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富硒茶的增硒途径与开发前景

2010-03-21 05:35贾朝佩周俊朱江
茶业通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茶树茶园茶叶

贾朝佩,周俊,朱江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合肥 230036)

我国主要富硒茶的增硒途径与开发前景

贾朝佩,周俊*,朱江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合肥 230036)

硒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缺硒可以导致心肌损伤(克山病)、高血压、肝病,甚至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我国有72%的地区缺硒,饮用富硒茶已有研究证明是补充人体硒不足的最好途径之一。本文概述了我国主要天然富硒茶的产地、富硒茶叶硒含量与开发富硒茶的主要途径和前景。

硒;富硒茶;主要产地;增硒途径;前景

硒是瑞典化学家Berzelius于1817年在生产硫酸的尾矿中发现的,此后硒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有毒元素。1957年,Schwarz等首次证明硒是动物的必需营养元素。1973年,Rotmck等发现和证实硒是动物和人体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组成成分以后,硒的重要性受到了空前的重视。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硒是人体必需的生命元素[1]。在我国的一些地带,流行着一种死亡率很高的地方性疾病——克山病,这种病最早于1935年在黑龙江省克山县被发现,因一直不知病因,故此得名克山病[2]。1973年,我国科技人员首次提出缺硒与克山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克山病地区人群均处于低硒状态, 而补硒能有效地预防克山病的发生, 进而证明了硒是人体的一种必需微量元素[3],严重缺硒会导致克山病的发生。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表明,硒缺乏会导致40多种疾病的发生,尤其会导致以下疾病[4]:(1)克山病、大骨节病;(2)各种癌症;(3)男性不育症和妇女妊娠性高血压;(4)辐射损伤与衰老;(5)免疫功能低下与爱滋病;(6)重金属毒性与职业病;(7)心血管病;(8)流行性出血热。而补充一定量的硒能够很好地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保证人体健康。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约72%的地区处于缺硒、低硒带,膳食中硒摄入量的不足严重影响着我国几亿人口的身体健康[5];根据中国营养学会调查报告,我国成人每日的硒摄入量仅为26.63µg,距中国营养学会和国际硒学会推荐的日摄入量50µg和60µg相差甚远。人体主要是通过膳食摄入硒的,但就目前而言,普通食物通常含硒较低,富硒食物太少,市场所见有限。茶树是一种天然富硒植物,产于富硒区的茶叶即为富硒茶,即使是种在低硒土壤上的茶树也可以通过人工增硒方法生产富硒茶。茶叶中的硒80%是对人体有益的蛋白有机硒,茶叶是世界三大保健饮料之一,我国人民有着长久的饮茶习惯,因此开发富硒茶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富硒茶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然而我国是低硒国家,天然富硒茶的产地比较少,所以通过人工增硒途径增加茶叶中的硒含量有一定意义。

1 我国富硒茶主要产地

我国的天然富硒茶主要产于湖北、陕西、贵州等部分地区,如湖北恩施、陕西紫阳、贵州开阳都已成为富硒茶的主要产地。

恩施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高硒地区,土壤含硒量达到20~30mg/kg,高的可达40mg/kg,各种植物均含有较高的硒。恩施茶平均含硒量为1.074mg/kg,比我国南方15个省、市茶叶以及日本等一些国家茶叶中的硒含量(0.0338~0.144mg/kg)高9~30倍以上,恩施玉露是其主打富硒茶品种[6]。

紫阳是我国第二大富硒地区,土壤含硒量达到3.9826mg/kg,紫阳富硒茶平均含硒量为0.6530mg/kg,比国内南方其他茶区茶叶硒含量高4.5~19倍[6]。现主要生产紫阳毛尖、翠峰、银针、香毫、春峰、紫阳富硒绿茶、紫阳富硒乌龙茶。

贵州省开阳县土壤中硒含量为0.175~3.00mg/kg,硒含量平均值在0.61mg/kg,约为全国平均值0.29mg/kg的2.1倍,动植物硒含量在0.05mg/kg~0.28mg/kg之间,已经开发生产出白花富硒毛尖、富硒碧芽、南贡翠芽、富硒南贡茶、富硒碧玉香等富硒茶。

除了上述天然富硒茶的主要产地外,安徽石台,江苏溧阳-宜兴一带南部低山丘陵,浙江龙游,四川万源等地也发现有天然富硒土壤,生产天然富硒茶叶。安徽石台县大山村部分茶园硒含量很高,局部达到5.7mg/kg,生产雾里青、牯牛降野茶、仙寓山茶、石台香芽等富硒茶,茶叶中的硒含量达到0.24~4mg/kg,符合国家富硒茶的标准。四川万源茶叶硒含量在0.2~0.7mg/kg,富硒茶平均含硒量为0.359mg/kg,生产富硒茶为巴山雀舌。江苏溧阳-宜兴一带南部低山丘陵地带,土壤平均硒含量0.64 mg/kg,高的可达1.68 mg/kg,当地春秋茶都达到了富硒茶的标准[7]。

2 富硒茶的主要品种及其含硒量

中国茶几乎都含有硒,但含量变化幅度很大,一般在0.017~6.590mg/kg之间[8]。即使是富硒茶,其茶叶中的硒含量也存有较大的差异(见表1)。

表1 我国部分富硒茶中的硒含量[9-13]

我国大宗绿茶的平均含硒量位居各类茶之上,其次是边销紧压茶,其它茶类平均含硒量均在0.1mg/kg左右。非高硒产区绿茶含硒量平均在0.1371mg/kg左右,高硒产区平均为1.4928 mg/kg左右;工夫红茶平均含硒量为0.0823mg/kg,红碎茶平均含硒量为0.1014mg/kg。从产地看,江苏、广东、广西、海南红茶含硒量高于安徽、四川、云南。珠茶为0.0948mg/kg,花茶平均含硒量为0.0832 mg/kg。乌龙茶平均含硒量为0.0817mg/kg。茶叶中的硒含量与产地有一定的相关性,如有检测说明广东乌龙茶含硒量高于福建乌龙茶。紧压茶平均含硒量为0.1256 mg/kg,主要产于湖南、湖北、四川、云南等地区[14]。同一地区不同茶园所产茶叶含硒量也会有一定的差异(见表2)。高硒和非高硒土壤生产绿茶含硒量差别较大,相差竟高达几十倍(表3)。

表2 陕西紫阳县不同茶园所产茶叶含硒量[8]

表3 不同产地的绿茶含硒量[15]

3 提高茶叶含硒量的途径

3.1天然富硒茶园

3.1.1利用天然的富硒土壤

土壤中全硒含量高,相对来说茶叶中硒含量也会高。土壤中的硒主要以元素硒、硒化物、硒酸盐、亚硒酸盐和有机硒等多种形态存在,而能被茶树吸收利用的是有机硒化合物、硒酸盐和部分亚硒酸盐。这些水溶性硒含量取决于土壤含硒量、硒的存在状态和土壤理化性质,这都与成土母岩有着密切关系,富硒的岩层必然形成富硒的土壤,例如我国高硒地区恩施、紫阳,土壤的硒多来自其母质黑色(碳质)岩石和石煤,其土壤含硒量分别达到20~30mg/kg、3.9826 mg/kg,其所产茶叶中的硒含量也高。

3.1.2增施有机肥,尽量不施用化肥

茶树吸收硒与土壤pH值关系很大,含硒量高的土壤,随着土壤pH值增大,土壤中水溶硒的含量越来越大,越容易被茶树吸收利用。但是茶树是生长在酸性或微酸性土壤中的植物,在酸性和偏酸性的土壤中,硒主要与铝和铁的氧化物结合形成难溶的无机复合体,使其水溶性降低。所以要多施用有机肥包括饼肥、绿肥、复合肥等来平衡土壤的pH值,增加高硒土壤水溶性硒的含量,有利于茶树的吸收,从而提高茶叶含硒量。

3.1.3加强茶园管理,改善制茶措施

在高硒地区,由于土壤含硒量较高,首先,要选育出适合本地的生物形态优良、茶叶品质好的富硒茶树,其抗逆性、抗病虫害的能力也要强。其次要改善茶园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有利土壤中水溶性硒的溶解,增加茶树对其吸收,增加茶的含硒量。再者,要改善制茶措施,减少制茶过程中对茶叶中硒的含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2 人工施硒肥

3.2.1 茶园土壤施硒肥

在早春的时候,硒的使用剂量为0.29kg/hm2时,当年春夏秋茶含硒量可提高至0.15~0.25mg/kg,基本可达到富硒茶的硒含量标准[16]。有研究表明,土壤施硒量不少于0.25mg/kg时,茶叶含硒量明显增加[17]。但也有研究表明茶园土壤增施硒肥后,茶叶中的硒含量增加缓慢,增幅小[17]。

3.2.2 茶园叶面喷施硒肥

有研究表明,叶面喷施硒肥后,可迅速提高茶叶中的硒含量,茶叶硒含量与喷施硒肥的量成正比。茶叶叶面喷施硒在50~100g/hm2,在喷施硒肥8到26d内采摘茶叶,茶叶含硒量可达0.32~1.45mg/kg,喷施后l8天,夏茶和秋茶的含硒量达到最大值[18]。有的人将无机硒通过生物技术转化生成内吸性硒生物肥,叶面喷施生产富硒茶叶。

茶树喷硒尤应注意选择适宜喷硒浓度和合理的采摘时间,叶面喷施Na2SeO3水溶液的浓度最好控制在300µg/ml以内[18],特别是夏秋季生产富硒茶的喷液时间应选择在早晨、傍晚或阴天,同时要尽量选择露天生产,以增加雨水对叶表无机硒残留的淋洗机会。这样既能生产出富硒茶,又能达到卫生安全的标准。

结果表明,在茶叶生长期间,将硒生物肥通过叶面喷施于茶树上,使硒被新叶和芽吸收而生成的富硒茶叶,与天然富硒茶叶硒的化学本质相同[19]。有的研究还发现,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对提高茶叶的含硒量和改善茶叶品质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喷硒浓度为120µg/ml时,喷施后第12d,春茶的含硒量达到最大值;喷硒浓度为180µg/ml时,喷施后第l8d,夏茶和秋茶的含硒量达到最大值[20]。

3.2.3茶树新梢富硒方法

有研究提出,在新梢生长期间喷施150~180µg/ml的亚硒酸钠水溶液,5d后即可采茶, 其成品茶中含硒量可达富硒茶的标准[21]。有的人将早春土壤施硒(50µg /ml亚硒酸钠)、叶面喷催芽素 (0.5%)[22],这样既可提高茶叶中硒含量,又可促进越冬芽萌发生长,在提高茶叶中有机硒含量的同时也能较好地增加茶叶产量。

3.3富硒茶树选育及茶叶的采摘时间

有研究表明同一地区不同茶树品种的茶叶含硒量差异很大,且大多数品种之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差异,并且这些不同品种茶树鲜叶含硒量相对高低的顺序在不同地区相对稳定,因此,通过品种选育,培养出对硒富集能力较强的茶树品种来提高茶叶中的硒含量是可能的[22]。研究还表明同一地块、同一品种的茶树鲜叶含硒量基本上为春茶>秋茶>暑茶>夏茶,各采季含硒量之间差异显著,春秋季是茶叶含硒量较高的季节,春茶含硒量可高出夏茶含硒量一倍,因此,合理调节不同采季茶叶产量,增加春、秋茶比例,对于提高茶叶含硒量都是有利的[23]。春季气候条件适宜茶树生长,喷硒浓度宜掌握在100~300 mg/kg范围内,采摘时期宜掌握在喷后 7~15d内。夏秋季多高温干旱,茶园蒸发量大,茶树生长慢,喷硒浓度宜低不宜高,一般宜掌握在 50~100 mg/kg范围内,采摘时期宜掌握在喷后15~20d,亦可适当延迟。高温干旱季节喷硒应在早晨、傍晚或阴天进行[18]。

由于各个茶区气候条件和土壤含硒量不同,采取措施也不可能相同,各个地方要因地制宜,制定出适合自己本地区增加茶叶含硒量的方案。

4 富硒茶的开发前景

随着硒与人体健康研究的深入,硒对人体保健作用机理的阐明、硒资源的普查不断完善,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硒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现在人们除服用含硒药品、保健品外,补硒的办法莫过于食补(食物和饮料),而茶树是富硒植物,人们可以直接通过饮富硒茶来补充人体所需要的硒,富硒茶中除了含有对人体有益的有机硒外,还含有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它们和硒一起有预防人体疾病的作用,特别是针对我国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多发生于低硒地带的地方病,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所以说开发富硒茶有其现实意义。况且我国人民无论南北,多有饮茶习惯,饮富硒茶既方便省钱,又能品尝茶的色、香、味,还具有保健作用,利国利民。这既是大力开发富硒茶的基础,也说明发展富硒茶业有着更广阔的前景。

目前,天然富硒茶的主要产地已基本普查清楚,有着潜在开发前景的地区也在不断发现,人们补硒保健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开发富硒茶已显现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在其开发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1)我国比较知名的富硒茶品牌不多,标准不一;2)富硒茶总体产量不高,质量参差不齐;3)人们对富硒茶的总体认识还不够,甚至存在一些误区;4)低硒茶园通过人工增施硒肥开发富硒茶还处于探索阶段,操作不够规范。

综上所述,开发富硒茶前景广阔,意义重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明显,但也还任重道远,特别是生产和检测要标准化、规范化,急需制定更完善的国家或地方性富硒茶的标准。低硒茶园生产富硒茶还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关,需要多方面联合攻关。

[1]甄广田,杨双,柏德华,等.生命元素硒与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2956~2958.

[2]周晓红. 微量元素硒的形态和测定[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14(2):96~97.

[3]李基文. 微量元素硒与健康的研究进展[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6, 24 (2):76~79.

[4]颜雪明,洪敏,张华.微量元素硒及有机硒药物研究进展[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3,10(9):1~10.

[5]周勋波,吴海燕,洪延生,等.作物施硒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4 (6):45~49.

[6]田元成,昊世明,邱直赞.紫阳富硒茶开发现状与前景[J].茶桑茶叶通讯.1992,(1):31~33.

[7]廖启林,华名,冯金顺等. 苏南局部富硒土壤及其天然富硒茶叶的初步探究[J]. 中国地质,2007,34(2):347~353.

[8]翁蔚. 中国富硒茶研究现状及其开发利用[J].茶叶,2005,31(1):24~27.

[9]王美珠. 茶叶含硒量的研究[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1,17(3):250~254.

[10]吴祥声. 茶叶与微量元素硒[J]. 热带作物科技,1992(3):35~36.

[11]曾唏,牟兰. 贵州部分地区茶叶中硒含量的测定[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6(1)41~44.

[12]何奕波,严静.分光光度法测定信阳毛尖茶中微量元素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 :1914~1920.

[13]黄渊泽,王光灿,蔡大昌.云南茶叶中的微量元素分析[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1997,14 (2)36~38.

[14]方兴汉,茶树硒素研究.硒资源及其综合开发利用/刘培棣.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3.

[15]顾谦,赵慧丽,童梅英,等.茶叶中总硒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 生物数学学报,1994,9(5):108~113.

[16]胡雪峰,丁瑞兴.低硒茶园生产富硒茶的研究[J].土壤,1998,(1):31~35.

[17]李静,夏建国,巩发永,等.外源硒肥对茶叶硒含量及化学品质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5,19(4):104~106.

[18]陶帅平,丁文斌,蒋孝松. 低硒土壤生产富硒茶的叶表无机硒残留控制及有效采摘期确定[J]. 土壤肥料,2007,(9):102~103.

[19]胡秋辉,潘根兴,等.低硒土壤茶园茶叶富硒方法及其硒效应[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l999,22(3):l00~l03.

[20]李静,夏建国,张忠,等.茶叶的硒营养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1):131~132.

[21]许春霞,李向民,肖永绥.喷施亚硒酸钠对茶叶硒量的影响[J].茶叶科学,1996,(16):19~23.

[22]王常红,王东风.茶树新梢富硒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7,24(2):139~143.

[23]郑达贤,沙济琴.关于提高茶叶含硒量途径的探讨[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996,12 (4):105~100

S571.1

A

1006-5768(2010)02-0081-04

2009-09-09 〔修改日期〕2009-09-21

贾朝佩(1983- ),河南濮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植物营养生态。*为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茶树茶园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茶园飘香
茶园之晨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山茶树变身摇钱树
湄潭茶园
茶园观色
香喷喷的茶叶
两个推荐茶树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