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未来几年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建议

2010-02-03 02:55景维民朱兴龙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0年1期
关键词:国民收入消费率扩大内需

景维民 朱兴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内需的增长却一直滞后于经济发展。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需求大幅减少。为了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扩大内需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的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面对国际经济新形势,我们要切实实施好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措施,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来自国际经济环境的各种风险,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12月7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对2010年经济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时又进一步提出,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实现内需和外需有效互补,同时提出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由此可以看出,未来几年,扩大内需将作为中央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核心政策加以实施。扩大内需已成为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点。

一、我国扩大内需的必要性

1.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回暖乏力,外贸出口难度加大。海关数据显示,2008年11月我国进出口增速均大幅回落,特别是出口在近年来首次出现月度负增长。2009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外部需求大幅萎缩,我国进出口更持续呈现两位数负增长。2009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值9461.2亿美元,同比下降23.5%。其中出口5215.3亿美元,下降21.8%,而上年同期为增长25.7%,为十余年来最大跌幅;进口4245.9亿美元,下降25.4%,上年同期为增长30.6%。累计贸易顺差969.4亿美元,下降1.3%,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负41.0%,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为负2.9个百分点。

由于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较大,国际金融危机致使我国外部需求大大减少,导致我国实体经济受到较大冲击。因此,过度依靠外需的经济增长方式越来越显露出其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亟需转变。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应该转向国内需求。我国最大的优势在于国内市场广阔,面对国际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和世界经济的复杂变化,立足国内需求,可以使我国经济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增强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扩大内需是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

2.扩大内需是当前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国家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扩大内需,力保经济增速平稳。与此同时,这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将起到刺激经济的“乘数效应”,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在经济循环的过程中,生产是起点,分配和流通是中介,消费则是终点,这四个环节的效益好坏,最后都集中体现在消费环节上。因此,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只有把重心移向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才能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才能增强我国经济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3.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失衡等导致我国扩大内需潜力巨大。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较明显。相对于城市,农村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的消费市场。全国13亿人口,7.3亿在农村,但他们只消费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商品,农村人均日消费仅有5元多,5个多农村人口购买的商品才相当于1个城镇人口购买的商品。据测算,农村人口每增加1元的消费支出,通过关联效应将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因此,加大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和对农民的补贴,就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民的消费环境,从而推动我国内需的扩大。

二、我国内需不足的原因与特点

我国内需不足的直接原因,表现为居民的消费率偏低,消费倾向持续下降,以及储蓄存款余额居高不下并持续上升等方面。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长期以来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最终消费的贡献则较小。表现在投资率逐年增高的同时,最终消费率则持续走低。2000~2006年,我国投资率由36.4%上升至42.7%,7年平均投资率为40.73%,比20%左右的世界平均投资率高出近2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最终消费率由61.1%下降到50%,7年平均消费率为55.73%,比世界78%的平均消费率低20多个百分点。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09年1~10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达到17.2%。与以往相比,我国的居民消费和内需拉动2009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需要指出的是,与3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相比,消费增速仍然相对较慢。另一方面,我国居民的消费倾向持续下降。居民消费是最终消费的主体,一般占最终消费的80%左右。目前我国最终消费率过低的主要原因,是居民消费倾向持续走低。自1988年以后,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都有明显下降,其中农村居民下降幅度大于城市居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居高不下,也是造成了我国内需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据统计,我国国民储蓄率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之冠,当前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以上。储蓄率的不断攀升,必然伴随着消费率的不断下降。

我国内需不足的特点表现为:第一,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与内需不足并存;第二,广大居民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与社会产品相对过剩并存;第三,过度消费与有效需求不足并存。由于收入的两极分化的加剧,富裕阶层消费过度,而广大低收入阶层却无力消费。

三、影响我国内需扩大的主要障碍

1.住房、教育、医疗等价格上涨过快影响内需的扩大。当前,中国的住房、教育、医疗等价格不断上涨,这一方面带来了投资的上升,拉动了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却成为制约城市居民消费的障碍,给我国当前最为急迫的启动内需带来负面影响。过高住房、教育、医疗价格,使大多数居民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只能省吃俭用,压缩消费,从而造成严重的内需不足。在当前外需减弱的情况下,迫切需要通过扩大内需来弥补外需对经济的拖累,而扩大内需的关键是刺激消费增长。住房、教育、医疗等过高价格的挤出效应,影响到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消费行为,已经成为制约消费启动的最大阻力。

2.社会保障问题制约内需扩大。目前,我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收入和消费的增长并不同步,国内需求难以启动,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社会保障通过调节社会各阶层居民的收入分配,能够影响到不确定性的风险预期。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保障水平低以及保障面较窄的现状仍未根本改观,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大部分被排斥在社保体系之外。在此情况下,居民的理性行为只能是减少即期消费,增加预防性储蓄,以备未来在年老、失业、疾病、工伤等不测之时使用。这也降低了我国居民的消费倾向和消费水平,使得内需与GDP不能同步增长。

3.国民收入分配失衡抑制了内需的扩大。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失衡,主要表现为居民收入、企业收入、政府收入三者之间的分配出现了明显的失衡,相对于企业收入和政府收入,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我国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之比由2002年的62.1%,下降到2006年的57.1%,下降了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企业的收入比重从20%上升为21.5%,上升了1.5个百分点;政府收入比重从17.9%上升到21.4%,上升了3.5个百分点。由于居民收入的近60%用于消费,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下降,自然导致居民消费率随之下降,进而抑制了内需的扩大。

4.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阻碍内需扩大。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极不均衡,贫富分化现象比较严重。从城乡收入对比看,差距不断拉大,已由改革初的2.3∶1,进一步扩大到2007年的3.33∶1,绝对额的收入差距达到9646元。这种财富和收入占有状况的极端不均衡,使得作为居民主体的农民的收入及财富占有量极低,整体上降低了居民的消费倾向,增强了储蓄倾向,从而成为阻碍我国内需扩大的根本制约因素。

四、对进一步扩大内需的政策建议

为了扩大内需,2008年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家电下乡、购房和汽车消费方面的税费优惠等,这些政策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要改变中国内需不足的现象,不能光靠税费优惠等促销措施来实现,更应该深刻剖析体制原因,如收入分配、养老、教育、住房等体制制度不完善,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制约因素。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究员张永军认为,在扩大内需的具体政策方面,长期来看,体制改革更为重要,要扩大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比重,中央文件对此已经多次提及,现在实施的迫切性更强,建议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加大财政支出中对居民转移支付的力度。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2009)也认为,中长期来看,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政府公共教育和医疗支出的增加,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和推进,中西部消费潜力的释放,以及其他推动消费的政策和结构性改革,将对居民消费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韩宝江(2009)认为,扩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扩大消费需求,不应放在简单的直接消费上,更多的应该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老百姓敢于花钱消费。

从以上专家的意见来看,扩大内需的根本是体制改革,只有不断完善与内需相关的各方面体制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扩大我国的内需,以使内需的扩大同经济的发展同步前行。为此,对我国未来几年进一步扩大内需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1.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是我国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为此应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初次分配的公平性。二是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广大中低收入者尤其是低收入者的收入。合理的收入结构对消费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指出,为促进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国家将“抓紧研究调整和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思路”。国家将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社会优抚对象待遇水平,提高中低收入水平。

2.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总人口的60%左右。因此,农民的增收对促进内需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重点,继续深化和推进农村改革,为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农村领域的投资,这样既有利于扩大内需,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环境条件,又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可以一举两得。另一方面,应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让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近期内,中央政府应该制定并完善各项农业补贴方案,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及时制定并落实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增加农民收入。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所所长杨宜勇认为,除了刺激消费的政策外,要长期扩大内需,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保障性、福利性的公共保障制度。当前,政府应着重推进和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尽快在全国农村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标准费用。有了这些保障措施,才会让老百姓有安全感,敢于消费,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居民的消费率和消费倾向,从而进一步推动内需的扩大。

4.深化住房、教育和医疗体制改革。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深化住房、教育和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同时也是扩大内需的根本保障。人们只有在有房住、上学看病都无后顾之忧的条件下,才能放心地去消费,内需才能进一步扩大。当前,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以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遏止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同时加强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加大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政府应该正确定位自身在医疗教育投入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支出,继续深化医疗和教育体制改革。

作者:景维民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系主任

(责编/赵哲)

猜你喜欢
国民收入消费率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居2023年经济工作重要任务之首
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解读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
我国经济消费率问题探析
经济动态效率视角下的省际最优消费率研究
对“破窗理论”与“破窗谬论”的探究
讲清国民收入分配,助力高中政治教学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性对农村消费的影响
基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中国居民消费率分析
国民收入循环视角的土地出让金性质及相关政策乘数
人的积极性与扩大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