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珍贵历史文献资料整理与利用的类型研究——以传教士中文报刊为研究个案

2010-03-22 14:51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杭州310018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0年1期
关键词:影印原件传教士

●吴 潮(浙江传媒学院 国际文化传播学院,杭州 310018)

图书馆拥有的丰富馆藏资料是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得以流畅传输的重要渠道。被视为图书馆镇馆之宝的珍贵历史文献资料,由于年代久远,保存困难,大多数图书馆已经无法向读者提供原件的正常借阅,历史文化信息资源的传输受到一定阻碍。因此,图书馆需要有效借助信息化时代的科技成果,开掘多种利用途径,向读者与研究者提供查阅和使用的便利,使之发挥最大的效能。本文以国内馆藏传教士中文报刊为研究个案,通过对其馆藏现状与利用途径的分析,以小见大,以管窥豹,以期对馆藏珍贵历史资料在信息化时代的整理与利用提供借鉴。

1 馆藏传教士中文报刊的基本状况与特点

传教士中文报刊是指西方基督教(新教)与天主教传教士或教会用中文出版印行的报纸和杂志,它的起讫年代为1815年到20世纪50年代初。近年来国内对其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和馆藏价值形成了一些共识:传教士中文报刊大量介绍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和先进的科技知识,在中国掀起广泛的西学传播活动;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报刊把西方近代报刊的办刊理念、办报经验与模式带到中国,成为我国近代报刊的先驱;传教士中文报刊记录着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变迁的丰富资讯,留存了珍贵史料。因此,馆藏传教士中文报刊对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研究具有非常特殊和重要的地位。

1.1 早期传教士中文报刊馆藏撷要

传教士中文报刊在中国生存近140年的历史,经历晚清与民国,对中国社会以及中国传媒业的影响主要集中于晚清时期,因此晚清时期的传教士中文报刊较之民国时期具有的研究价值更高;同时晚清时期的不少报刊刊期短暂,印数不多,保存困难,在境内图书馆其馆藏状态是珍稀甚至是阙如。笔者例举历史最为悠久的鸦片战争前出版的传教士中文报刊,大致可以反映出馆藏的珍稀状态和价值。鸦片战争前出版的传教士中文报刊只有5种,其刊期最长的为6年,有3种只出1年左右即停刊。以时间排序为: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创办的月刊,1822年停刊。这份报刊虽然办在中国境外,但成为外国传教士用中文出版的第一个定期报刊,被视为我国近代化报刊的肇始。其原件目前只有国外的如大英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等有收藏,国内图书馆没有原件收藏。2005年5月15日北京中国书店举办的春季拍卖会上,曾出现来自英国一份不足10页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藏品,最后为私人收藏家以28000元价格拍走,并未入藏图书馆中。

●《特选撮要每月纪传》。1823年7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印度尼西亚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创办的月刊,1826年停刊。目前国内尚无图书馆藏有原件。国外大英图书馆藏有原件两册,为创刊号和第3期。

●《天下新闻》。1828年英国传教士纪德在马六甲创办的月刊。1829年停刊。关于该刊的介绍仅存在于一些历史资料中,“在各国的公私图书馆中,目前还无法觅得《天下新闻》的原件”。[1]详细情况尚难以查考。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德国传教士郭实猎在广州创办的月刊,1838年停刊。它是创建于中国境内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在中国近代报刊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国家图书馆有部分原件收藏。国外一些图书馆收藏有该刊,尤其以哈佛-燕京学社收藏最丰。

●《各国消息》。1838年麦都思在广州创办的中文月刊,1839年停刊。该刊原件仅存两期,为第一期和第二期,藏于大英图书馆,国内图书馆没有原件收藏。

1.2 我国馆藏传教士中文报刊的特点

目前,我国馆藏的传教士中文报刊以20世纪出刊的居多,其馆藏状况有两个特点:

第一,数量浩繁、分布广泛。140年间,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大量的中文报刊,出版地域从中国沿海城市逐步深入到内地直至首都北京,形成规模相当庞大的报刊出版网络。以基督教(新教)为例:1889年统计有76种报刊,[2]20世纪20—30年代达到高峰期,出版了394种报刊。[3]222庞大的出版数量,使得国内许多具有一定历史沿革的公共图书馆、档案馆、高等院校等,都拥有传教士中文报刊原件藏品。目前相对收藏比较多的场馆一是我国藏书量最为丰富的国家图书馆;二是当年曾作为开埠口岸和传教士活动频繁的沿海城市的,例如上海图书馆、上海档案馆等;三是一些曾有教会学校渊源或西方办学背景的高校馆,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等。

第二,卷册残散、难成系统。除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上海档案馆等极少数场馆,其他的场馆收藏的报刊原件一般都不齐整,尤其是19世纪的传教士中文报刊,大多为残卷,几乎没有一份报刊在国内能够形成从创刊到终刊完整的收藏。即便是20世纪的传教士中文报刊,虽然稀缺程度已不复存在,但散残程度依然如此。以《福幼报》为例:这是传教士中文报刊中为数不多的儿童报刊之一,1915年创刊,1951年终刊。该刊存续时间长,发行量大,期发行量曾达到8000份,影响面广,“它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少年杂志》和中华书局出版的《小朋友》一道被公认为中国三大著名儿童刊物。”[3]252但就是这样一份年代并不久远、存世量较大的报刊,国内也只是在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藏有一些零散的原件。

历史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传教士中文报刊馆藏的残散境遇:近现代时期的中国危机迭起、战乱频仍,许多资料损失在战火与动乱之中;1949年后,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因素,传教士中文报刊的历史价值未曾得到真正的认识。传教士中文报刊星散各地、藏之深阁,这样的馆藏状况,使得研究者若想对某一份报刊进行系统的研究,需要奔波于国内若干城市的若干图书馆,但即便如此也未必能得窥全貌。且由于年代久远,史料珍贵,大多数的图书馆已经不再向读者提供原件借阅。因此,相关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受到了极大限制,研究成果只是集中在少数保存较为完整的报刊,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一本全面研究传教士中文报刊的专著问世。

2 馆藏传教士中文报刊现行的利用方式与类型

馆藏珍贵历史资料文献资料如何为读者与爱好者便利地充分查阅和使用,以期发挥最大的效能,笔者通过对目前传教士中文报刊现行利用方式与类型的研究,对这一问题提供参考借鉴的研究思路。

2.1 经整理后重新出版

珍贵典籍经专业人士整理后重新出版,是保存和利用的最佳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教士中文报刊的重新出版呈现了两个特点:第一,研究者并不是简单地影印出版,而是对资料进行编目、索引、研究文献汇编等;第二,出版物已不再是单纯的纸质形式,出现了纸质影印本和光盘等不同类型。

2.1.1 纸质影印本

影印报刊是一种保持原貌的再生性资源,由于影印出版涉及的人力、财力颇巨,因此一般只有十分珍稀和重要的传教士中文报刊才得以重新影印出版。目前大陆境内可以查阅到的共有6种,分别是(以重新影印出版的年代排序):

●《中外新闻七日录》。《中外新闻七日录》由英国传教士湛约翰在广州创办。1865年2月创刊,1868年停刊。它以刊载中外新闻、介绍西方科学知识为主,特别反映了当时广州和香港的地方活动情况。这份期刊长期以来只见存目,未见原件,普遍被认为已经失传,后来被台湾学者在美国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图书馆发现了该刊的全套完整原件。台湾华文书局于1969年将其影印出版。

●《万国公报》。《万国公报》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1868年5月在上海创办,其前身为《中国教会新报》,1872年更名为《教会新报》,1874年更名为《万国公报》,1907年停刊,先后出版39年,累计出版近1000期。《万国公报》虽不是中国最早的传教士中文报刊,但却成为传教士所办中文报刊中范围最大、影响最广、发行量最多的一家报刊。台湾华文书局在1968年影印发行《万国公报》40卷和《教会新报》6卷,基本反映了该刊的全貌。《万国公报》的影印出版极大地方便了研究者,目前国内对传教士中文报刊研究成果最为集中和深入的就是《万国公报》。但由于《万国公报》是在大陆以外影印出版,且出版时正值大陆陷入十年“文革”,对这种文化事件极少关注,因此,目前境内只有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少数几家图书馆拥有全套影印本。

●《中西闻见录》。《中西闻见录》是在北京的传教士组织“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创办的机关刊物。1872年8月创刊,1875年8月停刊。《中西闻见录》是我国近代首先向国内介绍西方文化、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的综合性刊物之一,亦报道国内外新闻。它的重大意义在于这是创刊于北京的第一个中文近代报刊,外国人的办报活动突破了清王朝的最后一个禁区,进入了它的最核心区域。

《中西闻见录》的原件在国内许多图书馆有收藏。1992年由南京古旧书店、南京图书馆、华东工学院合作,依原样影印16开精装4册,印制发行。

●《格致汇编》。1876年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在上海创办,1892年停刊。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份科普报刊,其原件在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有收藏。1992年由南京古旧书店、南京图书馆、华东工学院合作,依原样影印16开精装6册,印制发行。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情况上文已述。由于该刊地位非常重要,但“在国内极少收藏,学者们难以窥其原貌”。[4]因此,1997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将其列为资助项目,由原杭州大学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根据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本拍摄的缩微胶卷,以及美国国会图书馆、英国图书馆和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所图书馆提供的资料进行整理,中华书局在1997年影印出版。

●《遐迩贯珍》。《遐迩贯珍》由英华书院和马礼逊教育会在香港共同出版,1853年8月创刊,1856年5月停刊。

“此刊在中国已失藏”。[5]2005年上海辞书出版社根据英国伦敦大学亚非研究所图书馆提供的馆藏《遐迩贯珍》底本,将其影印出版。

●《六合丛谈》。《六合丛谈》由英国的教会团体主办,创刊于1857年1月,1858年6月停刊。《六合丛谈》是近代上海第一份综合性中文报刊杂志,内容包括科学、文学、新闻和宗教文章等,它向中国读者广泛地介绍了19世纪西方各国及其近代文明的情况,期发行量曾达到5000多份。《六合丛谈》还是最早被译成外文的中文报刊之一,出版后很快译成日文在日本发行,影响很大。《六合丛谈》的日文版称《官板六合丛谈删定本》,简称《官板六合丛谈》。现在日本有20多家图书馆藏有《官板六合丛谈删定本》。

引导基金连续两年荣获中国政府引导基金20强,极大地提升了引导基金的知名度,吸引了一批著名创投机构如深创投、赛伯乐等和知名创投团队(个人)如汪潮涌、张亮等来汉。一线创投机构、投资人布局武汉,带来了大量的资金、优秀的项目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活跃了武汉市创投行业,极大地推动了武汉创投产业发展。

《六合丛谈》在中国收藏不全。2006年上海辞书出版社以英国图书馆、日本宫城县图书馆、长崎大学图书馆馆藏《六合丛谈》为底本,重新影印出版。

2.1.2 光盘

将馆藏珍贵历史文献用光盘等非纸质的形式重新出版,是信息化时代馆藏资源利用的新途径。目前传教士中文报刊出版了光盘版的是《女铎》杂志。

《女铎》于1912年4月在上海创刊,由基督教在华出版机构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广学会出版,1951年停刊,出版时间跨度近40年,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女性宗教报刊。《女铎》杂志“以城市知识女性为读者对象,介绍有关科学文化、文学、家政和宗教方面的知识”。[6]被誉为是研究中国社会史、文化史、妇女史、中西文化史及基督教出版史的珍贵资料。

《女铎》以上海档案馆的收藏最为完整。上海档案馆在组织专家对一些馆藏珍贵宗教资料的价值进行评估后,认为《女铎》因其稀有性和所具有的重要研究价值可列为影印出版的首选资料。2003年《女铎》重新影印出版之事开始策划。《女铎》共计412期,如果全套影印出版篇幅很大,资金也很成问题。最后,采取了出版光盘版的方式,由上海档案馆整理并承担目录数据的著录,桂林贝贝特电子音像出版社承担制作,于2006年正式出版。

2.2 原件查阅

原件查阅是最传统的查阅方式,也是研究者得以了解历史文献全貌的最佳方式。目前,传教士中文报刊馆藏量相对比较丰富的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等还可以提供原件查阅。这些原件以民国时期的传教士中文报刊为主,但基本上都不齐整,缺期很多,而且由于馆藏数量有限,纸质脆硬,各图书馆视同善本,只能有限度地借阅。

2.3 缩微胶卷阅读

缩微技术早已被广泛运用于图书、档案、资料、情报的管理与收藏。一些早期的传教士报刊,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但在境内仅有原件的残卷或者没有原件收藏,甚至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极少数的图书馆拥有馆藏品,因此只能通过缩微胶卷将其摄制保存,提供给研究者研究,同时也可以通过复制,提供给其他图书馆收藏。

以历史上第一份传教士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为例,该刊在境内没有原件的收藏,但境外如大英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等拥有馆藏原件,通过缩微胶卷复制,使没有原件收藏的境内研究者也终于得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全貌。目前国家图书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资料室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拥有该刊的缩微胶卷。

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等,基本上是以缩微胶卷这种利用途径向读者提供传教士中文报刊的借阅服务。

2.4 网络访问与检索

这是在网络环境下利用计算机技术实行馆藏珍贵文献资料利用的新类型。以上海档案馆为例:由于上海开埠较早,历史上号称十里洋场,传教士云集,因此上海档案馆也保存了大量的传教士中文报刊原件。该馆将馆藏的中文传教士报刊资料数据输入了计算机,读者可以在馆内通过计算机网络快捷地获取所需文献资料。

3 几点研究意见

随着时代的变迁,馆藏珍贵历史文献资料的利用方式不断发生着变化,各种方式互有所长,传统的方式并不能被新兴的方式完全取代。为满足不同需要而创新的各种服务方式,应视为发挥馆藏珍贵历史文献资料利用价值的进取方向。

3.1 影印出版依然是展现文献资料原貌的最佳方式

在原件需要保护不能轻易提供借阅的情况下,重新影印出版是呈现资料原貌的最佳方式。目前影印出版已不是简单地对原始文献进行复制,上文所述得到重新影印出版的6种传教士中文报刊,在展现了文献原貌的同时又融汇了历年来重要的研究成果和研究信息。一般都是由研究者撰写序言,并增加整理者做的总目和索引。尤其是《遐迩贯珍》和《六合丛谈》,这两部影印本的附录中包括了中日学者所做的极为详尽的汉字索引、人名·地名索引、语汇索引,解题,研究论文汇编等,其研究部分的篇幅和索引部分的篇幅超过了原始文献的影印篇幅,实际上是集历年来研究之大成,具有百科全书的意味,使馆藏文献与研究者的成果达到了一种完美的结合。

3.2 光盘版是最经济的利用方式

光盘出版物具有查询容易、保存方便、私人购置便利等优点,尤其对于那些刊期长、篇幅大的刊物,其优越性更为突出。例如《万国公报》这样的重要刊物,影印出版后达46卷之巨,大陆只有寥寥几家图书馆购置,研究者查阅十分困难,如果能有光盘版的《万国公报》问世,这一极其重要的早期传教士中文报刊的利用率会更高。

从目前唯一的光盘版传教士中文报刊《女铎》的出版情况来看,存在一个明显的瑕疵:经过电子化处理之后,刊物的封面、封底、刊头等都没有出现。对于研究者而言,一份报刊所提供的历史信息除了正文以外,还包括在封面封底的内容如刊期、编撰者姓名、编撰机构、编辑部地址等等。因此,珍贵馆藏资料采用光盘等电子化手段出版时,如何保证历史信息资料的完整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3.3 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具有最广阔的发展前景

以上各种利用方式的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原件查阅不利于珍贵文献资料的保管;缩微胶卷必须在图书馆借助于器材方能阅读,造成了使用受限;重新影印出版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撑。因此,在信息化时代,借助计算机网络体系实施珍贵文献资料的查阅服务,是最具有时代特性,也是效能最高的方式。目前只有少数的图书馆将珍贵馆藏文献资料录入计算机系统供读者查阅,从使用情况来看,笔者认为其展现的优越性以及今后应该进一步拓展的方向是:

第一,文献数据录入计算机系统后,可以迅捷地向读者提供联机检索。原始文献得到保护,读者查询十分方便。

第二,目前向读者提供文献资料计算机检索方式的少数图书馆还都限定在本部门的局域网内。今后的发展应该实行联网,使读者可以实现异地查阅,这将节省大量的时间和财力。考虑到计算机网络的建设以及文献资料的录入需要相当资金的投入,因此,在实行联网异地借阅时,可以参考借鉴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起点中文网等网站的运作模式,根据点击率或下载流量等施行付费阅读和下载,这样可以使异地馆际之间的计算机查阅系统保持良性的运行。

第三,传教士中文报刊经年久远、种类繁多,散佚于世界各地的图书馆中,凭借以往的技术条件,始终难以对其全貌作出清晰描述。因此,通过信息技术,对诸如传教士中文报刊这样特定的文献资料,可以在馆际之间实行馆藏资源的搜寻与整合,编制出完整的馆藏目录,甚至还可能发掘出一些被认为已经失传或者未为人们所知的资料。

[1](新加坡)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74[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44.

[2]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1901—1920年中国基督教调查资料(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1248.

[3]何凯立.基督教在华出版事业 (1912—1949)[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222.

[4]黄时鉴.《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影印本导言[J]//爱汉者,等.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97:3.

[5]松浦章,等.遐迩贯珍:附解题·索引[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封底.

[6]女铎1912—1951年(光盘版) 编辑说明[CD].桂林:桂林贝贝特电子音像出版社,2006:1.

猜你喜欢
影印原件传教士
欠薪条原件遗失,我还能向公司索要工资吗
不一样的皇冠
《马关条约》原件
红批影印
红批影印
60岁再创业邰中和当“光的传教士”
早期西方传教士的汉语量词观
传教士与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战争
长征中的法国传教士勃沙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