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发展方式下湖北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0-03-20 13:21朱永华王佐民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0年8期
关键词:湖北民营企业企业

朱永华,王佐民,陈 龙,王 倩

(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0 引 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壮大,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影响表明,中国经济以及民营企业过去长时间增长的低要素成本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如劳动力成本低、环保成本低、土地价格低、利率低和原材料价格低等,中国经济面临着结构转型和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挑战。中国区域社会中扶贫、提高劳动者收入、改变产业结构和实现社会公平等目标的实现,与占据90%以上的民营企业的做强做大是密不可分的。

广大民营企业通过自身艰苦创业、技术进步、创新发展,取得了新的丰硕成果。湖北民营经济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总量、规模、结构已开始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发展,进入了资本与技术相融合的产业提升和转变发展方式阶段。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广大民营企业积极应对形势变化,在调整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在困难中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

1 湖北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30多年来湖北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湖北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具有自身的规律性。

1.1 湖北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发30多年来,湖北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数量、规模、质量、效益和社会贡献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发展态势良好,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湖北民营经济总量增长良好。截止到2008年底,湖北省民营经济增加值为5 252.73亿元,占全省GDP46.9%,比上年增加了1 098.15亿元,增长26.4%。全省进出口商品总值为205.6亿美元,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商品总值为37.1亿美元,增速为41.1%。全省民营企业出口商品总值达到29.9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50.6%,大大高于同期全省出口商品总值增长41.8%的水平。各市、州的民营经济都呈现增长趋势,其中武汉市民营经济比上年增长27.45%,宜昌市增长26.37%[1]。

二是民营企业在数量、总产值、出口交付值等方面稳定增长。从近3年来的情况看,湖北民营企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所占比重由2006年的79%,2008年增长为86%;总产值占比重由44.8%增长为48.5%;出口交付值占比重由30%增长为40%。同期,国有企业数量占比由6.9%降为3.5%,所占比重减少了一半;总产值占比重由25.3%减少为24%;出口交付值占比由23%增长为24%,仅增长1%[1]。民营企业在上述所有方面都超越国有企业增长水平,实现稳定增长。

三是个体私营经济增长快,成为主要的增长点。金融危机下,全省民营经济主体的个体私营经济增长是湖北经济增长的亮点和增长点,对湖北经济发展的贡献大。体现在:1)创业精神强,新创业企业增长快。全省新登记初创业私营企业3.48万户,从业人员26.2万人,户均注册资金156.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9.86%、22.55%和65.79%。新登记个体工商户26.6万户,从业人员64万人,资金94.0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37%和50.9%。2)私营企业数量、从业人员和注册资金增长快。私营企业户数达20.5万户,从业人员202万人,户均注册资金179.0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4%、25.1%和19.7%。3)个体私营经济产值和出口创汇稳定增长。全省个体私营经济产值达1340.8亿元,增长20.8%,出口创汇17 153万元[2]。

四是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数量稳步增长,数量位居中部首位。湖北作为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区域,省委和省政府一直都很重视民营企业的发展,使湖北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企业数量稳步提升,2009年共有14家湖北企业入围,不仅把相邻的湖南、河南兄弟抛在了身后,并且超过广东成为总数排名第6的省份。

1.2 湖北民营企业发展的特点

湖北民营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不仅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在总量、规模、结构等方面保持了稳定的增长;而且在创造社会就业、保障民生等方面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实施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经济转型战略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表现为以下特点:

一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大。在抗击金融危机中,湖北民营企业实现了规模、质量的快速增长,增速超过国有企业,对保持湖北经济的平稳增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数量规模上,加上个体私营企业占比重已超过90%,在总产值占比已超过50%。

二是民营经济税收贡献能力进一步增强。截止到2008年底全省民营经济共计纳税283.3亿元,比上年增长50.3亿元,增长21.5%,占全省一般预算的40%。

三是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全省各市州民营企业从业人员(不包括个体工商户)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在75%至80%之间,全省平均在民营企业就业的人员占全省全部就业人员比重80%左右;而民营企业创造的新增就业岗位及人数比重在90%以上。因此,民营企业对解决社会就业和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较大。

四是湖北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稳步增长,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湖北省民营经济的发展与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技术研发的能力显著提高是分不开的。截止到2008年,全省有科技活动的民营企业285家,比上年增加70家,增长32.59%;科技人员活动由35 342人增加到42 253人,增速为19.55%;R&D人员为21 797人,比上一年增加4 111人,增速为23.24%;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由473 275万元增加到662 358万元,增幅为39.95%;R&D经费由242 193万元增加到313 843万元,增幅为29.58%。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长,成为创新的生力军。

五是湖北民营企业单位GDP能耗降幅大,在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和低碳经济中作用日益增强。2008年全省单位GDP能耗和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一年下降幅度都超过全国平均降幅,分别比全国降幅快1.7%和4.27%,节能减排效果好。

2 湖北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湖北民营企业在金融危机下仍然取得了不俗的增长,为湖北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战略目标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制约湖北民营企业发展的问题和因素。

一是湖北民营企业小、散、杂的发展特点没有根本改变,现有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不强。从近几年湖北重点企业集团的数量、总资产和平均资产规模情况看,在数量上民营企业集团由2007年的37家缩减为34家,国有企业集团由26家增加到28家,民营企业集团数量上在减少;民营企业集团总资产由846.97亿元增加为1 127.45亿元,增加了280.48亿元,国有企业集团由6 808.87亿元增加到8 122.31亿元,增加了1 315.44亿元,总资产增加量远远高于民营企业集团;全省平均每家民营企业集团资产规模为33.16亿元,每家国有企业集团的资产规模为290.08亿元,国有企业集团是民营企业集团的8倍多。金融危机下民营企业总量在增加,但民营企业集团数量在减少,资产规模远小于国有企业集团,民营企业小、散、杂的特点没有改变,现有的产业政策引导作用有待加强。

二是湖北民营企业转型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需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境。正是由于民营企业规模小、散、杂,决定了它们难以及时获得发展所需的充足资金,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全世界的通病,只不过融资难的程度表现和原因在各国不尽相同。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完善政策体系,并且拥有成熟的金融市场,企业融资渠道较为畅通。而在我国由于缺乏健全的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加之金融市场发育不充分,融资渠道单一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的弱点,造成了目前突出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是湖北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与东部沿海省份差距大,在中部省份中位次靠后。湖北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与东部沿海省份相比差距较大,对此,可用民营企业申请专利数量加以说明。例如,在东部地区,专利申请位居前5位的省份分别为广东(3 721项)、浙江(1 909项)、山东(1 855项)、江苏(1 371项)和上海(933项)。中部地区安徽(574项)、河南(451项)、河北省(388项)、湖北(286项),中部地区安徽是湖北的2倍,东部地区的广东是湖北的13倍[3]。可见,湖北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与湖北科教大省地位极不相称,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是湖北民营企业在人均工资水平等方面与国有企业差距较大,不利于民营企业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不利于有效发挥民营企业在提升员工素质和收入水平等方面功能。调查表明,湖北民营企业劳动合同签约率约为70%,给职工购买养老保险的比率不到90%,仍有相当部分民营企业存在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等现象。分析比较2008年湖北各类企业年工资总额,发现湖北私营企业年人均工资总额最低,仅有13 129.43元,还不到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152元的水平。而同期国有企业工资水平达24 643元,几乎是民营企业的两倍。这不利于民营企业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制约企业提升员工素质和增加员工收入等功能的发挥。

五是单位GDP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节能环保目标任务重。目前我国单位产值能耗大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与美国、欧盟、日本、印度相比分别高出2.5倍、4.9倍、8.7倍和43%[4]。而湖北的单位GDP、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今后湖北在推进民营企业发展中节能减排任务重。

六是民营企业产业聚集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湖北省与江浙两省民营企业发展技术和产业集合度上来看,湖北省产业近年来依然以传统产业工业为重要依托,对高新技术的运用欠佳,对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不够;而江浙两省依托产业集群发展民营经济,走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以产业链内涵构建产业集群,真正实现了产业集群的协同和互补战略,提升了产业的竞争力。

3 湖北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做大做强的对策措施

湖北民营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立足于当前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借鉴国内外民营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以多种形式和途径鼓励创业,扶持创业;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把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坚持引导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上质量、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全面提高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坚持构建公平竞争环境,切实支持、保护和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力争使湖北民营经济迈向一个新的台阶,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3.1 政府行政层面

(1)加强重视程度。全省各级政府要努力学习,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民营企业成长。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站在全局高度,充分认识促进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重要性、紧迫性,把促进民营企业发展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机结合起来,与扩大就业、建立和谐社会结合起来,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

(2)加强引导力度。加强产业规划信息发布和政策信息透明度,在民营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实施转型提升时给予合理指导。在市场开拓上,政府采购和招标项目向中小企业倾斜,实施针对中小科技企业的专项招标;通过政策引导和考核指标,鼓励大中型企业主动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零部件配套等方面,与中小企业开展优势互补与合作。

(3)完善保障机制。在融资服务上,鼓励私募基金、产业投资、创业投资公司的发展和集聚,引导其更多投向初创型、成长期中小企业,通过股权质押、保理业务、担保服务、知识产权抵押等多样化解决方案,为各类民营企业的转型提升提供风险可控的多路径融资机会。在财税政策上,对于民营企业引进的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经资格审定后可给予个人所得税奖励或补贴;通过更加灵活的营业税、所得税优惠政策,鼓励服务外包和分工,为民营企业的转型提升减负、降险。

(4)完善服务体系。引导和支持各类融资担保、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创业辅导、人才培训等服务机构转变观念,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网建设和加大融资信用、创业基地、共用技术、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提供服务支撑。

(5)调整产业结构,拓宽民营企业经营领域。逐步取消限制民营企业进入的产业壁垒,引导湖北民营企业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原则下,积极投身于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中新的领域和项目,投资于成长性好的产业,如教育、环保、旅游、市场中介、社区服务等。通过兼并、收购、承包、租赁、合资、合作、参股等方式和途径,参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产权改革。一方面,盘活资产存量,从整体上搞活公有制经济;另一方面也使民营企业获得发展所需的条件,迅速取得规模经济效益,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6)提升产业集聚度,建立园区经济,发挥集聚效应。企业集聚可以促进企业网络化组织的形成,可以产生信息、人才以及企业、研究机构间的协同作用,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进一步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力。湖北民营企业可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以园区为载体,发挥集聚效应。提高开发区、产业园服务中小企业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使其成为服务企业发展的“孵化器”和“主阵地”。

3.2 企业自身层面

(1)管理创新,不断完善企业治理结构。长期以来,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体制优势。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民营企业原有的体制优势不再拥有。民营企业要继续赢得市场竞争,很大程度上要靠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狠抓内部管理来获得。民营企业创业之初大多实行家族制,但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规模后,家族制制约了民营企业进一步成长,因此,民营企业必须考虑家族企业的现代化。当前,民营企业家要拿出足够的勇气,根据企业的条件,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管理创新和企业治理结构的变革,吸引更多有经营才能、技术才能和战略才能的人进入本企业,实现企业的更大发展。一是在不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情况下,择机引入非家族股份,调整单一的产权结构;二是在推进股权多元化的同时,改善企业治理结构,建立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相互制衡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与机制;三是改进企业的激励和分配机制,大幅提升人力资本效率。

(2)加大技术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夕阳产品,没有夕阳产业。湖北民营企业要善于“借鸡生蛋”、“借船出海”,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进高新技术商品化、加速产业化的进程,要善于建立多层次、跨领域的研发机构,加强与在鄂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通过前期投入达到成果共享[5]。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生产目的为依托,构建企业核心技术,打造企业“拳头产品”,求质保量,靠产品的技术和特色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创造真正的民族品牌。

(3)实施人力资本战略,提升企业人力资本素质和水平。很多民营企业之所以不能突破“成长瓶颈”做大做强,关键在于人力资本缺失。企业要发展,要在市场中取得成功和更大的发展,就要有人,要有能人。企业中有能力的人越多,企业的人力资本必然越强,企业发展必然强大。因此,一定要把“人是最重要的资源和要素”思想当作一种战略。民营企业要实行人力资本战略,包括唯才是用、人才储备和人才长期的培育和提升战略等,要把人力资本战略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只有这样,民营企业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民营企业实施人力资本战略可以从多方面着手,如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培训,增加员工培训投入;注重人力资源培训与人力资本开发相结合;推行人力资本绩效管理;以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眼光看待人力资本管理;积极培育和扩展社会网络关系,增加企业社会资本的投入力度等。

(4)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放眼全球,但凡知名度极高,发展势头良好,可持续性强的企业,无一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企业的文化,也同样是企业的发展方式,构建优质的企业文化,也是企业转变生产方式的重要方面。建设积极、健康、向上的民营企业文化,对于提高民营企业的整体素质,提高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要不断提高企业家自身文化素质。由于民营企业家在企业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他们的率先垂范和倡导对企业文化的构建,对企业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湖北的民营企业家整体素质不高,“土老板”数量很多,这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而在当今知识经济、信息时代,企业家的知识、智力、现代化文化程度决定了企业竞争力和发展程度。因此,湖北民营企业家不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重塑高层次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崇高的品格,也要从多方面吸收知识营养,善于总结经验,不断学习,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要自觉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渊博知识、才思敏捷、较强洞察力的企业家,塑造成敢于担当社会责任、积极投身社会各项事业的风云人物。

二是要逐步加强企业员工文化素质。民营企业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员工的素质决定着企业文化的成败,员工素质的提高又有赖于企业培训。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在企业文化的实践中又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影响着企业文化。因此,在企业中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育人体系。民营企业可以采取诸如与晋级、评优挂钩等激励方法,鼓励文化水平低的员工循序渐进、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学习的好和坏与绩效考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还可以从员工中选拔出不同岗位的骨干,送到高校系统学习,或者到优秀的企业去实践和培训,或者由企业自行组织到企业外部学习。

三是要构建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6]。目前我省不少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奉行“拿来主义”,一味模仿国内外其他企业的做法,使得许多民营企业的文化带有雷同性,没有突出本企业鲜明的文化个性。湖北民营企业要准确定位自身的企业文化,立足特色,打出亮点,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并将这种文化灌输和渗透到企业员工中去,形成企业自身色彩鲜明的个性。也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引起员工的认同与共鸣,从而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湖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湖北统计年鉴(2007、2008、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 湖北省工商业联合会.湖北民营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 刘迎秋,徐志祥.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自主创新与竞争力指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8.

[4] 苗苏.中国能耗甚至远超印度 温总理和印媒一起担忧[EB/OL].(2006-07-21)[2010-04-14].http://biz.163.com/06/0721/10/2MI1LQS000020S2K.html.

[5] 张箐,徐鑫,周图雅.湖北省企业竞争力分析与评价研究[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6):1-5.

[6] 黄孟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7-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3.

猜你喜欢
湖北民营企业企业
The rise of China-Chic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