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专业培养方向与养老需求接轨的探索

2010-02-11 16:28冯建光王秀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0年4期
关键词:本院失业养老

冯建光,王秀兰

1 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2009年针对全国超过700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做出专题部署,出台七方面政策举措。这在历史上是首次,帮扶力度之大也是第一次,足见政府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彰显国内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从理论研究层面,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分析大学就业难问题。劳动力市场分割失业理论认为制度规则分割市场,形成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两种市场不同的准入条件和管理规则使得就业市场存在“歧视效应”,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度,恶化了大学生就业形势[1]。总量失业理论则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归结于高等教育扩招太快[2]。结构性失业理论则认为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协调引发大学生失业与工作空位并存的问题[3]。另外,从宏观经济发展研究的角度和劳动力市场视角研究,众多学者提出垄断性失业、制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有效需求不足性失业、经济转轨性失业、周期性失业等诸多失业研究的理论。

从大学生能力素质分析,就业力也是引发就业难的重要因素。就业力是就业能力的简称,主要包括“获得工作”、“保持工作”和“职业发展”3个方面的能力。由于目前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就业指导、职业生涯教育等方面的不足,引发大学生诸如专业能力弱、学习能力差、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缺失、自我认识不足,择业心态不正确、职业素养缺乏等问题[4],从而加剧了就业难的困境。

2 养老服务业对医学生就业的需求

时下的金融危机更加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与全国高校扩招政策同步,医学院校目前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激增。而医学生就业的主体单位卫生系统,人事制度和用人机制改革的步伐相对较慢,缺乏人才流动机制,导致就业中的“关系竞争”优于“素质竞争”,间接恶化了医学生就业难的现状[5]。

与医学生就业难的形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养老服务业对医学毕业生巨大的市场需求。在国外,养老服务业被称为“银色产业”,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物质生活和精神需要的服务产业。是老龄化社会中非常具有活力和不容忽视的产业。

养老服务业在国内尚处于初始阶段,养老服务的供给量不足,服务品种尚不丰富,服务质量亟需提高,是一个有着巨大市场潜力和广阔发展空间的朝阳产业。而上海老龄化程度尤为严重,早在1979年,上海市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0.07%[6],截止到2008年 12月 31日,上海市户籍人口为1391.04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00.57万人,占总人口的21.6%[7],养老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上海养老行业对专业从业人员的需求量也非常巨大。《上海市浦东新区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工资状况调查》显示,养老行业目前的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参与调查的57家“民非”养老机构,截止到2008年11月末,配备医生的为17家,仅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29.8%,且大多数为退休返聘和兼职;配备专职护士为9家,仅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15.8%;配备康复师的为2家,仅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3.5%;配备专职社会工作者为6家,仅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10.5%[8]。医学专业技术人才在养老行业中存在巨大需求空间。

同时养老服务业是上海市“十一五”规划重点发展产业,规划中明确提出“9073”养老事业发展格局,有效促进养老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并将每年新增1万张养老床位列为市府实事项目,即2010年末全市养老床位将达到10万张,“十一五”的5年时间上海养老床位的发展总量将是过去50年时间的总和[9]。同时,市委市政府鼓励并扶持社会力量创办福利机构,大胆探索建立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相结合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推进老年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进程。届时养老行业中医学背景的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岗位的需求量将会激增。

3 老年服务与管理方向的学生培养

本院抓住上海市养老行业发展的契机,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三年制高职)的培养方向定位于老年服务与管理方向。经过专家论证,最后确立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面向21世纪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以满足老龄社会中常见的老年病、慢性病和伤残患者对康复服务、养老服务的迫切需求,能够在养老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中心、康复护理院、疗养院、老年福利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各类机构从事老年康复指导、养老服务与管理的人才。

配合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本院进一步制定对学生的业务培养要求。使学生通过在校三年的系统学习,掌握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医学等方面的知识,接受中医传统养老保健和现代康复治疗技能的基本训练,初步掌握常见疾病、残疾和老年的康复治疗、评定及预防的能力,构建医学、教育、职业和社会综合康复技能能力。

以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为基础,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积极探索。主要包括:

3.1 “校社合作”形式的探索 高职高专教育历来强调理论联系实践,“订单式培养”、“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等培养方式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实践教学为各高职高专院校所推崇。立足专业实际,为推动学生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具有较高专业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能提早了解养老行业,专业知识学习贴进养老行业,本院与上海市浦东新区养老公益事业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签定“校社合作”协议书。在养老行业课题合作、学生就业服务与指导、专业教学质量与控制、养老行业岗位需求调研等各个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形成学生就业需求与养老服务人才市场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的联合办学体制和机制。通过合作,为学生提供课程见习,实训,毕业实习教学基地,同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早适应就业岗位。同时本院与促进会达成优先选聘毕业生的合作议向,这对及时把握养老行业就业信息,学生就业提供了平台。

3.2 学生“双证”培养 2004年4月2日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对职业院校学生实施“双证制”做了详细的阐述:要选择部分具备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的主体专业,推进学生毕业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直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试点工作。本院立足自身实际,结合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意见,以学生就业为出发点,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放在突出地位。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实现双证培养模式,即学生通过在校3年的专业学习,取得“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成绩合格发放毕业证的同时,鼓励学生考取一个技能证书,如保健按摩师、护理员(高级)证书、营养指导师(高级)等。

在教学过程中,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将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实现证书考试内容与教学大纲相衔接,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增加学生的实践见习,增强专业知识水平,扩充知识面,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构建更加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增强在就业市场的竞争能力。同时本院正就职业资格考试代替毕业会考进行试点,将学生的职业能力纳入专业培养的常规工作,增强学生强化职业技能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3 教学计划的修定 教学计划是学生培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对课程类型及其结构,课程的学习方式、课程开设顺序都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在修定教学计划过程中应明确培养目标和准确的专业定位,对专业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结构进行客观调研分析,才能制定合理、合乎就业市场需求的教学计划。

本院立足专业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把握“必需、够用”的原则,以培养学生通用素质为目的,适当减少压缩专业理论课。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理念对教学计划进行修定。一方面对专业课程进行减并,确定正常人体解剖学、病理学、诊断学基础、基础护理学等专业基础课,另一方面增加社会福利概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老年心理与康复咨询、老年医学等专业课程,契合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使所学内容与就业方向相一致,体现专业工作岗位所需的两个核心知识能力,使学生学有所用。

3.4 教学内容调研 长久以来,三年制高职高专教育被诟病为“本科”的压缩模式,从教材的编著到教学内容的讲授都未能体现专业性、应用性的特点。因此,本院就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研讨,大家一致认为从教学内容的专业化作为本院办学特色探索的开始。

众所周知,三年制高职学生的基础知识、再学习能力、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与五年制、七年制学生存有一定差距。因此立足学生能力实际,就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对学生、专业教师、就业单位进行广泛调研就显得十分必要。

在具体作法上本院将专业课尤其是学生普遍反映纯理论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征求任课教师和专业教师的意见,走访就业单位负责人,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进行广泛调研。既使专业课教学内容贴进就业单位对毕业生专业技能的要求,同时又契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删减难度高又不实用的理论知识讲授,增加实际工作需要掌握而教学内容又缺少的知识的学习,真正做到学有所用,有用必学,用必学精。

面对如此严峻的国内就业形势,面对医学生的就业困境,作为教育领域的从业者我们只有积极探索,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寻求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就业力水平,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能力,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以培养康复治疗师为目标,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卫生系统亟待改革的人事制度,我们只有求思求变,积极探索就业方向和就业领域,因此契合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养老需求是适合康复专业发展需求的,对学生实现就业、走向职场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1]赖德胜.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失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4):69-76.

[2]刘存绪,张红绨.大学生就业供求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2):38-41.

[3]马于军.论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成因与化解对策[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114-118.

[4]丁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15):81-84.

[5]江凌凌,童燕,刘晓鲁.新形势下医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西南军医,2007,(4):108-109.

[6]仝利民.老年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1

[7]2008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调查报告[R].沪民险发[2009]4号.2009.3.

[8]上海市浦东新区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工资状况调查报告[R].上海市民政局课题项目报告.2009.10.

[9]上海市“十一五”规划报告[R].沪委发[2006]6号.2006.9.

猜你喜欢
本院失业养老
养老生活
本院急救设备应急库房的建设与临床调配评估的探讨
两类失业人员可申领6个月失业补助金
PDCA循环在降低本院住院药房药品调剂差错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在学校招生工作中的应用
失业预警
养老更无忧了
无人机 会有时——飞行员的失业时代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