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首都沟域经济发展描绘蓝图

2010-02-09 12:12程杰
中国农村科技 2010年5期
关键词:沟域板栗山区

本刊记者 程杰

“栗花沟里品山水,栗花沟里吃板栗,栗花沟里来钓鱼……”。以弘扬板栗文化为主题的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栗花沟景区,日前又有新举措:今年打造百亩栗蘑生产基地,以供游人在旅游旺季采摘和品尝。

打造栗蘑生产基地,是渤海镇推进农游结合,丰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内容而采取的一项最新举措,属朝阳产业。通过基地建设,不仅可以使部分村民实现本土就业,促进村民增收,而且还有丰富旅游餐桌,拓宽游客采摘渠道,增加游客兴趣的良好经济、社会效益。

2010年,渤海镇将借助栗花沟的旅游人气,在沟内六渡河村选择三块板栗园,建起一个总面积一百亩的栗蘑种植基地,并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及市场需求,安装相应的水利配套设施,建设保鲜库,购买烘干机,同时在基地内加大技术扶持力度和科研配套力度,实现规模效益最大化。

栗蘑基地建成后,渤海镇将开展相应的食用技术指导、科技普及、专家授课活动。并结合民俗旅游、栗蘑种植规模、社会认知度等因素,综合考虑,全面推进林下食用菌产业发展。

栗花沟景区是2008年北京市怀柔区在科学规划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大公园式的建设理念,结合沿线村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文化优势打造的一条山区“沟域经济”产业带。

“沟域经济”这一概念是北京近几年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山区发展模式,是集生态治理、新农村建设、种植养殖业、民俗旅游业、观光农业发展为一体的山区区域经济发展形态。

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综合发展研究所沟域经济发展中心主任曹均看来:“沟域经济建设是北京山区发展的出路。发展沟域经济首先要进行山区环境治理,资源整理和资源开发,通过这些基础工作,让绝大多数百姓得到实惠,为山区更好发展提供契机。”

北京的山区占市域总面积的62%,被定位为北京市的生态涵养发展区,是首都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北京旅游产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近年来山区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其生活水平仍明显低于城区和平原,是北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一块短板。近年来,北京实施“沟域经济”、“林下经济”等发展模式,多个区县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和实践,为京郊山区的发展增添了新的亮点。

曹均说:“林农复合生态系统作为生态农业的一种形式,是支撑北京沟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它以林为主、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改变传统林业的单一生产结构为多产业结构,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0多年来已发展成为农业、林业、水土保持、土壤、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其他应用学科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前沿领域,是集农林业所长的一种可持续发展实践。建造多层次、多功能、高效益的林农复合生态系统,是开发山区有限的土地资源,振兴沟域经济的重要课题,也是山区林业发展的方向。”

日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综合发展研究所等6家研究所(中心)的40多名专家集体签约,启动了“农林(养)复合系统品种引进及适应性种植技术”课题,从果树、林业、食用菌等新品种引进及种植技术、农业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休闲、资源与环境等多个领域,支持北京“沟域经济”建设。

课题组专家将分组入驻北京怀柔区水长城、栗花沟、门头沟区韭园和房山区蒲洼4条沟域,分别打造以观光休闲旅游、板栗产业开发、矿山生态修复带和冷凉气候资源开发为特点的示范沟,通过支撑沟域经济发展的适宜品种及配套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寻找适合京郊不同条件沟域的发展模式,形成各有特色的沟域品牌。

猜你喜欢
沟域板栗山区
又闻板栗香
打板栗
孟津县沟域经济基本情况及发展建议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孟津县沟域经济基本情况及发展建议
《山区修梯田》
“噼里啪啦”板栗爆炸啦!
吃个板栗不容易
山区
京津冀跨区域生态文明沟域规划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