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1:研究问题(Study Question)

2010-02-16 03:36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0年5期
关键词:亚组经济学组间

指南1:研究问题(Study Question)

药物经济学评价的第一步是明确研究问题,主要包括研究背景(Study Background)、研究产品(Study Object)、研究角度(Study Perspective)、研究人群(Study Population)和研究目的(Study Objective)等内容。除主要研究问题外,也可包括次要研究问题,如干预对不同亚组(Subgroup)的影响或不同治疗方式(单一治疗和联合治疗)造成影响的差异等(Canada,2006)。

1.1 研究背景(Background)

研究背景提供如下信息:相关疾病的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概况,主要干预手段与疗效,国内外关于相关干预的药物经济学评价现状(基本结论和尚存的问题),以及本研究的价值(必要性、重要性或创新性)等。

1.2 干预措施及对照选择(Intervention and Comparators)

1.2.1 干预措施(Intervention)和对照(Comparator)的描述应该包括剂型、规格、用量、治疗方式、合并用药和治疗背景等信息。对照的选择建议尽可能采用适应症相同的常规治疗(Usual Care)或标准治疗(Standard Care)方案。如果某些疾病目前仍然无有效医疗措施或不建议干预(如前列腺癌的观察等待法“Watchful Waiting”),药物经济学评价可以与使用安慰剂(即无干预)进行比较的结果,但须说明其无医药干预的临床合理性对照药品应以通用名(Generic Name)表示,并列出药品的商品名(Brand Name)。

1.2.2如果新药属于现存的治疗药物分类,原则上选择那一类药中最常用的药物或标准治疗作为对照;如果药物属于一个新的治疗药物分类如果适应症与其他药相同,则选择适应症最相同的药物作为对照。空白对照一般不推荐,仅在围绕临床试验的平行研究(Piggyback)中使用。

解释:

药物经济学评价建立在不同治疗方法相互比较的基础上,因此比较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照的选择,这不仅对经济学评价,而且对评价药物的治疗价值都非常重要。理想状态下新药应该与目前最具成本-效果的治疗方案进行比较,在实际研究中有许多对照供选择,如现存对照(常规治疗)、最有效对照(标准治疗)和空白对照等。“常规治疗”应该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或根据市场份额确定的治疗方法;“标准治疗”是常规治疗中被证明效果最好的治疗方法。

1.3 研究角度(Perspective)

1.3.1 研究者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报告对象明确研究角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社会角度(Societal Perspective),医保方角度(Insurer’s Perspective),雇主角度(Employer’s Perspective)医疗提供者角度(Health Care Provider’s Perspective以及患者角度(Patient’s Perspective)等。

1.3.2 在一项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应当自始至终坚持研究角度的一致性。

解释:

(1)研究角度在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旦研究角度确定,研究设计、分析方法、成本和效果的测算等一系列评价过程也随之确定下来。在不同的研究角度下,成本的范围和估计、效果指标及计算都有很大差别。如转移支付成本(Transfer Cost),从全社会角度分析,为避免重复计算该成本不纳入成本计算范畴,而从转移支付方(如卫生保健系统或医院)角度,因成本不能得到补偿而需计入成本(Laura,1996)。

(2)通常,最理想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角度是全社会角度。这是因为药物经济学研究是建立在社会福利观点的基础上,意味着不管谁投入谁获利,分析都应该包括所有的成本和效益,即卫生服务系统外的成本和效益也应该考虑。对于基于非社会角度开展的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可以根据需要讨论在全社会研究角度下的成本效果的变化情况。

1.4 目标人群(Target Population)

1.4.1 研究需要明确药物的适用人群,纳入标准(Inclusion Criteria)及排除标准(Exclusion Criteria)。目标人群应当采用流行病学特征描述病人类型,如疾病类型及严重程度、有或没有其他并发症(Complications)或危险因素、年龄、性别、社会经济特征等等。

1.4.2经济学评价通常在整体人群上进行,根据需要也可以在亚组水平上进行。亚组分析可以按人群特征、疾病亚型、严重程度以及有无合并症(Comorbidity)等分组。

解释:

亚组的差异对决策者非常重要,可以为决策者提供优先干预对象。但分组参数和亚组数量受样本大小的限制。因此研究者要在分析的精确性和统计能力之间进行权衡。一般说来,有证据表明临床效果和成本-效果在不同组间存在差异时应当使用亚组分析,也可对研究方案中提出的那些亚组间可能存在的效益、成本或偏好间的差异进行经济学评价。亚组分析需要建立在研究前参数已经很清楚的前提下,在简单分析中亚组分析尽可能少。以下问题有助于判断亚组差异是否是真正的差异(Oxman,1992):

(1) 亚组差异大小是否具有临床重要性(如可以导致亚组间不同的治疗建议)?

(2) 亚组间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

(3) 是否亚组假设研究前与分析后不同?

(4) 是否研究使用最少的亚组分析?

(5) 是否是在同一研究中得到亚组间的差异(而不是两个研究)?

(6) 亚组差异与其他研究一致吗?

(7) 是否有直接(生物学)证据支持亚组间差异?

猜你喜欢
亚组经济学组间
达格列净对预混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简明经济学
艾灸神阙穴对不同程度力竭运动大鼠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 (正文见第45 页)
不同年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核团ADC值与年龄的相关性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更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