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俗的“忌讳”问题摭议

2010-03-21 17:33高文汉
外国问题研究 2010年3期
关键词:日本

高文汉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由于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等存在着差异,世界上不同民族必然拥有不同的生活习俗以及由此伴生的各种忌讳。忽视它的存在,不仅会妨碍人际间的正常交流,有时还会造成误会,产生隔阂。所以,“入乡问禁”就显得尤其重要。

日本是我国的近邻,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两国的人员交往急剧增多。为使今后的交往更加顺畅,本文拟从衣食住行、农事捕捞、人生礼仪以及民间节日等方面入手,就日本人生活中的主要忌讳及其产生的原因,试做探讨。

一、衣食住行中的忌讳及其成因

明治维新以后,西方文化潮水般涌入日本。在其影响下,日本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包括衣食住行在内,日常生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诸如西服、西餐、西式建筑等大量出现,并很快融入了日本人的生活中。对于这些从西方引进的,日本人一般称之为“洋服、洋食、洋室、洋車”等,而对于传统的东西,则称之为“和服、和食、和室……”。实际上,即使被日本人称作“传统的东西”,也未必都是大和民族固有的。其中,不少是在中国文化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和服即是如此,它是由唐装改造而成的。所以,和服的开襟形式同于中国服装,即右衣襟压左衣襟。反之,则是不吉利的,会招致“破财、败运、事业失败”等等。这种习俗也反映在语言里,日语中的“左前”除表示“左衣襟在前”外,还含有“失败、运气不佳、经济拮据”等词义。和服的这种开襟形式,似乎还与丧葬习俗有关,因为死者的寿衣,恰好与生者相反,左襟在前。同类忌讳还有:两人不能同时缝制一件衣服;忌讳用草绳扎腰;补衣服时,不能横着打补丁,等等。这类忌讳,因与丧葬习俗有关,目的无非是避开“晦气”、“不洁”等。

在饮食方面,日本人的主食是大米,副食以海产品为主。由于海产品丰富,而且新鲜,所以日本人喜欢生吃。坦率地说,相对于中餐,烹制方法比较简单。不过,进餐时,中日两国都使用筷子,同属于“筷子文化圈”。所以,许多忌讳表现在筷子上,而且大多相同或类似。日本人忌讳把饭盛得过满甚至冒尖,不能把筷子插在饭碗里,不能在餐桌上只放一碗饭,因为这些很容易联想到为死者供的“倒头饭”;日本人忌讳在锅里把饭分成若干份儿,然后再往碗里盛,据说这是过去为囚犯盛饭的做法。用餐时,忌讳用两双筷子为人夹菜,不直接用筷子递、接食物等,因为这些容易使人联想到成殓骨灰时的情景。

近代以前,除少数人偶尔食用野猪肉外,日本人没有吃牛、羊、猪等家畜及其他动物性肉类的习惯,身体需要的蛋白质主要靠鱼类补充。鳗鱼营养丰富,而且有药用价值,在日本十分畅销。但是,鹿儿岛县大岛郡、宫城县本吉郡等地禁止捕食鳗鱼,当地人认为鳗鱼是神的使者,若食用它,会遭到神的惩罚[1]。真言宗的信众则认为:虚空藏菩萨是牛、虎属相的守护神[2],鳗鱼是其使童,所以这两个属相的人忌食鳗鱼。

如今,日本大多数人住公寓,生活方式随之改变了许多,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拥有自己的院落,喜欢在院子里种植花草。不过,日本人忌讳在自家院子里栽种山茶花。因为山茶花盛开后,花瓣很快就飘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花柄,仿佛武士被砍了头。这种盛极而衰的巨大反差,很容易使人陷入哀伤,甚至产生不祥的感觉。出于同一原因,探视病人时,日本人忌送山茶花。龙爪花生长于田埂或者河岸上,秋季开花。其花赤红如火,鲜艳夺目,儿童非常喜欢采摘它。但是如果拿回家,必定遭到家长的呵斥。因为日本人常拿它供菩萨,所以又把它叫做“彼岸花”、“死人花”。日本民俗学开拓者柳田国男则认为:这种花赤红如血,在日本属于“天然禁色”!

门槛儿是家庭与外部的分界线,是内与外的象征,日本人格外重视它。所以,家长经常告诫孩子:门槛儿是不能踩的,也不能坐在上面。否则,会被人指责没教养!不仅如此,有些地区甚至把门槛儿人格化了,认为“大门的门槛儿是父亲的头,后门的门槛儿是母亲的头,房间的门槛儿是孩子的头”[3]143。如果踩了它,踩它的人永远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将来更不会有出息!实际上,产生这种忌讳的真正原因,不过是出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因为和式门槛儿不经踩,容易变形,而且更换困难。

日本人爱干净,尤其注意厕所里的卫生,认为那里也住着神,即“厕神”[4]。过去,孕妇在家生产时,必须“灶神、扫帚神、厕神”到齐后,胎儿才会降生。产后第三日或者第七日,母亲要抱着婴儿去厕所拜“厕神”。怀孕期间,如果孕妇一直把厕所打扫得很干净,生下的孩子就清秀、漂亮。“厕神”是女神,也喜欢干净,所以在厕所里不能吐唾沫[3]144。否则,就是对“厕神”的大不敬。

日本有关出行、方位等方面的忌讳,主要受我国历法以及阴阳五行的影响,但是近代以来,西方宗教的浸染也不可忽视。譬如,信仰基督教的日本人忌讳 13日与星期五,认为“13”不吉利,尤其忌讳 13日与星期五重合的日子。是日,他们总觉得会发生什么事情,小心翼翼地防备着,以免遭遇不幸。为了避开这个不吉利的数字,一般宾馆没有“13”号房间和“13”楼,机场也不设“13”号登机口。不过,更多的是日本由来已久的或者是因日语发音产生的忌讳。前者如,日本人过去不愿意走夜路,认为那是魑魅魍魉横行的时间。倘若不得已夜里出行,也要把大拇指攥在拳头里。据说,那样既可以避免狐狸精作祟,还可以防止疫病。同时,夜行不能吹口哨,因为口哨声会引来妖魔鬼怪、魑魅魍魉。至于与发音相关的禁忌,如日本人忌讳七日出行,九日回家。因为“九 (ku)”与“苦(ku)”同音;把“七 (siti)”的发音拆开后,与“死(si)”、“血 (ti)”同音。“四 (si)”与“死”也同音,所以出行时,忌讳飞机、轮船等带“四”的座位号。与此同理,日本医院的楼房无“四”层,病房一般不设四、九号病床;宾馆不放梳子,因为梳子的发音为“kushi(苦死)”。军人忌讳“四”与“北”,因为由“北”很容易联想到“败北”等字眼,所以放置兵器时,忌讳北向。

二、日本的地理环境与农事捕捞中的忌讳

日本原本是农业国,国民中的绝大多数人从事农耕,另有一部分人出海捕鱼。现在,虽然日本已经高度城镇化,但是仍有部分人从事农、渔业生产。出海捕鱼伴随着诸多危险,是一项非常特殊的工作,所以在渔民中间,至今仍然保留着一些传统习惯,比如:不能穿着鞋上船;不能讲“翻”、“漏”之类不吉利的话;禁止在船上吹口哨、唱小曲;忌讳把大酱、醋等容易产生不愉快联想的调味品及其食品带到船上;不能把金属器物、梅子核儿扔进海里。这些禁忌,在我国渔民中间也大多存在。不过,禁止把“梅子核儿扔进海里”,显然是日本渔民特有的忌讳。因为“核儿”在日语中讲作“種 (tane)”,与表示“后嗣”的“胤 (tane)”同音。试想,谁愿意把自己的“子孙”扔进海里呢!

在从事农事活动中,日本人非常重视历法。一般卯日不插秧;戌日不种麦;天火日、地火日、不熟日不做农活儿;不净日不烧木炭;“三邻亡”日不起房,否则会发生火灾,殃及邻居。每逢元宵、端午、七夕、中元等民间节日以及祭神、庙会等活动都停止农事活动,让牛、马休息。在农事活动中,立春后的第 210天、第 220天为“厄日 (yakubi)”,是农民最忌讳的日子,也是最警惕的时期,因为水稻正值开花期,经常有台风登陆,庄稼最容易受灾。

日本人种植农作物也有忌讳。例如,日本本岛的东北部以及长野县以北的关东地区,许多村庄忌讳种芝麻,理由是芝麻的荚扎伤过神和祖先的眼睛。出于类似的原因,也有一些村庄不种玉米和黍子。流行区域最广的是忌讳种黄瓜,因为黄瓜横切面的纹路很像“祗园神”的徽饰。

日本河内地区(大阪东部)的村庄忌讳养鸡,也不吃鸡肉和鸡蛋,因为村民们认为鸡叫得早,打搅神休息。这一习俗已经流传了很久,据说十世纪初,右丞相菅原道真被贬往太宰府,途经河内时,每夜三更就被鸡叫起来赶路。后人同情、仰慕这位翰林出身的忠臣,不但把他奉为“天神”,立庙祭祀,而且禁止养鸡,以免再害得他半夜早起。

山区的环境比较特殊,所以相对于平原,山民的忌讳更多些。比如:忌讳 12人一起在山上过夜;如果带饭上山,菜里不能有海水鱼。进山时,或许是出于安全考虑,人们尽量拉近与动物的距离,一般不再使用它们原来的名字,而是称呼猴子为“山里人”、“木村”或者“木村先生”;叫狼为“瘦个子”;称马为“高脊梁”;叫兔子为“长耳朵”等等[3]158。另外,在山里不直接称呼猴子的名字,大概还有一个原因。那是因为在日语里,猴子讲作“猿(saru)”,“猿”与“去る(saru)”同音。“去る”有“离去、时光流逝”等意思,由此构成的词组“世を去る”的意思是“死亡”。为了避开这些不吉利的联想,所以才改称猴子为“木村”等。

三、人生礼仪与民间节日中的忌讳

人从出生到死亡,诸如儿童节、成人仪式、婚礼、花甲等,一生要经历许多重要的阶段及其仪式。日本人的这些仪式,连同日常的人际交往、言谈举止以及岁时祭祀、民间节日等,都伴生了不少东方式的以及日本民族特有的忌讳。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免不了礼尚往来。一般地说,我们送礼比日本人重,而且在品色与数量上也与日本人不同。日本人送礼喜欢奇数,包括用于订婚的聘礼[5]108。日本的这一习俗,可能与道教有关,因为在道教中,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早在奈良时代,道教的一些习俗就已经传入日本,崇尚奇数的习惯可能被一直保留下来。日本人赠送礼金时,不直接递钱,而是把它装在信封里。日本的信封一般都是双层的。在对方遭遇火灾或其他不幸,需要慰问时,送礼不能使用双层信封,因为那意味着“祸不单行”,是犯大忌的。另外,日本人一般不送鞋和袜子,这些都是踩在脚下的东西,会让人觉得抬不起头来;也很少有人赠送领带或项链,因为这类东西容易产生不好的联想。

近代以来,日本妇女的地位显著提高,但是由于传统思想的束缚,至今仍有不少领域是妇女的禁区。日本国技“相扑”的赛台就是最突出的例证。前不久,一名勇敢的女性试图挑战这一禁区,爬上了赛台。结果犯了众怒,遭到舆论的挞伐。前大阪市的女市长曾经提议:废止这种性别歧视的做法。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激烈争论,最后也未被市民接受[5]43。再比如,1988年连接本州与北海道的海底隧道“青函隧道”开通时,有女记者希望进入现场采访,但是被严词拒绝。因为在日本,隧道、尤其是海底隧道是女人的禁地。如果被妇女贸然闯入,就会亵渎神灵,招致隧道坍塌。基于同样的原因,女人不能触碰渔具,更不许从渔具上跨过去;孕妇不能上渔船,有的渔村甚至禁止所有的妇女上船。还有,妇女不能触摸迎神的神舆;孕妇不能迈笤帚,否则会难产;孕妇插秧,要顺着原来的方向插,否则会使胎儿逆位,遇到“站生”。妇女经期与生产谓“赤不净”,不能拜神。孕妇产后七天之内,不能与家人使用同一炉灶做饭,以免“秽”及家人;三十三日之内不能过桥,以免弄脏河水,冒犯水神[3]175。其间,产妇的丈夫也不能进山烧炭,不得下海捕鱼、晒盐,否则就会遇到不幸,殃及全家[6]。

在人的一生中,最容易生病遭灾的年龄叫“厄年”,日语又叫“年忌 (tosi imi)”。过去,男女没有区别,都是 13、25、37、61、85、99岁。现在,一般男性为 25、42、61岁,女性为 19、33、37岁。尤其是“大厄”之年 (男子 42岁、女子 33岁),当事人要格外谨慎,避免触犯禁忌,以便顺利渡过“多事之年”[7]。作为积极的防范措施,可以把亲友请到家中饮酒聚餐,为自己消灾;也可以把自己用过的梳子、手巾或者钱、食物等,悄悄地丢到神社里、村头上或者十字路口,以求破财消灾。

在日本,围绕丧葬的忌讳比较多,据《魏志倭人传》载:“其死有棺无椁,封土作冢。始死,停丧十余日。其时忌食肉,丧主哭泣,他人就歌舞饮酒。葬毕,举家诣水澡沐,以如练沐。”死者亲属要居家服丧,服丧期一般为 49日。其间,男子不理发忌刮胡须,禁止下田或出海,女子挽“忌中髻”,不戴头饰,禁止做针线活儿。丧家的灶火叫“死火”,外人不能在处于服丧期的人家吃饭。否则,吃了丧家饭的人进蚕室蚕死,下地则使庄稼枯死。诚然,现在的丧葬忌讳,比以前少了许多,但是依然有不少事情需要注意,比如:葬礼要避开“友引日”,否则会祸及朋友,把朋友引入阴间;办丧事期间,忌讳使用“频繁”、“再三”、“屡次”、“又”、“一个接一个”等词语;参加葬礼,男子要着黑西装,系黑领带,女子要穿黑色套装或者黑色连衣裙;遇到灵车要把大拇指攥在拳头里,否则,对自己的父母不利,轻则父母生病,重则早亡。在日本,盐被视为能驱邪除秽的圣物,所以丧主办完丧事,要在院子里撒盐净家,祈愿丧事不再重演;亲友参加完葬礼,进门前要往身上撒盐净身,以防把“晦气”带入家中。比赛前,日本相扑往赛台上撒盐,也是出于同样的道理。

结婚是件大喜事,所以在婚礼上,不能使用“完了”、“结束”、“归”、“去”、“回”、“碎”、“坏”、“破损”、“断绝”、“离”等不吉利的词语。对于婚姻,大家都希望白首偕老,因此忌讳“重复”、“多次”、“再三再四”等词;赠送礼品,不能送陶瓷、玻璃等易碎的工艺品。参加婚礼的男子要着黑西装,系白领带,女子要穿洁净有明亮感的服装,但是艳丽程度不能超过新娘,以免喧宾夺主[8]。

生病的人,往往感情比较脆弱,容易受到刺激,所以探视病人时需要格外注意,不能讲“四”、“死”之类的话。送花时,不能送菊花、山茶花;不能送仙客来,因为仙客来 (shikurmen)的发音中含有一个与“死”相同的音。更不能送盆栽,也就是带根儿的花,因为它容易使病人联想到自己的病治不好,除不去“根儿”;再就是日语中的“根”与“寝”同音,很容易联想到“一病不起”、“卧病在床”等字眼儿。

日本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即使是上了岁数的人,也害怕别人说自己年老,所以对年事高的人不要用“老者”、“老人”、“年迈”等字眼。岁数稍大的人乘地铁、电车等交通工具时,遇到别人为自己让座,心里会很不是滋味。不少人乘车宁肯站着,以免因此伤害他人的自尊。另外,对于残疾人,禁止讲“聋子”、“瞎子”、“瘸子”等歧视性语言,而是改为“耳朵 (眼睛、腿)不自由的人”。

日本的许多民间节日,如元宵、上巳、端午、七夕、中元、重阳等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在这些节日里,除承袭了中国的部分忌讳外,日本也增加了不少本民族的内容,因此有关民间节日的忌讳相当庞杂。例如,日本人过年吃年糕,这种习俗由来已久,似乎已为日本国民普遍接受,但是据民俗学者坪井洋文调查,在日本的爱媛县、山形县、群马县、静冈县、埼玉县、和歌山县、长崎县等地区,新年忌吃年糕,代替它的是山芋。其因,缘于多种传说:“祖上一度落难,新年吃不起年糕,所以改吃山芋,缅怀祖先”;“祖上蒙难,为了昭示冤枉,使年糕变成了红色,所以后人忌吃年糕”;“为了试探人心,神扮成乞丐讨要年糕,结果被无情地赶出来。于是,神发怒掀翻了笼屉,从此过年再也吃不上年糕”等等[9]。

3月 3日上巳节,又叫“桃花节”、“偶人节”、“重三”等。有女孩儿的人家会摆上偶人,供上白酒、菱角糕、桃花等,为女儿祈福,以期快乐、健康地成长,但是过节之后必须及时收起偶人,否则,将来女儿会嫁不出去的。

七夕是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是日,日本的民间活动异常丰富,如:妇女洗发,男人沐浴,以祓除不祥,祈求幸福;日本东部地区则用稻草、菰等扎成“七夕马”,据说牛郎、织女神要骑“七夕马”经过南瓜、大豆等田地,所以村民不能下地,以免马受惊被瓜蔓、豆棵绊倒。七夕那天,埼玉县的部分地区禁止收割豇豆,传说牛郎、织女要在那里相会。

中秋节时,日本人在房前摆上水果、丸子等供品祭祀月神,全家围坐在一起赏月。不少地区还把中秋节当做“丰收节”,如当地盛产大豆,就叫“大豆节”,盛产山芋就叫“山芋节”。节日里,孩子们还可以偷吃别人家的供品,即使被发现也没有关系,但是待嫁的姑娘是不能偷吃供品的,尤其是供品中的丸子。

四、结语

由以上叙述可以看出,日本人的忌讳比较多,而且琐细复杂,涉及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人生礼仪、民间节日、农渔业劳作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之所以存在这么多忌讳,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近代以前主要是中国,近代以后西方文化及其习俗大量输入日本,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及其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二是源自日本的地理条件和社会结构。日本国土狭小,社会组织严密,大家非常重视小团体内部的和谐。要想达到这一目的,除了依靠强制性的制度外,免不了会产生若干约定俗成的禁忌。三是日本的国民性决定的。日本人既愿意接受新事物,又非常注意保护传统,尽管有些传统未必是合理的。更重要的是,日本近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并不彻底,比如对女性的歧视、有关鬼、神的传说等等,在国民中间还存在不少封建意识、迷信的非科学的思维方式。再者,日本国民的感情非常细腻,尤其重视他人的感受,从不忽视日常行为中的任何细节,例如划火柴要向里划、削水果时要刀口向内等等,即是如此。四是文明进步的结果,如对残疾人说法的改变等等。这说明,日本人的忌讳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人的心理结构及其文化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生活中的忌讳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发生变化的。过去,日本人忌讳晚上修剪手指、脚趾甲,否则父母临终时赶不上见最后一面。但是究其原因,不外是过去灯光昏暗,容易伤人。如今照明条件改善了,这一忌讳也就随之消失了。自不待言,生活中也会随时产生新忌讳。比如,东京的恋人不去井之头公园约会,因为那里祭祀着掌管音乐、智慧、财富的“弁才天”神。这尊神是女神,据说是蛇身。如果去那里约会,女神就会妒忌,从中作梗,破坏两人的恋爱关系。今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生活中的忌讳也许会越来越多吧。这一点,值得民俗学者给予持续关注与探究。

[1][日 ]末广恭雄.鱼与传说[M].新潮社,1972:21.

[2][日 ]佐野贤治.虚空藏信仰[M].雄山阁,1991:45.

[3][日 ]新谷尚纪.日本人的忌讳 [M].青春出版社, 2004.

[4][日 ]饭岛吉晴.灶神与厕神 [M].人文书院,1986: 96.

[5][日 ]宫田登.婚丧嫁娶[M].岩波新书,1999.

[6][日 ]大岛建彦,等.日本を知る事典[M].社会思想社,1971:404.

[7][日 ]新村出.广辞苑[M].岩波书店,1985:2410.

[8]贾蕙萱.日本风土人情[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59.

[9][日 ]坪井洋文.山芋与日本人 [M].未来社,1979: 45.

猜你喜欢
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日本强烈地震
探寻日本
日本的流浪汉与我
《黄金时代》日本版
美哭了的日本点心
日本神社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日本访学随笔
第 位首相考验日本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