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皋县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010-02-10 03:45袁玉清
中国蚕业 2010年3期
关键词:蚕业蚕茧桑园

袁玉清

(岚皋县农业局畜牧站,陕西岚皋 725400)

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的旅游胜地——岚皋县,地处大巴山北麓、汉水南岸,季风明显,四季分明,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资源丰富,总面积为 1955km2,农村人口 14万人,农村的支柱产业主要有魔芋、蚕桑、畜牧和茶叶,是陕西省的旅游强县,也是中国生态旅游的最佳地方之一。

蚕桑生产作为岚皋县的一项传统的支柱产业,在当前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了巨大的骨干作用。然而,由于近年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退耕还林(在岚皋县主要发展生态林而非经济林)和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强力推进,新村建设和工业用地的不断扩张,导致了农村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和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岚皋县蚕桑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

1 岚皋县蚕桑产业的历史与现状

1.1 历史回顾

在岚皋县的蚕桑发展史上,“九◦五”至“十◦五”期间是蚕桑产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主要原因有以下 3个方面。

1.1.1 价格拉动 “九◦五”时期国际蚕茧、丝绸紧俏,国内蚕茧供不应求,茧价稳步上升,其比价在农副产品中保持较高的水平,1kg蚕茧的价格相当于2kg猪肉的价格,栽桑养蚕的比较优势十分突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农民竞相栽桑养蚕,推动了全县蚕桑产业的大发展。

1.1.2 政策推动 在“九◦五”和“十◦五”期间,岚皋县政府制定了《大力发展蚕桑产业的决定》,制定了建蚕室、购蚕具、栽桑树的奖补政策;全县新建专用蚕室近万间,新栽桑园 2000hm2,使岚皋县逐步成为陕西省蚕桑基地县和安康市蚕桑重点县(区)之一。

1.1.3 科技牵动 长期以来,岚皋县将蚕业科技推广工作作为推进蚕桑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岚皋县与安康学院蚕桑重点实验室签订了科技支撑协议,把岚皋县作为安康学院蚕桑重点实验室的实验基地。同时,岚皋县还从安康市蚕桑研究所、蚕桑工作站和安康市康虹蚕桑种业公司,聘请了 30位专业技术人员,加上本县蚕桑开发办公室、蚕桑技术推广中心的 20位技术干部,在生产季节到 16个重点乡(镇)的 50个蚕桑重点村里蹲点;开展技术培训,大力推广先进的养蚕技术。重点推广普及桑树育苗、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蚕台、方格蔟上蔟等先进技术,有力地促进了蚕桑生产的发展。

1.2 蚕桑产业现状

岚皋县桑园面积、产茧量、产值均占安康市的1/10,在全县农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9年全县有桑园 3333hm2,年饲养蚕种 3.6万盒,年产茧量 1200t,年产值 2500万元,全县 16个基地乡(镇)50个蚕桑重点村,有养蚕户 2.3万户,占农业总户数的 66%。有一个年产 200t生丝的缫丝厂和一个年产 10万瓶的桑椹饮料加工厂。

2 岚皋县蚕桑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经营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

岚皋县在“十◦五”末期最高峰时共有养蚕户2.3万户,户均饲养蚕种 2盒以上,户均桑园0.2hm2;养蚕专业户、大户少,连片栽桑面积小,蚕茧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少,生产水平和产业化程度都很低,生产积极性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前几年,市场疲软时弃桑、挖桑、毁桑现象时有发生。

2.2 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短缺

由于岚皋县是生态旅游的最佳地区之一,农民致富门路较多。广大农民围绕旅游业开办农家乐、乡村旅游等;导致劳动力向二、三产业上迅速分流转移。据我们调查,2009年全县农村人口 14万人,但真正在农村居住的仅为 10万人左右,且分流转移的均为青壮年劳动力。农业人口的大量分流转移,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短缺,在加剧劳动力升值的同时,也导致了养蚕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岚皋县蚕桑产业的发展。

2.3 工业化进程加快 桑树资源逐年递减

岚皋县虽然是个人口小县,全县 2009年底只有17万人。但是随着城市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全县桑园面积由“十◦五”末期的5333hm2锐减到现在的近 3333hm2。如此下去,蚕桑产业将失去桑树资源优势,也就更无从谈及巩固发展的问题了。

2.4 劳动效率低比较经济收益差

蚕茧生产的劳动效率的高低是蚕桑产业能否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蚕茧曾是岚皋县的主要农产品之一,与蚕茧生产竞争的主要有魔芋、粮食、茶叶等;但随着岚皋县魔芋产业、产品知名度的大幅度提高,在“十◦五”末,魔芋的种植逐渐替代了栽桑养蚕。据我们调查,每种植 667m2魔芋可收入 5000元,除去种芋、劳动力、药、肥等 2000元的成本,还可净收入 3000元;而每种植667m2桑树可饲养蚕种2盒,产茧 100kg,蚕茧价格为 15元 /kg时,可收入 1500元,除去蚕种、蚕药、蚕具、劳动力等1000元的成本,净收入为 500元。由此可见,蚕茧生产已因魔芋产业的发展而成为劳动密集型比较明显且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产业。

3 岚皋县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改革管理体制 实现产业持续发展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人增地减和各种经济的发展,蚕桑产业要发展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旧模式,取而代之以突出产品质量、突出附加值的全新生产发展理念,从现有的资源中提质增效。蚕业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要理顺政府、集体和农户之间的关系。通过改革,使农民联合起来搞经营,组织农民以桑园入会,成立蚕茧协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1-2],对蚕茧经营利润进行再分配;由蚕桑中心管理生产和收烘环节,由蚕茧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按比例划拨服务经费,并逐步向有偿服务转型等,实现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实施土地流转 发展养蚕大户

岚皋县人多地少,再加上魔芋等产业的竞争,桑地资源越来越少。但从当前岚皋县的现状来看,蚕桑产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现已涌现出了一批承包桑田在 0.2hm2以上、年饲养蚕种在 10盒以上的养蚕大户,他们普遍具有较高的生产水平、丰富的管理经验,特别注重抓好桑园的规范化管理和科学化施肥,其单位面积桑园养蚕量和效益远远高于一般的养蚕户,蚕茧质量也好于一般的蚕农。因此,岚皋县要想实现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抛荒、零星分散的桑园,流转到技术好、懂经营的蚕农手中,进行适度规模经营;这样不仅有利于统一进行桑园肥水管理,而且也避免了稻田等其它农作物治虫用药的污染[4],有利于岚皋县保持桑园面积的稳定,实现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建议继续实施好“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加大各种扶持政策的力度[3],大力培植强村大户,并帮助规划和建设。

3.3 开展技术培训 提高劳动力素质

蚕农的科技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蚕茧的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同时也是巩固和发展蚕桑产业的关键;所以,蚕桑产业的巩固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面向农村,把蚕农作为主要的对象。对于岚皋县可根据养蚕季节性的特点和农村劳动力短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办农村养蚕培训班、桑树管理培训班,发放栽桑养蚕实用技术资料及图片、影像,大力推广普及小蚕共育和省力化养蚕等实用技术[5],推广先进的栽桑养蚕经验,用科学的技术武装 蚕农的头脑,让先进的生产技术普及于养蚕生产之中,从而达到提高蚕桑单产和总量、质量和效益的目的。

3.4 开展综合利用 提高产业综合效益

通过利用桑树枝、干粉碎后生产食用菌[6];利用霜后桑叶性味苦寒可配制保健饮料或药用,利用桑椹、桑枝和桑白皮等的药用价值[7],大力开展综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再加上岚皋县是旅游胜地,游客众多,可发展果桑园,采用优良工艺,将桑椹、桑椹汁饮料制成“南宫牌”土特产,通过广大游客销往全国各地。蚕桑综合利用与开发必将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希望。

[1]李有江.试述种茧合作社对稳定原蚕生产基地的作用[J].中国蚕业,2008,29(2):72-74.

[2]郑久坤,王佛桑.大力发展蚕农专业合作组织 创新黟县茧丝绸产业化模式[J].中国蚕业,2008,29(3):65-67.

[3]梅洪飞,张科良,方云娟.浅析临安市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J].中国蚕业,2008,29(1):63-65.

[4]黄俊明,姜德义,王军,等.加大产业政策扶持 走出茧丝绸行情低谷[J].中国蚕业,2009,30(1):64-67.

[5]伏大春,钱成勇.科技兴蚕 提质增效[J].中国蚕业,2009,30(2):65-67.

[6]夏春雨,廖森泰,刘学铭.桑枝栽培食用菌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建议[J].中国蚕业,2009,30(4):14-17.

[7]肖建京,刘明,王云胜,等.蚕业资源的食用及药用价值[J].中国蚕业,2007,28(3):11-14.

猜你喜欢
蚕业蚕茧桑园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蚕茧与飞蝶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四川蚕业》稿约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