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问题的思考

2010-02-09 03:44李高申刘桂欣
关键词:办学定位学科

李高申 刘桂欣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郑州450006)

一、科学定位是21世纪我国高校创新发展的关键

当人类社会发展跨入21世纪,面对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严峻挑战和发展机遇,我们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提出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战略发展目标,使科教兴国富有新的使命和丰富的内涵,促使着全民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预示着我国高等教育将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近十年来,越来越倍受重视的办学定位,就是各个高校适应科教兴国的强烈召唤,奋起抓住机遇,审时度势,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壮举。

所谓科学定位,就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以对大学和教育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再认识为基础,科学把握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继承中华民族文化教育的优良传统,创新办学理念,理清办学思路,按照对自己拥有的有限教育资源的最优化组合和最大化利用为原则,通过服务面向定位、发展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校类型定位、办学层次定位、学科发展定位等一系列定位决策,找准自己在承担科教兴国历史使命中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角色,创新自己教育教学的管理理制度,创建起富有各自特色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够不断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教育教学运行机制,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加剧校际竞争、内耗浪费教育资源、相互阻滞快速发展的“千校一面”格局,进而构建起富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结构合理、类型齐全、层次清楚、学科齐全、面向全面、培养人才规格多样的、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科教兴国对创新人才需求的、使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这是高校教学定位应追求的相辅相成的定位目标。

一所高校的办学定位,不是简单的位置选择和角色确定,而是将创新办学理念同创新办学实践相结合的过程。[1]既要总结与反思自己办学实践的经验教训,深刻认识教育本质、办学规律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时代特征,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和科学发展的趋势、高校职能及学生成才需求,又要正视各自学校的性质、校情,优势与劣势,充分了解自身在整个高教系统,乃至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所处的类型和层次地位,十分清楚自己可调动的一切积极因素与应化解的不利因素,回答各自学校目前和将来是什么样,应做什么和如何做等一切问题,以创新办学理念,理清办学思路,排除不利因素,集中与优化结合并最大化利用自己拥有的和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进行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定位决策,来构建自己的发展目标体系和教育教学的长效运转机制。办学定位不是一定就完,而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更新谋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创新的过程。

同办学历史悠久的其它本科院校相比,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其新建性和地方区域性,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区位劣势、品牌弱势,教育资源短缺,内涵不足,服务功能不全和生源整体质量偏低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多样化和学生家长、社会各界对培育目标期望值较高的矛盾。[2]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变劣势为优势,变弱势为强势,进行科学定位,其关键在于科学分析和判断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状况,集中自己拥有的有限教育资源并由此起步进而做大做强。

二、发展目标定位

发展目标定位,是自我激励、谋求发展的根本手段。发展目标定位,无论是长期目标,还是中期目标,亦或是短期目标,都是凝聚人心、振奋精神、扬长避短、趋利避害、选准方向、挖掘潜力、集中力量、发挥优势、超越他人的奋进过程。发展目标定位具有针对性、导向性、前瞻性、战略性和特色性。发展目标定位既不能妄自菲薄,目标定位太低则起不到凝聚人心、振奋精神、挖掘潜力的作用,也不能好高骛远,目标定位太高则可望而不可及,容易使人丧失信心。

第一,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原则。要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一是要科学分析与判断自己的优劣与竞争对手的实际情况,认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精”之处;二是要科学分析与判断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状况,从中找到自己最能够给予充分满足的那一部分教育需求。只有在这两项科学分析与判断的基础上,才能认清最能够体现和形成自己办学特色、最具发展潜力的方向,以便最优化组合、最大化地利用自己有限的教育资源,聚焦于发展目标。

第二,前瞻性原则。从本质上说,大学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赋有引领社会前进的责任。所谓前瞻性原则,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高等教育发展基本规律以及科学发展规律,预测经济社会发展前景,放眼我国和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展望知识创新和学科交叉、融合的变化趋向,作出前瞻性的科学定位,使定位目标适当超前,能够对学校发展产生一定的引领和督促作用。[3]

第三,特色性原则。尽管对什么是办学特色有不同的表述和涵盖,但各高校必须有各自的办学特色这点则是一致的。教育部《普通高等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相关注释指出:“特色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对优质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作为高校的办学特色,是通过符合高等教育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长期努力,在办学主张、办学模式、专业课程、教学科研以及校园文化等多方面,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的独特优质风貌,并最终表现为被社会公认的大批优秀毕业生所形成的社会影响力。在当今,随着我国公民对优质高等教育需要的增长、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由此引起校际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办学特色就是优势,就是核心竞争力,就是高校间相互区别开来的品牌。所以,发展目标定位,必须坚持特色原则,强化竞争意识,认准自己的长处与优势,集中力量使之形成明显的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

第四,广泛参与原则。办学的发展目标及其各项定位是靠全校师生员工振奋精神、齐心协力、团结奋进才能实现的,要广泛发动,让广大师生员工积极主动参与,以便凝聚人心,振奋精神,集思广益,使之成为共同的意愿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还应邀请校外专家、校友参与定位研究,并努力争取相关部门的认同与支持,为学校发展增加更多的有利因素。[3]

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升本后的首要目标,应该是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建成一个合格的本科院校:一是要加强对本科教育的认识,转变办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二是要用十年左右的时间使本科专业普通化,实现专科向本科的彻底转变;三是要转向以内涵发展为主,努力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并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全面整合和壮大本科教育力量,通过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三、服务面向定位

服务面向定位,是指各高校在履行科教兴国使命时所覆盖的地理区域或行业范围。对现代企业来说,服务面向定位,就是选择与确定目标市场,即能满足哪一部分顾客群的哪一部分需求,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满足整个市场的全部需求,而只能通过对整个市场的细分化,从中选择自己能够满足其需求的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同样,一个高校也不能够满足全民和全社会所有行业对人才的全部需求,只能通过对全民和全社会所有行业对人才全部需求的科学分析,根据自己拥有的优势教育资源,来选择与确定自己最能给予充分满足的那一部分地理区域、那一个行业范围、那一个类型层次的教育需求,作为自己的服务面向定位。我国13亿民众的教育需求,无论是显在的还是潜在的,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层次之多、差异之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比拟的,这给我国高校服务面向定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自谋发展的机遇。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鉴于学校的性质、校情和我国高校的社会分工要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应当成为确定服务面向岗位的基本选择。

面向地方的服务面向定位,其发展空间似乎不大,但各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既相互联系又互有差异,而差异之中就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只要认真分析并从中找出各自所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与优势,集中自己的教育资源给予充分的智力和人才支持,在积极主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会让自己办出特色,做大做强。曾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威斯康星办学理念的主要奠基者范·海斯曾说过:“州立大学的生命力在于她和州的紧密关系。州需要大学来服务,大学对于州赋予特殊的责任。”在他的努力下,威斯康星大学成为该州的“牛奶工厂”,促进了该州高牧业和乳业加工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的发展。[4]在美国即使是面向全球的大学,也必须充分考虑所在的地域和环境,例如哥伦比亚商学院,极其强调该学院处于纽约这个国际金融中心的教育需求,其战略重点是国际、金融和纽约;在设计MBA课程时,则侧重于财务与金融及其相关课程。只有充分发挥大学的服务职能,积极主动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需求,才能获得生存的基础和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四、办学类型定位

目前,我国高校的分类,一是按隶属关系分,有教育部直属院校和地方高校;二是按学校学科含量分,有单科性院校、多科性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三是按学术水平分,有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以及专科学校。按上述分类标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属于多科性教学型地方高校。

高校类型,是社会劳动分工的不同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在高等教育中的反映,体现着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不同类型院校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从而才能满足社会劳动分工的不同对多样性人才类型的需求。高等院校分类既要有利于分类管理,有利于校际之间的合理分工、分类发展及其社会的分类评估,更要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分类选择。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化,新职业不断涌现,对人才类型与层次的需求越来越多样性,而且为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已迅速实现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就意味着享受高等教育已不再是少数精英们的追求,也是大众公民的普通追求,而大众公民对高等教育的追求,无论是类型还是层次都是过去高等院校分类标准所难以涵盖的。而且从现实来看,我国高等院校已展现出更多的类型与层次。以满足高深学问为标志的精英型高等教育和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为标志的大众型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两个发展方向。其中精英型高等教育则分为博士研究型大学和硕士研究型大学;大众型高等教育则分为学士型大学和高职高专型院校。

五、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就是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不同服务面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其人才培养规格是不同的。同样,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对于承担精英高等教育职能的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是从事一级学科学术研究的人才,而承担大众化高等教育职能的教学型普通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多为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那些研究教学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则介乎于两者之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当具体明确。美国的MBA工商管理教育,尽管都强调其实用性,但各个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各不相同。如哈佛商学院的使命是“影响企业的实践”,其人才培养规格是为企业或其他组织输送中高层的有效的全面管理者,而不是职能管理人员;而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使命是“为企业提供服务”,其人才培养方向是为企业和组织培养专业的管理人员。只有人才培养规格十分具体明确,其课程设计思路和课程设计内容才会具体明确,有可操作性和各自的特色性,否则应用型人才培养便失去针对性与实效性。[5]

反观我国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则比较一般化,不甚具体明确,特别是教学型本科院校,很难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来体现大众化的教育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不能只重名分而轻实质,一些研究生、本科生再自费进职业技校学习一技之长,就是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不当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自发矫正。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科学技术日益广泛地渗透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领域,促使着人们无论作为生产劳动者还是作为生活消费者都必须知识化、科技化,具有全面发展的素质。过去被认为不需要经过专门职业训练就能从事的所谓体力劳动和简单劳动,今天也必须经过专门的职业训练,在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素质后才能胜任。例如特殊病人的身心护理、幼儿保姆,需要更广的知识背景和更高的人文素质,没有二至三年或四至七年的专业学习则不足以达到。现代人特别是中老年人有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是为了适应现代生活,提高生活质量。面对我国就业压力与学历要求的提高,广大青年学子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首先是为了提高就业的竞争力,以寻求实用与满意的职业,不再一味追求“学而优则仕”。随着近年来硕士研究生的不断扩招,从事学术研究就业竞争的加剧,硕士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已成为现实。对于教学型本科院校的专业教育,既要面向行业技术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又要面向劳动力市场需要、人力资本的开发与公民素质的提高,培养一般劳动者。当前,一些本科毕业生在择业时,一味追求高职位,不愿意到一线做普通工作者,与“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无关系。

就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联合国教育分类的5A和5B曾作细分化,即对一个完整的学科门类进行连续的分割、交叉、重担、融合,形成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专业、专业方向、岗位群,岗位等系列分类项目。与此相适应,把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职业技术型人才。对于研究型大学,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某学科门类的一级学科学术研究人才。专业应用型人才分为专业应用一型、专业应用二型、专业应用三型。专业应用一型的院校与学术研究型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比较接近,培养的是行业领军的技术帅才、高级专家。一个一级学科内有许多个专业,将基础教育的重点集中在紧密相关的若干个专业的院校,其人才培养规格为专业应用二型,即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如果将教学的重心后移,力求在某专业的某个方向办出特色,这样的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规格则为专业应用三型,即为某些行业或地区培养现场工程师、一线管理者。职业技术型人才又分为职业技术一型和职业技术二型。职业技术一型是针对某个行业的一个紧密相关的岗位群,为其培养应用型人才。职业技术二型则是针对某一行业的某岗位群中的一个具体岗位培养专门人才。[6]

各高校之间由于拥有的教育资源不同,其人才培养的规格层次也会各不相同。但作为教育者,则不能认为人才培养规格层次的不同就是人才的高低之分,凡是能满足公民对高等教育需求的,能帮助大学生寻求到实用职业的,就是有价值的,就是培养了优秀人才。因而应当树立起培养优秀劳动者的人才培养观。

六、学科发展定位

知识及其学科(专业)是大学存在与发展的组织基础。治学即汇总知识、研究知识、创新知识,发展学科是大学的特质,也是育人的前提。专业学科定位合理,能有效地促进学科的整体优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7]

各高校之间因类型层次的不同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在学科发展定位上应有不同的选择与侧重。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多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新学科不断涌现,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既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又有利于促使一个一级学科分化出更多的新专业,就为不同类型与层次的本科院校设置专业,力求在某个学科或某个学科的某几个专业,甚至某一个专业的某个发展方向作出选择,为办出特色提供机遇。一般说来,学士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大学,由国内高水平的基础学科和行业高水平的技术专家组成,培养的是学术研究型人才或各行业的技术帅才与高级技术专家,其学科发展定位则是基础学科发展定位。那些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其学科发展的重点不是基础学科,而是专业基础,即某一学科中紧密相关的几个专业的基础专业。又有一些本科院校将教学重心后移,力求在一个专业某个发展方向办出特色,让学生了解学科基础,基本掌握专业基础,大幅度地增加本专业某个方向的课程与训练。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其学科基础理论与学术水平都弱于老的本科院校,其学科发展定位的重点不应是基础专业,而是与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支持产业相关的专业。学科与专业发展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从某一个学科一个或几个专业,甚至某一个专业的某个发展方向上,加强课程建设和学术研究,进而扩展更多课程、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研究,来推动学科发展。由课程特色、专业特色来形成自己的学科发展、学科研究特色。

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影响学科建设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甚多,但最基本的是教师队伍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科学教学象征着一所大学的尊严和地位。而教师是教学和科研活动的主体,是学科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实践者。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搞好学科建设这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则必须坚持以下几点。

第一,要牢固树立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治学理念。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治学是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基础。在当今新知识、新学科不断涌现的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加强科学研究和创新知识,才能以新知识反馈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只有加强科学研究,把握当代科学发展趋势,才能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只有加强科学研究,把握人类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创新办学理念。一句话,只有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才能提高教学水平,优化育人过程与环境,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否则学校将会失去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建立起加强科学研究的长效激励机制。

第二,要建立健全与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作用。教师是教学与科研活动的主体,是学科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实践者。建立健全与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作用,有利于按照学术、科研与学科建设规律进行学科建设,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效率,有利于集中广大教师的智慧,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要主动适应科学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不断改革与创新研究管理组织形式。

第三,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科建设环境和学术研究氛围。既要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在自己的领域内大胆探索,努力创新,没有单学科知识的创新就没有新兴、交叉学科知识的产生,又要积极为不同学科教师的学术交流提供机会和平台,不同学术思想、不同学术观点的相互碰撞、相互争鸣是探索真理、发展科学的必然方式,是创新思维产生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是提倡团结协作的作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增强广大教师的科研能力,应积极创造条件,创办以学科建设为目标的实体型科研机构,有固定的研究场所和设备,设立多学科的科研信息收集、汇总,编拟科研项目的工作室,采取开放流动、内外结合、相互协作的科研活动运行机制。

[1]陈晓春.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定位与发展的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0(11):20-21.

[2]郭冬生,姚春梅,刘春花.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定位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1):17-19.

[3]傅世放.师范院校的定位与发展[J].中国教育报,2007-10 -30(12).

[4]辛彦怀,王红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05(5):31-34.

[5]杨贺.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探讨[J].吉林教育,2008(26):14.

[6]邹晓平.高等院校分类的三维视角 [J].教育发展研究,2005(12):57-60.

[7]葛剑平.高校学科专业切莫求全[J].北京观察,2009(4):52-54.

猜你喜欢
办学定位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定位的奥秘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