两种意见:一种说会出现通货紧缩,另一种说有通货膨胀。实际上,2009年11月的CPI是0.6%,说明去年中国经济没有出现通货紧缩;2009年1-11月整体CPI是-0.9%,说明也没有出现通货膨胀。

在这么困难的局面下,2009年我们遏制住了经济下滑,使经济能够企稳回升,就业问题也取得了成就,保持了物价的稳定,这三点都来之不易。

环球时报:国内外都在猜测,2009年中国GDP就能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姚景源: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GDP增速为6.1%,第二季度为7.9%,第三季度为8.9%,1-3季度是7.7%。去年中国经济实现8%以上的增长没有问题。这个增长率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是最好的,目前发达国家基本上处在负增长状态。

保八成功不仅是中国经济自身的成就,也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GDP是否超日本并不重要。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从经济总量来说,排在前列算是个经济大国。但是中国有13亿人口,人均GDP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以后。我们现在需要的不是乐观,而是要增强忧患意识,踏踏实实,坚持改革开放,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环球时报:您怎样预测2010年的中国经济?

姚景源:2010年中国经济面对着一个复杂的局面: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同时显现,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和国际问题相互影响。2010年的经济主要处理好3个关系,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管理好通胀预期。

环球时报:老百姓最关心的就是物价,2009年我们成功保持了物价稳定,您觉得2010年中国CPI走势会如何?

姚景源: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成为支撑CPI在2009年由负转正的主要因素,这也一向是我所主张的。假设粮食增产100亿斤,农民人均收入仅仅才能增加2分钱;而如果总量不变,每斤粮食价格上涨1分钱,那么农民人均收入将增加10元。这才是农民增收的最主要途径。

2010年导致通胀出现的风险和抑制通胀的条件同时具备。通胀的风险有3个:第一是输入性通胀的风险。国际市场上大宗原材料,如石油、铁矿石等价格的上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势必要传导到国内。第二,个别产品的短缺也有可能导致全局性的物价上涨,比如2006年猪肉价格上涨,就导致了物价的全面上涨。第三,货币投放和信贷规模较大,使通胀预期加强。2009年前三季度新增信贷达到8.67万亿元,2010年信贷规模预计也在七八万亿元之间。

与此同时,抑制通胀的因素也主要有三个。第一,农业稳定,粮食丰收。粮价稳,百价稳。二是产能过剩。以钢铁行业为例,目前全国钢铁产能6.6亿吨,加上5800万吨在建项目,产能将超过7亿吨,而需求只有4.7亿吨。第三,总需求不足也会抑制通货膨胀。老百姓最关心的消费品价格在2010年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温和上涨。2010年的CPI应该呈正数,在3%左右的状态。

环球时报:您怎样评价2010年我国的就业压力?

姚景源:就业问题仍然是中国的最大问题。联合国的统计分类中包括一项劳动年龄人口,就是指16岁到65岁的人。在这一档中,中国2004年的统计数据是9.09亿。也就是说,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有7个,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他们的人口总数加在一起比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还少3亿,这就是中国的就业压力。

环球时报:您觉得2010年中国经济工作的重点和2009年相比有什么变化?

姚景源:2009年更大的气力是放在保增长上,2010年更大的精力应该是用在调结构、转方式上。

中国经济过去一直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不过这两个支柱都存在两重性。这次的世界经济危机给了中国一个教训。国际经济发生危机,发达国家经济衰退,中国的企业就要关门,工人就要下岗失业,这充分说明中国不可能也不应该把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点放到外需上。但同时,中国还是要稳定外需,努力稳定和增加出口。在投资方面,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就必须要保证一定的投资增长幅度,没有投资的增长,经济不可能有一个较好较快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大量的投资必然导致大量的生产能力,消费上不去,现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就摆在面前。

集中到一点,扩大消费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2010年还要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而且还要让大家有钱花,也敢花钱。2009年开始实施的一系列扩大消费政策会在2010年继续并得到完善,这些措施会有利于扩大消费。

同时,要把经济增长依赖第二产业调整到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调整结构可以从第三产业突破。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最重要的领域,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目前,中国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仅为40%,比美国低40个百分点,比全球平均水平还要低20个百分点。而且在第三产业当中,不但存在结构低的问题,还存在层次低的问题,迫切需要改变目前以餐饮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格局。此外,还要把经济增长依赖物质资源的消耗,调整到依靠技术创新上。▲

猜你喜欢
环球时报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本报调整刊期
经济日历
图读龙江经济
中国经济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经济
本报五一期间休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