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选择了宅形

2010-03-27 09:29
重庆建筑 2010年6期
关键词:建筑界拉普摩斯

人类选择了宅形

常青

阿摩斯·拉普卜特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建筑学教授和理论家,他的《宅形与文化》是20世纪的经典建筑学著作之一。本书以人类学和文化地理学的视角,通过大量实例,分析了世界各地住宅形态的特征与成因,提出了人类关于宅形选择的命题,在国际建筑界内外都有着广泛的学术影响。本书面世后的30多年间,先后被译成法、意、西、葡、日、韩等国文字出版,其中包括台湾译名为《住屋形式与文化》的繁体中文版。最近作者又委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重译出版这部著作,以为中美建筑学术交流再添一笔。本人和助手们在完成了他的新作《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中译本之后,又接受了《宅形与文化》的翻译工作。这本书在阿摩斯·拉普卜特的著作中虽然出版最早,却很有现实感,不少内容字里行间恍若就是在议论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事情。事实上,我们确实在经历着书中描述过的种种建筑演化现象,因而其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阿摩斯·拉普卜特著书的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术界在现代主义盛行之后对其掀起的批判性思潮。在后工业社会初露端倪的时刻,文化地理学和人类学站在了这一思潮的前列,以文化相对主义和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观,对人类社会不同种族现存的居住形态和聚居模式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试图从原始性和风土性中辨识恒常与变异的意义与特征,以反思突进的现代文明在居住形态上的得失,为传统价值观消亡所带来的文化失调和失重寻求慰藉和补偿。

作为一位跨学科的建筑学者,阿摩斯·拉普卜特对这一领域的介入显得难能可贵。他的住宅形态研究,避开以往注重经典作品的正统建筑理论及罗列史料的编年史,不但采纳了法国文化地理学家马克斯·索尔关于地理条件决定“生存模式”的理论学说,而且借用了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关于西方世界之外仍处于原始部落或农耕文明阶段的社会形态研究,以及大量建筑边缘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吸收了人类学和行为学在当时的研究成果。因而,《宅形与文化》是上世纪后半叶以来,由建筑学者所著的一部最具代表性的居住人类学研究文献,数十年来被相关学术研究所反复引用,从而也奠定了阿摩斯·拉普卜特本人在国际建筑界的学术地位。

在阿摩斯·拉普卜特看来,风土“宅形”在“生存限度”之内,虽然有顺应气候及物质条件的一面,但也有不少“反气候”的例证,因而物质因素多是修正性和次要性的,而非物质因素则往往是首要性的,因为物质上的“可为”,总是要受到文化上“不可为”的反制。阿摩斯·拉普卜特并未就此做出文化决定论的简单判断,而是充分考虑到了物质环境因素对生活形态和“宅形”的制约作用。因而,他用了整整两章的篇幅对气候作用力和材料技术因素进行分析,以亚、非、拉和欧美多样生动的实例,形象展现了民间风土建筑中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工巧、智慧和环境适应经验。阿摩斯·拉普卜特由此极力主张今日主流的建筑设计应当从民间的风土建筑中汲取养分。这种近于建筑民粹主义的观点,是对学院派以来的西方正统建筑学发出的历史性挑战。全书取材之丰富,涉猎之广泛,讨论之坦诚,在同类建筑学著作中都是不多见的,为我们全面看待传统建筑提供了重要参考。诚然,正是由于对外缘人文学科材料广纳博采,而表达上又不够深入浅出的缘由,本书对建筑界不少读者来说,一些概念和术语往往使人不知所云,这是其价值远未达到应有被重视程度的重要原因。

《宅形与文化》

(资料为重庆新世纪图书有限公司提供。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北街83号重庆大学B区建筑馆底楼)

猜你喜欢
建筑界拉普摩斯
弗兰克·盖里——建筑界的“毕加索”
阿尔瓦罗·西扎
——建筑界的“诗意”雕塑家
2022年普利兹克奖:弗朗西斯·凯雷成为首个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的非洲人
华摩斯侦探带来的信息
赛马拉普死亡之谜
福尔摩斯·金边眼镜(下)
凄美的复仇
雷姆·库哈斯:建筑界的搅局者
摩斯密码怎么玩
麦哲伦墓碑的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