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饲料粮需求预测分析

2010-02-10 19:34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陈宁玲李爱科
中国畜牧业 2010年2期
关键词:动物性饲料预测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 陈宁玲 李爱科

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李周权

饲料粮供求现状

饲料粮是指动物所采食的粮食,分为养殖动物和宠物两部分,主要包括玉米、稻谷、小麦、豆类和薯类等。在粮食安全相关研究中,一般特指谷物,即玉米、小麦和稻谷等。本文所研究的饲料粮为养殖动物日粮中所添加的玉米、稻谷、小麦、豆类加工产品等粮食。

一、玉米

我国是世界第二玉米生产大国,生产区主要分布在从东北平原、跨黄淮海平原及黄土高原东部地区、两湖西部山地丘陵,直到我国西南地区这一地带内,简称为“中国玉米带”,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玉米产量占全国总量近70%。玉米在工业饲料中主要作为能量饲料使用,全价配合饲料中平均添加量超过55%。

二、小麦

我国是世界第一小麦生产大国,2007年全国总产量为10986万吨,占世界小麦总产量的18.1%。其中,饲用小麦消耗量为1100万吨,约占我国小麦总产量的10%。据报道,中国官方储备中,大约有750万吨低质小麦,占2600万吨小麦库存的1/3(2000,USDA)。这些低质小麦,主要作为饲料用。2007/2008年度因蛋白质原料价格上涨导致小麦用量大幅提高,二、三季度我国华北黄淮河部分地区小麦用量占到饲料原料的20%。

三、稻谷

我国是世界第一稻谷生产大国,2007年全国稻谷总产量为18549万吨,占世界稻谷总产量比重约达72%。其中,饲料稻谷用量为1660万吨,2006年我国大米净出口量为52万吨。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一份调查显示,在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和四川等省区,用大米作饲料粮已经很普遍了。在一些地区(如湖南和江西),在所有的饲料粮中,稻谷和大米约占50%。

四、豆类

2007年全国总产量为1560万吨,仅占世界总产量的7.2%。大豆因其蛋白质含量丰富,是重要的蛋白质饲料之一。虽然大豆在我国的分布极为广泛,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和黄淮海5省区以及南方的鄂、湘、桂等18个省区,从东北到西南形成我国大豆种植带。但是,作为世界第二大豆消费大国,我国每年从国外进口大豆的数量在不断攀升,全国大豆净进口量从1995年的29.4万吨上升到2006年的3035万吨。豆粕为大豆提油后的副产物,由于其蛋白质品质优良且稳定,是我国主要饲料蛋白质资源。近年我国大豆年加工制油量达4000多万吨,2007年我国饲料消耗豆粕量达3000万吨以上。

影响饲料粮需求的因素

我国饲料粮需求主要取决于人口增长、动物性产品消费需求和动物的饲料转化效率等三方面。具体而言,影响我国未来饲料粮需求变化趋势的因素包括人口增长率、人均GDP、国际贸易、城镇化进程、产品价格、消费观念、饲料转化效率等。

一、人口增长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的持续增长将是影响我国未来畜产品需求增长的一个基本动因。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陈卫、李萌等人基于历年人口普查数据、考虑相关因素的情况,运用灰色相关理论预测的我国今后的人口总量:2010年为134985万人,2015年为139456万人,2020年为142484万人(以上数据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到)。人口的增长将直接导致我国各类畜产品总需求量的增加。

二、城镇化进程

我国城乡各类动物性产品消费水平差别较大。以2007年为例,我国人均猪牛羊肉消费量、家禽产品消费量和水产品消费量的城乡比例分别为1.48、2.49、2.63。根据国家统计局课题组的分析预测,我国城镇化率在2005年43%的基础上,2010年之前以每年0.8%的速度增长,2010年以后将以每年0.6%的速度增长。城镇人口的增多必将促进动物性产品消费的增长,特别是牛羊肉、禽肉、牛奶等城镇居民相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要高得多的食品。

三、收入水平

收入的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是影响人们对动物产品消费的主要因素。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居民人均动物产品的总消费量从1995年的47.2、27.6kg,上升到2006年的73.7、33.7kg。但国外经验表明,当人均GDP增长到一定水平后,人均动物性产品总量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从城乡居民收入弹性系数来看,城镇居民收入弹性系数以牛羊肉、奶类和禽肉为最高,这表明城镇居民的猪肉和禽蛋消费已基本饱和。农村收入弹性系数最大的是牛羊肉,禽蛋和奶类居中,最后是猪肉和禽肉。

四、国际贸易

一些学者认为,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因而在如畜产品这样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上存在着国际竞争优势。但是,我国畜禽生产较大部分仍为农户散养模式,现行饲养模式下生产的畜产品卫生质量安全不尽如人意,生产过程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较严重。同时,我国动物性产品生产中饲料成本普遍较国外高。因此,要提高我国动物性产品出口量,就必须充分利用国内外饲料资源,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建立动物性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以打破我国农产品出口中发达国家所设置的“绿色壁垒”。

五、消费习惯

影响居民消费习惯的因素有家庭成员年龄、教育水平、民族等。田维春等(2003年)研究表明,年龄对奶类和家禽消费具有显著的影响。这种情况与我国的一致,奶类被当作营养品,因此,主要是儿童和老人消费。教育水平对牛肉、家禽和鱼虾消费的影响也具有显著性。教育水平高的家庭倾向于消费更多的畜产品,这是由于教育水平越高,消费者就越关注食品营养,也就越容易接受营养价值高的食品。不同民族和地区的食物偏好不一,我国南北方动物性产品消费结构存在显著差异。

六、饲料转化率

饲料转化率是决定我国饲料粮需求的技术性因素,主要决定于所饲养畜禽和水产动物的品种、饲料构成、疾病防控、营养水平、气候环境和出栏时间等,即可体现为规模化水平、良种化程度、工业饲料覆盖率、区域集中度和出栏日龄(或体重)等。

1.良种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动物生产中的饲料转化效率普遍较低,其主要原因在于饲养动物品种的差异。我国地方畜禽品种主要表现为早熟、繁育能力强、耐粗饲等特点,但生长性能方面不如国外品种,因此,饲料转化效率较低。引进国外品种和杂交改良是提高我国饲养动物良种化的根本途径。

2.饲料构成。饲料构成决定了动物日粮的营养水平和营养价值。一般来说,单一的饲料原料不能满足动物生长的营养需求,饲料转化效率低。工业饲料的利用极大地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地将饲料转化为动物性产品。我国养殖模式主要有三种:农村散养、专业养殖户和规模化养殖场。不同的养殖方式,其饲料来源有所不同,饲料转化效率也不同。同时,我国不同粮食区域的饲料和养殖模式变化很大,对动物饲料转化效率也有较大影响。因此,饲料构成对于饲料转化效率的影响又可体现为我国各地工业饲料利用率和养殖业的规模化水平。

3.气候环境。动物所在的气候环境,特别是温热环境,也会影响动物的饲料转化效率。低温条件下,由于维持所需能量增加,饲料转化效率降低。天气过热,受热应激影响动物也会生长受阻。只有在温度适宜范围内,动物的生长速度才最快,饲料转化效率也最高。气候环境对动物饲料转化效率的影响主要通过各类养殖业的区域化特点得到体现。

饲料粮需求预测及主要影响因素

一、研究方法

在我国饲料粮需求预测分析研究当中,根据思路的不同可将它分为供给法和需求法两类。供给法是指根据我国粮食消耗途径,用粮食总产量减去口粮、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库存增加量、净进口量和粮食损耗量即可得到饲料粮消耗量。严格意义上讲,这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实际上是饲料粮的供给量或可供给量。按照需求法,饲料粮需求量等于各种动物性产品的产量乘以相应的饲料转化效率,国内研究此方法较多。

同时,根据预测方法的不一样可将饲料粮需求预测分为模型法和经验外推法。模型法包括单方程需求模型、联立方程模型或较为复杂的需求系统模型、综合性系统模型等三种。第一类模型是指应用单方程需求模型对因变量和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因变量是粮食需求量或人均粮食需求量,自变量是人口、收人、城市化率或其增长率等。第二类模型包括应用近似理想需求模型(AIDS)、线性支出系统模型(LES)、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RLES)等。迄今为止,应用此类模型法进行粮食需求分析中,进行长期预测的学者并不很多。第三类模型是指应用专门研发的综合性系统模型,从供求均衡、相互作用的角度进行预测。推算法主要依据对历史经验、现实趋势和国际经验的系统分析,结合对饲料粮需求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趋势的前瞻性研究,来预测中长期饲料粮需求的变化。

二、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有关我国粮食需求及安全方面的研究较多,但饲料粮需求方面的专项研究比较零散,常常夹杂在相关粮食预测分析当中。20世纪80年代前期,我国口粮出现剩余现象。在有关人士的倡导下,人们开始了对饲料粮需求问题的关注。然而,那时许多人只是把饲料粮作为一个处理口粮过剩现象的暂时性对策,强调在确保温饱后才能将粮食作为饲料。因此,直至20世纪90年代前期,有关研究也很少将饲料粮看作是一个需要单独分析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动物性食品的需求大幅上升。同时,我国粮食产量也在1998年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51229.5万吨),为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我国饲料粮需求预测分析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陆伟国(1996年)分别用时间序列外推模型和人均肉禽蛋消费量对人均GDP的回归方程方法,推测了我国各类动物性产品未来需求量。程国强等(1997年)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了需求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设定的饲料转化效率预测了饲料粮需求。黄季焜等(1998年)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估计了收入和人口,分别以高、中、低三速度增长方案下的饲料粮需求量。张莉琴(1998年)对2010年中国饲料粮的需求进行预测时,先估计出中国城乡人均畜产品需求,再间接导出饲料粮的需求。另外,刘琪(1998年)等采用1985—1995年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对2000年及2010年的各类食品消费量进行预测,并结合前面有关人口比重结构的预测以及各种动物性食品的转化率,得到2000年以及2010年当人口总数达到12.7亿时,以及13.5亿时的人均消费食品数量及其相应的饲料需求总量。陈亚军(1999年)在《我国粮食需求的中长期趋势与政治导向》一文中,利用增长趋势递推法预测了2005和2015年我国粮食消费需求总量。

21世纪以来,我国养殖业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状态,饲料粮成为推动我国粮食需求量上升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有关饲料粮需求的研究日趋专业和细致,不少课题组对它有了系统的研究。如朱希刚(2000年)用供给法估计了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饲料粮供给量,然后基于饲料粮需求等于供给量的假定展开分析。郭书田(2001年)等进行的研究也预测了饲料粮需求。肖国安(2002年)通过建立线性方程对我国未来10年的粮食供求进行了预测,其中包括饲料粮需求。

三、影响因素

1.框架的严密性。从我国早期饲料粮需求方面相关论文来看,许多研究缺乏严谨的分析框架。对于涉及的一些指标,没能提供相关基础数据和预测模型的细节。其中,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地忽略了水产品供需、居民在外消费、非粮饲料的影响、国际贸易的变化等因素对我国饲料粮需求变化的影响。

2.方法的科学性。在我国饲料粮需求的预测中,对于未来动物性产品需求量变化很关键。之前的相关研究中,经验外推法和模型法都使用过。但从预测的结果来看,方法的选择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推算法进行预测的质量决定于研究者自身的素质,故而容易存在形成主观认识的片面问题。模型的利用则在于研究者对模型的数学和经济学原理的把握,否则研究将失去意义。

3.变化的不确定性。影响我国饲料粮需求的因素除了有人口增长、城镇化进程和饲养技术等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不确定因素,可能进一步增加饲料粮需求预测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它们包括政策因素、收入弹性的变化、养殖技术的变化、国际市场变化和消费偏好变化等。

四、提高饲料粮需求预测准确性的途径

1.人口增长和城镇化进程。人口增长和城镇化进程是影响我国未来饲料粮需求的基本因素,其未来增长趋势预测的准确度高低意义重大。从过去的研究来看,不同的预测方法对于我国未来人口增长的预测结果相差较大。

2.动物性产品需求。要准确预测我国未来动物性产品需求变化,首先要弄清我国目前城乡居民渔牧产品消费的种类和途径。第一,要加强对水产品消费和宠物饲料粮的研究。第二,要关注动物性产品加工物消费和社会消费的变化。第三,要深入研究国际贸易对我国未来动物性产品供需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选择各类统计资料,利用不同的模型比较分析人均GDP增长、城镇化率、消费爱好对我国动物性产品需求的作用规律。然后,将其结果用实际调查和国内外同类研究相印证。

3.饲料转化效率。由于我国养殖业结构复杂,不同地区的养殖模式和饲料构成差异很大,地区间表现出较大的不平衡性。因此,对于我国各类动物性产品饲料转化效率的把握较难。但是,饲料转化效率作为影响我国饲料粮需求的技术性因素,其预测的准确度也很关键,要把握好,关键在于弄清我国各类饲养动物的良种化程度、规模化水平、工业饲料覆盖率和区域粮食、粗饲料原料供给情况。有关这方面的研究,需要国家更多的关注和投入。

猜你喜欢
动物性饲料预测
无可预测
四种青贮法 饲料新鲜又适口
原来饲料还可以这样玩!许愿斌用短短1年时间,开辟了饲料创业新赛道
人的动物性与植物性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B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粤海饲料
人的动物性与植物性
动物性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