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参访记

2010-03-11 08:11汪桂平
世界宗教文化 2010年1期
关键词:玉龙华人社团

汪桂平

2009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应马来西亚诗巫省玉龙山天恩寺及诗巫华人社团的盛意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党委书记曹中建、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主任卢国龙教授等一行6人出访马来西亚砂拉越州的诗巫省,与当地华人社团、寺庙组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双方以“多元文化、和谐发展”为主题,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既领略了当地多元文化的特色,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内涵与独特魅力,并且与当地华人社团达成了共同弘扬传统文化的长期合作意向。

诗巫,又称新福州

诗巫(sibu)坐落在马来西亚最长的河流——拉让江和另外一条大河的交汇处,它是砂拉越州的第二大城市,也是砂拉越中部的门户。诗巫也是原籍福州人居多的地方,又被称作“新福州”或“小福州”。而在“新福州”名称的背后,是一段中国华侨南下垦荒的传奇历史。

早在100多年前,诗巫还是一片蛮荒之地(当时是英属殖民地,1963年并入马来西亚)。1898年中国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参与维新运动的福建闽清人黄乃裳(1849-1924)去国南游,沿拉让江认真勘察之后,决定招募福建乡亲迁移此地垦荒。移民于此的华工大多来自福州府所辖的闽县、侯官、福清、永福、古田等地。

经过100多年的辛勤开发,现在的诗巫已经成为沙拉越的第二大城市,现有人口约24万,主要经济为棕油、人造板和造船(中小型轮船)业。同时,诗巫又是一个多元种族和多元宗教的城市,这与砂拉越州的整体情况一致,据2007年数据,砂拉越州总人口为240多万,其中伊班人有69万多,为第一大族群,华人有61万多,为第二大族群,马来人有53万多,为第三大族群,另外尚有比达友、马兰诺、印度、乌鲁等民族。从宗教方面来说,由于马来人信奉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又是马来西亚的国教,故而大大小小的清真寺随处可见。又由于砂拉越曾经是英属殖民地,基督教文化传统深厚,所以教堂、教会学校亦比比皆是。而当地华人的宗教信仰则比较特殊,一方面华人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信仰,有佛寺、道观、先贤祠庙,甚至还有一些民间教派如真空教、一贯道的存在;另一方面,由于诗巫开埠港主黄乃裳是位虔诚的基督徒,他所招募来的华工也多数是基督徒,所以今天的诗巫华人多有家庭信仰基督教的背景。可以说,诗巫是一个多元民族、多元宗教、多元文化的地方,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相融汇,和谐发展,共同造就了现在繁荣富庶的诗巫。

由于历史的原因,诗巫市区居民中原籍福州的居民仍占绝大多数,这里的华人尽管拥有较深的基督教背景,但他们定居此地不过三、四代,对于祖国的传统文化充满认同,据说这里的婚礼,上完教堂后仍要按照福建传统民俗举行。他们在语言上认定中文和福州话,所以诗巫的华人学校很多,中文小学多达几十所。另外,他们还成立有华族文化协会、华人基金会、慈善会、银行,出版有华语报纸书刊,建立有福州十邑文物馆、黄乃裳纪念公园、华人义山墓地等。这些方方面面的因素构成了诗巫华人的心理态势,即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雄伟壮观的诗巫玉龙山天恩寺在2009年建成启用,就是当地华人对儒释道传统文化认同的一个象征,是当地华人努力发展多元宗教文化的一项硕果。

玉龙山天恩寺,三教合一的文化载体

玉龙山天恩寺位于诗巫市郊的玉龙山上,这里原是一座荆棘丛生的荒山,2003年许守恩长者发愿建造一所寺庙以普济众生,传扬慈善,经过多方察看,最终选择了此处。于是开山辟地,筹集善款,从2004年破土动工,到2009年一期工程落成,短短6年时间就建成一座规模雄伟、金碧辉煌、集儒释道三教于一体的巨刹琳宫,成为东南亚地区最大的一座庙宇,展示了当地华人的经济实力及对传统宗教文化的认同。

天恩寺的主要建筑有大小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斗姥殿、元辰殿、儒释道文化阁、方丈楼、斋堂、道教丹房、会客堂、会议厅等。供奉的神像有西方三圣、十八罗汉、韦陀菩萨、弥勒菩萨、四大天王、日月神、六十甲子神、斗姥元君、顺天圣母、天后圣母、二十四孝琉璃图、唐僧、七仙女像等。天恩寺的建筑均采用古建造型艺术,雕梁画栋,重檐飞脊,樟木斗拱,以及广泛运用的木雕石雕,无不表现出传统建筑艺术的特色。据介绍,用于建造天恩寺的石材、木材、雕刻、神像等,都是从中国内地精心选购或专门制作而成,并经特别护送才到达诗巫玉龙山的,可见当地华人对祖国传统宗教及其附属的建筑文化同样充满认同。

天恩寺作为儒释道共存的文化载体,其所彰显的三教合一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创始人许守恩先生及其同道们的共同愿望,即发扬儒释道三教共有的和谐、慈悲、平等、宽容等精神来服务社会,利益人群。诸如利用寺庙的载体设施,举办讲经法会、书画展览、摄影比赛等灵活多样的活动,让民众了解宗教文化,达到净化人心、正己修身、和谐中正、增进道德之目的,同时倡导慈善救济、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等精神,以适应现代社会之发展。天恩寺建成后,成为东南亚地区最大的一座三教合一的道场,成为诗巫的四最之一,天恩寺不仅是一个宗教信仰的场所,也是重要的社会文化设施,对于推动当地的文化产业,诸如旅游观光、武术、书画、戏剧、园林等方面,都将发挥不容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开光庆典,文化交流

诗巫省玉龙山天恩寺既是在当地多元文化和谐并存的背景下建成的,也是在当地华人对儒释道三教文化普遍认同的前提下兴建的,所以不仅在殿堂布局、神像安排上体现了三教合一的特色,而且在殿堂启用与神像开光的仪式上,亦是以弘扬多元文化、彰显和谐发展为主题。庆典邀请的嘉宾既有来自当地政、商界的要员,又有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高僧名道、书法家、武术大师、艺术团体等等,举办的庆典活动除了佛道神职人员的开光、诵经、祈祥道场之外,更有讲演、摄影、书法、戏剧、武术等文化交流活动,从而体现了天恩寺在文化交流与社会和谐方面所拥有的价值。

2009年11月1日,代表团参加了天恩寺的开光庆典与殿堂启用仪式。曹中建、卢国龙、郑开等人作为嘉宾主持了牌楼和斗姥殿的殿堂启用剪彩仪式。在1月4日的庆典晚宴上,曹中建先生应邀走上主席台,发表了演讲,对玉龙山天恩寺的落成表示祝贺,对诗巫华人的拓荒创业精神表示钦佩,并高度赞扬了当地华人在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传统方面所作的努力与成效,曹书记动情地说道:“尤其使我们深受鼓舞、令我们心怀感动的是:祖祖辈辈生息于斯的先贤和乡亲们,在早期的垦殖和晚近的发展工业的过程中,以坚韧的精神意志和顽强的生命力,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华文教育、传承文化习俗、维护精神价值和宗教信仰,致力于把中国文化的种子播迁于马来西亚,同时也促进了中华文化与当地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乃至和谐共存。”

曹书记对于天恩寺的文化价值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这几天,宏伟庄严、美仑美奂的玉龙山天恩寺迎来了隆重吉祥的开光典礼。我认为,这一重要的文化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见证:它见证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落地生根的生命力,见证了马来西亚华人族群致力于传承、弘扬自身精神信仰的意志力。我们知道,儒、释、道三教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三个部分,它们之间的交流融摄、相互推动、和谐发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精神之一。今天我们高兴地看到,玉龙山天恩寺的创设,正体现了这种儒、释、道三教和谐并存、共同发展的和谐精神。同时我还认为,这次开光典礼活动也是一个推动中华文化多元化,推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契机。”

在出访期间,我们还与当地的华人社团开展了文化交流活动,参加了由天恩寺主办、诗巫省华团、砂华文协联办的“多元文化和谐发展交流会”。早在19世纪70年代,砂拉越各省华人为了华族权益的争取以及民族文化教育的维护,相继成立了省级华人社团总机构,如1977年成立了诗巫省华人社团联合会,1979年成立了晋汉省华人社团总会,到1983年,又以各省华社总会为单位,成立了砂拉越州华人社团联合总会,简称砂华总。目前砂华总拥有八个省级华总属会,而社团会员则超过500余个社团单位,会员总人数逾30万人,可以说,华人社团凝聚、整合了当地华人的庞大力量,在争取华族权益、沟通政府桥梁、促进各族友好、增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功能与作用。我们这次出访诗巫省,就与当地的华团组织展开了一场关于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交流对话。2009年11月3日晚上,在诗巫华团大厦二楼常青堂,中国学者曹中建、卢国龙、郑开等先生与诗巫华团顾问许赞礼、砂华文协秘书长刘锦虎等华人学者相继发表演讲,双方就共同关注的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当地数十名文化爱好者出席了本次交流活动。

在交流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党委书记曹中建首先发表了“儒释道三教中的和谐精神”的讲演,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和佛教都重视和推崇和谐的思想,都有一种追求和谐的精神,儒、释、道三教之间相互激发、相互影响,曾经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和谐和民族融合。曹先生进一步指出,儒释道三教中共有的和谐思想在现代社会亦发挥着重要意义,并将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交流会上,卢国龙教授、郑开教授亦分别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卢教授就儒家思想与生活和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发表了精辟高见;郑教授就儒家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儒家思想的原初创造性,以及宋明时代的儒学复兴思潮,其根据与基础在于因应深刻的政治社会结构之变动,以及多元文化冲突、多元种族或民族融合之实际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以和谐为最高目标的思想理论体系,而这种历史经验和文化遗产对于把中国文化播迁于海外的旅马华人社群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交流会上,旅居海外的华人也非常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他们对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有自己切身的体会。诗巫省华团会务顾问许赞礼先生就指出马来西亚是多元种族的国家,和谐共处尤其重要,他说:“在马来西亚,各民族都感受到的是生活中要和谐,否则各民族将会争喋不休,马来西亚有很多佳庆,在华人新年时,来访的是马来人、印度人及伊班人;而在马来年时,华人、印度人及伊班人前往贺年。互访已成为国人的文化。”

交流会虽然只有短短的三个小时,但是中国学者与马来西亚的华人学者达成了共识,那就是,追求和谐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多元文化和谐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和谐”已经成为一个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理念,“和谐世界”也并非停留于纸上的美好言辞而是完全可能抵达的。我们深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必将为世界文化的和谐共存、繁荣发展提供启迪与智慧,为世界文明的存续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玉龙华人社团
蒙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应用及临床有效性分析
猫 缘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玩具店长
社团少年
玉龙山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