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更加安全和谐

2010-02-14 05:51闪淳昌
中国水利 2010年13期
关键词:防灾减灾洪水

闪淳昌

(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100721,北京)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的风险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静止的、孤立的风险,而是影响大、高度不确定、综合性强、回旋余地较小的现代风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约以年均增加16座城市和1.4%城镇人口的速度在快速发展。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财、物在向城市集中的进程中,人类必将创造出更高的生产力,给公众提供全新的发展机遇和生活空间;但是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风险,生命线工程和信息网络一旦遭到破坏,损失将更加严重,甚至导致社会秩序失控。如水、电、油、气、通信等生命线工程和信息网络一旦被破坏,轻则导致经济损失和生活不便,重则会使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或军事陷入局部或暂时瘫痪,社会秩序失控。

由于城市的公共安全基础比较薄弱,一些城市缺乏统筹规划,不同程度存在着盲目扩大城市规模、过于集中于城市中心区、人口过快增长、交通堵塞、环境恶化等“城市病”,再加上难以预料的全球性气候反常和难以控制的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城市灾害越来越呈现出突发性、多样性、复杂性、连锁性(次生、衍生和耦合)、受灾对象的集中性、灾害后果的严重性和放大性等特点。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灾害种类多,频度高,区域性、季节性强,灾害损失严重。我国最为经常发生的灾害有洪涝、干旱、地震、台风、地质灾害和森林火灾等,其所造成的损失占到损失总量的80%~90%。

2010年入汛以来,我国天气复杂多变,极端灾害性天气频发多发,特别是南方地区降雨过程多、强度大,洪水水位高、次生灾害多、受灾重都是罕见的,特别是广东、广西、江西、湖南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受灾严重。由此而造成的内涝问题成为近期困扰我国城市的燃眉之急。虽然极端气候是造成此次涝灾的直接原因,但也暴露出城市水泥“硬壳”下排涝系统的“软肋”,让城市治水能力潜在的诸多问题“浮出水面”。过去发生的城市洪水,多半是外洪、江河泛滥、山洪暴发,采取城市外围的河道沟渠建设和堤坝的加固等措施应对。城市内涝,曾经一度不被重视。我国灾害防御体系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特别是中小河流防洪标准偏低,山洪灾害防御能力较弱,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偏低等问题凸显。

这些问题及其带来的后果日益令人担忧。在江西、福建、湖南的多个城市,市民的汽车、住宅、商铺遭淹,大水堵路、火车停开、储备粮受损等问题接踵而至。我国其他城市也存在同样的隐患。如何治水,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安全发展的新课题。

1998年长江大水后,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防治洪灾,在长江、珠江、黑龙江等“大江大河”都修建了足以防治百年一遇洪水的防洪设施。但与此同时,却忽视了城市内部、农田水利和“小江小河”的排水排涝设施建设,城市排水泄洪能力不足,以致疲于应付涝灾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却总是难以标本兼治。事实上,在暴雨的考验下,我国城市治水理念发生着积极变化,正在从治理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

国际减灾战略正在作重大调整,如由单项减灾向综合减灾转变,由单纯减灾向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转变,由减轻灾害向减轻灾害风险、加强风险管理转变,由一个国家减灾向全球减灾和区域减灾转变。因此,需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依法防控、群防群控,突出重点任务,把握关键环节。当前,在确保防汛抗洪救灾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进行、落实防汛抗洪救灾责任制的同时,必须标本兼治,把减灾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高度重视包括全球气候变化、经济全球化、城镇化等自然与人文过程引发或孕育的新的灾害风险,寻求除害与兴利并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要加快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重点防灾设施和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建立包括防洪、抗旱等内容的综合防灾体系。国家重点设防城市,更要加快建立健全完善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城市整体防灾抗毁和救援能力,并切实加强对重要基础设施和关键资源的保护工作。切实提高城市应对危机和风险的能力,让城市更加安全和谐。

猜你喜欢
防灾减灾洪水
中日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对比研究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洪水时遇到电线低垂或折断该怎么办
又见洪水(外二首)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
该做的和不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