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珍椰子褐斑病病原菌及防治研究

2010-03-26 00:56蓝伟根
湖南农业科学 2010年13期
关键词:代森褐斑病椰子

蓝伟根

(深圳梅林公园,广东 深圳 510642)

袖珍椰子(Chamaedorea elegans)原产于墨西哥和委内瑞拉,为四季常绿的热带植物。袖珍椰子以其株态秀雅,耐阴性强,是装饰和美化室内的重要观叶植物。我国近年才开始引种栽培,试种中发现袖珍椰子的叶片、叶柄和茎上经常发生褐斑病,以叶片为重。受害叶片上产生近圆形或椭圆形的褐色病斑,严重时病斑扩大相互融合成大病斑,致使叶片干枯,严重影响袖珍椰子的生长与观赏价值[1-2]。为明确其发病原因,笔者2009年从广东广州、深圳采集袖珍椰子褐斑病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致病性测定和分类鉴定,同时测定其致病菌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发育情况和对8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以期为袖珍椰子褐斑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及致病性测定

2009年从广东广州、深圳采集袖珍椰子褐斑病病害标本7份,采用组织分离法[3]分离病斑组织中的病原菌,单孢纯化后移入PSA培养基斜面试管中保存备用。

致病性测定:选用没有病害症状的袖珍椰子植株,将在PSA培养基上培养7 d的供试菌菌苔(直径5 mm)直接贴在叶片上的接种部位,以贴无菌的PSA培养基块作为对照。接种后用小块灭菌的湿棉花盖住接种部位保湿,24 h后将菌丝块和棉花去掉。注意喷水保湿,10 d后检查结果,并对所有接种植株再进行组织分离。每处理10个接种点,3次重复。

1.2 温度对病原菌生长发育影响的测定

在PSA平板上移入直径5 mm的菌苔,在4~36℃温度范围之内,分别置于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培养6 d后测量菌落生长直径,并用血球记数板在显微镜下测定产孢量。每处理3皿,重复3次。

1.3 杀菌剂对病原菌生长抑制作用的测定

1.3.1 供试杀菌剂65%代森锌(好生灵)WP(上海惠光化学有限公司);57.6%氢氧化铜(冠菌清)DP(美国亚特路国际有限公司);70%代森锰锌WP(江苏利民化工有限责任公司);70%甲基托布津WP(日本曹达株式会社);75%百菌清WP(云南化工厂);95%恶霉灵WP(北京北农绿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5%多·硫(固本)WP(深圳易普乐化工有限公司);50%多菌灵WP(江苏新沂农药厂)。

1.3.2 测定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在定量的PSA培养基中加入杀菌剂,配制成含不同杀菌剂的培养基平板,移入直径为5 mm的菌苔,置于26℃温度下培养,以不加杀菌剂的处理作为对照,6 d后测量菌落生长直径和计算抑制率。每处理4皿,重复3次。

1.4 杀菌剂对袖珍椰子褐斑病预防效果的测定

选用没有病害症状的袖珍椰子植株,分别喷雾浓度为1000 mg/L的代森锰锌、多·硫(固体)溶液,以喷雾自来水的处理作为对照,晾干后再喷雾浓度为1×105个分生孢子/mL的褐斑病菌孢子悬浮液进行人工接种,接种后用塑料薄膜保湿24 h,14 d后调查发病情况,计算病情指数。每处理3次重复。植株发病程度(病级值)分为5个等级,0级:无病;1级:个别叶片产生病斑;2级:1/3以上的叶片上产生病斑;3级:1/2以上的叶片上产生病班;4级:2/3以上叶片产生病班。

2 结果与分析

2.1 袖珍椰子褐斑病菌培养性状和致病性

从7份袖珍椰子褐斑病标本的病斑组织中均能够分离出炭疽菌,该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圆形,边缘整齐,气生菌丝初为白色,后转为灰色,培养6 d后在菌落中央产生橘红色黏液状物。在显微镜下该菌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无色,单孢,内含2~3个油球。不同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分生孢子大小和产孢量稍有差异,但分生孢子和附着孢的形态均符合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 orioides Penz.)的形态标准[4]。

将从袖珍椰子褐斑病组织中分离出的炭疽菌,人工接种在没有病害症状的袖珍椰子叶片上,能够导致袖珍椰子叶片产生与自然发病的褐斑病症状相同的病斑,人工接种发病率为100%。从人工接种产生的病斑组织中可再次分离出该炭疽菌。因此确认该炭疽菌是导致袖珍椰子褐斑病的病原菌。

2.2 温度对病原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袖珍椰子褐斑病菌在PSA培养基上生长的温度范围为6~34℃,在4℃和36℃不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26℃。产生分生孢子的温度范围为20~30℃,最适24℃。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6~34℃,最适温度范围为26~30℃(表1)。

表1 温度对袖珍椰子褐斑病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2.3 杀菌剂对病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

在8种供试杀菌剂中,代森锰锌、多·硫(固本)对袖珍椰子褐斑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浓度500 μg/mL即可达到100%的抑制率。其次是百菌清、恶霉灵、甲基托布津,1000μg/mL的浓度下抑制率超过100%。多菌灵、氢氧化铜、代森锌的抑制作用较弱(表2)。

2.4 杀菌剂对袖珍椰子褐斑病的防治效果

人工接种14 d后发病情况调查表明,代森锰锌和多·硫(固体)处理病情指数分别为4.7、8.6,对照处理病情指数为48.4。代森锰锌和多·硫(固体)对袖珍椰子褐斑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分别达90.3%、82.2%。

3 小结与讨论

胶孢炭疽菌是一种多寄主病原真菌,能够侵染橡胶、麦冬、苹果、西瓜、芒果、辣椒和木薯等多种农作物,引起作物发病[5-7]。经过对袖珍椰子褐斑病病株多次进行病原菌分离、致病性测定,证实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是广东广州、深圳袖珍椰子褐斑病的病原菌。该菌在6~34℃温度范围内均能生长发育,但适宜温度为20~32℃。由此可知,虽然袖珍椰子褐斑病在广东全年都有发生,但每年发病高峰期应在4~10月,因为这段时期的温度比较适合病原菌的生长发育。高温、高湿及通风不良的环境下利于袖珍椰子褐斑病易发生,病菌主要通过雨水、浇灌水、溅水传播,在利于病原菌生长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多次再侵染,导致病害发生严重[6]。

表2 杀菌剂对袖珍椰子褐斑病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8种供试杀菌剂对袖珍椰子病害菌丝生长制作用测定结果显示:代森锰锌和多·硫(固本)对袖珍椰子褐斑病菌抑制作用最强;百菌清、恶霉灵和甲基托布津也有较强抑制作用;而多菌灵、氢氧化铜和代森锌的生长抑制作用较弱。

此外,代森锰锌和多·硫(固本)经人工喷雾(1000 mg/L)的接种健康植株效果试验,防效分别达90.3%和82.2%,可作为防治该病害的首选药剂。

[1]赖贝元.广州地区主要花木病害发生动态及其防治方法[J].中国园林,1997,13(3):29-31.

[2]孙永泰.棕榈植物病虫害及其防治[J].热带林业,2004,32(1):29-30.

[3]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第三版)[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8.124-125.

[4]张中义.植物病原真菌学[M].成都:四川科学出版社,1989.395.

[5]习平根,李敏慧,陈一新,等.棕榈科观赏植物真菌病害鉴定[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2):34-37.

[6]王敬尊.苹果炭疽病的识别与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560-8561,8646.

[7]张海珊,檀根甲,陈莉.2种麦冬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草业学报,2008,17(4):118-123.

猜你喜欢
代森褐斑病椰子
苹果园褐斑病防治正当时
高温多雨 注意防治苹果褐斑病
海椰子
摘椰子
代森锰锌替代产品的研究
楚雄州桑树褐斑病发生规律研究
结椰子喽!
椰子变变变
苹果褐斑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保护性杀菌剂代森锰锌的应用研究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