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艺批评

2010-02-09 18:21特邀主持人张永清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永清唯物史观文学批评

特邀主持人 张永清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艺批评

特邀主持人 张永清

[主持人语]考察新中国成立至2009年60年来的文艺批评状况,如果说前30年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占主导地位,那么后30年即改革开放30年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在整个文艺批评格局中的位置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文艺批评经历了从“一”到“多”的历史性变革。尽管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是文艺批评这个大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员,但它毕竟只是其中的一员,还有诸如形式主义批评、新批评、后殖民批评、解构主义批评等竞相活跃在这一时期的批评舞台上。第二,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思想理论来源也经历了从“一”到“多”的历史性变革。如果将前30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称为传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其思想理论主要来源于俄苏文论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那么后30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除传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之外,还有异彩纷呈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或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其思想理论主要来源于欧美文论。在一段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被视为“极左”、“僵化”、“教条”、“过时”的代名词,其批评观念、批评理论、批评方法被严重曲解,被有意或无意误读。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就批评理论还是批评实践而言,当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领域确实存在着理解偏差、活力不足、影响力有限等问题,甚至处于“失语”的状态。凡此种种,需要我们进行认真梳理和反思。为此,我们组织了几篇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艺批评”的专题研究文章。

赖大仁教授在《唯物史观与当代文艺批评》一文中认为,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批评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问题,最主要的是唯物史观视野的缺失,由此导致批评视野狭隘和价值观迷乱。重新理解唯物史观视野及其主要文艺观念,从而对当代文艺批评中的理论视野以及自律论、人性观、审美观等问题加以辨析,是颇有必要也有意义的。

季水河教授在《论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批评的多维向度》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色体现在:从社会生活、人与自然关系、生产论、意识形态四个方面对文学审视的角度;纵向历时比较、横向共时比较、跨越学科比较立体交叉的比较方法;美学与历史相结合的批评标准。

张永清教授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与出路》一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之所以处于“失语”状态,源于其批评理论的创新能力不足与实践品格的被弱化。进而提出,在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作严格区分的基础上,回到两个“文本”,即马克思、恩格斯的批评文本自身与文学作品本身,努力造就一支能适应现实需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队伍。

汪正龙教授在《对马克思、恩格斯美学与文艺思想关系的再思考》一文中提出,恰当地厘定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与文艺思想的关系,有助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艺理论形态的建构。

强化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理论创新能力,突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实践品格,对于我们发展和繁荣文学、文化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希望引起进一步的讨论。

猜你喜欢
永清唯物史观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刘诗宇
走近父老乡亲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教学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初心
下厨
羌家人的梦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
唯物史观历史进步动力学建构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