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申奥失利的背景因素思考

2010-03-22 20:45李海珍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2期
关键词:武术体育文化

李海珍

(南京工程学院 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1167)

奥运会借助市场化、技术化、全球化这三大力量的推动,正广泛地为世界人民所接受.目前奥运会的绝大多数竞赛项目都是西方人的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武术,多次申请列入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却始终未能成功.诚然武术在2008年奥运会上成为特设项目,但这和国人期望仍然有很大距离.中西体育差异的客观存在使得武术难以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1 哲学指导思想差异

武术不仅是一种运动,也是一种文化,其产生和发展都深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也始终体现着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相通、融合的趋势.《易经》指导了中华文明的诸多方面,从哲学理论层面看,其对武术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提到“方外之炉火”,主要是指传统武术的养生术.[1]《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指出了阴阳的对立统一,成为构建太极阴阳学说的基础.清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提到:“太极者,无极而生……”可以看出,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气等中国古典哲学概念已经融入并且成为武术的指导思想.[2]《易经》指出,事物发展“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点要,唯变所适”,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武术“尚智不尚力”,灵活变化成了武术这种技击活动的最终要义,《武编·拳》、《绩效新书·拳经捷要篇》都开言直述了这种思想,无论是套路还是功法,始终要求“唯变所适”[3].

在理论层面上,武术还依赖儒家的中庸思想、兵家的兵形说、中医的经络学说、道家的吐纳引导术等思想,而这一切都源于《易经》.《易经》指导下的中国武术,不主张争强好胜,没有西方体育直接而又冒险的进攻风格,从总体上表现出重视整体而轻视细节,强调思辨而忽视规则的特点.

希腊哲学和古代奥运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认为,希腊哲学是古代奥运的哲学基础,而古代奥运在某些方面体现和实践了希腊哲学.苏格拉底主张:“凡属希腊国民应注意健身之道,以应付国家需要,以保民卫国为天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专门论述了体操术,认为这是市民教育的两大范畴之一,可使身体健康,体型完美,体力充沛,也可以使人的意志变得更加勇敢顽强.他认为身体与精神相互影响,道德不良产生于教育不当和身体不健全.他提出要为保卫城乡而练就体魄刚健的战士,为造就完美和谐发展的人而健身.亚里士多德在《国家论》中,主张体育可以先于智育.他在教育思想上提出体育、德育和智育应相互联系,智力的健全依赖于身体的健全.他认为运动过度或运动不足都会对身体有所损害.他提倡开展体操活动,认为这是最适合身体锻炼的方法,体育既能强健体魄,又能塑造人们的形体美和心灵美.与此同时,哲学家们也对体育和其他领域的关系作出了详细论述.爱利亚学派的克塞诺芬尼认为,体育与哲学、体力与智慧都应当受到重视.柏拉图主张体育锻炼和音乐文艺两者都很重要,不可偏废.亚里士多德更看重对儿童的全面教育,教育内容包括读写、绘画、体育和音乐,他特别强调儿童早期的体育训练.

古希腊人崇尚体育,与中国重文轻武不同,古希腊人将体育理解成人生和检验自我价值的重要尺度.尽管哲学家们对体育的地位和作用持不同见解,但是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信息:体育已经成为古希腊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并且影响人们的身心发育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引起有识之士的密切关注和详细研讨.

2 文化差异

2.1 社会文化

武术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过程中,武术没有和西方体育走上同质的道路,究其根源,这与中国的地理环境、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西靠青藏高原、北接寒冷之地,形成了区域上的相对独立,同样形成了早期文明的天然阻隔.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统一成为了中国历史进程的主流,而稳定也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2].农业文明是中国维持统一和发展的重要支柱,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使得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爱好和平,远离竞争,武术作为其衍生物,最终没有形成像拳击、摔跤一样对抗激烈的运动,而是集技击性和艺术性于一身,兼有愉悦身心的特点.唐代诗人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写道:“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描述的剑术不失威力而又充满美感,是武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而武术的多元化也使它的核心竞争力受到削弱,大多数习武之人也不以竞争作为主要目标,而是要求身心的独特体验.

古希腊与中国国情有很大不同,它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没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趋向平等,他们讲求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竞争,努力获取个人的最大利益和幸福.希腊文明是一个以工商业为主的海洋文明,古奥运会正是在希腊文明兴盛的时代背景下,在城邦制度下发展起来的.古希腊城邦制度的核心成分是自治、民主、法治、平等,它是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张扬的保障,而这些正是竞技体育的形成基础,是古代奥运会产生的最基本的思想基础,是古奥运会产生的根源.[3].

在这种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下,参与比赛者鲜有意识去体验体育运动的个人感受,获取比赛胜利就成了参与者的最终追求,胜负也就始终充斥于赛场内外.参赛者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成为制胜关键.国外有一首打油诗,用击剑速度描述了时空相对收缩特性:“斐克小伙剑术精,出刺迅捷如流星,由于空间收缩性,长剑变成小铁钉.”这首诗描述了斐克先生出剑迅速,以致引发空间收缩的图景.斐克小伙的击剑和公孙大娘的剑舞表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公孙大娘剑术雄伟,表现出惊心动魄的气势和感染力,而斐克先生的剑术则表现出极致的速度.这种剑法的描述实际上表现了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东方文化较为感性,注重个人身心感受,西方文化较为理性,是精确的度量和描述.

2.2 宗教文化

不管史料记载还是民间传说,许多有影响力的武术流派创始人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或为佛门弟子,或为道教门徒,宗教在武术的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贡献.中华武术代表门派少林派就是源于河南嵩山的佛教名寺——少林寺.其创始人据说是南北朝时期的印度禅师菩提达摩.达摩传授十八罗汉手及《易筋经》中的十二式运动法于少林众佛家弟子,因而发展成今天声名显赫的少林派.佛教寺庙和僧侣团体为少林武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佛教诸如普度众生、慈悲为怀之类的教义和戒律,对武德建设起到了指导作用.中国第二大武术门派——武当派传承于河北道教圣地武当山,民间传说“内家拳发源于武当山道士张三丰”,是有一定道理的.《大岳太和山志》载:三丰“研磨太极阴阳之奥蕴,静观龟鹤之动态,探究其长寿之源,顿有所得”,遂创武当武功.在《易经》的影响下,道教把内、外丹修炼术和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融入武术技术理论中,为完善武当内家拳体系创造了条件.

各种宗教修炼都讲究强健身体、修身养性.南朝梁代就有少林寺武功记载.“其功自得神力,能于殿堂之上'横踏壁行','其拳捷骁舞劲'”.到了明代,少林寺僧人习武已经蔚然成风,汪士慎《嵩山游记》记载“寺四百余僧,各习武,武艺俱绝”.武当内家功则更加重视养生健身之道.据《太和山志》和《均州志》记载,自周朝以来,就有养生炼丹家在武当山修炼,他们静心休养,弃世绝俗.武当内家拳要求掌握“意”和“气”的原理,从而体会到“尚意不尚力”、“四两拨千斤”的意境.

在我国,宗教大多是一种社会信仰,有完整的思想体系,其观念、理论及宗教组织千百年来深刻地影响着传统社会生活.对普通人来说,宗教是一种心灵寄托;对统治阶层来说,宗教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华夏宗教文化深受农耕经济的影响,形成了普遍的民族心态:求稳后乱,中庸守常,内向含蓄.这种情况下,依托于宗教的武术自然也得到了普及和宣扬.强调修身养性,不提倡竞争和冒险.这就与由西方的宗教文化衍生出来的“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竞技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西方传统体育项目中,宗教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处于原始环境下的古希腊人自然需要宗教的力量治国佑民,以此解释自然和人生.古希腊人把宗教看得很神圣,不允许任何人亵渎神灵.“希腊人的宗教活动是希腊城邦公民文化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内容,它决定了希腊人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希腊人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是神的意志的体现,都是由神主宰,命运亦受神的意志的支配.于是,希腊人民用盛大的祭祀活动向神灵表示虔诚,人们在神的祭坛前奉献上技艺、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才能博取诸神的欢心,使神灵放福降恩于人类.这些带有宗教色彩的体育竞技活动逐渐形成许多定期举行的节日竞技赛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奥林匹克运动会.

“古代奥运会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和宗教色彩”,是古希腊宗教文化发展的产物.对于他们来说,这些竞技活动并非是娱乐,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是认真的,并有点燃圣火、参赛选手宣誓等一系列特定的仪式,增加活动的严肃性,以表达对神的尊敬.古奥运会的授予仪式同样隆重且庄严.比赛获胜者被授予从阿而提斯采摘的橄榄枝编成的花冠.古希腊人认为,“橄榄枝是雅典娜带到人间的,是神赋予人类和平与幸福的象征.”今天的奥运会的主题依然继承了古希腊的衣钵,开幕仪式隆重而庄严,不仅有象征人类生命的火炬出现,还有运动员向会旗宣誓.宣誓虽是象征,但它真正代表了奥运会的实质:遵守规则,公平竞争.

3 运动风格差异

运动风格,对武术而言,不仅包括外在表现,还包含内在意境.一方面,由于中国历史上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中国武术拳种林立,流派众多,且各具特色,风格迥异.如八极拳与同样劲力刚猛的南拳的风格却不尽相同.另一方面,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对土地的依赖又使种类繁多武术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同或相近的特点,几乎所有武术都强调功法练习,较多修习“桩功”以增强下肢力量和身体平衡能力,其主导思想是:人立于地,要想在搏击中取胜,必须扎根于地.习武之人对峙,步履稳健,从容不迫,与西方格斗步伐轻灵形成了鲜明对比.“整劲”则指武术的发力技巧,认为地为力量之源,发力当从地而起,由足而上,经身而游于掌指,即“上虚下实”,与西方拳击的“上实下虚”形成了鲜明对比.

如果说为数众多的拳种及其分化体系和各拳种风格各异的拳法技理共同作为中国武术的外表而显现,那么受到“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的不同流派、拳种追求的意境就是中国武术的心智主宰.把通过亲身体验而获得的各种技术实践和自然对象、规律的观察模仿,作为体悟武术内在规律与掌握理想实践方法的主要手段,是中国武术技术发展的独特思路,这其中有着深邃的传统文化因素的制约和作用.[4]武学前辈们对武术的不断体悟,力求超越原有的技术技法和实践经验,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完满意境.

与中国武术在农耕文明影响下形成的技法多样、追求和谐意境的主题不同,西方体育提倡竞争,提倡超越对手,超越自然障碍,其活动是在相互较量相互比较的过程中完成的.西方文明在开始阶段就表现出对现实功利的积极追求,他们讲求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竞争,努力实现个人的最大价值,同时获取利益和幸福.在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就形成了功利主义的道德原则、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对力量的崇拜,因此,奥运会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竞技精神.奥运会发展到今日,已有300多个竞技项目,增加了完善的规则和高科技因素,但是以竞争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始终与古希腊奥运会一脉相承.所有的比赛项目都需要满足共同的要求—便于裁判和容易测量.而这恰恰是武术所不具备的.武术所追求的意境是一种含蓄的、美好的个人体验,这种追求没有极致,且不带有功利性.在西方体育观中,竞技场上的佼佼者被视作偶像,被人们称颂之为英雄,竞技的结果、成绩、名次直接影响到做人的价值以及本身的尊严.优胜者会获得奖品,无论是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场上的橄榄枝花环还是今日的奥运会金牌,都会带来巨大的荣耀.丰厚的回报是对付出艰苦努力的肯定,但是也容易导致拜金主义和道德沦丧.现代奥运会绝大多数参赛者追求的是结果本身,只要有一个胜利的结果,就可以欣喜若狂地庆祝了,这与中国传统武术的追求有着本质的不同.

4 结束语

正如李力研指出的:“今天的一切体育比赛都是希腊式的,奥运会更是如此.即使不断地融入一些亚洲的所谓体育项目,那也不是奥运会向这类项目低头,而是这些东方项目如何适应奥运会的要求.”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代表的武术,很难与奥运会比赛项目找到交集,当武术抛弃中国的民族特性去迎合西方,为“削足适履进奥运”寻求理论支撑的同时,历时千年的哲学、文化、运动风格等背景因素也被推到了我们面前.本文无意区分这东西方体育运动的高下,但是相信武术生存发展关键不在于是否入奥,而是应该扎根中国的悠久文化,以求与西方体育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1]崔丽丽.易学视野下的武术文化研究[J].周易研究,2009(6).

[2]王岗.体育的文化真实[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2007.

[3]李力研.奥林匹克精神与体育文化-一种东西方文化比较的哲学文化学视角[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2).

[4]王岗.中国武术技术要义[M].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武术体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谁远谁近?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