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央苏区党群关系建设的实践及启示

2010-02-15 19:22欧阳月明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中央苏区苏区群众

□欧阳月明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办公厅,江西井冈山343600)

试论中央苏区党群关系建设的实践及启示

□欧阳月明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办公厅,江西井冈山343600)

中央苏区时期,我们党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密切了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发展壮大了革命队伍,为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扎实的群众基础,成为党的建设史上密切党群关系的光辉典范。

中央苏区;党群关系建设;实践启示

党群关系是我党历来都十分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如何,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和党的生死存亡。中央苏区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执政实践,我们党不仅在政权建设、军队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上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在党的建设上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党群关系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党在这方面的实践是非常成功的,通过密切党群关系,加深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感情,取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确保了苏维埃革命的开展以及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一、中央苏区时期党群关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央苏区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发展革命运动,建立苏维埃政权,实现局部执政,打破了这个地区原有的政治秩序、经济结构和利益格局,苏区群众渴望过上新的生活,对我们党执政充满期待。但是,现实情况是,中央苏区社会经济非常落后,封建旧思想、旧风俗占据主流,共产党自身也存在一些消极现象,这些都给党在苏区的执政实践带来很大的挑战。要使这样一支武装、这样一个新政权在苏区站稳脚跟,就必须团结苏区群众,搞好党群关系,争取苏区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当时,党要密切与苏区群众的关系,面临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

(一)经济十分落后,群众生活贫困。中央苏区是一个典型的小农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农村中的封建生产关系牢固,少数地主、富农占有大量土地。毛泽东统计了当时的土地占有情况:寻乌县土地,地主占30%,公田占40%,农民只占30%,而该县农村人口中,地主、富农仅占总人口的7.445%,中农和贫农占88.25%。就是说占人口总数88%以上的贫农、中农只占全县30%的土地,而占人口总数7.4%的地主富农却占有全县 70% 的土地。[1]P173-174农村中的一部分农民因封建剥削的加重而成了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手工业者或店员,“他们劳动条件差,工作时间长,一般每天劳动时间12个小时,多数达16个小时。工人收入微薄,最低的每月只有30斤米。”[2]P3;商业交易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面临着繁重的税收,有田赋税、契税、营业税、牙当税等二十多种。由于经济落后,土地缺乏,生活贫困,群众一开始担心共产党的到来会像地主阶级和封建军阀一样对他们进行掠夺、剥削,因此一些群众对党在苏区的活动感到恐惧,一些地主、富农利用群众的这种心理,发动群众对共产党进行抵制。

(二)思想意识保守,群众觉悟较低。红军来到中央苏区之前,这个地区还保留了较多传统的封建文化,民众形成了落后保守的人格特征,如浓厚的小农意识、封闭保守的思想,在行为方式上则表现为对新生事物接受缓慢。此外,凋敝的社会经济也致使该地区文化教育相对落后。以赣州城为例,虽为赣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至大革命前仅有两所中学、两所师范学堂,在校学生不足千人。而当时整个赣西南、闽西地区,90%以上民众为文盲[3]。社会上吸食鸦片和女人缠脚的恶习严重。落后的文化教育,保守的思想意识,使当地民众在思想上一开始难以接受共产主义等先进思想,也很难拉近与共产党的距离,党的思想动员和文化宣传工作面临很大的阻力。

(三)社会阶层复杂,利益诉求多样。虽然中央苏区农民占绝大多数,但土豪劣绅、地主、手工业者和无业游民等社会群体也大量存在,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状况不尽相同。就地主阶级而言,“大中地主阶级的全部都是反革命”,“而代表小地主带着革命民权主义倾向的合作社派,日益接受无产阶级意识的指导,与贫民阶级结合起来,形成近来的土地革命斗争。”[4]P195-196富农阶层,“四乡共计三十二家富农,二十四家反革命,余八家现虽尚未反革命,也不知将来怎么样。[5]P150对于商人,“本区商人本钱五十元以上的共十二家,其中九家反革命,三家不反革命……二十元以下的三十四家,名叫商店,实是贫民小店,因此他们中间没有反革命的”。[5]P159-160还有无业游民“一般都是欢迎革命,不但没有一个反革命的,并且有十个参加区乡政府的指导工作”。[5]P163还有宗教阶层等等。苏区社会阶层多样,对待共产党和革命的态度也不一样,并且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如果我们党不能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区分,采取不同的政策,就不可能争取最大多数人的支持。

(四)民主法制不完善,群众权益得不到保护。党最初在革命根据地的民主建设的效果并不理想。毛泽东曾指出:“县、区、乡各级民众政权是普遍地组织了,但是名不副实。许多地方无所谓工农兵代表会……选举完毕,大权揽于委员会,代表会再不提起。”[4]P70-71而有的苏区,虽成立了工农兵代表大会,但很少是由群众选举产生。一些地方苏维埃政府强迫群众加入合作社;强行向群众募捐;用强迫命令或欺骗手法扩建红军,组建地方武装,等等。“苏维埃的负责人压迫群众,如果稍有不对的,即用绳捆绑,以致群众害怕苏维埃。”[6]P114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苏区民众不愿参与到新政权中去,并对苏维埃政府缺乏必要的信仰。像闽浙赣苏区,许多群众不承认新政权,对它的信仰是“愈接近群众的一级便愈低落”。[7]P346由于群众对苏维埃政府缺乏信仰,这就直接影响到苏区革命动员工作的开展。

(五)新政府内的个别腐败现象,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受封建腐朽思想的影响,加上制度的不完善,苏维埃政府中时有腐败现象出现:一是贪污。“各级政府工作人员随便可以乱用隐报存款,吞没公款,对所没收来的东西(如金银物品等)随便据为己有。”[8]P224二是浪费。1932年以前“各级政府浪费的情形实在惊人,一乡每月可用至数百元,一区可用数千元,一县甚至用万元以上”。[8]P224三是官僚主义。“摆架子,不喜接近群众。群众有人走到政府里去问他们的事情时,政府办事人欢喜呢,答他们一两句,不欢喜呢,理也不理,还要说他们‘吵乱子’”。[5]P173这些贪污腐化、铺张浪费和官僚主义等腐败现象,影响了党在苏区群众中的形象,破坏了党与苏区群众的紧密联系。

二、中央苏区加强党群关系建设的成功实践

我们党在中央苏区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局部执政,关键是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种拥护和支持,直接来源于苏区群众与党的鱼水之情、血肉联系。而党之所以能够与人民群众建立如此紧密的联系,根本在于我们党能够正确分析苏区的政治经济形势,正确认识苏区群众的利益需求,正确处理党和苏维埃政府存在的各种问题。党在中央苏区对党群关系的处理是一次十分有益的探索,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全面,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党的建设和廉政建设等。这些政策措施可以概括成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决土地问题,消除苏区农民群众的后顾之忧。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要想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首先必须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确保农民土地所有权。1931年2月8日,苏区中央局在第九号通告中指出:农民参加土地革命的目的是“不仅要取得土地的使用权,主要的还要取得土地的所有权”,必须使广大农民在土地革命中取得“他们惟一热望的土地所有权”。[9]P2811931年12月1日,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1933年6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发布《关于实行土地登记》布告,规定土地登记后由苏维埃发给农民土地证,“用这个土地证去确定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他人不得侵占,政府不得无故没收”。[10]P731至此,苏区农民土地所有权问题,随“耕田证”改为“土地证”而得到解决,农民感觉到自己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土地,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在解决苏区农民土地问题的同时,1932年8月,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南部17县经济建设大会上,号召全苏区劳苦大众,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大规模开展经济建设,此后,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运动在中央苏区开展起来。由于经济得到发展,群众生活得到改善,党与苏区群众的联系更紧密,苏维埃政权也更加巩固。

(二)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保护苏区群众的民主权益。一是从制度和程序上进行有利于工农群众的设计。根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组织法》规定,苏区实行代表会议制度,每一级代表大会都是本辖区的最高政权机关,并由下一级代表大会所选举出来的代表组成。选举的原则是:区及区以上各级苏维埃以间接选举为主,而市苏和乡苏则以直接选举(普选)为主,实行自下而上、逐级推进的方法进行。至于基层的普选,必须严格遵循“一切政府工作人员必须由选举而任职,不胜任的由公意而撤换,一切问题的讨论解决根据于民意”的原则。[11]二是充分保障群众的选举与被选举权。例如通过法律法规对选举运动中的选民资格、选举单位、选举经费、选民登记和候选人名单的公布等方面给予了规定。苏区群众成了新政权的主体,而传统的权力阶层则被排除在外。通过法律法规的保障,从而使那些最积极、最坚决、最能代表选民利益的分子被选入苏维埃政府。通过开办选举运动培训班,组织宣传队等方式对苏区群众进行训练和引导。通过上述努力,苏区的民主政治建设得以广泛开展。

(三)发展教育事业,提高苏区群众的文化素质。苏维埃宪法大纲中明确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在进行国内革命战争所能做到的范围内,应开始施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12]P781解决农民的教育问题,不仅在政策上有明确规定,在实践中也得到了贯彻落实。比如,在普通教育方面,兴办了各类学校,为农民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毛泽东在第二次全苏大会报告中列举说:根据江西、福建、粤赣三省的统计,在2931个乡中,有列宁小学3052所,学生89710人;有补习夜校6462所,学生94507人。而当时这三省苏区的总人口约300万,在校适龄学生总数约占总人口的6%左右,占适龄儿童总数的50%左右。[13]P430又如,在社会教育方面,成立了“消灭文盲协会”,开展扫除文盲运动。教育的普及,使得苏区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提高。

(四)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改善党的形象。一是反对本本主义,注重调查研究。在1930年5月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又明确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4]P111-112毛泽东不但主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而且亲自作了对寻乌、长冈乡、兴国、宁冈、永新、东塘、木口村、才溪乡等地的调查工作。二是关心群众利益,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毛泽东在瑞金沙洲坝,了解到当地群众缺水吃,就带领大家挖“红井”,帮助群众解决饮水困难;周恩来、张闻天等带头帮助红军家属砍柴,挑水;朱德等红军领导人带头下田帮助农民插秧收稻,车水抗旱……毛泽东亲自所作的《长冈乡调查》和《才溪乡调查》,生动详细地记载了这方面的情况。“我们郑重称赞他们的工作为‘苏维埃工作的模范’,因为他们与群众的关系十分密切,他们的工作收到了很大的成效”。[14]P95广大党员和各级工农兵政府,也带头关心群众利益,密切联系群众,当时由中共兴国县委提出的“十带头”、“四模范”很快地成为整个中央苏区苏维埃工作人员的共同行为准则。三是进行思想斗争,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毛泽东指出:“党内批评是坚强党的组织、增加党的战斗力的武器”,要“党员明白批评的目的是增加党的战斗力以达到阶级斗争的胜利,不应当利用批评去做攻击个人的工具”。[15]P388毛泽东还要求坚持正确的批评方法,即要在党内批评,不要在党外去批评,要教育党员懂得党的组织的重要性。通过加强作风建设,培养了中央苏区干部和党员良好的作风,使苏区群众密切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以实际行动支持党的工作。

(五)坚持反腐倡廉,建设廉洁政府。一是严格财政纪律。1932年9月,中央财政部发出训令,强调“各级政府必须按照中央颁布之财政条例,坚决执行,不按照财政系统,不依照财政手续,无论任何机关,都不准给一个钱。对于随便提款及随便付款者必须予严厉处分。”[16]P228确立了财政统一原则之后,中央政府又着手各项财政制度的建设,建立了预决算制度,统一了税收、会计制度、审计制度、国库制度。二是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建立法制监督,各级党的组织设立了监察委员会,中央有党务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监察条例,各级政府设立了工农检察部和工农控告局,对各级苏维埃工作人员有严格的纪律、制度的约束和要求;加强审计监督,从1934年2月以后,中央审计委员会对中央政府各直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团体进行了普遍稽查,审核其财政开支情况;强化舆论监督,当时中央一级的报刊《红色中华》、《青年实话》等开辟专栏,专门揭露和批评党和苏维埃工作人员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扩大群众监督,苏维埃政权下的工农群众享有最广泛的民主,有批评监督和罢免改造干部的权利。三是严厉惩治腐败。苏维埃政权颁布了《政府工作人员惩办条例》、《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等一系列惩治腐败的法律法规,依法严惩了左祥云、刘仕祥等一批腐败份子,严肃了法纪。通过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苏区干部廉洁奉公蔚然成风,“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分田地,夜走山路打灯笼”,[17]P148就是这种作风的真实写照,干部的这种优良作风给了苏区人民以很大的鼓舞及信赖。

三、中央苏区党群关系建设的深刻启示

中央苏区建立距现在有70年了,已经成为历史,但中央苏区党群关系建设的基本精神是永存的,所创造的成功经验还是非常鲜活的,值得我们吸收、借鉴和弘扬。今天我们所处的环境虽然没有中央苏区时那么艰难险恶,但前进的道路也并不平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充分借鉴中央苏区党群关系建设的好的做法,把党群关系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给予高度重视,结合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新变化,突出重点,统筹兼顾,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党群关系建设,着力构建新时期和谐的党群关系。

启示一:加强党群关系建设,必须切实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经济和民生问题。经济建设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和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中央苏区党领导广大群众,大力发展经济,不仅解决了财政、供给困难,而且改善了军民关系,提高了党的威信。发展经济意义不仅在于能够为解决党群矛盾提供必要而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在于能够使人民群众增强对党的信任和信心,起到凝聚人心、稳定社会的作用,这是密切党群关系最深厚的基础。新形势下,加强党群关系建设,必须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各种实际困难。要着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关注民生是我们党的一贯追求。早在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同志就谆谆告诫党员干部要关注群众生活的一切方面,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都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党的十七大要求全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出了一系列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启示二:加强党群关系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在任何时候要处理好党群关系,都必须走民主化的道路。中央苏区时期,苏区党通过建立代表会议制度、切实可操作的选举制度、全面的监督制度,鼓励人民参与苏维埃事务的管理等各种措施发展了苏区民主,调动了苏区人民参与政治的热情。推进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让代表了解群众的心声,反映群众的意见,代表群众的利益。取消城乡差别,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改革人大代表和干部选举方式,逐步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增强人大代表和领导干部的合法性和群众性。二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走社会主义民主宪政的道路,以健全的法律、法规和严密的法律组织,保证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各项权利得以实现和维护。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群关系建设提供法制保障。三要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政治。丰富民主的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发展多种多样的群众组织,为群众参与政治生活提供舞台和依托。唯有走民主化的道路,党才能在最终意义上处理好党群关系,实现党群关系的良性健康发展。

启示三:加强党群关系建设,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中央苏区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公仆,与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广大苏区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勤于政务、一心为民铸就了“血浓于水”、“鱼水相依”的党群关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只有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进一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血肉联系,使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牢固的群众基础和雄厚的群众力量;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始终不渝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等执政理念,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启示四:加强党群关系建设,必须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反腐倡廉建设是党群关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党在中央苏区时期,十分重视并严格要求苏区党政干部养成清廉从政的工作作风,且实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反腐倡廉的措施。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像中央苏区时期那样,反腐败要做到标本兼治,教育、监督与法制并举。一要加强廉洁从政教育。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改进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实效。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在全社会营造反腐倡廉的浓厚氛围。二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强人大立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强化纪检监察监督和司法监督,扩大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大力推进以民主集中制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各项监督机制。三要加大惩处力度。借助法制威力,认真查处大案要案,极力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把反腐败斗争纳入法治轨道。

党群关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央苏区党群关系的实践还启示我们:加强党群关系建设,必须抓好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在全党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必须进一步拓宽党群沟通渠道,构建党群联系的长效机制,重点健全了解社情民意、党员服务群众、扶贫帮困和保障群众政治参与的制度;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维护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不断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必须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认真做好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党群关系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党群关系建设的整体合力。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余伯流,廖正本.赣南革命三十年[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2.

[3]赖华林,达建彬,路蓬蕊.苏区农村社会变革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党史文苑,2008.10(下).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毛泽东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斗争时期的调查文选[Z].2008.

[6]党史资料征集协作小组.湘赣革命根据地: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1.

[7]江西财经学院经济研究所,江西省档案馆,福建省档案馆.闽浙赣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选编[M].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

[8]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中央苏区政权建设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9]戴向青,余伯流,夏道汉,陈衍森.中央革命根据地史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0]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1]毛泽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N].红色中华,1934-01-26.

[12]董云虎,刘武萍.世界人权约法总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13]舒龙,凌步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14]柏柳.苏区英风录[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

[15]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16]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央苏区政权建设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17]谢济堂.中央苏区革命歌谣选集[Z].厦门:鹭江出版社,1990.

The Practice of Party-Mass Relationship Construction in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and Its Enlightenment

OU-YANG Yue-ming
(Administrative Office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Jinggangshan,Jiangxi 343600,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struggle in the Central Soviet Area,our Party,through working out a series of guidelines and policies in politics,economics,culture and party construction,tightened the flesh-and-blood ties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consolidated the Soviet power,and expanded the revolutionary team,thus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Party leading the people to acquire the final victory of revolution.It has become a good example of party-mass relationship constructi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Party.

Central Soviet Area;Party-mass relationship construction;practice and enlightenment

D261.3

A

1674-0599(2010)03-0034-06

(责任编辑:贺文赞)

2010-04-16

欧阳月明(1978—),男,江西万安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办公厅干部,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建理论、公共管理。

本文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2008年科研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号为08dj11。

猜你喜欢
中央苏区苏区群众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多让群众咧嘴笑
苏区创业致富人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