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毒清颗粒治疗脾虚兼湿热内蕴型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60例

2010-01-18 05:26陈炜萍江苏省靖江市中医院内科靖江214500
陕西中医 2010年1期
关键词:内毒素脾虚肝功能

陈炜萍 江苏省靖江市中医院内科 (靖江 214500)

肠毒清颗粒治疗脾虚兼湿热内蕴型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60例

陈炜萍 江苏省靖江市中医院内科 (靖江 214500)

目的:观察肠毒清颗粒对于脾虚兼湿热内蕴型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肠毒清颗粒(人参、厚朴、大黄、枳实、赤芍等)治疗组和杜密克(乳果糖口服溶液)对照组各30例,疗程 20d,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内毒素、血清TNF-α、IL-6、NO水平及安全性指标监测,并进行临床症状积分。根据监测治疗前后其差异的显著性,评价肠毒清颗粒的临床疗效并做临床症状积分与血浆内毒素和血清TNF-α、IL-6、NO水平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 93.33%,愈显率 73.33%,对照组有效率为86.67%,愈显率33.3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肠毒清颗粒治疗本病有扶正祛邪、清热凉血的功效。

肝硬化主要病理改变是在慢性肝病(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变背景上出现大块性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1]。而肝硬化患者临床上多出现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ntestinalendotoxemia,IETM),临床则以腹水、黄疸、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等为主要表现,且脾虚兼湿热内蕴型是肝硬化 IETM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之一。内毒素和 TNF-α与 IETM重要相关,是研究本病发病机制的重要因素。鉴于此,笔者 2006~2007年采用肠毒清颗粒治疗肝硬化 IETM60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采取随机、对照的方法最终选取符合标准的60例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的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30例,男 23例,女 7例;年龄 35~62岁,平均年龄 48.53±13.45岁;肝功能 Child-pugh分级 2.39± 0.49。对照组 30例 ,男 22例 ,女 8例;年龄 36~ 63岁,平均年龄 50.23±14.09岁;肝功能 Child-pugh分级2.33±0.48。两组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阶段资料等比较均无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说明:肝功能 Child-pugh分级以 1分代表 A级,以 2分代表 B级,以 3分 C级,以此记录比较肝功能分级情况)

诊断标准 肝硬化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于 1993年 11月在洛阳第五届学术交流会制定的肝硬化临床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肝功能按 Child-Pugh分级 A、B、C级;内毒素血症诊断依据第 10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以及美国危重病医学会 1991年提出的毒血症的诊断标准。

治疗方法两组均采用在常规治疗(输入葡萄糖、维生素 C、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必要时输入人血白蛋白)的基础上,治疗组:肠毒清颗粒(由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制剂室制备提供,30g/袋,每袋含人参、赤芍各 8g,厚朴、枳实各 5g,大黄 3g),15g/次,每日 2次;对照组:杜密克(乳果糖口服溶液,苏威制药,进口注册证号H20060103,10g/包)口服,10g/次,3次/d;连续治疗1疗程,疗程20d,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内毒素、血清 TNF-α水平及安全性指标监测,并进行临床症状积分。

疗效标准安全性指标监测包括一般体检项目(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常规检查 (血、尿、粪常规化验,胸片,心电图)、腹部 B超、肝功能 (TIBL、 ALB、ALT、AST等)。血浆内毒素检测采用终点显色法(End-pointChromogenicAssay)之一显色基质化学发光法(试管法)。血清 TNF-α检测及IL-6检验采用放射免疫法。血清NO检验采用荧光法。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洛阳会议《肝硬化疗效评定标准(试行方案)》疾病疗效判定标准及《中药新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症候疗效判定标准,分为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根据监测治疗前后其差异的显著性,评价肠毒清颗粒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做临床症状积分与血浆内毒素和血清TNF-α、IL-6、NO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试验期间受试对象新出现的症状和体征,与被观察者病证固有症状相区别,不良反应参照不良事件与试验药物关系的判断标准分为五组进行分类评定,在服药前后及过程中随时作记录。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 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Radit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各项指标结果均以±s表示。

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有效率为 93.33%,愈显率73.33%,对照组有效率为 86.67%,愈显率 33.3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

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治疗组有效率为90.00%,愈显率43.33%,对照组有效率为70.00%,愈显率 13.3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治疗前后两组检测指标的比较 两组均能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标 (TBIL、ALB、ALT、AST、ALP等 )以及血浆内毒素、血清 TNF-α、IL-6、NO水平等指标,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详见表 1。

治疗后临床中医证候改善比较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脾肿大等症状及舌苔、脉象治疗前后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在身目发黄、脘闷腹胀、食欲不振、大便秘结粘滞不畅等症状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 <0.05,P <0.01),详见表 2。

毒副作用 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

表1 两组患者肝功能治疗前后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肝功能治疗前后比较(±s)

治疗组项 目 n对照组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TBIL(μmol/L) 30 74.65± 23.14 30.12± 12.18Δ▲ 71.09± 40.42 46.32± 15.33Δ ALB(g/L) 30 28.50± 0.90 32.51± 0.98Δ 29.02± 0.86 31.70± 0.81Δ ALT(U/L) 30 263.22± 51.38 65.25± 16.50Δ▲ 245.35± 44.54 72.13± 18.27Δ AST(U/L) 30 167.56± 84.26 42.05± 12.23Δ 157.96± 82.45 48.10± 13.86Δ ALP(U/L) 30 132.21± 14.36 79.28± 9.58Δ▲ 134.10± 7.03 84.58± 11.52Δ PT(s) 30 16.33± 3.40 11.68± 2.88Δ 16.12± 3.20 12.35± 3.00Δ

注:经t检验,两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统计ΔP<0.05,治疗组间比较▲P<0.05。

表2 两组中医症候治疗前后计分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中医症候治疗前后计分情况比较(±s)

注:经t检验,两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统计ΔP<0.05,▲P<0.01,治疗组间比较◇P<0.05。

治疗组项 目 n对照组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胁肋疼痛 30 3.40± 1.40 2.13±1.28◇ 3.47±1.48 2.67±1.69◇脾肿大 30 3.40± 1.59 3.07± 1.26 3.40± 1.50 3.27± 1.34身目发黄 30 4.87± 1.14 1.20±2.07▲◇ 4.87±1.01 3.33±2.19▲◇脘闷腹胀 30 4.33± 1.30 1.67±1.67▲◇ 4.40±1.10 3.47±1.96▲◇食欲不振 30 4.40± 1.22 2.07± 2.07Δ◇ 4.47±1.13 3.67± 2.11Δ◇倦怠乏力 ,神疲懒言 30 4.40± 0.97 2.73± 1.70◇ 4.53± 0.90 3.33± 1.99◇口干而苦 30 3.73± 1.46 2.07±1.86◇ 3.53±1.55 2.60±2.24◇恶心呕吐 30 2.00± 1.39 1.40±1.40◇ 2.20±1.42 1.13±1.36◇大便秘结 ,粘滞不畅 30 4.47± 1.25 1.27± 1.78▲◇ 4.27± 1.36 3.40± 1.75▲◇舌苔 30 3.93± 0.98 2.60± 1.40 4.00± 0.91 2.60± 1.30脉象 30 4.07± 0.83 2.67± 1.93 4.00± 0.01 2.80± 1.13

讨论脾虚兼湿热内蕴证为肝硬化 IETM的常见证型,针对其脾虚为本,湿热为标,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特点,治疗应以益气健脾,清热燥湿,凉血、祛瘀、泻下的标本兼治为主,而肠毒清颗粒的扶正祛邪,清热凉血、泻下功效与上述研究相吻合。肠毒清颗粒方中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为益气健脾之要药;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活血祛瘀。二者配伍一补一泻同为君药,同时一寒一热人参性温亦可制大黄之苦寒;厚朴行气燥湿,消积;枳实破气消积;赤芍清热凉血,散瘀;三药共辅为臣。厚朴与枳实合用共行行气导滞散结之用,助君药大黄泻热通肠,泻下行气并重,共奏泻下热结之功。赤芍退血中瘀热,佐大黄使热与湿离,解湿热胶结,使湿邪易去。诸药合用,益气健脾,清热燥湿,凉血、祛瘀、泻下。肠毒清颗粒治疗脾虚兼湿热内蕴型肝硬化 IETM的可能作用机理是通过补益药物的使用,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具有保肝作用,增强了肝脏解毒功能,减少了内毒素、TFN-α、IL-6、NO对肝脏的损害。调节血浆内毒素及血清 TNF-α的动态水平,从而改善肝脏功能,控制病情,改善预后。同时,在扶正的基础上,泻热解毒,通过清洁肠道,从而干扰肠道菌群易位和繁殖,减少肠道内毒素脂多糖的吸收及内毒素诱导的 TFN-α、IL-6、NO的产生,进而减轻对肝脏的损伤,从而延缓肝硬化的进展。并且肠毒清颗粒能减少胆红素在肠道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内毒素的吸收,同时阻断胆红素肝肠循环,具有退黄作用。李筠、汪承柏[2]研究发现,不同水平的血浆内毒素含量与胆红素值呈正相关,胆盐具有抑制内毒素吸收的作用,胆红素排泄障碍时,内毒素吸收增加,而内毒素又引起胆红素排泄障碍,形成恶性循环,与研究结果相吻合。

[1] 王 台.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用药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36例 [J].陕西医学杂志 ,2008,37(3):330.

[2] 黄星垣.急性感染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探讨 [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9:520.

肝硬化 内毒素血症/中西医结合疗法 白蛋白类/治疗应用 @肠毒清颗粒

R575.23

A

1000-7369(2010)01-0022-03

(收稿 2009-07-15;修回 2009-09-30)

◦学术探讨◦

猜你喜欢
内毒素脾虚肝功能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内毒素对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的危害
消退素E1对内毒素血症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基于“肝脾理论”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致继发性肝损伤
推拿结合热敏灸治疗脾虚湿滞型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硫辛酸对内毒素诱导的SIRS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静脉滴注致肝功能损害1例
拉米夫定在乳腺癌化疗期间对肝功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