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战略研究

2010-02-17 13:53韩瑞功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年27期
关键词:校企基地实验室

韩瑞功

潍坊科技学院 山东 寿光 262700

1 前言

高职院校是我国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实现高职人才的技能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等特点的重要场所。所以,高职院校校内实验室及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据调查,现在许多院校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教学上十分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校内缺乏必备的实验室,校外又无稳定的实践基地,这对积极健康发展高职教育极为不利。虽然有的高职院校也有校内和校外实验、实践基地,但缺乏必要的技术培养制度,过分强调课堂教学,严重阻碍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战略的科学实施。为此,建设和管理校内外实践基地十分值得探讨和研究。

2 校内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实验室是高职院校开展实验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要场所,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专业技能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建设是高职院校中与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紧密相连的重要基础建设,因此必须理清建设与管理思路,找出应对策略,努力实现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目标。

2.1 校内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1)院校对实验室的资金投入不够。实验室的建设需要购买大量的教学仪器设备,而且设备随着使用年限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还需要不断更新,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许多学校为了扩张,把大量资金放在基建上,却没有把实验室的建设提到一个战略高度,只是可有可无或者“可早有,可晚有”,思想上不重视,投入不足,实验教学条件急需改善。

2)实验室日常管理不够完善。实验室日常管理的基本要求:环境优美,整洁卫生,学术气氛浓厚,教学秩序井井有条,实验设备完好率高,各科教学文件保管齐全。当前,虽然一般院校都有专人管理实验室,但由于人手少,事情多,一些学校尚不能完全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相关工作做不到位,工作效率和设备效益还不够高。

3)实验技术队伍状况与承担的任务不相适应。由于重理论轻实践、重讲课轻实验的倾向当前还存在,因此一些学校对实验技术专业人才队伍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够准确,甚至缺乏必要的实验技术专业人员,实验室管理队伍处于被动应付局面。作为实验室管理人员,他们在进修、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都没有得到学校的足够重视,有业务能力的教师不愿到实验室,导致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学历、素质和技术水平下降,学历、职称结构极不合理,挫伤部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实际上,实验技术队伍和教师队伍一样,都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基本条件。实验室水平的高低,不仅在于是否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同时还要看它是否拥有一支思想作风好、技术水平高的技术队伍。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实验科学的作用将越来越被重视,实验技术、实验设备将越来越多地向多学科、智力密集型方向发展,将越来越多地实现模拟化、综合化和精密化,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要求将越来越严格。

4)实验开出率相对较低。一部分职业院校虽然也建有相应的实验室,但由于缺乏实验教学的有效机制和理念,课程体系建设不到位,实验开出率相对较低,甚至达不到相应专业的基本要求。一些即使能够到实验室做的实验,由于教师和实验人员嫌麻烦,而不愿完成。加上校内对实验重视不够,造成实验资源浪费,实验开出率相对较低,严重制约实验的开出率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2 校内实验室建设策略

1)加大校内实验室的建设投入。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实验室正是安排学生校内实践教学的必备场所。为实现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实验室的投入,确保每个专业都设有相应的实验室;实验室的环境布置和设备要符合教学要求,设备要经常维修和更新。特别是对于具有发展前景的专业或者特色专业,应下力气做好专业实验室的规划、设计,保证每年按照教育部及有关要求,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比例,提升校内实验室建设档次,使实验室建设与学院(校)发展建设保持同步。

2)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在实验室内通常有许多仪器、设备、材料等,对它们如何管理,如何使用和维修等是一些不可忽视的基本问题。因此要健全完善实验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实验室工作基本上做到工作有目标、办事有规章、操作有规程、安全有保障,确保专人管理,专人维修,使实验室能够高效有序地运转。

3)加快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实验技术人员作为实验室工作的主体,是影响实验室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首先要加强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只有实验室技术人员不断地加强学习、更新知识,才有可能适应实验室的工作。同时,要完善对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制订实验教师的职责、工作量分配、工作实绩核算、奖惩、分级定性考核等相关规定、条例。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往往能更好地激发实验教师的工作热情,既对他们的工作成绩有客观的评价,同时也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既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促进实验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

坚决抑制“实验管理只管物而不做”的现象,建立一支精干、高效、业务熟练、技术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适应日益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需要。

4)加快高职课程体系建设,优化专业教学计划设置,合理分配教学课时,积极创造条件,将实验教学纳入教学之中;适当提高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比例,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要求,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双达标;积极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学分制改革的要求,将实验考核纳入学生学业考核,调动学生参与实验学习的积极性;大力改革实验管理体制,积极充实实验管理队伍,将业务精干、技能水平高的教师补充到实验教师队伍中,通过外聘、内调、厂校联合,建立更加科学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队伍;学校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工作,配备专门队伍对实验教学进行督察,制定可行的奖惩办法,调动实验教学的整体积极性。

潍坊科技学院是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多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先后建有实验实习中心和计算机教学中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289.93万元。实验实习中心建有数控技术、分析仪器、工艺流程、单片机、蔬菜花卉等各类基础和专业实验实习室。多媒体教室16个,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共有座位3690个,每百名学生配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座位28.8个。拥有教学用计算机2102台,每百名学生配有计算机16.4台。在建设好校内实验室,改善实验条件的同时,积极吸纳国内外知名高职院校的办学经验,合理设置专业教学计划,将实验教学比例适当调整为总学时的40%以上,配备专职实验人员,实验教学成绩大幅度提高的同时,整体教育质量不断攀升。

3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问题及策略

高职院校的校外实践是学生真正走出校门前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建设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的校外实践基地,是进行校外实践教学,建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目前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认识这些问题并加以解决,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关键之一。

3.1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校与企业追求的目标各不相同。企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学校追求的目标是培养合格人才,双方都是只考虑自身的利益,没有真正实现校企双方的双赢双收。从表面上看,各个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签订协议,实行校企联合,建立实践基地,但实际上双方“貌合神离”,各自为了自身的利益进行合作。一些企业从自身角度出发,倾向于社会聘请,不愿意“订单”培养,认为这样可以减少相关投入。虽然还有一些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实行“订单”培养,但也是短期的多,长期的少。高职院校从自身角度出发,为了减少实践费用,降低设备资金投入,想尽一切办法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加大实践教学力度,而实际上大多都是高职院校单方面积极主动。学校一方面给企业实践经费,一方面“乞求”工人师傅传授较多的实践经验给学生,而企业担心因实践生没有实践经验而影响正常生产,大多消极被动,实践效果不够理想。

2)高职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与企业生产模式的矛盾相对突出。我国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模式比较特殊,是“两阶段”模式,前期在学校学习,后期即毕业前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这种模式意图让高职学生在第一阶段通过在校学习,基本掌握岗位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然后在第二阶段的企业实践中,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巩固和丰富化。但这种培养模式自身所存在的弊端限制了企业实践作用,因为实践时间短,一方面为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带来困难,另一方面没有达到巩固专业能力的目的。然而一些非专业的关键能力需要学生具备大量的工作经验,通过学习、思考、与他人协作等方式才能形成,这也需要保证实践时间才可能实现。由于学生从开始工作到适应工作有一个过程,实践时间短,必然出现学生刚适应工作,即将取得效益的时候,实践就结束的现象,明显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管理,而之前企业投入的培训精力与费用也随之付诸东流。

3)个别院校为应对上级对院校的评估、检查,被动地从形式上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只做表面文章,不注重真正的校企合作,甚至即使形成文件或者协议,也从没有组织学生到基地进行实践学习,使校企合作成为一种形式。

3.2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策略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的有效途径。经济利益对校企合作的影响具有决定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希望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支持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是非常不现实的。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行政指令下的校企合作方式已经成为过去,使校企合作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产生很多校企合作的新问题和新困难,但这些新的问题和新的困难并非不能解决。如何确保双方的利益,特别是确保企业的利益是关键。事实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不是怕人才多,而是怕没人才,而学校正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问题的关键是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是企业所需的。如果不是,企业没有义务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也没有必要为了帮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损失自身的利益。但如果学校培养的学生恰恰就是能很快融入企业文化,具有培养前途的潜在“人才”,是企业未来发展的生力军,那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环节就是完全可能的事情。

实践证明,“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是目前解决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困境的一个有效途径。订单,源自商业经济活动范畴,一般是指买卖双方订购货物的合同、契约或单据;也指一方在生产经营中,按与客户签订的合同组织安排生产的一种生产模式。高等职业教育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用人单位与高职院校确定契约关系,联合培养特定岗位要求的人才,且学生毕业后按照契约约定,到该用人单位进行就业的教育模式。简而言之,就是用人单位根据岗位的人才需求下“订单”,高职院校根据“订单”要求实施校企合作教育,培养岗位所需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高职教育注入活力,同时也为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搭建了平台,找到了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研究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数量和种类,积极调整专业和专业培养目标,适应市场需求,也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订单式”教育模式。

2)校企共同投资的实践基地可以作为第三方独立机构对外经营。对于学校那些行业、专业性比较强的专业,可以利用企业在职工培训方面的现有条件和学校培养人才的优势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可以由企业领导担任董事长,由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管理并经营,既可安排本校学生和本企业员工实践和培训,同时也可接纳其他学校学生实践,甚至面向市场开展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及技术服务,使其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与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这样的实践基地不仅可以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也能够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必定会乐于参与,从而达到共赢。

3)走自己创办企业的新路子。英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已经给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经验,如何形成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教学模式十分值得认真研究。高等职业院校应面对市场、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积极创办具有专业特色的园区或者企业,以培养人才为目的,兼顾学生的实践、实训教学需求,做大做强实践基地建设。目前,我国的一些知名大学都有自己的工厂和企业,都有自己的创业园区。一方面通过创办园区,为教学提供重要的实践场所,扩大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空间;另一方面园区的建设,服务于学校建设,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优化和办学规模的扩大。

潍坊科技学院是一个典型的校企合作共建院校。山东晨鸣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既是学院的投资主体,又是学院的服务对象。实力雄厚的企业为学院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也成为学生稳定的实训和实习基地、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场所。海化集团、联盟集团、巨能集团、墨龙集团、高科技蔬菜示范园等22家大中型企业和园区为学生综合实习提供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在实训基地顶岗实践,不但满足各专业进行校外实训实习的需要,而且较好地促进实训基地所在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学院还与联盟化工、新龙电化、万达集团、默锐化工等近40家大中型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合作意向。校企合作,产学研互动,有力地推进了学院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1]岳晓东,等.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M]//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何伟,沈晶.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几个问题的探讨[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7(2)

[3]李平媛.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建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猜你喜欢
校企基地实验室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我的基地我的连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