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一文 亦幻亦真——以《我所知道的康桥》解读《再别康桥》

2010-02-16 18:10李殿林内蒙古扎赉特旗一中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8期
关键词:康河再别康桥康桥

李殿林(内蒙古扎赉特旗一中)

一诗一文 亦幻亦真
——以《我所知道的康桥》解读《再别康桥》

李殿林(内蒙古扎赉特旗一中)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11月。全诗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细致入微地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爱、美、自由是徐志摩一生追求的“单纯信仰”。崇拜自然、寄情自然是徐志摩散文的重要内容。写于1925年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细致描述了他在康桥时超脱、闲逸的生活情趣,表现了自己陶醉于迷人景色中的愉悦心情。品析《再别康桥》,必须读他的这篇同题材散文。以文解诗,颇多益处。

那么就让我们结合《我所知道的康桥》,真切领略康桥美景和作者沉醉其中的真实感受吧。

首先,《再别康桥》为什么只写康河?因为“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我所知道的康桥》中作者给我们再现了如画的康河胜景。

在飘香的果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夜晚,星光下听康河的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可以充分感受大自然的优美宁静;河的两岸都是四季常青的草场。早晚总有黄牛白马从容吃草,“星星的黄花在风中动荡,应和着它们尾鬃的扫拂”。“我”在清晨和傍晚,常坐在草坪上,读书,看水,看天空的行云,甚至搂抱大地的温软。“或是在初秋的黄昏,近着新月的寒光,望上流僻静处远去”,听音乐般的水声在静静的河上描写梦意与春光!

其次,《再别康桥》为什么只选几个意象倾诉他的康桥之恋呢?这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承继着中国古典诗歌送别的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再别康桥》是送别诗,是作者与康桥这一特定拟人化了的“物”的惜别。作为深谙古典诗歌的徐志摩,在创作上必然选取古典诗歌中具有惜别意味的意象来加以表现。其二,更重要的是,这些意象微缩了《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展现的康桥生活。诗中的意象都具有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是诗人经历的聚焦、思想的结晶、感情的浓缩。下面一一介绍。

——金柳。古诗中寓惜别之意。借此意象诗人抒写了对康桥艳丽黄昏的依恋之情。他说:“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尤其是四五月间,那真是寸寸黄金。读读《我所知道的康桥》便明了此感。文中是这样写的:

有一次我赶到一个地方,手把着一家村庄的篱笆,隔着一大田的麦浪,看西天的变幻。有一次是正冲着一条宽广的大道,过来一大群羊,放草归来的,偌大的太阳在它们后背放射着万缕的金辉,天上却是乌青青的,只剩这不可逼视的威光中的一条大路,一群生物!我心头顿时感着神异性的压迫,我真的跪下了,对着这冉冉渐翳的金光。

这牧归时神奇的夕阳景观,梦幻一般。作者爱“美”的心灵被震撼了。在作者看来,康桥是一片神奇的、令人敬畏的土地,有着大自然神异的美和人文精神的美。如今,要离开这里了,他怎能不依恋?

“金柳”象征了康桥的黄昏美。而只有读了“康文”的这些描写,才能对这个意象有更真切的体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文解诗,最为必须。

——潭。“河身多的是曲折,上游是有名的拜伦潭——‘Byron’sPool’——当年拜伦常在那里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诗人曾说过:“英国人是自由的,但不机械;是保守的,但不顽固。”“彩虹似的梦”就是他早年心中做的“建立英国似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梦。如今拜伦不在了,他的梦也醒了,唯余康水眼前流。诗人目睹那景色依旧的康桥,回想起往昔的时光,其情之深,该过于潭之水吧。

——撑篙。与其说这是意象,不如说是意境,诗人在这里回放了当年“康桥撑船”的情景。《我所知道的康桥》对此有细致有趣的描写。“初起手尝试时,容易把船身横住在河中,东颠西撞的狼狈。”“不知有多少次河中本来优闲的秩序叫我这莽撞的外行给捣乱了。”“初夏可以划船到桥边树荫下躺着念书或做梦。”“槐花香在水面上漂浮,鱼群的唼喋声在你的耳边挑逗。”

作者还用传神的笔触描写了康河女郎撑船的悠闲情景。细节描写、动词运用极为传神。真是寥寥数笔,情神毕现,如在目前:

你站在桥上去看人家撑,那多不费劲,多美!尤其在礼拜天有几个专家的女郎,穿一身缟素衣服,裙裾在风前悠悠的飘着,戴一顶宽边的薄纱帽,帽影在水草间颤动,你看她们出桥洞时的姿态,捻起一根竟像没分量的长竿,只轻轻的,不经心的往波心里一点,身子微微的一蹲,这船身便波的转出了桥影,翠条鱼似的向前滑了去。

此番情景,如在画中,实不在画中,怎能使人忘怀?如今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再回到现实怎不哀伤?

徐志摩在康桥生活的两年,优哉游哉。那时他有理想,生活充实,对未来满怀希望。“一船星辉”就是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意味。如果说,祖国是诗人永远的故乡,那么,康桥同样也是诗人永远的故乡——精神之故乡。如今康河两岸依旧是当年葱翠的草坪,河中依旧是当年清澈的流水。此时的诗人,想到回国后理想幻灭的矛盾烦闷,怎能不“身虽万里,梦魂必常绕”(《康桥再会吧》)?

——云彩。“云彩”代指诗人的康桥生活。“云彩”是诗人的挚友,这位朋友就要不陪自己了。“作别西天的云彩”时,当年美好的记忆都涌上心头。“挥一挥衣袖”,是情感的决绝,也是对康桥最温情的告别,情感的浓度达到了极致。其实他自己也是一片云彩,将要离开这精神的故乡像游子一样四处漂泊。

“云彩”又是他的知心爱人,情浓自然痴。在分别的一刹那儿,没有言语,只有沉默。康桥给了他太多的东西。回首过去那些盈满诗意的日夜风华,他多想再回到从前,重拾无忧无虑的生活,重拾往昔满怀激情的理想啊。

《我所知道的康桥》就这样再现了上述意象丰富的意蕴。此外,散文还写了诗中没有的内容,也有助于我们解读诗歌。兹举“骑车春游”一例:

任你选一个方向,任你上一条通道,顺着这带草味的和风,放轮远去,保管你这半天的逍遥是你性灵的补剂。这道上有的是清荫与美草,随地都可以供你休憩。你如爱花,这里多的是锦绣似的草原。你如爱鸟,这里多的是巧啭的鸣禽。你如爱儿童,这乡间到处是可亲的稚子。你如爱人情,这里多的是不嫌远客的乡人,你到处可以“挂单”借宿,有酪浆与嫩薯供你饱餐,有夺目的果鲜恣你尝新。你如爱酒,这乡间每“望”都为你储有上好的新酿,黑啤如太浓,苹果酒、姜酒都是供你解渴润肺的。……带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块清静地,看天,听鸟,读书,倦了时,和身在草绵绵处寻梦去——你能想象更适情更适性的消遣吗?

在空旷的大自然,纵情宣泄自己的情感。至美的人性,如淳朴的世外桃源;怡人的居室,如李乐薇笔下的空中楼阁。多么畅快的情景,这本身就是诗。

下面说说以文解诗可以获得哪些新的感悟。

首先,一诗一文,亦幻亦真。诗,梦幻之美;文,现实之美。诗,梦幻之美却真实存在;文,现实之美却梦幻迷离。诗,内蕴“我”的康桥之恋;文,外显“我”的康桥之情。诗文交融,互补互生,完美传达了作者痴迷怅惘的康桥情结。

其次,以文解诗,更悟诗情。文是对诗内容的具象化。作者之所以对康桥倾注了那么深的情感,是因为康桥给了他那么多人生的美、爱和自由,是心灵的补剂。如果仅就诗本身而言,我们只能感受到一般的依恋之情,这是一种浅层次的人所共有的情感。一旦读了文后,才豁然醒悟,作者每选的一个意象,都如一角冰山,浓缩了其不老的康桥情结。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再别康桥》绝不仅仅是韵律、意象唯美的一首诗。它浓蕴了诗人对人生意义、对理想破灭、对民族命运等诸多体悟。如果不读文,读诗之美是小美;读文后读诗,其美为大美。不读文,是一般人读诗;读了文,如诗人自己在读诗。

第三,由这样的以文悟诗可见,诗重在简洁和高度的浓缩。是内容的浓缩,也是情感的浓缩,二者缺一不可。

从内容上看,诗中只选康河,且只选“金柳”“水草”“潭”“云彩”等几个意象,却高度浓缩。即使一个细节,比如“康河放歌”,也串连着诗人康桥生活的一幕幕珍珠般的美好片断。

从情感上看,康文大多是以直接再现情境来抒写情感,而康诗则是通过意象达到高度强化。其意象因有了诗的语言这一媒介,便更具“情”的浓度。也就是说,康诗的情感不是直抒胸臆的,而是内蕴于意象中的,这也是此诗能赢得不同时代读者心音共鸣的原因。比如,水草,在文中作者如此描写:“桥的两端有斜倚的垂柳与椈荫护住。水是澈底的清澄,深不足四尺,匀匀的长着长条的水草。”诗中则予以强化:“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赋予“水草”更多主观情绪色彩。

从作者的自述可知,散文因是“临时逼出来的事”,他只能极简地写康桥。即便如此,尚且把康桥之美写得那么厚实。可见在作者的心中,康桥是何等的神圣!可以说,作者对康桥是有着浓厚的情感积淀的。这种情感一旦用他擅长的诗歌这种精粹的形式来传达,又赋予了人所共有的因子,就算读者不知道作者在康桥生活和学习的情景,也会为那抑扬和谐的旋律、柔美轻灵的意象、缕缕丝丝的怅惘之情拨动心弦。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真的在诗中铺排一些文中的景致描写,反而失去了诗歌空白所创造出的联想空间和艺术魅力。作者的另一首诗《康桥再会吧》不及《再别康桥》,其道理即在此。

猜你喜欢
康河再别康桥康桥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基于UMU平台的语文互动教学探究——以《再别康桥》一课教学为例
小桥流水在剑桥
“雨巷诗人”与“康桥诗人”
郑州康桥悦蓉园新中式院墅
论述《再别康桥》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从“轻轻”“悄悄”中浅析《再别康桥》的宁静与自由
《雨巷》与《再别康桥》比较阅读
康桥,我心中的圣桥
剑桥,学者的麦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