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市场体系构建的思考

2010-01-31 01:24单再成何建湖
职教论坛 2010年28期
关键词:生源院校职业

□单再成 曹 康 何建湖

高职教育市场体系构建的思考

□单再成 曹 康 何建湖

通过对建立高职教育市场体系的必要性和高职教育市场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要构建一个包括师资市场、生源市场、金融市场、劳务市场和技术市场等5个子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并对5个子市场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设措施。

高职;师资市场;生源市场;金融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三种力量在不断地分化和改组:政府从全能型的政府逐渐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市场力量从社会力量中解放出来,成为配置教育资源的重要方式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晴雨表;职业院校也由政府的附属单位变成为拥有自主权的办学主体。而且职业教育是与市场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既受生源市场的影响,又受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职业教育所具有的特征与职业教育目前面临的困惑,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走市场化道路。

一、建立和完善高职教育市场体系的必要性

(一)政府职能转变与学校主体地位变化,迫使职业教育必须走市场化的道路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职业教育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指令性计划,职业教育机构只对政府负责。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宏观调控和服务,学校直接与市场发生联系。这样,市场成为影响职业院校教育的重要外部力量。

(二)职业院校办学目标、学生培养目标的改变,需要职业教育适应市场

过去我国职业教育是在计划指令下培养职业技术人才,职业教育政策的目标体现了为计划服务的特征。如今,政府把权力下放到学校,学校的办学目标则表现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而专业对口率、学生就业率则标志着一所职业院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成为评价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和职业院校在市场竞争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1]

(三)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促使职业教育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职业院校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市场机制的完善并有效发挥作用。因为办学主体多元化将促使原有体制下的职业院校脱离政府的计划管理,转换并完善自身的经营管理机制,适应市场化的需要。

(四)职业教育的应用性、服务性和区域性特点,要求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市场

市场信息包罗万象且瞬息万变,教育部门不仅难以及时掌握和拥有职教市场的全部供求信息,而且由于计划本身的刚性特征,即使计划部门了解到信息已经发生变化,也难以做出及时的调整。再说,政府管理部门指令性计划的频繁改变将使下属教育部门和院校无所适从,也将引起计划系统内部的紊乱和无序。如果到下一个计划期再做调整,市场可能又有了新的变化,计划也在不知不觉中由事先控制变为事后调整,导致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的“计划失灵”现象。[2]

二、高职教育市场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配置中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矛盾

在计划经济时代,教师、学生及教学设备实施等教育资源全部由政府统筹调节,学生就业也由政府统一分配。学校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不需要主动适应市场。而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市场机制对教育资源的影响很大,能有效地调动学校和地方政府办学的积极性,但由于教育产品的公共性,且职业教育成本大大高于其他教育,若让学校或学生完全承担成本,则会出现需求不足的情况,从而降低社会总收益,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投资主体必然是政府部门。政府则通过调整和设立高职院校等手段对教育资源进行计划调节,确定高职教育发展战略、规模、速度与布局。另外,虽然市场调节是实现教育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途径,然而高职院校之间竞争也必然会出现盲目发展或走向优胜劣汰的局面,造成教育资源在动态平衡中的浪费,以及在地区上、专业结构上发展的不平衡。政府必须利用法规、政策、预测、规划和评估评优等手段,实施宏观调控,使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做强做大。

(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与市场接轨,与社会融合,按需办学,是高职院校生存的根基和存在的价值。市场规律要求产品适销对路,因此高职院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方面满足用人单位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但目前许多院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计划经济的痕迹明显,主要表现在:(1)专业技能训练缺少真实环境,缺乏系统性,专业知识和技能单一,削弱了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出现了当车工的不会开刨床的怪现象。(2)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在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日趋加快,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很多技术推出后很快就被淘汰了,企业通常要跟踪最新的技术以抢占市场先机,而学校的课程设置往往比较稳定,难以适应快速的变化,造成学生学用脱节,学无所用,专业对口就业率较低。(3)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缺乏有效措施。学生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不强,职业适应能力较差,学生综合素质不高,毕业生流动频繁,职业稳定性差。(4)专业规模失衡,趋“热”避“冷”现象仍然严重,“雅”、“俗”职业观仍严重左右着家长和学生的专业选择。近年来,会计等专业对口就业率很低,生源却年年爆满,而就业率完全有保障、待遇也还不错的涉农等专业的学生却寥寥无几。

(三)学校自主权与教育市场规范化之间的矛盾

高职学院应具有较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才能在高职教育内部建立起合理的激励机制,才能实现高职教育内部资源的有效使用,才能根据政府的要求和市场的需求确定自己的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并在实施过程中实现高职学院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然而,学校自主权的扩大,并不意味着高职学院可以忽视教育教学质量可以无序竞争,也不应该把提高学杂费作为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的途径。政府部门必须制定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对当前出现的“买”生源、乱收费等现象予以制止,确保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方向,防止高职学院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消除垄断和投机,维护高职教育市场竞争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四)教育公平与提高学费的矛盾

“教育公平”已成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五个必须”之一。教育是消除贫富不均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学费的提高将使一部分有培养前途,但又交不起学费的学生不能得到应有的教育培养。许多国家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财政资助,努力使所有学业合格的学生不因经费问题而被大学拒之门外。在我国教育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更要强调“效率与公平兼顾,效率优先”的原则,要通过助学贷款、奖学金和助学金等方式,让更多的中低收入家庭子女享受高等教育,改变其贫穷的状况。另外,地方政府和行业的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和分配不均使得职业教育内部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形成了新一轮的“教育不公”。

(五)规模扩大与教育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

市场机制的引入提高了高职扩大招生的积极性,使高职在校生规模迅速扩大,并超过了本科院校。但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扩大也带来了不少矛盾:(1)办学规模与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分配不均的矛盾;(2)学生人数增加与教师和教学场地设施不足的矛盾;(3)学生数量增加与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矛盾;(4)教育机会均等与要求入学者的能力和资格差异的矛盾。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扩大,在校生规模增长迅速,有效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和行业支持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潜力,办学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但是高职教育投入远远赶不上学生规模扩大的速度,高职办学条件普遍紧张,人力、物力超负荷运行,师资出现结构性短缺,实验实训设施严重不足,办学质量令人担忧。职业教育经费的巨大缺口使职业院校陷入了“增加学费求发展”或“降低学费求生源”的两难选择,“招生难、难发展”成为很多职业院校的真实写照。

(六)产学研结合教育与企业参与程度的矛盾

产学研结合教育是当今教育科学的一项重要成果,是企业和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当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已越来越离不开教育的参与和支持,知识、智力的支持已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和决定性因素。但由于受我国长期实行的人才计划分配制度的影响,目前绝大多数企业都不考虑自身人力资源的培养,加上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时间不长,企业对高职院校为企业培养特定人力资源的功能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必要的信心,企业参与产学研结合教育缺乏源动力。

三、高职教育市场体系构成及建设措施

高职教育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由于它涉及的领域宽、面广,因此造成高职教育市场包含很多子市场体系,只有健全和发展各子市场体系,才能创造良好的高职教育市场,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一)师资市场

教育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人才的竞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是高职院校竞争取胜的前提和保证。没有高素质、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就谈不上高水平与高层次的教学质量,更谈不上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然而随着人才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人才流失现象也将加剧,尤其高素质、高学历、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外流倾向将不可避免,职业院校如何才能稳定队伍,如何才能留住人才,这是每一个职教领导者都必须慎重、认真对待的一个严肃问题。

建立和完善师资市场,要解决好师资来源问题、师资培养问题和师资流动与稳定问题:

1.师资来源。目前各高职院校教师的主要来源对象是各高校的全日制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从书本到书本的“理论型”教师占多数,缺乏实践经验,他们需要时间和平台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教育部16号文件指出,“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因此,高职院校教师来源的重点应突出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要求的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同时还要考虑学源结构和学科结构的平衡。

2.师资培养。师资培养重点要放在企业顶岗锻炼、学历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等方面。师资队伍建设要坚持“四个提高、四个优先”原则,即(1)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实训技能,以提高专业动手能力优先。高职院校要建立企业顶岗锻炼机制,着力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利用寒暑假或脱产到企业顶岗锻炼,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2)提高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比例,坚持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原则,以现有专任教师培养提升优先。高职学院内部现有教师队伍,长期服务学院、了解学院、对学院有感情,是学院发展积淀下来的一笔财富。如果学院帮助他们缺什么补什么,在岗位上得到提高,就可以增强院校内部凝聚力。(3)提高教师本专业或行业的参与度,必须拓宽教师来源渠道,以企业、研究所和院校高素质人才引进优先。高职院校要重视从行业企业引进既有实践工作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特别是充实具有副高以上的专业带头人和课程负责人,争取主体专业均有名师或在行业中有一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的教师、专家。(4)提高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热情,必须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并重,以师德师风教育优先。目前,高职院校仍然处在一个发展时期,院校合并、升格,队伍激增、整合,以及社会地位相对比较低、工作量相对比较重等等。学校在努力加快改变这种状况的同时,要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教育和引导教师克服浮躁心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团结拼搏、敬业爱岗的精神,做到“崇教厚德、为人师表”。

3.师资的流动与稳定。师资流动是必然的,稳定也是必须的。目前教育系统仍然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铁饭碗”,近亲繁殖现象非常明显,各级主管部门施加的压力也不少,专业发展所需的人才难以引进。然而,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需要引进专业发展急需的人才,而富余人员也必须无障碍流出。因此,高职院校要像企业一样建立全员聘任制,完全实行市场调节。同时,高职学院的发展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必须建立健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机制留人的用人机制,使想干事的人有事干,能干事的人干成大事。

(二)生源市场

在社会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个人教育投资的预期收益已经成为影响人们教育需求的重要因素。学生对于要不要上大学,上哪所大学及学什么专业,都有充分的自主权。高职学院的生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吸引足够多的学生。在校学生越多,院校获得的政府拨款和学费收人等也就越多,规模效益也就越明显。健全的生源市场也是对高职教育自我完善和优胜劣汰的鞭策。[3]高职教育的生源市场包括学校(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初中)、社会(待业青年)和企业(岗前培训和提高培训)。目前高职教育生源的主要来源是学校,今后要向社会和企业的培训发展,形成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两条腿走路。为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1.职业院校要设置专门的组织机构,确保有专职人员来研究教育市场,并建立学校的市场信息系统。其主要职能是:(1)搜集和调查市场信息,包括生源市场信息、人才市场需求信息、毕业生就业与工作情况的反馈信息、市场竞争信息等;向外发布学校的有关信息。(2)人才需求市场研究与预测。人才需求动向研究,人才规格研究与设计,确定就业目标市场与人才市场定位,就业市场竞争分析,新专业的开发与旧专业的改造,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推销”,校内人才交流会的组织等。(3)生源市场研究与预测。教育需求市场研究与开发,生源目标市场与招生工作,生源市场竞争分析等。(4)市场策划。生源市场策划与就业市场策划。(5)公共关系处理。与有关组织、部门和“客户”协调沟通,利用各种有效的宣传形式,塑造学校良好的市场形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下图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高职教育顾客市场构成,突出了生源市场在六大市场中的核心位置,也较好地反映了各市场间的网络关系。尽管各个市场在实践中的地位应根据高等教育机构的职能、类型、层次进行具体分析,但毋庸置疑的是,生源市场在顾客市场系统构成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其他的内部市场、影响者市场、供应市场等都是为生源市场服务的。

2.加强宣传力度。通过报刊、广播和电视、户外展示等媒介进行信息传播,宣传学校的办学实力、教学水平、专业规模等,让社会各方了解学校,扩大学校的影响;在考生填报高考志愿期间,分派招生人员到各地专门负责招生宣传工作;在省、市招生主管部门举办的高考填报志愿咨询会上设点咨询,使之成为宣传学校、扩大学校影响、提高生源质量的渠道;通过组织校庆活动、开展公益活动等来宣传学校等。

3.开拓新的生源市场。与有关企事业单位建立委培关系,为单位招收、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逐步形成“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4]的发展格局。

(三)金融市场

高职教育既要有大量的资金投人,又要有相当的超前性。要坚决改进原有高职教育投资依靠国家政府的单一性特点,参照市场经济的其他领域,建立多渠道的融资体系,实现高职教育投资多元化,改善高职教育投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形成“贷、股、拨、创”的融资体系。“贷”是学校根据自身发展规划向金融机构借贷,主要解决大型建设的资金困难问题,切忌过度超前、超规模建设。“股”是吸收社会资金 (包括企业资金、民间资本等)入股,特别要积极吸收企业资金参股教育,如通过BOT方式或融资租赁方式尝试社会融资,参与学生公寓、食堂、招待所等后勤资产项目。这样,一方面解决了高职在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高职后勤改革,使高职在不增加后勤设施投资的情况下,迅速扩大规模。“拨”是公立院校从原有渠道获得的政府资金,民办院校也可以通过项目建设从政府获得部分建设资金。“创”是学校通过对自身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经营获得,主要来源是学费收入、校办企业利润。学院可以依托专业优势,利用国家对校办企业的一些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向效益好、见效快的校办产业投资,以取得丰厚的利润回报,使校办产业收入真正成为高职办学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四)劳务市场

高职学院学生毕业去向有政府部门(录用为公务员、政府派出单位,如村官等)、企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国内企业)、军队(录用为士官)和自主创业等四条途径。高职学院与社会用人单位沟通的主渠道是劳务市场。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数量、质量、品种、规格和高职院校人才供给的相应状况,都主要通过劳务市场的各种信号得以反映。高职学院要依据劳务市场的情报和未来人才需求的预测来决定其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培养计划,从而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劳务市场是高职教育市场状况的晴雨表。只有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网络和人才就业市场体系,让学生充分就业,就好业,才能保证生源的数量,乃至质量。学校要加强学生毕业前的就业训练与指导,办好校内人才市场,开展毕业生自我推销活动。为此,首先,高职院校应通过就业知识的讲座和模拟人才招聘等活动,来提高毕业生的自我推销能力。其次,选择适当的时机,定期把企业和用人单位请进学校举办人才交流会,为毕业生就业牵线搭桥。再次,加大市场推销力度,构建人才“销售”网络。学校应定期向企业和社会其他用户发布人才供应信息,加强广告宣传的力度;广泛接触用人单位,构建人才销售网络;建立用户访问制度,经常主动走访用户,把握人才需求动向。

(五)技术市场

技术市场包括科研项目来源市场和科技成果转化市场。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起步晚,基础薄弱,项目来源单一。目前高职学院科研项目主要来源有与本科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深入企业找课题、政府部门和自行开发四条途径,这四条途径形成高职院校课题来源市场。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是高职院校科技成果的买卖及活动场所,是科学技术交换关系的总和。只有健全了技术市场,才能切实增强高职参与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贸易的实力,既为高职的发展拓宽资金渠道,又反馈了社会对科技发展方向、教学内容深化、专业设置等方面的信息,更能促进产学研合作全面开展。

[1]田艳丽.论职业教育市场化取向[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6):111-115.

[2]朱华兵,刘琼,楼淑娟.高职教育市场化初探[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4):82-86.

[3]冯艳飞,梁积江,海峰.高等教育市场的形成机理及实践[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0,(4):28-30.

[4]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010.7.

G718.5

A

1001-7518(2010)28-0013-05

单再成(1967-),男,湖南攸县人,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管理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高职教育;曹康(1975-),女,湖南长沙人,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何建湖(1954-),男,湖南沅江人,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湖南省 “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经营研究”(课题编号:XJK06CZC076)系列成果之一,课题负责人:何建湖。

责任编辑 肖称萍

猜你喜欢
生源院校职业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