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不和则卧不安”与小儿哮喘的临证治疗

2010-02-11 06:44宋桂华郑贵珍赵时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年8期
关键词:桑白皮痰饮白术散

宋桂华,郑贵珍,赵时雨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郑州 450000)

1 “胃不和则卧不安”与哮喘的病因病机

《素问·逆调论篇第三十四》中有“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脏使然?愿闻其故。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其中“不得卧”、“息有音”“不能行”、“卧而喘”均是对息(指呼吸)是否有音(指哮喘音、喘鸣音),呼吸是否平稳,呼吸与是否能行、是否能卧的描述,提出喘息病的病机与何脏有关;“卧”并非单指睡眠,“不得卧”就不是指失眠症了,而是对哮喘病由轻到重的发展变化过程的描述。岐伯解释了出现“不得卧而息有音”是“阳明之逆”所致。阳明胃腑以通降为顺,胃气失和,则气反逆而上行,故“不得卧”,即“胃不和则卧不安”。

《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中有“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正偃”即仰卧,“卧不安”是由各种可引起胃通降功能失常的原因而使胃气上逆不得平躺而卧,与哮喘重证所表现的端坐呼吸,不可平卧,卧则喘甚不已极为相似,即“不得卧,卧则喘”是气逆上迫于肺致喘之故,均说明卧不安是由于胃腑不和、逆气上行,进而累及肺气不能肃降,以致息有音而不能正偃。

哮喘的病机关键是痰饮,痰饮留伏为哮喘之夙根,痰饮为机体水液代谢的病理产物,有关水液代谢《内经》中有详细描述。脾胃运化失常,则水停为饮,滞于胃肠是谓痰饮,上迫胸肺则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胃为受纳与腐熟饮食物的场所,精微物质的化生由胃开始,胃气不和,脾亦难运,故可生痰。正如《医学法律·痰饮》中云:“痰饮之息,未有不从胃起者矣。”又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行胃口,上膈,属肺”。所以若胃失和降,痰浊内生,气逆于上,则痰气交阻于肺络,肺之宣肃失职,气逆于上而发为哮喘。《仁斋直指方》云:“胃络不和,喘出于阳明之气逆。”《内经》曾有脾咳、胃咳之说,盖脾主运化,与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一旦升降失常,不能运化水湿则水湿凝结为痰,痰湿内渍,壅闭肺胃,痰聚于肺焉能不咳,“胃不和则卧不安”是针对肺咳、脾咳、胃咳的病机根本而言。

2 “胃不和则卧不安”应用于小儿哮喘的临证治疗

病案1:婴幼儿哮喘。患儿男,1岁4月,因反复咳嗽伴喘息1年余,于2007年4月收住院治疗。患儿自生后3个月时即反复咳嗽伴喘息,曾因毛细支气管炎、肺炎住院4次,每次均用抗病毒药物、多种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症状减轻出院,出院后仍时有咳嗽,喉中有痰,咳后呕吐奶汁、痰液,继于门诊反复治疗,曾做肺部X线片、CT片,均示肺部炎性改变。曾做纤支镜检查,未发现气道先天发育异常。入院后诊断为婴幼儿哮喘,给予雾化吸入、静脉输液抗感染治疗及对症治疗,症状减轻,但时有咳嗽。患儿平素易呕吐,咳后易吐,吐后易咳,常有夜间咳醒,甚至不能平卧,考虑有胃食道返流,改善体位呕吐症状减轻。患儿形体偏瘦,面色痿黄,大便偏干,舌质红,舌苔白而稍腻,辨证为脾胃不和,痰湿蕴肺,胃气挟痰上迫于肺,肺失肃降。治拟和胃降逆,化痰止咳。处方以平胃散和止嗽散加减:苍术、厚朴、陈皮、半夏、代赭石、枳壳、白前、炙紫菀、炙冬花、炙百部、苏子、白芥子、车前子、甘草,此方加减服用12剂,症状基本消失。再予参苓白术散和玉屏风散加减服用4周,症状彻底消除,体质增强,随访半年,未再有咳喘。

按:哮喘患儿发病率日益增高,发病及诊断年龄越来越小,很多小婴儿按肺炎、毛细支气管炎等治疗仍反复发作,按婴幼儿哮喘给予普米克令舒等雾化吸入、服用顺尔宁等治疗症状可得到长期缓解,但对于婴幼儿胃食道返流致反复咳嗽、喘息者,上述方法难能奏效。由于小儿呼吸道与消化道器官发育未完善、相互间协调性较差的生理特点,或在发育异常等病理情况下功能障碍,均可使胃液逆流至咽部再误入呼吸道,使胃酸刺激气管,引起细支气管痉挛,并通过增加气道高反应性而加剧或诱发哮喘。“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通降为顺。若胃气不降,气机上逆,痰浊内生,则见恶心、呕吐、腹胀、夜卧不安,甚者咳嗽、喘息。故对婴幼儿喘息从胃论治,治以和胃降逆、化痰止咳,方可根治喘息之因。以平胃散和止嗽散方加降逆理气之品,平胃散中厚朴、陈皮理气和胃、行气除满,代赭石重镇降逆,可降上逆之胃气和上逆之肺气而止呕、平喘,止嗽散止咳化痰。症状消失后以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和胃化湿,有“培土生金”之效,方可长期稳定。

病案2: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女,7岁,因反复咳嗽4月余,于2007年3月至门诊就诊。患儿咳嗽以夜间明显,晨起阵咳,严重时夜间多次咳醒,不能安睡,曾服用多种抗生素、止咳药物未效。有过敏性鼻炎史,运动、遇冷空气及嗅到特殊气味后咳嗽加重,痰少,鼻塞,咳嗽每日早晚阵作,曾服止嗽散加味、小青龙汤加味、射干麻黄汤加减等中药;西药曾用博利康尼片、酮替芬、氨茶碱、顺尔宁等,症状曾有减轻,2d~3d后仍咳嗽不止。就诊时查体:咽暗红,咽后壁轻度弥漫性充血,鼻通气不良,两肺听诊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罗音,少量痰鸣音,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诊断为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形体适中,口唇干红而裂,大便少干,喜食辛辣厚味,咳后干呕,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数。辨证为肺胃阴虚,痰饮瘀久,气机不畅。治拟滋阴养胃,清化痰瘀,润肺止咳。处方以沙参麦冬汤合桑白皮汤加减。方药:南北沙参、麦冬、玉竹、桑白皮、半夏、苏子、贝母、杏仁、黄芩、乌梅、五味子、炙杷叶、地龙、甘草。此方服用7剂,症状明显减轻,又加减服用12剂,症状消失。再拟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加减服用3周以调理肺脾胃,症状彻底消除,随访半年,未再有咳嗽发生。

按:咳嗽变异性哮喘(简称CVA),是以慢性咳嗽为主要或惟一临床表现的特殊类型哮喘,很少出现喘息和呼吸困难,又称咳嗽型哮喘、过敏性咳嗽,部分CVA患儿可发展为典型哮喘。目前研究表明,CVA与典型哮喘发病机制相同,即持续气道慢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只是在病情和气道炎症严重程度上不同。部分患儿西药控制有效,有些病人拒用激素,而中医药防治CVA具有良好的疗效。CVA患儿病程长,久咳耗气伤阴津,“胃为水谷之海”,CVA患儿常咳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久服抗生素更伤脾胃,故见干咳、干呕、口渴、咽干不爽、舌质偏红等肺胃津亏阴伤之证。治以滋阴养胃,清化痰瘀,润肺止咳。肺喜润恶燥,以沙参麦冬汤合桑白皮汤加减,方中南北沙参、麦冬、玉竹滋养肺胃;桑白皮、半夏、苏子、贝母、杏仁、黄芩清肺化痰;乌梅、五味子、炙杷叶、地龙、甘草酸收敛肺止咳,全方敛中有清、散中有收。后以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调理,以健脾益气、补益肺胃,可防外邪再袭达到巩固疗效之目的。

猜你喜欢
桑白皮痰饮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蜜桑白皮的体内降脂作用研究
脾胃病从痰饮论治探源及经验
《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探析
桑白皮中sanggenon B对脂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
桑白皮对肾源性水肿大鼠的代谢组学研究
浅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UPLC法同时测定桑白皮中8种成分
中医痰饮致悸论
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绒毛和隐窝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