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英汉词典修订

2010-04-04 09:59高永伟
辞书研究 2010年1期
关键词:英语词典新义新词

高永伟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上海 200433)

一部词典只有不断修订才更具生命力。在我国的英汉词典界,出于种种原因,词典修订意识不强:坊间有不少词典都是“一次性产品”,也就是出版之后就不曾修订过;还有一些词典虽经修订,但总体来说,要么词典规模不大,要么修订周期太长。英汉词典的修订一般涉及新词新义的增添、旧词的删除、译名的改进、例证的更换或增设、特色内容的增减等。进入网络时代后,词典修订的内容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但修订的形式和具体做法有了较大变化。本文将结合笔者所参与的《英汉大词典》和《新英汉词典》的修订工作,着重探讨英汉词典该如何应对网络时代带来的影响和英汉词典修订中网络资源的利用。

一、网络时代的应对措施

从词典角度来说,网络的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词典对纸质词典的冲击。这种冲击势必导致纸质词典销售量的减少和读者人数的下降。为了应对这种冲击,依笔者之见,英汉词典编纂者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缩短词典的修订周期;二是增加词典内容的呈现方式。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网络词典这个概念逐渐得以传播。各类网络词典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最初的网络词典无非是纸质词典的网络翻版,或是多部纸质词典的汇集。例如:2002年,霍顿·米夫林公司将《美国传统英语词典》(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第四版上传至因特网,供读者免费查询;同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将20卷的《牛津英语词典》(Oxf ord English Dictionary)第二版搬上网络,并通过其网站每季度公布正在修订的第三版的内容。之后,网上出现了一类内容可在线修改、词条可随时增加的词典。这类词典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用户可任意编写和编辑词条。随着Web 2.0概念的推广和《维基百科》的日趋流行,这类可被称为“DIY词典”的网站成为语言爱好者趋之若鹜的地方。它们中的代表当推《维基百科》(Wikipedia)的姐妹篇《维基词典》(Wiktionary)。在《维基词典》中,网络用户可以随意添加和编辑词条,补充如词源、例证、译文等内容。尽管此类词典因内容缺乏严谨性、前后不一之处较多等缺陷而常遭人们诟病,但是它们具有的可不断收录词条、即时更新内容等特点,却是纸质词典望尘莫及的。事实上,英汉词典还面临着另一种挑战,即来自在线英汉词典(或桌面词典)的挑战。爱词霸(http:∥www.iciba.com)、海词(http:∥dict.cn)等词典,尽管与上述的英语网络词典一样,内容的严谨性等有待提高,但凭借维基词典式的特色、与英语词典网站的链接平台等优势吸引了不少年轻的词典用户。

笔者认为,应对网络英汉词典和在线英汉词典带来的挑战,缩短词典的修订周期是较为合适的一种方式。由笔者负责修订的《新英汉词典》(以下简称《新英汉》)第四版与上一版词典的间隔虽由以前的16年缩短至9年,但其修订周期仍须缩短。对《新英汉》这样的中型词典来说,比较理想的修订周期应该是5至6年。此外,词典修订者还应利用重印等机会,通过纠错、增收新词等方式不断提高词典的质量。例如,《新英汉》第四版第三次印刷不仅修改了极少数错别字,还补收了此前漏收的几个词条[如guanxi(关系)、park and ride(停车换乘站)等]。只有缩短周期,才能确保词典更大程度地做到与时俱进。

现在的英汉词典形式五花八门,有传统的纸质词典,也有以纸质词典为基础的电子词典,有用光盘安装或从网络下载的桌面词典,还有手机词典和网络词典。词典使用者的查询习惯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池文丽在对香港大学生的词典使用习惯进行调查后发现,“最受香港学生欢迎的实际上是Yahoo!字典,而非任何一部在线的学习词典”。[1]据笔者初步了解,尽管大陆学生也使用附属于搜索引擎的词典(如百度词典等),但灵格思词霸、金山词霸等桌面词典以及海词之类的网络词典却更普及。词典修订应该考虑读者使用习惯,在修订内容的同时,也要考虑增加词典内容的呈现形式。《英汉大词典》在2007年推出第二版后,就尝试与电子词典出版商卡西欧合作。两年来的销售数据也证明了这种探索的可行性。对《英汉大词典》来说,这还只是个开始。下一步的设想就是词典的网络化。《英汉大词典》推出网络版,可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第一,网络化的趋势不可阻挡。国外的英语词典,不论是大型的还是中型的,大多都有了自己的网络平台。有了这样一个平台,就可以扩大词典的读者群和影响力。美国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公司就是成功利用网络扩大影响及其纸质词典销售的典型例子。该公司总裁约翰·莫尔斯(John M.Morse)在2008年7月的《克内曼词典通讯》(KernermanDictionary News)上曾这么写道:“……在过去的五年中,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公司的发展很大一部分来自用户使用我们网络产品的收入。”[2]第二,一旦词典得以网络化,词典内容的更新就几乎可以做到与时俱进,词条也可以无限制地添加。新词、新义和新用法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就可以收进网络版,而不再受修订周期的限制;新的例证可以随时增添,不贴切的例证也可被删除;词目或例证的译文若需改进也只需动一下鼠标。第三,词典中的参见系统可以得到完善,像同反义词条、相关词条等均可设置链接。第四,词典中可增设多媒体信息,如记录单词读音的音频文件、用作插图的图片文件等。第五,词典网站可开辟用户专区,一则可以记录词典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再则可向广大用户征集新词和新义。第六,词典网站可同时成为英语学习者的乐园,除词条查询外,可增设时文赏析、一日一词、新词翻译、趣味词源等版面。最后,从商业运营角度来说,网站有了稳步增加的读者群后,随之而来的网络广告所带来的收入也不容小觑。此外,与现有的英汉词典网站相比,《英汉大词典》背后还有专业的词典编纂和编辑队伍作后盾,词典内容的严谨性、学术性、实用性等均可得到保证。

二、网络资源的利用

网络不仅给词典编纂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大量可供词典编纂者利用的语言资源。对英汉词典修订者来说,网络既可以是新词、新义、新例证等的来源,又凭借其强大的检索功能和海量信息成为一个核对词语译名的平台。

1.新词、新义、新用法的来源

过去,英汉词典编纂者或修订者获取新词和新义的主要渠道是国外几年前出版的大中型单语词典。这就意味着英汉词典不可避免地存在收词滞后的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这种毫无创新意识的新词收录方式正逐渐遭到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通过以英文报刊为主的语言资料库甄别新词。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们的双语词典编纂者开始尝试基于一手资料筛选新词和新义。1996年至1999年的《英汉大词典补编》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该词典以新词资料库为基础筛选新词,其收录的新词词条中,将近50%未被当时的英语词典收录。收词量最大的《牛津英语词典》在2007年3月进行网络版更新时,收录了《补编》中的近十个词语,如bimbette(轻浮少女)、claymation(泥人动画术)、prenup(婚前协议)、telomerase(端粒酶)、tweener(10岁至14岁之间的孩子)等。随后开展的《英汉大词典》和《新英汉》的修订工作,有了之前的资料积累,在新词新义的收录方面似不比国外词典逊色,有时甚至走在原版词典的前面。以《新英汉》第四版为例,新版词典中相当数量的新词和新义,如bankster(黑帮银行家)、carbon neutrality(碳中和)、frenemy(伪善朋友)、microblog(微型博客)、recessionista(衰退达人)、smishing(短信钓鱼)、sexting(手机上色情照片的发送)、tweet(在Twitter上发布微型博客)等,在每季度更新一次的《牛津英语词典》和每年增添一次新词的《韦氏大学词典》等词典中均付阙如。《新英汉》的收词优势归功于以网络报刊为主的新词资料库。资料库中90%以上的内容均从网上下载,其来源以美国的报刊为主(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商业周刊》等),以英国的报刊为辅(如《卫报》《独立报》《金融时报》等),当然也有少量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报刊。如此广泛的媒体覆盖面只有在网络时代才能实现。

从网络词典中获取的新词信息也是英汉词典中新词的来源之一。这里所说的网络词典并非传统纸质词典的网络版,而是像《维基词典》、《都市词典》(Urban Dictionary)之类的词典。这类词典的内容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更新,因而其中的新词、新义大多是“新鲜出炉”的。例如:《维基词典》英文版2005年8月时收词只有7万条,2008年12月24日时已达105.7万条,2009年10月4日时已逾130.6万条。虽然这么惊人的收词数值得怀疑,但从中反映出的词语的增加却不容置疑。《维基词典》收录的很多新词就连大型的《英汉大词典》第二版也未曾收录,如bossnapping(老板劫持)、fat tail(发生异常结果的高度可能性)、night letter(秘密分发的传单)、supermax(高警戒度监狱)、Twitter(在 Twitter上发布微型博客)等词。面对海量新词信息,盲目照搬势必会误收大量临时用语,从而导致词典收词缺乏严谨性。《新英汉》修订者通常是在获得新词信息后,根据在网络新闻档案库(如谷歌的新闻档案、英国《卫报》等)中的检索结果作出是否收录该词的决定。《牛津英语词典》网络版也是修订者获取新词信息的一个渠道。《牛津英语词典》每隔一季度就在其网站公布前一季度的修订内容以及新增的新词和新义。例如:在2009年9月10日公布的内容中,red state(红州)、skins game(高尔夫球的逐洞赛)、snowboard cross(单板滑雪越野赛)、warm-down(运动后的放松活动)、waterboarding(水刑)等,在《新英汉》就已赫然在列。当然,若是成为《牛津英语词典》的付费用户,该词典的利用价值就更大了。例如:《新英汉》收录了时下较为流行的bling(惹人注目的昂贵首饰)一词,而《牛津英语词典》不仅收录了该词,还收录了它的形容词用法。像Free Dictionary(www.thefreedictionary.com)、词典网(www.dictionary.com)等网站也时常可以帮助修订者获得有关词组、习语等的信息。

此外,网上的新词研究网站也是修订者新词信息的来源。像美国的“新词侦探”(WordSpy)、英国的“环球词语”(World Wide Words)等网站提供了大量新词信息,如词源、最早例证、相关词语等。在《新英汉》修订期间,修订者经常访问WordSpy,以获取诸如bridezilla(新娘哥斯拉)、bromance(男漫)等新词的词义、词源等信息。

2.新例证的来源

例证的更换和增设是词典修订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对文革期间编写完成的《新英汉》更应注重例证的更换。这是因为词典中原有的部分例证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尽管之前修订时曾替换过一些例证,但文革遗迹尚存,如ask条下的“Ask the barren land for grain.向荒地要粮。”《新英汉》中增设例证主要出于两个目的:一是弥补先前版本例证的缺失;二是为了增加词典的实用性而补充词语的搭配信息。过去,例证的选择一直是件令英汉词典编纂者头痛的事情。词典编纂者经常为找不到合适的例证犯愁。在例证资料极度匮乏的时期,大多数编纂者只能硬着头皮,从国外词典中借用例证,然后经改头换面就成了所谓“原创”的例证。随着语料库的发展和推广,例证缺乏的问题已迎刃而解。但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各大语料库中的语料。像收有1亿词次的英国国家语料库(www.natcorp.ox.ac.uk)和4亿词次的当代美语语料库(www.americancorpus.org)等可在网上免费进行关键词查询;汇集多个语料库、收有15亿词次的Sketch Engine(www.sketchengine.co.uk)也提供试用或付费使用服务。修订者在修订《新英汉》之际,充分利用了现有的这些语料库,并以其中的语料为基础,在略作删减后提供了数千条例证,如:

bacteria a different strain of bacteria一种不同类型的细菌

baloney That's a bunch of baloney.那是一派胡言。

bank a bank of switches一组开关

bankrupt The company was declared bankrupt last month.该公司上个月被宣布破产。

为了体现词语的搭配信息,修订者还增设了数百条包含丰富搭配信息的例证。例如:在《新英汉》世纪版中,compensation(补偿,赔偿)条中只有一条例证“make compensation for sb'.s losses补偿某人的损失”,而在第四版中,搭配信息由原来的1条增至7条,即:

demand(或 claim,seek)compensation要求赔偿/grant(或award)compensation给予赔偿/She received some compensation for damages.她得到了一些损害赔偿金。/More than$100,000 has been paid in compensation to victims of the food poisoning accident.食物中毒事故的受害者得到了10万多美元的赔偿。

为了体现例证的时代性,修订者也经常对新闻网站(如谷歌新闻、雅虎新闻)上的语料作适当修改后增设一些例证,如deliberate条下的“a deliberate attempt to sabotage the peace talks故意破坏和谈的企图”、implication条下的“The governor resigned after his implication in a sex scandal.州长卷入性丑闻后递交了辞呈”、tilt条下的“The economy could be tilting into a recession.经济可能要进入衰退期了”等。

3.词语译名的改进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词语的译名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新的译名出现了,旧的译名或遭淘汰或继续留用。因此,改进词目译名是英汉词典修订中的一个必要环节。

由于译名修改涉及面相当广,加之汉语词典尚未能及时收录新的译名,较为有效的方式便是通过谷歌等搜索引擎进行关键词搜索。此法虽然便捷,但带来的问题也比较棘手。这是因为网络上通常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译名,有直译的,也有音译的,还有兼而有之的。面对这种局面,《新英汉》修订者通常会在考虑词语在各大媒体中的使用情况、词语的音译是否合理等多种因素后才作出选择。例如:《新英汉》世纪版中收有 mozzarella一词,当时根据音译兼意译原则给出其译名“莫泽雷勒干酪”;然而,自传出这种意大利奶酪被二英污染的报道后,媒体上就出现了mozzarella的多个译名,如莫兹瑞拉、马苏里拉、美滋来乐、莫扎里拉、莫泽雷勒等,最后修订者决定采用在主流媒体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莫扎里拉”这个译名。

译名的改进工作不仅仅局限于译名的修改。这是因为一词两译或多译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因而对于某些词语来说有必要增添新的译名。一般来说,原先的译名在使用中并未遭到淘汰或废弃,而后来人们通过音译等方式又创造了常用的中文对应词,如gondola(凤尾船)的音兼意译“贡多拉”,koala(树袋熊)的音译“考拉”,miniskirt(超短裙)的音兼意译“迷你裙”,pistachio(阿月浑子)的俗称“开心果”,sauna(桑拿浴,蒸汽浴)因源于芬兰而产生的译名“芬兰浴”,shampoo(洗发剂)的音译“香波”等。通过网络检索,修订者可根据它们的出现频率等因素来决定是否添加译名。

就词典编纂和修订而言,网络时代意味着可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创新。词典编纂从业者若是一味故步自封,所编写成的词典就很难适应网络时代的生存环境。像《新英汉词典》这样的民族品牌,只有通过定期修订,不断摸索和创新,做到词典内容和编纂手段上的与时俱进,才能提高竞争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英语学习者。

附 注

[1]Chi Amy.Relevance of EFL Dictionaries in English Teaching-“Will you Still Need Me,When I'm Sixty-four?”.∥Proceedings of the 6th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Asian Association for Lexicography.Bangkok,2009.

[2]Morse J M.M erriam-Webster and the Future of Dictionary-Making.∥Kernerman Dictionary News.Tel Aviv:K Dictionaries Ltd,2008(16):1-3.

1.高永伟.《维基词典》英文版评介.辞书研究,2009(2):73-83.

2.http:∥www.wiktionary.com

3.http:∥www.urbandictionary.com

4.http:∥www.wordspy.com

猜你喜欢
英语词典新义新词
社会认知语言学视域下年度热词研究——以《牛津英语词典》年度热词为例
旧裙新义
《微群新词》选刊之十四
从异解看成语新义的形成
“奇葩”一词的发展变化及原因
小议网络新词“周边”
外教新词堂
当代新词“微X”词族的多维考察
《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8版)面世
旧词衍生新义种种