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星文:打响全民族抗战第一枪“的抗日名将”

2010-01-25 08:01鲁南
党史文苑 2010年10期
关键词:卢沟桥日军抗战

■鲁南

今年是七七事变73周年,7月7日前夕,中国大陆画家精心创作的“浩气长流”巨幅史诗画作,应邀赴台展出。在这幅作品中,吉星文的形象赫然在列。吉星文的儿子吉民立闻讯立即赶到展出现场缅怀父亲,他说:“我这两天特别兴奋,因为好久没看到父亲出现在公共场合了!”七七事变广为人知,但现在已鲜有人知道吉星文其人其事了。事实上,在七七事变中,是他率部“坚守阵地,坚决回击,坚持抗战到底”,打响了全民族抗战的第一枪,拉开了中国人民八年抗战的序幕。后来,吉星文被赞誉为“抗日名将”。

效族叔吉鸿昌投奔军旅

吉星文1908年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字绍武,乳名黑星,在家中排行第三。

说到吉星文,首先还得从他本家族叔吉鸿昌谈起。1913年吉鸿昌投军入冯玉祥部队,之后逐步升任为冯军的著名将领。吉鸿昌升迁后不忘家乡,先后出钱为地方修水利、办学校,深得地方人民爱戴。1922年,吉鸿昌回老家扶沟县吕潭镇探亲,地方欢迎场面十分隆重。少年吉星文看到叔叔的荣耀和光彩,敬慕之情油然而生,从此立志学习叔叔为国效命。就在那一年冬天,吉星文在吉鸿昌的引荐下,在灵宝县文地镇投到冯玉祥部宋哲元旅当了一名骑兵。由于他自小练武,身材伟硕,再加上勤奋好学,很快就得到长官的偏爱与提拔。1926年,吉星文被提任为连长。

吉星文与士兵们同甘共苦,穿草鞋,吃干粮,常常靠一块大头菜、几个冷馒头充饥,就是连续跋涉上千里,他也从不觉得辛苦。他的士兵,每人背一把鬼头刀,惯于肉搏和夜战。一次,部队在甘、宁道上行军,一个星期没有东西吃,士兵们连累带饿病倒了一半。吉星文却忘了累饿,亲自照顾他们,安慰他们,鼓励他们。偶尔兄弟们寻到些野生食物,他总是先煮给患病的士兵吃,然后再分给大家享用,自己却吃得很少。士兵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上。由于他的照顾,吉星文所在连的士兵,除了病死两个外,其余的都到达了目的地。

1932年3月,已经升为营长的吉星文率部参加了长城要塞喜峰口对日作战。这次作战是中国军队自九一八后以弱势装备击败强劲敌人的第一次,战果丰硕,震惊中外。喜峰口作战的指挥官是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第一○九旅旅长赵登禹,打硬仗的是第二一七团团长王长海。3月11日夜,吉星文营奉命绕袭敌后,配合第二一七团作战。吉星文部绕过日军右翼,在凌晨4时先后攻占了王冢、瓦房等村,将正在村中宿营的日军全部歼灭,并缴获小口径炮多门、机枪十多挺,取得了一次完全彻底的胜利。

喜峰口战斗之后,政府奖励有功人员:赵登禹升任第一三二师师长,王长海升任第一○九旅旅长,吉星文升任第二一七团团长。当时,吉星文不过24岁。此次立大功使年轻剽悍、英勇善战的吉星文获得了“抗日英雄”的荣誉,他的名字开始经常出现在平津的各大报纸上。1934年元旦,第二十九军在北平阅兵,吉星文被推举为阅兵总指挥,因他军容严整、声音宏亮、指挥有方,博得了中外人士的一致赞誉。

1936年5月,吉星文被调到南京中央军校高级班学习,主要是学习研究以日军为假想敌的山地战、平原战攻守战术。吉星文学习刻苦认真,弄不懂的问题就虚心求教师长。他文化水平较低,上课时有些字不认识,心里很急,军校教育长张治中特指示两位教官为他“开小灶”补习国文。在南京学习期间,蒋介石曾两次在黄埔路官邸接见吉星文,并给予奖励,以示器重。在南京的一年里,吉星文曾应邀去孝陵卫中国童子军集训营、中央大学、中央教导总队等十余个单位作报告,介绍自己在长城抗战中杀敌取胜的经过,颇受大家的欢迎。在南京期间,吉星文曾陪同妻子沈嘉斌去妇幼养济院,看望了父母死于日寇铁蹄下的战争孤儿,并为他们捐款。

1937年5月,吉星文学业期满,临离开南京前夕,市民代表10人偕同河南在宁同乡会人士于龙门酒家设宴为他饯行,鼓励他多杀日寇,为家乡和国人争光。吉星文十分感动。

英名永远同卢沟桥联系在一起

1937年6月,吉星文率第二一九团奉命驻守北平(即北京)宛平县城。宛平县是北平通往内地的门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37年7月7日,日军诡称在军事演习时有一士兵失踪,无理向中方要人,声称要到宛平县城搜查。面对日军的无理要求,吉星文当即拒绝。随后,日军向第二一九团防守宛平县城的卢沟桥阵地发起军事进攻吉星文立即向冯治安副军长请示,冯当即表示:“为维护国家主权,寸土不能让,可采取武力自卫。”

于是,吉星文严正拒绝了日军限令于当晚7时前投降的通牒,并下令官兵:“坚守阵地,坚决回击,坚持抗战到底。”他鼓励部下:“卢沟桥就是我们光荣的坟墓,守土有责,我们决不放弃阵地!”在吉星文的指挥下,部队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日军在卢沟桥遭到阻击后,竟然派兵杀害了宛平县附近平汉铁路桥上的国民党守桥官兵,并占领了铁路桥桥头堡。吉星文非常痛心,决心与日军决一死战。因为铁路桥是宛平县的“咽喉”,该桥一旦失守,整个平津局势将动荡不安。在这民族危急的关头,吉星文提出,铁路桥坚决不能丢。7月8日晚,吉星文进行了精心安排:(一)将日军要进宛平县城搜查的事,交给王冷斋专员应付;(二宛平县城防务由姜团副负责;(三)自己带人悄悄出城,直奔第三营营长金振中部,召集连以上军官商议。他分析形势,鼓舞士气,决定组织敢死队夺回桥头堡。在他的号召下,官兵抗日情绪十分高涨,当场报名参加敢死队的就有300多人。吉星文亲自挑选出150名精干人员,编成5个组。敢死队每人带步枪1支、手榴弹2枚、大刀1把,随时准备出击。

8日夜,吉星文率领敢死队用绳梯爬出城外,沿永定河两岸向铁路桥靠近。深夜12时,突击队秘密接近铁路桥,出其不意,两头夹击,一阵大刀猛砍,将日军一个中队几乎全歼在铁路桥上,一举夺回了桥头堡。在指挥战斗时,吉星文头部被弹片击伤。他略事包扎,便又立即召集各营、连干部进行战斗部署。日军吃了亏,疯狂向中方阵地炮击,企图再次夺回桥头堡。由于第二一九团的坚决抵抗,日军的阴谋未能得逞。第二天,北平、天津各大报纸纷纷用特大号标题刊登了第二一九团官兵奋勇杀敌的事迹及吉星文的戎装照片。从此,吉星文成了名噪一时的民族英雄。

从11日起,日军用大炮猛烈轰击宛平县城及附近一带,吉星文指挥城内居民向城外安全地带疏散。当日军的迫击炮弹落在发放赈粮的人群周围时,吉星文大喊:“赶快散开!隐蔽!”他与百姓同生死、共命运。正因为此,日军对吉星文恨之入骨。他们提出所谓“停战谈判”的条件之一,就是撤换卢沟桥守军,并指名道姓要“接替吉团防务”。这当然遭到了我方的断然拒绝。

当时,吉星文还给军政部长何应钦写信,表示决心:“星文等只有抱定牺牲到底之决心,荷枪实弹,誓与宛城共存亡,决不以寸土让人。”由于南京政府的妥协,7月26日下午,吉星文奉命将卢沟桥防务移交给地方保安部队。就在第二一九团撤离的数小时后,卢沟桥失守。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也称七七事变。

第二一九团誓死保卫卢沟桥的壮举,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吉星文也从此英名远播,作为抗日英雄,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赞颂。戏剧大师田汉曾专门写了话剧《保卫卢沟桥》,在各地上演,其中的吉星文团长,是用真名实姓展现在舞台上的。当人们在剧中看到北平学生跪在吉星文面前,痛哭失声地要他保卫卢沟桥时,大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吉星文也因此更加名震华夏。之后不久,吉星文晋升为第一○九旅旅长。

1938年5月初,吉星文奉命开往安徽宿县,急进涡河,占领赵家集、芦沟集,迎战蒙城以北进犯的日军第九机械化师团。到宿县后,虽然吉星文旅连夜急行军,但仍赶不上敌机械化部队的进度,日军先占领了那两个集镇。为完成阻击日军的任务,吉星文将全旅及配属的一个团分成两路投入战斗,并亲自指挥一路进攻赵家集,利用地形迅速接近敌人,将敌人死死缠住。这次战斗使日军未能快速推进,为在徐州附近的中国数十万大军安全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

在整个抗战期间,吉星文由于作战勇敢,先后被国民党政府授予胜利、光华、云麾、干城、忠勤等勋章,也曾受到蒋介石的亲自接见。但他毕竟不是黄埔出身和蒋介石的嫡系,再加上其族叔吉鸿昌因为“通共”被蒋介石杀害,蒋介石迟迟不愿委任他更高的职务,所以他在抗战中一直没有受到重用,长期以来只能在权力中枢的外围打转。为此,吉星文早就憋了一肚子的气,但也无可奈何。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他的抗战功绩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改编,吉星文改任第七十七师的少将旅长。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吉星文于1947年10月进入南京孝陵卫陆军大学第八期学习。在南京街头,身材魁梧的吉星文仍时常被市民认出来,人们报以热烈的掌声,称他为“抗日名将”。1948年七七事变11周年之际,吉星文获邀来到南京中央大学大礼堂作报告,回忆当年空前惨烈的卢沟桥保卫战,控诉日寇的侵华战争罪行。

1948年4月结业后,吉星文奉命率部到山东沂蒙山区“戡乱”。淮海战役中,他的部队被解放军击溃,吉星文头部中弹负伤,被送下了战场。1949年,吉星文全家9人追随蒋介石去了台湾。

吉星文虽然在大陆与解放军的作战连连失败,但蒋介石在赴台后因急需一大批军事人才,他终于被蒋介石委以重任,先后出任第五十军军官战斗团团长、“澎湖防卫部队”副司令长官。

1957年,吉星文进入“国防大学”深造后,晋升为陆军中将,调赴金门,任“金门防卫部队”副司令长官,成为司令官胡涟的副手。1958年,为了支援中东人民进行反美斗争和摸清美台1954年签定的“共同防御条约”的真正底牌,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做出了炮击金门的战略决策。1958年8月23日下午17时30分,随着一声令下,解放军459门大炮将成千上万发炮弹倾泻在大小金门岛上。

此时,胡涟为了给前来金门视察的台湾国民党“国防部长”俞大维接风洗尘,正准备在“金门防卫司令部”所在地太武山麓的翠谷水上餐厅举行一个盛大的晚宴。吉星文等4人先去餐厅查看,走到中途即遇到炮击,吉星文在逃往防空洞的途中被炮弹击成重伤。在被救回设在坑道内的战地医院后,军医立即为他做了手术,取出了身上的弹片。由于伤情比较稳定,医生认为他没有生命危险。不料,有一小块弹片尚未取出,3天后伤口感染恶化,吉星文终于不治身亡。

随后,胡涟派专机把吉星文的遗体运送到澎湖埋葬当初,吉星文任“澎湖防卫部队”副司令长官时,澎湖公园军人公墓落成,他在主持祭墓时曾对另一位副司令开玩笑说:“我们当中,不知谁将先躺在这里?”孰料,还是他自己捷足先登了。

在“八二三”炮战中,与吉星文一起身亡的国民党高级将领还有两位副司令长官赵家骧和章杰。胡涟因为被俞大维叫住而没有先去水上餐厅,侥幸未被炸死。一年后,台湾国民党当局公布了他们的死讯:

“……在这次猝然炮战中,金门防卫司令部的3位副司令官,陆军中将吉星文、赵家骧和空军少将章杰,因襄助司令官部署防务,不辞辛劳奔走策划指挥作战,在某地因身先士卒不幸先后阵亡。”

与此同时,蒋介石明令对吉星文等人进行褒扬,并追授吉星文为陆军二级上将,入祀“忠烈祠”。

中国大陆人民也一直没有忘记吉星文打响全民族抗战第一枪的历史功绩,国家在卢沟桥畔修建了抗日战争纪念馆,吉星文的卢沟桥抗日事迹以醒目位置陈列其中。

吉星文去世后,其子嗣为一直没有机会到北京的芦沟桥凭吊先人的抗战事迹而遗憾。2007年7月纪念卢沟桥事变70周年前夕,吉星文的儿子吉民立接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邀请,欣然偕同家人前来大陆参加月7日在卢沟桥举办的抗战纪念活动,并出席了该馆的“吉星文特展”开幕典礼。○

猜你喜欢
卢沟桥日军抗战
卢沟桥建桥八百年
我们家的抗战
侵华战争中的日军“三羽乌”
卢沟桥醒狮越野跑活动书画展
卢沟桥,跨越历史之桥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日军“特攻战之父”大西泷治郎
申仲明血洒卢沟桥
对日军编制和军衔称谓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