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人才“能力教育”的改革与实践

2010-03-14 08:21韩玉梅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0年2期
关键词:电算化顶岗学期

陈 艳 韩玉梅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会计人才一直是社会上最抢手的人才之一,然而,近年来受多方因素影响,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才需求呈逐年下降趋势,一些毕业生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用人单位的一种急功近利的用人心理,只愿意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会计人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问题,忽略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呢,本人结合自己教学工作的实际,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的精神,历经三年的时间对我校会计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一、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区别在于注重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组织教学;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区别在于除了职业岗位能力的水平要求普遍提高外,更注重基本素质的培养和应变能力的加强。在会计教学中,我们以会计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熟悉相关的财经法律、法规,具有会计岗位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较高的会计职业技术能力,毕业后能够较快地从事各种会计核算工作,直到担任会计主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会计人才“5+1”培养模式的构建

按照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岗位知识为,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基本理论知识,如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等知识;掌握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和知识;掌握企业资金运作和财务分析、经济活动预测、决策的基本知识。会计的岗位能力要求,学生应具有会计核算能力;经济数据加工、分析能力;参与企业预测、决策能力,同时要求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即财政部统一考核、颁布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电算化证、珠算证等。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采用“5+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特点,设置了课程实训项目、专业集中实训课程、课外实践(认识实习、第二课堂、社会实践与调查、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项目,逐步形成“认识实习+课程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的四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其中毕业顶岗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进行,即第一学期至第五学期主要在学校完成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5”),第六学期学生可结合就业到学校推荐或自己联系的实习单位顶岗实习(“1”)。

认识实习,是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基础上,深入企业单位,通过企业专家的现场讲解、演示操作,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熟悉会计的实际工作环境,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实训,是根据培养目标所需岗位的基本技能在不同程度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某一方面或某项基本技能训练,如“会计基础实训”,主要是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帐簿的训练;“财务会计实训”,主要是各项资产、负债的会计处理、盈亏的计算、会计报表的编制实训;“成本会计实训”进行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计算完工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专业综合实训,是在学习几门会计相关课程的基础上组织的集中训练教学,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技能,完成会计岗位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处理会计问题的综合能力,如“会计电算化实训”,要求学生运用会计、管理学、计算机等多方面知识,根据会计岗位划分,学生可以轮流担任“出纳、会计核算、审核、会计主管”等角色,对不同角色技术技能进行实训,最后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一整套账务处理工作。

毕业顶岗实习,是对前五个学期学习内容的总结、提高,主要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围绕自己的实习调研,提出问题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或进行毕业设计。

三、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

1.课程设置。课程整合是会计人才“能力教育”的核心,课程开发与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改革和建设的重要内容。突破学科建设的束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的要求,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以适应“能力教育”的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变化的需要进行课程整合,重组、删减、增设新课程。具体做法是:①根据会计职业资格考证要求,第一学期开设会计基础课程、第二学期开设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在学期末组织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在第三学期开设会计电算化和珠算技术课程组织学生参加会计电算化和珠算等级考试;②在课程设置中逐渐增大实践课程比例,在2006年实践课比例为39.5%,到2008年实践课程比例达到47.2%;③增加个人特长课的设置,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选择课程,如:音乐、美术、艺术鉴赏等课程;④加强了基本素质能力课的比例,职业规划课程调整为40学时,第三学期和第五学期的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课程安排在假期完成。

2.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雅克·德洛尔主席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教育应该建立在四个支柱基础上,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如何达到教育的这个目标呢,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老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掌握。例如在讲授《会计电算化》课程时,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教师边讲,学生边做;在《管理会计》教学中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教师抛出课题,学生开展讨论活动,这样,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讨论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可以使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

3.教材的开发。“能力教育”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够用的理论知识、熟练的会计事务处理能力,胜任会计专业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前,会计教材在教学内容上,主要是按照学科体系分类编写,举例不够准确,容易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能满足招聘单位的需要。为了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会计人才,让所学知识能够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接触,必须编写一套科学合理的会计教材。比如在《会计电算化》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与企业合作,结合企业实例并与会计软件公司一起共同完成教材的编写,在内容上,按照会计工作岗位和会计工作过程设置课程任务,这样的教材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学生毕业后,工作起来很容易上手。

4.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形式。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很难接触到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如增值税发票、银行进账单、支票存根等,在进行模拟实训时,我们根据企业供、产、销三个环节的经营活动,自行编制一套经济业务,让学生从开具原始凭证到填制会计凭证、审核、登记会计帐簿、编制会计报表,全部自行填写,同时使学生掌握真假票据的辨别,从而达到提高正确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另外,我们还购买了网中网财务会计模拟教学平台,可以在计算机上模拟出纳科、成本核算科、财务结算科等工作情境进行会计实训。

5.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人才的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建设,为了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的需要,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专业的实践能力,具备双师素质。具体做法是:①有计划的安排会计实践教学老师到企业顶岗实习;②鼓励专任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参加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社会执业资格考试,丰富实践经验,成为“双师型”教师;③从企业单位聘请在一线工作的财务主管、财务总监等会计方面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训练,提高技能水平。

6.加强工学结合。工学结合是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关键。根据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以能力教育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教学活动和行业活动规律的结合为切入点,以校内外企业为主要教学场地,建立会计教育教学平台,比如,学生在第五、六学期可以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顶岗实习,做到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

7.完善考试考核体系。课程考核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提高。①为了突出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珠算技术、会计电算化等课程考核过程中采取“理论+技能”形式,理论考核用来考查基础知识,技能考核用来检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②为了实现校企零距离接触,体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学校加强了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利用实习基地,有计划地为学生安排实践机会,在课程考核过程中实行“校内考核+企业考核”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动手操作、答辩、分析综合等形式完成考核;③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行“毕业证书+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考试考核方式。针对职业教育对学生技能的要求,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将社会化的认证考试纳入课程考试体系,为了便于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有计划的安排了《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这种考核方式,不仅鉴定了学生职业技能,考试过程本身也促进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猜你喜欢
电算化顶岗学期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会计电算化系统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探讨
会计电算化模式下财务工作探析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教育部要求保障顶岗学生实习安全
浅议电算化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高职煤炭类顶岗实习“421”运行机制
基于微信的移动客户端在顶岗实习系统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