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在鞍区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1

2010-01-25 02:05杨金永于台飞马艳红曹金凤
关键词:鞍区管瘤生殖细胞

杨金永 赵 斌 于台飞 马艳红 曹金凤

(1.泰山医学院, 山东 泰安 271016;2.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 山东 济南 250021; 3.潍坊医学院, 山东 潍坊 261042)

鞍区是颅内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MRI具有无创伤、良好的组织对比度、无骨伪影干扰、多层面成像等优点,是诊断鞍区肿瘤最理想的影像学方法[1-2]。通过分析8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区肿瘤的MRI表现,并结合文献复习,以提高对鞍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鞍区肿瘤80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46例。年龄6~72岁,平均年龄(42.2±16.8)岁。垂体瘤38例,颅咽管瘤15例,脑膜瘤9例,脊索瘤5例,三叉神经瘤4例,生殖细胞瘤4例,胶质瘤3例,畸胎瘤2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内分泌异常(肢端肥大症、闭经、泌乳素增高等)、垂体功能低下表现(性功能减退、第二性征发育差等)、视交叉受压症状(视力下降、视觉障碍等)和颅内高压症状(头痛、恶心、呕吐等)。

1.2 检查方法

全部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GE公司Signa 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使用头颅线圈,行常规冠状位、矢状位扫描。扫描参数:T1WI采用FSE序列(COR:TR = 580 ms、TE=9.4 ms;SAG:TR=580 ms、TE=14.0 ms);T2WI采用FSE序列(COR:TR=3200 ms、TE=118.5 ms),层厚3 mm,层间距0.5 mm,矩阵:320×192,FOV:18 cm×18 cm。所有患者均经静脉注射Gd-DTPA后行冠状位、矢状位及轴位增强扫描,注射剂量0.1 mmol/kg。

2 结 果

2.1 垂体瘤MRI表现

垂体瘤38 例,其中巨腺瘤24例、微腺瘤14例。本组24例巨腺瘤(图1)中,9例瘤内发生坏死、囊变,囊变部分T1WI呈稍高于脑脊液信号的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坏死囊变区可出现不同信号的液平;6例瘤内合并亚急性期出血,在 T1WI、T2WI上均呈高信号。17例向上突入鞍上池并推压视交叉向上移位;14例肿瘤向上生长,因鞍隔束缚,形成典型的“束腰征”;8例向两侧生长,侵犯海绵窦并包绕两侧颈内动脉。增强扫描后,15例呈均质显著强化,5例不均质强化或环形强化,4例轻度不均质强化,坏死囊变部分不强化。

14例微腺瘤中,10例表现为垂体略增大,垂体上缘膨隆,4例垂体大小、形态未见明显异常;12例 MRI 平扫见垂体信号不均匀,T1WI为稍低信号、T2WI为较高信号,2例MRI平扫T1WI、T2WI均为等信号。14例中,7例可见垂体柄有不同程度偏移。增强扫描正常垂体呈明显强化,肿瘤呈相对低信号。

2.2 颅咽管瘤MRI表现

颅咽管瘤15例(图2)中,肿块均位于鞍上。10例形态呈圆形或类圆形,5例呈不规则分叶状;肿瘤呈完全囊性9例,部分囊性4例,实性2例。囊性者在T1WI呈高信号或略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部分囊性者其实性部分在T1WI为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实性者在T1WI呈不均匀的等信号,T2WI上呈不均匀的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及囊壁中度或显著不均质强化。

2.3 脑膜瘤MRI表现

脑膜瘤9例(图3),病灶中心位于鞍旁或鞍上,其中鞍旁型4例,鞍上型5例,T1WI肿瘤信号与周围脑组织信号相同或稍低,T2WI 上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均质显著强化。其中7 例可见肿瘤周围脑膜局限性增厚并明显强化,呈明显的“脑膜尾征”。

2.4 脊索瘤MRI表现

脊索瘤5例,病灶呈不规则团块状或分叶状,以斜坡为中心向周围生长,并可见斜坡、蝶鞍骨质囊状或膨胀性破坏。肿瘤在 T1WI 上呈等信号或低信号,在 T2WI上呈不均质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不均质强化。

2.5 三叉神经瘤MRI表现

三叉神经瘤4例,均表现为鞍旁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较均质高信号,肿瘤边界较清晰,其中2例肿块延伸至桥小脑角区,呈“哑铃状”。行增强扫描后,肿瘤表现为均质显著强化。

2.6 生殖细胞瘤MRI表现

生殖细胞瘤4例(图4),位于鞍上,肿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较清晰,T1WI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2例肿瘤深入鞍内引起蝶鞍扩大,但冠状位或矢状位MR检查多能与正常垂体分开,增强扫描多呈明显均质强化,肿瘤内有囊变者呈不均质强化。

2.7 胶质瘤MRI表现

胶质瘤3例,均发生于视交叉。MRI图像上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边界清晰。T1WI上为均质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上呈均质稍高信号,MR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

2.8 畸胎瘤MRI表现

畸胎瘤2例,发生于鞍上区,T1WI肿瘤内有脂肪高信号存在,T2WI肿瘤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囊性部分不强化,实质部分轻度强化或不强化。

图1 垂体巨腺瘤 垂体突入到鞍上,T1WI呈等信号(1A),增强扫描呈明显均质强化,显示典型的“束腰征”(1B,1C)。

图2 颅咽管瘤 鞍上囊性肿物,T1WI呈较高信号(2A),T2WI呈高信号(2B),增强扫描肿瘤周边囊壁明显强化(2C)。

图3 脑膜瘤 肿瘤位于鞍上,T1WI呈均质等信号(3A),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均质强化,前方可见“脑膜尾征”(3B,3C)。

图4 生殖细胞瘤 肿瘤呈分叶状,内可见囊变(4A,4B),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均质强化,囊变部分不强化(4C)。

3 讨 论

鞍区是指颅中窝中央部的蝶鞍及其周围的区域。该区范围小,结构多,毗邻关系复杂,是颅内病变的好发部位。由于组织起源不同,多数鞍区肿瘤都有其特定的发病部位及生长方式,但有些病变被发现时体积较大,难以判断其具体起源位置,所以掌握肿瘤本身的MRI特征性改变,对进一步提高鞍区病变的定性诊断准确率尤为重要。

垂体瘤是鞍区最常见的肿瘤,起源于垂体前叶,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15%。影像学根据肿瘤大小将其分为两种:肿瘤直径>1 cm者称垂体巨腺瘤;肿瘤直径<1 cm者称垂体微腺瘤。垂体巨腺瘤一般没有分泌功能,肿瘤很大时压迫邻近组织结构产生相应临床症状而被发现;垂体微腺瘤大多有分泌功能,因分泌功能异常产生相应临床症状,因此在肿瘤很小时即可被发现。垂体巨腺瘤在鞍内生长时常引起蝶鞍扩大,向两侧生长可侵犯海绵窦,向上生长时,可因鞍隔束缚,肿瘤局部向内凹陷,呈“束腰征”,本组垂体巨腺瘤大多数出现这些征象。当肿瘤体积较大时,容易发生坏死、囊变和出血。MR增强扫描,实质性肿瘤呈明显均质强化,发生囊变坏死时,坏死囊变部分不强化,而实质部分可呈环形强化。垂体微腺瘤位于鞍内,MRI典型表现为垂体腺略增大,垂体上缘对称性或不对称性膨隆,其内信号不均,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或等信号,但也可能表现为垂体大小形态正常,仅可见垂体内信号不均匀。因垂体微腺瘤强化高峰出现的时间比正常垂体晚,MR增强扫描应于注射对比剂后立刻进行,正常垂体明显强化,而肿瘤呈相对低信号,若延迟扫描,肿瘤可与正常垂体等信号或者信号高于正常垂体。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垂体动态增强扫描,大大提高了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3-4]。有资料[5]显示,常规增强扫描和动态增强扫描序列的病灶检出率分别为71.5 %和94.7 %,说明动态增强扫描能更明显地提高垂体微腺瘤病灶的检出。

颅咽管瘤为鞍区第二常见的肿瘤, 起源于胚胎时期Rathke囊的残留鳞状上皮细胞,约占颅内肿瘤的3%,半数以上发生于20岁以前,是儿童鞍区最常见的肿瘤,约占儿童鞍区肿瘤的50%以上[6],颅咽管瘤的另一个发病高峰年龄为40岁左右。儿童颅咽管瘤以发育障碍及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成人则多以视力障碍、垂体功能低下和精神异常为主要表现。MRI表现为鞍上区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肿瘤可表现为完全囊性、部分囊性或实性肿块[7]。MRI平扫, 肿瘤信号变化很大, 囊性部分因含胆固醇和蛋白质等成分, 在T1WI和T2WI上均呈高信号;在不含上述物质时, T1WI呈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肿瘤实质部分在T1WI上呈等信号, T2WI上呈稍高信号。肿瘤的钙化率较高, 在儿童可高达80%左右。MRI增强扫描, 肿瘤囊壁和实质部分可呈中度或显著不均质强化。

脑膜瘤也是鞍区常见肿瘤之一, 多发于40~60岁,肿瘤起病慢,可达数年之久, 初期症状多不明显。鞍区脑膜瘤常起源于鞍结节、前床突、鞍隔或海绵窦处的脑膜, 肿瘤位于鞍旁或鞍上, 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MRI扫描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 T2WI上信号变化较大, 约1/3 的肿瘤呈等信号, 2/3 为略高或高信号。增强扫描呈均质显著强化,部分鞍区脑膜瘤可见肿瘤区周围脑膜增厚强化,显示“脑膜尾征”。与其他肿瘤不同,约2/3的鞍区脑膜瘤都可引起周围骨质硬化改变,此时结合CT扫描对肿瘤的定性诊断有很大帮助。

颅内脊索瘤多发生在鞍区和斜坡,起源于胚胎残留脊索组织,多于中年人发病,脊索瘤可呈圆形、不规则形或分叶状,边界多比较清晰,MR T1WI肿瘤通常呈低信号,T2WI多呈高信号,由于肿瘤内钙化、出血和坏死囊变,MRI信号常不均质,并可见蝶鞍骨质破坏。钙化在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坏死部分在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可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强化多不均匀,典型者呈“蜂房样”不均质强化。MR动态增强扫描,肿瘤表现为缓慢渐进性强化,缓慢强化说明脊索瘤血供不丰富,渐进性强化可能与肿瘤细胞和粘蛋白有吸附聚积Gd-DTPA分子作用有关。

三叉神经瘤发生在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处,肿瘤亦可同时向三叉神经根部延伸,表现为鞍旁及桥小脑角同时有肿瘤存在而呈“哑铃状”,这是三叉神经瘤的特征性表现[1]。三叉神经瘤以青壮年多见,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三叉神经痛、面部麻木、听力障碍等。MR平扫,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较均质高信号,境界清楚;增强扫描多呈较均质强化,发生囊变时,亦可呈环状或不规则强化。80%的肿瘤可引起岩骨尖区骨质破坏或吸收,肿瘤形态及分布有沿三叉神经走行的特点,肿瘤可沿三叉神经走行延伸到颅底甚至颅外,是本病与其他肿瘤鉴别的重要依据。

生殖细胞瘤大部分位于松果体区,约20%~30%的生殖细胞瘤发生于鞍区,多认为起源于异位的原始生殖细胞[8]。鞍区生殖细胞瘤女性多见,临床表现主要为下丘脑和视交叉受累症状,如视力障碍、垂体功能不全等。肿瘤多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T1WI多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肿瘤一般无钙化,部分肿瘤可出现囊变和出血,增强扫描肿瘤多呈明显均质强化,肿瘤内有囊变及出血者呈不均质强化。肿瘤可深入鞍内引起蝶鞍扩大,冠状位或矢状位MR扫描多能与正常垂体分开,部分患者松果体或基底节区同时有生殖细胞瘤存在。

鞍区胶质瘤多起源于视交叉,临床主要症状为视神经萎缩、视力障碍等[9]。MR图像上表现为鞍上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T1WI呈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呈略高信号或高信号。强化扫描多呈均质显著强化。矢状位、冠状位扫描可以精确确定肿块位于视交叉,少数可沿视神经弥漫性生长,再结合其临床症状,一般诊断不难。

颅内畸胎瘤发生在松果体区常见,约有20%发生在鞍上或鞍旁。肿瘤多数为囊实性,囊内成分复杂,可含有脂肪、毛发和牙齿等结构。肿瘤边界多较清晰,肿瘤内常发生钙化和出血。MR图像的特点是畸胎瘤呈很不均质信号,信号不均质的原因是由于肿瘤内脂肪、钙化、囊变、出血等多种成分同时存在。

综上所述,鞍区不同类型的肿瘤有其不同的好发部位、好发年龄以及临床症状,MRI的多参数、多方位成像能够显示鞍区不同类型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对鞍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充分认识鞍区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并密切结合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可以进一步提高对鞍区肿瘤定性诊断的准确率。

[1] 鱼博浪,郭世萍,孙亲利,等.鞍旁病变的MR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4,7(20): 586-588.

[2] 毛旭道,马周鹏,滕华英,等.MRI对31例鞍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J]. 当代医学(学术版),2007,1:52-54.

[3] Rand T,Lippiz P,Kink E,et al. Evaluation of pituitary microadennomas with dynamic MR imaging[J]. Eur J Radiol,2002,41:131 - 135.

[4] 陆武,周胜利,刘雨成,等.匙孔动态MRI与常规MRI对催乳激素分泌性垂体微腺瘤的比较研究[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4(23):356-357.

[5] 王霄英,杨德文,蒋学祥,等. MRI 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意义[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0,4(16):262 - 264.

[6] Goyal A, Singh AK, Sinha S. Giant cystic craniopharyngioma with posterior fossa extension [J]. Pediatr Neurosurg, 2002,37:50-51.

[7] 谢伟杰,吴梅,王海林.颅咽管瘤22例磁共振成像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09,2(16): 273-274.

[8] 韩仰同,戴建平,高培毅,等.鞍区生殖细胞瘤的MR影像[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0,12(16):1034-1036.

[9] 钱银锋,余长亮,王万勤,等.鞍区胶质瘤的MRI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08,2(6):4-6.

猜你喜欢
鞍区管瘤生殖细胞
颅内生殖细胞瘤放疗的研究进展
论著/通过MRI 识别BRAF 基因突变型颅咽管瘤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鞍区巨大不典型室管膜瘤误诊垂体瘤1例
蝶鞍分区联合影像征象对鞍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颅内生殖细胞瘤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原发性颅内生殖细胞肿瘤全基因组甲基化分析提示生殖细胞瘤为原始生殖细胞起源
颅咽管瘤术后尿崩的相关因素分析
颅咽管瘤放射治疗进展
鞍区肿瘤术后低钠血症及癫痫发作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