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戏剧”研究述评

2010-03-20 15:57卓光平
关键词:目连梅兰芳喜剧

卓光平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5)

“鲁迅与戏剧”研究述评

卓光平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5)

鲁迅在戏剧的倡导和发展方面做过大量工作,他的戏剧见解,尤其是在对传统戏曲的反思与现代转化、现代话剧的引进与发展以及戏剧的功用问题的认识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回顾和总结过去有关“鲁迅与戏剧”研究的基本情况、发展轨迹、主要成果和经验教训,对今后深化该课题的研究必然有所裨益。

“鲁迅与戏剧”;回顾;局限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对文学艺术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戏剧方面,他虽然一再自谦对于戏剧是个“外行”,但实际上,他从小就在戏剧的氛围中长大,对民间戏曲十分喜爱,尤其对绍兴目连戏一直有着深厚的情感,而且他在批评旧戏和提倡现代戏剧艺术方面也做过许多工作。特别是在“五四”运动前后,随着话剧在中国的移植与成长,鲁迅对这种新的戏剧形式十分关注,他不仅经常观摩话剧演出,而且对话剧表演也提出过一些切实、中肯的指导性意见。自鲁迅逝世以来,学界就“鲁迅与戏剧”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研究,笔者试图对研究的发展轨迹、主要成果和经验教训加以回顾和总结,以期对今后深化该课题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鲁迅与戏剧”研究的历史回顾

长期以来,在鲁迅小说、散文、诗歌和杂文的光芒照耀之下,人们对他与戏剧的关系关注较少,因而相关的研究文章也不多见,具有研究价值的成果更是屈指可数。不过,纵观过去几十年的研究状况,学界对“鲁迅与戏剧”的研究明显经过了一段长时间的被漠视到慢慢受到关注,再到研究走向细化、深入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鲁迅逝世到文革结束这一时期。在这一阶段,有关“鲁迅与戏剧”的研究文章并不多见,总共只有十多篇相关的回忆和论述文章,而且这些文章基本上只限于对鲁迅的戏剧活动和戏剧见解的资料发掘。其中较有影响的文章是田汉在1946年发表的《鲁迅先生和老戏》与唐弢写于1956年的《鲁迅与戏剧艺术》。在这两篇文章中,田汉和唐弢比较全面地梳理了鲁迅对传统戏曲的一些观点和见解。另外,鲁思的《鲁迅先生论地方戏》、黄裳的《鲁迅先生对戏曲的一些意见》、徐淦的《鲁迅先生和绍兴戏》、于伶的《回忆鲁迅先生对一次话剧演出的批评》、王尔龄的《鲁迅与戏曲》、意桥的《鲁迅在日本看的戏》以及孙伏园的《鲁迅与易俗社》文,也回忆和梳理了鲁迅的一些戏剧活动和对戏剧艺术的一些重要观点。显而易见,在这一时期,有关“鲁迅与戏剧”的研究文章主要限于对鲁迅所参与的戏剧活动以及他戏剧见解的钩沉,而且这些资料梳理也比较琐碎和零乱,因而其价值与意义也自然没有被充分认识。

上世纪80年代,学界对“鲁迅与戏剧”的研究进入新的阶段。80年代初,戏剧艺术界一度十分繁荣,学界的鲁迅研究也空前火热,对“鲁迅与戏剧”的关注自然明显升温。1979年许钰辑录的《鲁迅和民间文艺》一书,专列鲁迅论戏剧一节,并节选了一些有关鲁迅对传统民间戏曲见解的文字。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鲁迅论文学和艺术》一书比较全面、系统地选录了鲁迅关于文艺的论述,也将一些鲁迅的剧论收入在内。“鲁迅与戏剧”的研究在这一时期一度形成了高潮,不仅研究文章的数量较多,而且出现了一批较有价值的探讨文章。其中在探讨鲁迅对戏剧的重要影响方面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冬梧的《鲁迅与戏剧》、冯健男的《鲁迅与剧运》和曹禺的《学习鲁迅》等。这些文章中,研究者不仅细致入微地发掘了鲁迅的戏剧活动,而且对鲁迅关于戏剧艺术的重要观点的意义和价值也进行了阐释和分析。鲁迅对话剧的见解与期待也受到了部分研究者的关注,如谷恺的《鲁迅对话剧的见解与期望》、邓啸林的《鲁迅怎样重视剧本的翻译与创作》和曹树钧的《鲁迅谈戏剧创作》等分别从鲁迅丰富的话剧艺术见解方面探讨了鲁迅对话剧创作的启示。而刘再复的《鲁迅悲剧观探索》和李玉昆的《郭沫若与鲁迅的悲剧理论和悲剧创作》则是探讨鲁迅悲剧观较有代表性的文章。吴方的《应提上日程的中国戏剧文化反思:从鲁迅批评梅兰芳谈起》一文则更深入地探讨了鲁迅对中国戏剧文化的反思。这一时期,鲁迅论梅兰芳问题一度引起很大的争议与探讨。另外,有关鲁迅与绍兴目连戏和社戏、鲁迅与西安易俗社的关系问题也得到进一步的发掘。

进入90年代以后,关于“鲁迅与戏剧”的研究尽管没有80年代初那样火热,但明显呈现出细化和深入的趋势。1993年,黄如文编注出版了《鲁迅论戏剧》一书。他从鲁迅的著作、书信和日记中选录了64段鲁迅有关戏剧的言论,比较全面地节录了鲁迅论戏剧的文字,为日后的研究者提供了较全面的参考资料。这一时期,从文化的角度来探讨鲁迅对戏曲文化的启示文章主要有张新元的《中国戏曲发展道路的哲人思考:鲁迅三十年代论梅兰芳》和《简论鲁迅与中国戏曲》,这两篇文章比较系统深入地探讨了鲁迅对传统戏曲的思考与见解。程致中的《论鲁迅胡适对易卜生戏剧的文化选择》一文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比较了鲁迅与胡适对易卜生戏剧文化观的不同吸收。刘家思的《绍兴目连戏原型与鲁迅的主体意识》和《论绍兴目连戏对鲁迅艺术审美的影响》等文章则深入发掘了目连戏对鲁迅创作的影响。胡淳艳的《鲁迅论梅兰芳问题研究述评》则系统梳理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界对鲁迅论梅兰芳问题的争论和探讨,并对这一问题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和澄清。曹树钧的《论鲁迅与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则对鲁迅关于如何发展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见解作了较全面的梳理与探讨。学界对于鲁迅的悲、喜剧观念的探讨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层面,李晓虹、刘坎龙的《鲁迅的悲剧观与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局》反思了鲁迅评价中国古典悲剧偏颇的问题,刘家思《鲁迅的喜剧概念释义》和《鲁迅的悲剧概念释义》两篇文章则撇开以往学术界从美学视角进行理解和研究的惯例,从戏剧学的角度分别探讨了鲁迅悲、喜剧观念的内涵与意义。而张健《中国现代喜剧观念研究》一书,专门分出一节对鲁迅的喜剧观念进行了深入阐释,并指出鲁迅的喜剧观念在中国现代喜剧理论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另外,关于鲁迅的作品被改编的问题也在这一时期被广泛探讨。

二、“鲁迅与戏剧”研究的热门话题

从过去几十年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虽然在鲁迅研究领域中涉及“鲁迅与戏剧”这一课题的研究屈指可数,但不可否认其中仍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一些热门话题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深入探讨。其中,在鲁迅与戏曲的关系、鲁迅对现代话剧的见解、鲁迅的悲剧和喜剧观念、鲁迅论梅兰芳问题以及鲁迅与目连戏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就引发了许多研究者深入研究和探讨的热情。

首先,鲁迅与戏曲的关系是一个人们长期以来热烈争论的话题。“五四”以来,思想文化界对传统戏曲否定与肯定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而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就是认为鲁迅对传统戏曲持否定态度,并由此来非难鲁迅对待民族文化的态度。其实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田汉的《鲁迅先生和老戏》、唐弢的《鲁迅与戏剧艺术》就先后分别澄清了鲁迅并非一味反对传统戏曲的问题,并指出鲁迅对传统戏曲的发展是寄予了很大希望的。后来张新元的《中国戏曲发展道路的哲人思考:鲁迅三十年代论梅兰芳》和《简论鲁迅与中国戏曲》两篇文章,则从文化反思的角度辩证而深入地探讨了鲁迅对待传统戏曲的态度和见解。吴方的《应提上日程的中国戏剧文化反思:从鲁迅批评梅兰芳谈起》一文则更深入地探讨了鲁迅对传统戏剧文化中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的反思。文章指出,鲁迅对待传统戏曲的态度是辩证的,思考也具有深刻的反思性质。只有认真分析鲁迅所处的时代面貌与社会现实,考察鲁迅的人生经历和个人好恶,研究当时戏曲演出的现状,才能明白鲁迅对于中国传统戏曲是怎样思考的。后来的许多研究者也纷纷指出鲁迅对传统戏曲的见解角度新颖、涉及面广泛,不但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观点,而且触及到了传统戏曲中一些重大而深层次的问题。

其次,鲁迅对现代话剧的提倡和发展做过许多工作,鲁迅对话剧的见解自然受到研究者相当程度的关注。谷恺的《鲁迅对话剧的见解与期望》、邓啸林的《鲁迅怎样重视剧本的翻译与创作》和曹树钧的《鲁迅谈戏剧创作》等文章就分别从鲁迅丰富的话剧艺术见解方面探讨了他对话剧创作的启示。曹树钧的《论鲁迅与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则对鲁迅对现代话剧的影响作了较全面的探讨。这些研究者用大量资料表明,鲁迅十分关注当时中国戏剧的现状,对于新兴话剧的提倡和发展做过大量工作,寄予了很大期望。鲁迅认为只有“建设西洋式的新剧”,才能更好地反映现代人的追求,表现现代人的思想和情感,唤起人们对现代生活的向往。“要建设西洋式的新剧,要高扬戏剧到真的文学底地位,要以白话来兴散文剧”[1],就是他对中国现代话剧的期望和要求。

再次,鲁迅的悲、喜剧观念也引起许多研究者的兴趣。《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鲁迅对悲、喜剧下了定义:“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讽刺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2]由于鲁迅具有非常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和他对文学史、艺术史的精深研究,加之博览国外美学论著,所以他对悲剧、喜剧的见解很有独创性,也包含了深厚的审美和文化内涵。相关研究成果有刘再复的《鲁迅悲剧观探索》,李玉昆的《郭沫若与鲁迅的悲剧理论和悲剧创作》,李力、黄南珊的《论鲁迅在喜剧理论史上的贡献》,李晓虹、刘坎龙的《鲁迅的悲剧观与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局》,安凌的《论鲁迅的悲剧观》,刘家思的《鲁迅的喜剧概念释义》和《鲁迅的悲剧概念释义》,黄志刚、刘家思的《论鲁迅喜剧观的三个问题》等。其中,刘再复的《鲁迅悲剧观探索》和李玉昆的《郭沫若与鲁迅的悲剧理论和悲剧创作》是这一时期探讨鲁迅悲剧观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显然,大多数研究者都注意到鲁迅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戏剧理论家,他的悲剧和喜剧思想中也不存在一套严密的戏剧理论体系,鲁迅的悲、喜剧思想所追求的就是要用戏剧艺术的审美精神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用启蒙主义的思想去唤醒沉睡着的国民,用深刻的思想去推进中国思想的现代化进程。正如张健所指出,鲁迅的喜剧观念代表了中国现代文艺科学在喜剧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他的以讽刺为轴心的喜剧理论不仅回答了中国现代社会是否需要喜剧艺术的问题,而且还明确回答了中国现代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喜剧问题,因而具有广泛的宏观指导性”[3]。

另外,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有关鲁迅论梅兰芳问题也一直有着很大的争议与探讨。在上世纪80年代,主要争论的文章有陈鸣树的《审美的认同与异趋:鲁迅论梅兰芳新探》、蒋星煜的《鲁迅先生论梅兰芳:略论梅兰芳及其他》、刘丽华的《如何认识鲁迅对梅兰芳的批评:兼与陈鸣树、蒋星煜两位先生商榷》、吴方的《应提上日程的中国戏剧文化反思:从鲁迅批评梅兰芳谈起》,90年代仍有袁良骏的《鲁迅与梅兰芳》、柯灵的《想起梅兰芳》、杜浙的《鲁迅与梅兰芳和柯灵》、张新元的《中国戏曲发展道路的哲人思考:鲁迅三十年代论梅兰芳》、刘逢敏的《鲁迅与梅兰芳及其他》、袁良骏的《再谈鲁迅与梅兰芳:兼向杜浙先生请教》、徐城北的《鲁迅与梅兰芳》、曹振华的《关于鲁迅与梅兰芳评论的评论:与徐城北先生商榷》在鲁迅与梅兰芳的问题上进行争论。甚至到新世纪以后,王景山还写下了《鲁迅未骂梅兰芳:读鲁随感》的文章。显然,在讨论鲁迅论梅兰芳问题中,最核心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鲁迅到底有没有骂过梅兰芳,二是应该怎样看待鲁迅对梅兰芳的评价。而胡淳艳的《鲁迅论梅兰芳问题研究述评》一文则将长期以来对鲁迅论梅兰芳的争议进行了系统的清理,并对这些争议问题作了比较具体的澄清和分析。

鲁迅与目连戏的关系很早就被学界注意到了,许多学者也一直在作这方面的探讨。早在五六十年代徐淦的《鲁迅先生和绍兴戏》、巨集的《鲁迅先生与绍剧》等文章有所提及。80年代以后,白甲的《鲁迅和乱弹、秦腔及目连戏》,马得的《鲁迅喜爱的“鬼戏”》,谢德铣的《鲁迅先生与绍兴戏》,黄中海的《鲁迅作品中的绍兴戏》,徐斯年的《漫谈绍兴目连戏》,章贵的《我所知的鲁迅作品中的绍兴戏和“无常”》,胡辉杰的《从目连戏看鲁迅和他的文本世界》,毛晓平的《鲁迅与目连戏》,刘家思的《论鲁迅与绍兴戏的互动关系》、《绍兴目连戏原型与鲁迅的主体意识》、《论绍兴目连戏对鲁迅艺术审美的影响》等文章都集中对鲁迅与目连戏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三、“鲁迅与戏剧”研究的局限与思考

尽管鲁迅一再自谦对于戏剧是个“外行”,但实际上,鲁迅非常关注包括话剧在内的所有文学艺术的发展,他对于戏剧的提倡和发展也做过许多工作。他对戏剧的见解虽然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但却有着丰富的内涵,这是非常值得珍惜、研究和加以总结的。然而,相对于汗牛充栋的鲁迅研究著作,学界对“鲁迅与戏剧”的关注显然是不够的。

当然,“鲁迅与戏剧”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也是有其原因的。首先,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之父,他以非凡的文学创造力开启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成为了中国现代小说、散文和散文诗的奠基人。而在戏剧方面,鲁迅一生都未创作过剧本,他所写的《过客》、《起死》,只是模仿戏剧的形式,用对话写成的散文和小说。其次,鲁迅说过对中国传统旧戏不满的话,他在小说《社戏》里假借主人公的口吻,宣布与中国戏曲告了别。在“五四”时期,他也赞成批评传统旧戏的主张。这就很容易使人误解鲁迅是不喜爱中国戏剧的。再次,鲁迅没有专论戏剧的集子,也没有系统讨论戏剧的文章。他也一再自谦说:“对于戏剧,我完全是外行。”“对于中国戏剧史,我又是完全的外行。”[4]而且鲁迅对戏剧的见解主要散见于杂文、小说、译文以及私人的书信中。这些见解,如果不加以爬梳整理,就显示不出鲁迅在戏剧理论上的真知灼见。因此,长期以来很少有人注意到鲁迅对戏剧发展的贡献以及鲁迅戏剧见解的重要价值。

在这些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中,由于长期以来研究观念的滞后和研究方法的局限,“鲁迅与戏剧”的研究明显存在着研究格局单一、视野狭隘等薄弱环节。在深感这一研究的薄弱之后,一些研究者致力于从鲁迅的著作、书信、日记和鲁迅同时代人的回忆录中去发掘资料,由此产生了一大批概貌描述和以丰富的资料取胜的成果。所以近年来,有关鲁迅与戏剧的论文数量虽然仍在增加,但视角的单一、方法的陈旧,以及观点的雷同、材料的重复所造成的“拥挤”,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实,鲁迅终其一生,都在积极思考与探索建设民族新文化的问题,他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他对戏剧的见解就是其中极为珍贵的一部分。在过去的研究中,由于研究者往往就鲁迅与戏剧的关系相对论述较多的部分进行研究发掘,忽视了鲁迅戏剧见解的相对完整性,而且对一些鲁迅戏剧见解的独特观点往往点到即止,对其特殊的价值也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这不仅和鲁迅的戏剧见解的重要价值很不相称,而且由于这样和那样的原因,学界一直对鲁迅的戏剧态度存在许多纸上纷争和认识误区,对鲁迅的一些重要观点的认识也一直比较模糊,缺乏辩证的角度。对此,研究者必须在充分占有丰富资料的基础上集零为整,将宏观考察和微观分析结合起来,对所有有关“鲁迅与戏剧”的资料进行综合辩证的整理、分析和归纳,以建立起鲁迅戏剧见解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完整性。并且不断拓展“鲁迅与戏剧”的研究领域,探讨一些重大的全局性问题,从而更广泛地理解鲁迅的戏剧思想,多角度地审视鲁迅对戏剧的见解。

同时必须看到,鲁迅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戏剧理论家,他对戏剧的见解没有一套严密的理论体系。在对戏剧的认识上,鲁迅立足于自身,并借鉴古代和外国的艺术实践经验,择取精华,融合新机,他对戏剧的见解是在中外戏剧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形成和发展演变而来的。所以在考察与研究鲁迅的戏剧思想时,既不能脱离旧中国动荡变革的社会文化背景,更不能无视古今中外纷繁复杂的戏剧观念与美学思想对鲁迅的影响。

总之,鲁迅在戏剧的倡导和发展方面做过大量工作,他对戏剧的见解,涉及到戏剧的许多根本问题,如继承与借鉴、戏剧与现实生活、表演与欣赏、戏剧的功能问题等。尤其是在对传统戏曲的反思与现代转化、现代话剧的引进与发展以及戏剧功用问题的认识上,鲁迅的观点不仅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今天的戏剧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戏剧要想真正走出当前的困境,就需要研究者“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找出那些反复出现过的,带有普遍性的,制约过昨天也影响到今天和明天的问题”[5]。因此,系统而全面地梳理鲁迅对戏剧的见解,对于解决一直困扰着中国戏剧的问题和促进当代戏剧艺术的发展意义重大,而这也正是“鲁迅与戏剧”这一课题研究的关键所在。

[1]鲁迅.鲁迅全集:第7卷·集外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63.

[2]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92-193.

[3]张健.中国现代喜剧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9.

[4]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且介亭杂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33.

[5]董健.戏剧与时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

[责任编辑 文 俊]

I206.6

:A

:1009-1513(2010)04-0075-04

2010-06-07

卓光平(1982—),男,湖北随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目连梅兰芳喜剧
梅兰芳评传
岁月有大爱
试论御伽草子《目连草子》对汉文学的接受
中国目连戏展演
——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演出
《喜剧总动员》喜剧人 放肆笑
喜剧世界
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含泪的笑”——《欢乐喜剧人》对喜剧的重新诠释
文化遗产 绍兴目连戏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