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面层必须引起重视的几种通病分析及防治

2010-03-19 03:53谭永军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0年11期
关键词:人行道面层铺设

谭永军

(镇江市市政设施管理处,江苏镇江212001)

0 引言

目前,我国城市道路建设飞跃发展,道路建设标准和质量标准不断提高,特别是景观路、园林路的不断涌现和发展迅猛,城市道路路面的舒适、平坦和美观已日益为人们所注重。但对于城市道路路面,根据镇江市已建成通车的城市道路使用情况看,有相当部分病害和破坏,如水泥混凝土裂缝、水泥混凝土面层起砂、露石、脱皮、沥青混凝土面层表面松散掉渣、人行道不平整直顺,缘石坡道、树控等细部设置不合理等。这些通病主要是由于施工操作不当、管理不严而引起。其特点具有普遍性、反复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管理和技术素质相对滞后,工地现场缺乏熟练、称职的施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工人。

1 水泥混凝土裂缝

1.1 主要表现

主要表现为: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龟裂、断裂、折裂等),甚至局部有下沉。

1.2 产生原因

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产生裂缝的原因很多,有原材料及施工不当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达标,有养生不到位干缩引起的,有切缝不及时引起的收缩,有板块设置不合理或施工缝不在板块分缝处导致的温度翘曲应力作用,有路基及基层下沉或检查井周边不密实反射上层造成路面失稳局部开裂,还有板厚太薄或超载超流量使用等。其中温度和湿度引起的情况较普遍,另外还有施工工艺和设计上的因素。

1.3 防治措施

1.3.1 预防措施

(1)保证混凝土自身的强度,选用合格的材料可避免裂缝的产生。组成水泥混凝土的主要材料有:水泥、砂、碎石、水、外加剂。选用水泥时,要严格按国家颁布的《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进行复验,特别是水泥安定性,合格后方可使用,道路水泥宜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硅酸盐水泥。黄砂宜选用含泥量和杂质量小于1%的中粗砂。粗骨料是指粒径在5~40mm内的碎石,为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应选用具有足够强度,质地坚硬、洁净,其他指标如压碎值、针、片状含量及含泥量等都应符合有关规定。夏季高温天气下施工应先将粗骨料浇水降温后再进行拌和,冬季低温则除水泥不能加热外可对其它材料进行加热。水应采用饮用水,控制好水灰比,严格按配合比投料,不得随意加水。为了改善混凝土的技术性能,需在混凝土拌和过程中掺加一定量的外加剂如速凝剂、缓凝剂、早强剂、防冻剂等,在掺加外加剂时一定要选用性能适宜的外加剂,并严格按配合比计量后加入。选用了合格的原材料后,在拌和前还要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拌和时要严格按配合比进行拌和,要特别注意水灰比,严禁随意更改用水量。

(2)提高基础的强度和平整度,软土路基段必须处理完善。在旧路面上铺筑混凝土时,必须保障有足够的厚度和先进可靠的施工工艺。

(3)加强构筑物周围混凝土的强度,检查井周围及角隅处加设钢筋,加强振捣,井周事前夯填密实,不易夯密的部位可用细粒料如砂石或石屑甚至可用低标号混凝土填筑。

(4)加强混凝土的初期养护避免收缩裂缝的产生。

(5)设置好伸缩缝并及时切缝且确保缝深符合要求,诱导裂缝在接缝位展开,切缝宜在混凝土强度达到5~10 MPa时进行,经验时间见表1。

1.3.2 处治措施

(1)根据现状,查明原因,辨证施治。

(2)临时性的措施可采用灌浆封缝或拆除面层后铺筑沥青混凝土面层。

表1 经验时间

(3)基层及基础沉陷或存在软基的要拆除混凝土面层后先行将其处理完善后,再重新浇筑混凝土。

(4)在基础和基层强度和稳定性有保障的前提下,拆除损坏面层部位,按照施工规范重新铺筑混凝土。

(5)不影响交通通行安全的情况下可采用裂缝修复措施,用扩缝嵌填或灌注专用修补剂,用扩缝加筋修补效果更好。

2 水泥混凝土面层起砂、露石、脱皮

2.1 主要表现

主要表现为: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露砂形成起砂,俗称“跑砂”。路面表层水泥浆脱落形成脱皮,俗称“脱壳”。细骨料脱落、粗骨料外露形成露石,俗称“露子”

2.2 产生原因

混凝土浇筑时使用的黄砂过细而水泥用量偏少,或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遇雨,砂料析出水泥浆形成起砂,这样开放交通后表层易磨耗而露出骨料,形成露石。另外,浇筑混凝土时振捣提浆不足或在混凝土开始凝结前未及时完成辊筒滚压和收水,也易造成露石。混凝土水灰比过大,出现严重泌水现象,或用水泥浆甚至撒干水泥处理面层,这样就容易形成表层脱落从而造成脱皮,脱皮后也易造成露石。外加剂的不合理使用,如冬季用用盐水除霜,也易造成脱皮现象。

2.3 防治措施

2.3.1 预防措施

(1)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特别是水泥和黄砂,水泥要优先选用耐磨性好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硅酸盐水泥,黄砂要用中粗砂。

(2)严格控制混凝土水灰比和塌落度,(水灰比一般不大于0.5,现场拌制混凝土塌落度不大于2.5cm,商品混凝土塌落度宜为6~8cm)根据要求和施工工艺确定配合比,控制好用水量,外加剂要在掌握性能后适宜选用。

(3)夏季高温施工现场要设置遮阳棚,雨季施工应设防雨措施,如防雨罩棚。

(4)严禁用水泥浆或干水泥处理面层。

(5)气温较低则不能太早洒水养生,须在混凝土终凝后覆盖洒水养生。

2.3.2 处治措施

选用粘结性能良好的结合料,如聚合物水泥砂浆或道路专用修补剂(如用“修复王”A、B料拌制的“快凝快硬干混砂浆”)对脱皮、露石和起砂部位罩面。若过分严重则应拆除已浇筑混凝土,按规范和相关注意事项重新浇筑水泥混凝土。

3 沥青混凝土面层表面松散掉渣

3.1 主要表现

主要表现为:路表面出现成片悬浮的集料、掉渣,明显不成整体,严重时甚至出现坑洞和轮尘飞扬。

3.2 产生原因

在沥青混凝土运输过程中时间过长或到工地待铺时间过长,冬季施工没有按照“三快”(快缷、快铺、快压)要求,使得沥青混凝土温度低于摊铺和碾压时满足要求的温度,雨天摊铺时水膜降低集料间的粘结力;沥青混凝土拌和料炒制过火(炒焦),粘结力降低甚至丧失;原材料中沥青用量偏少或沥青稠度偏低(针入度偏小),粘结性不良,矿料潮湿或不洁净。

3.3 防治措施

3.3.1 预防措施

(1)严控原材料质量和沥青混凝土配合比(特别是用油量),选用标号适宜的沥青和干净的符合含泥量要求的集料。

(2)拌制烘热过程中加强观察其外观色泽,温度控制不能过高,防止“枯料”。

(3)沥青混凝土是热操作材料,要掌握和控制好其在各个阶段的温度,要有测温记录,运输中应覆盖保温,运输和待铺时间不能过长,及时摊铺和碾压,发现过火料则不得用于摊铺,特别在冬季应做到“三快”(快缷、快铺、快压),高等级路面避免温度低于10℃(其它等级路面不能低于5℃)和雨天施工。

3.3.2 处治措施

(1)路面面层尚未成型时出现松散,则将松散料清除后重铺一层罩面。

(2)成型及开放交通后面层出现松散,则拆除或铣刨松散部位后,先浇粘层油再重铺沥青面层。如涉及基层,则应对基层先进行处理。

4 人行道不平整直顺,缘石坡道、树控等细部设置不合理

4.1 主要表现

主要表现为:人行道板局部不平整或纵横缝不直顺,整体不美观,缘石坡道、树控等细部设置不到位、不合理。

4.2 产生原因

施工过程中从基础到面层把关不严,精心程度不够,精品意识不强,未严格按照施工工艺流程及其要求进行施工。

4.3 防治措施

4.3.1 预防措施

(1)控制好基础施工的平整度和强度。

(2)混凝土基层的处理和施工既要保证平整度和强度,也要及时按规范和设计要求设置伸缩缝,伸缝要留到面层顶部。

(3)铺设前预先将铺设方案制定,做到总体布局合理,这样在铺设局部时才可能做到心中有丘壑。强化事前控制程序和措施。

(4)用“矫方”控制纵横缝直顺,“矫方”就是采用网格法,在大范围内矫正尺寸,以小面积为细部控制的一种方法。在大面积、多班组施工中,矫方更显出其优越性。

(5)“灰饼”控制法进行人行道面层平整度控制,在人行道施工中按现场情况,取相宜的模数(a,b),在模数控制点,如 x(a1,b1)、y(a4,b3)及其它控制点,根据高程控制,先铺好各控制点结构层,以点控制面,控制全施工区域的高程,从而控制平整度。

(6)在转弯位置和边角处的处理,在转弯位置应分段转弯,并以每段转弯中间纵线为对称进行道板切割后铺设。边角处也应切割规则统一美观为宜。

(7)铺设过程要把握好关键工序。人行道板的铺设工序为:板材浸润—基层清理—刷素水泥浆—铺设水泥砂浆—试铺—浇浆—板材铺设—板面清理—养护。

(8)空鼓的控制。主要控制措施是要仔细清理基层,将浮浆等杂物清理干净;结合层水泥砂浆拌和均匀,随拌随铺,并刮刷均匀和铺设板材时敲打密实一致。铺设前将板材浸泡湿润并将表面清洗干净,擦干或晾干后再使用。拌和水泥砂浆控制其水量,掌握其干硬度,厚度不超过3cm。

(9)缘石坡道的设置。根据城市规划美学的要求,人行道缘石坡道应设置在道路交叉口处。人行道是供行走的,而不是供商家、单位用来方便出入的。国外通用的缘石坡道,一般都靠近斑马线,这样,人和车辆的上下对交通的影响最小。直线段设缘石坡道,势必影响交通,对安全也不利,应尽量少设,当然,残疾人专用通道除外。

(10)将树控和绿化有机结合,减少树木和树控及人行道间的相互影响。

(11)重视和加强养护,含混凝土基础养护和人行道面层养护,面层养护可用黄砂覆盖保湿。

4.3.2 处治措施

(1)施工中发现问题,则按铺设工艺和要求及时调整或局部重铺,可利用的人行道板材必须清洗干净后方可使用。加强事中控制及时整治工程缺陷。

(2)施工后发现问题,则拆除面层及砂浆粘结层,用同规格同材质和同色泽的新的人行道板材进行铺设。基层和基础有问题的,则必须对其先行处理后方可进行面层处理。事后控制是质量控制的最后一道防线,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5 结语

路面面层工程是道路的面子工程,是涉及道路结构强度和美观的重要项目,也是质量检测评定的实测和外观项目的重要内容。面层工程达标或创优必须建立在道路基础结构工程达标或创优的基础之上。另外,在其自身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施工,按照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置)质量控制程序,坚持标准,预防为主,重点控制,防治结合,把好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关,努力克服因施工随意性而产生的各种通病,确保工程施工质量达标。

[1]CJJ1-2008,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S].

[2]黄兴安.市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杨文渊,钱绍武.道路施工工程师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人行道面层铺设
跟踪导练(一)
常用天然改性沥青面层材料比选
公路工程施工中沥青面层连续摊铺技术的应用
CRTSⅢ型板式道岔铺设施工技术
预制装配式透水人行道板的力学性能分析
桥梁工程中混凝土面层施工技术初探
行道树对人行道的破坏
隆力奇 铺设全球发展之路
液化天然气在别锡公路面层施工中的应用
城市道路人行道建设应“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