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南水北调中线生态城市带研究

2010-02-17 13:12吴海峰
中州学刊 2010年6期
关键词:中线南水北调生态

吴海峰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河南郑州 450002)

建设南水北调中线生态城市带研究

吴海峰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河南郑州 450002)

建设南水北调中线生态城市带,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致力经济、社会与生态相协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科学规划为指导,以振兴生态产业为主线,以强化环境保护为手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生态环境意识,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建设同步、城市现代化和城市生态化并进。

生态城市;南水北调;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使包括南阳、平项山、漯河、许昌、郑州、焦作、新乡、安阳、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天津和北京等 19座大中城市在内的 130余座城镇通过南水北调中线水渠自南向北连接起来,形成我国一条十分重要的城市带。把沿线城市建设成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城市带,对于充分发挥调水工程效益、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建设南水北调中线生态城市带的必要性

城市带一般具有如下特征:以某一交通干线为轴线,同一流域或地貌,呈带状分布;城市沿交通干线或流域分布,距离相近,联系密切;以共享某种要素或资源为依托,呈带状供给;经济活动以城市为中心沿轴线两侧集聚,形成产业密集带。随着沿线城市不断扩张,相邻城市实体空间相互连接,城市带就发展成为高级形态的城市连绵带。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城市带,集同一流域 (南水北调干渠)、同一资源供给 (水资源)、同一山前地貌 (太行山、伏牛山与黄淮海平原交接地带)和同一交通干线 (天津——北京——漯河——南阳的铁路干线)于一体。在南水北调中线城市带中,北京是城市带的龙头,南阳是龙尾。

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城市带,拥有优越的区域位置、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个城市带依托华北大平原,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科教基础较好,大城市之间有众多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做支撑,是我国北方最大、发育最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工业密集区和最重要的经济区域。区域内交通发达,铁路公路纵横,南北向有京广、京九、焦枝等铁路线,东西向有京津、石德、陇海、宁西等铁路线,以城市为中心的公路四通八达。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总人口占全国的 9%,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 13%。如果市场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政府能够加以合理引导,在南水北调中线自北向南形成我国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大都市连绵带,是完全有可能的。

南水北调中线城市带,处于我国重要的交错和联结型的位置上,它既是东部沿海经济的尾闾,又是西部经济开发的前哨;既是中部平原向山地丘陵的过渡区,又是从半湿润气候向半干旱气候的延伸区;既包括三大城市群之一的环渤海城市圈的一些核心城市,也包括中原城市群的大部分城市。南水北调中线城市带,无论在经济结构、还是在经济发展上,其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都表现出它是联结我国东西部的枢纽带,具有联东促西、优势互补、功能协调、协同发展的有利条件,在全国宏观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南水北调中线城市带,将与沿海经济城市带、沿欧亚大陆桥城市带、沿江经济开发带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环黄淮海平原与长江流域紧密结合的环形经济网络,这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中部与东部的有机结合。它的整体发展将与其他经济带鼎足而立、互为呼应,奠定我国 21世纪经济格局的总态势,而后并力向西推进,促进我国建成优势互补和区域协调的现代化国家。

生态城市带建设是从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在城市带建设中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共进,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的社会文明、经济高效和环境和谐的多元目标。建设南水北调中线生态城市带,必须考虑相关城市所在区域的大生态系统,及其之中的经济社会位与生态环境位相协调。南水北调中线城市生态城市带,依托于南水北调中线水渠流域而存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渠流域的生态功能分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城市的生态定位。

华北地区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城市密集,在我国政治经济中举足轻重,但水资源日益匮乏严重制约着该地区的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解决该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重大基础性工程,其目标就是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支撑沿线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同一流域上下游地区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对于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南水北调中线城市带,突出地表现为以南水北调中线干渠连接的流域特征,干渠上下游地区具有密切的相互影响。所以,应当把沿线生态城市所处区域的大生态系统看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将流域协调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南水北调中线生态城市带建设中,把沿线各个城市的生态系统放在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流域大生态系统的来整体来看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着眼于城市发展,工程调水主要用途为城市用水。水是生态的源泉,水是生态建设的保障,城市发展、城市环境与水休戚相关。水资源是南水北调中线城市生态系统循环的主要物质流之一,维系着沿线城市生态系统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同时也是沿线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至关重要而又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可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不仅极大地缓解了沿线华北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矛盾,而且为沿线建设富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城市带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条件,对促进全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重大。

二、建设南水北调中线生态城市带的总体目标

在南水北调中线生态城市带建设中,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致力经济、社会与生态的相互协调,以科学规划为指导,以振兴生态产业为主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完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生态环境意识、倡导绿色文明生活方式,厉行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强化城镇功能,完善城镇体系,实现经济从资源消耗型向生态友好型根本转变,城市现代化和城市生态化同步并进,努力把南水北调中线建成一条经济发达、社会繁荣、便捷舒适、环境优美的生态城市带。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城市,到 2020年,基本形成以高新技术、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生态产业体系,拥有蓝天碧水、空气清新、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建设文明昌盛、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城市洁净、设施健全、生活舒适的城市;到 2025年,基本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城市带,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的生态城市带;到2030年,全面实现现代化,建成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带,使南水北调中线城市跨入全国先进生态文明城市行列。

一要享有和谐的自然生态。不断改善南水北调中线城市的生态环境条件,充分保护和发挥林地、农田、水域和人工绿地的生态功能,实现城乡空间结构的生态园林化、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以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保持空气清新、蓝天碧水,城乡环境洁净、优美、舒适、怡人,自然和文化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及有效保护,具有优良的环境质量和环境容量。

二要达到高效的经济生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第三业,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优化经济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化城镇功能,完善城镇体系。既要保证经济的发展速度,更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达到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经济高效、协调发展。

三要形成文明的社会生态。建立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新文化体系,引导民众采取绿色文明的消费模式,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和生态文明观。公众参与生态环保程度普遍大幅提高,各种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得到贯彻执行,人口增长合理、公民素质较高,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健全、政府廉洁高效,政治开放民主,精神生活健康,社会就业充分,社会风气良好,市民和谐幸福。

三、建设南水北调中线生态城市带的政策措施

1.科学规划生态城市建设。科学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行动纲领。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必须树立全局观念,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学为基础,合理安排城市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用地结构、人口分布及基础设施建设。为此,应科学确定城市人口承载力,既考虑人口未来增长,又考虑生活质量提高的人口规模适度;城市景观规划应遵循整体优化和功能分区原则;城市产业结构要按照生态共生原理,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物质和能量的综合平衡;建立高效和谐的物流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新城区规划以创建整体生态化城市为准则,老城区要突出综合治理和文化特色,两者实现生态整合;城市布局要考虑地形、气象、水文等对环境的影响,加强上下游流域水资源保护,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城市内部布局致力于多中心格局、放射状布局,以减少交通堵塞,减轻大气、噪声、热污染等;建立城区与郊区复合的生态系统。城市规划中,还要处理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相配套,城市景观建设要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相协调,使城市景观布置的更优美。

2.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实现产业生态化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第三产业是低污染或无污染行业,应加快发展。要结合产业调整和城区改造,推进中心城区非工业化,促进医疗、教育、电信、文化、旅游等生活服务业发展,加快物流、金融、保险、会展、科技、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发展生态型第三产业,一要注重基础性生态服务业;二要注重特色生态第三产业,主要指以水、土、生物为景观主体的生态第三产业。沿线城市要努力将南水北调成为具有较强吸引力的高品位的生态旅游带。沿线城市发展生态工业,要抓好项目、企业、基地三个环节。运用生态原理选择项目,建设生态环保工业基地,研究开发高科技绿色产品,大力培育耗能少、排放低、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强节水改造,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采用环境友好技术,壮大环保型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建立以清洁环保型、高新技术型、精深加工型及高附加值型为主的生态工业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推广农村沼气和秸秆气化,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3.积极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南水北调沿线城市,要把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突出工业的集群化、规模化、园区化发展。工业本质上是一种聚集经济,要尽可能将城市中心的工业企业和分散的乡镇企业移至园区。工业园区可使不同企业共享公共设施和信息,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有利于节约土地和资源,有利于产业优化升级和环境污染治理。而且,企业的空间集中度越高,废弃物利用的可能性就越大、消化的就越多。同时,企业集聚程度越高,能开展治理的企业就越多,发展环保产业的条件也就越好,环境治理的规模效应就越充分。建设生态工业园区,要进行生态产业链设计,形成生态工业各企业利益的协作链条。园区资源的循环利用,不仅要在企业之间合作实现,也要在企业内部各个工艺和管理中实现,以最有效地进行清洁生产。政府要规划好生态工业园区,制定鼓励减少污染、改善环境的技术和产业政策,积极推广高效洁净的生产工艺和可循环的清洁生产技术;同时要强化环境保护与监督管理,加强对污染的综合整治,确保园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4.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要建立城市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实现环境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要大力提高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一要搞好饮用水工程、污水排放与处理工程及中水回用工程,所有城镇全部建成污水处理厂,同时结合河道整治、疏浚,逐步恢复城市河道的清洁度。二是在进行垃圾和固体废物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同时,改进和完善城市垃圾收集运输系统,建设好分类收集、封闭运输,实施焚烧、填埋与资源再生相结合的无害化处理工程。三是在城市推行集中供给能源和采暖,推广先进的燃煤脱硫和烟气处置工艺,从根本上减少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四是改善城市交通功能、建立清洁交通体系。清洁交通体系指由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各种交通工具,如地铁、轻轨、电车、以天然气或其它清洁能源为动力的各种交通工具组成的便捷畅通的交通体系。建立清洁交通体系,可以提高城市公共交通中大容量的公交功能和运输效率,减少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

5.强化生态环境管理。南水北调中线城市,应结合“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指导方针,及时治理环境污染,切实提高环境质量。生态环境管理涉及土壤、水体、大气、生物等各种生态环境因素,管理领域涉及经济、社会、政治、自然、科技等许多方面,故生态环境管理具有高度综合性。这就要求生态环境管理必须采取多种控制措施,以推行清洁生产和源头控制为主的污染综合防治战略。我国已出台了一些环境管理的有关法规,但在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中,仅有这些法规是不够的,还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有关补充规定,建立完备的环境法规体系,并运用政治、经济、计划、管理等综合手段实施,坚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高环境管理水平,要不断加强生态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明确各级环境保护单位及各个领导岗位的职责,完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与监督机制,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

6.加快沿线生态林建设。在南水北调中线,实施“两区”、“两点”、“一网络”的林业生态建设总体布局。“两区”就是抓好山地丘陵区和平原农区的生态体系建设。在南水北调干渠西部山地丘陵区,重点加强天然林和公益林的保护,着力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加速矿区生态修复,加强中幼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在南水北调干渠东部平原农业生态区,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建设高效农田防护林体系。“两点”就是突出抓好城市和村镇生态体系建设。建设以廊道绿化、城中绿岛、环城林带、城郊森林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森林生态防护体系,高标准绿化美化街道及庭院,扩大街头公园、滨河公园、植物园建设规模,在城郊生态环境较脆弱的地段营造城郊森林和环城防护林带。村镇要以农户为单元,村庄周围、街道和庭院绿化相结合,乔灌结合,抓好围村林、行道树、庭院绿化美化,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一网络”就是抓好生态廊道网络体系建设。南水北调干渠涉及区域内所有铁路、公路、河渠等,要以增加森林植被、构建森林景观为核心,高质量建成集景观效应、生态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于一体的生态廊道绿化体系。

7.提高居民生态环保意识。生态城市化是以人为本并一切依靠人的过程。提高南水北调中线城市居民、特别是领导决策层的生态意识,是生态城市带建设的思想基础。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建设好生态城市。要全面开展生态环保的宣传教育,普及生态科学知识。要把生态环保宣传纳入普法教育的年度实施计划,做到年年有内容、年年有重点、年年有进展。要有计划地开展企事业单位法人和管理者的环保法制培训,提高其环保守法的自觉性。努力开展创建绿色社区、环保进社区进家庭的宣传工作,增强公众参与生态环保的意识,使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遵守环境法规、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如果实现了意识的转变、思想的提高、观念的更新,再通过实施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完善体系、协调监控、公众参与、城市合作等有力措施,南水北调中线生态城市带建设就会得到顺利而有序地推进。

[1]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编.南水北调与河南城镇发展「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严炳洲等.丹江口库区坝上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区际协调的关键所在「J」.经济工作导刊,2002,(21).

[3]黄光宇等.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科学出版社,2004.

[4]吴海峰.南水北调中线节水型城市带建设研究「J」.中州学刊,2006,(6).

[5]雷彩虹等.生态城市建设中的水系统规划「J」.水利经济与科技,2006,(12).

责任编辑:晓 立

F127

A

1003—0751(2010)06—0060—04

2010—08—30

吴海峰,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猜你喜欢
中线南水北调生态
斜边中线添加方法初探
“生态养生”娱晚年
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建设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南水北调运行管理研究
课本内外
——书写要点(三)
南水北调
DRAINING THE SOU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